國內唯一!最早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亮相浙美 這個展需「慢慢看」

2020-12-13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2019年4月16日,浙江美術館館慶十周年首個紀念特展「心相·萬象——大航海時代的浙江精神」展啟幕,展期持續至6月16日

「心相·萬象——大航海時代的浙江精神」展覽現場

「心相·萬象——大航海時代的浙江精神」展覽現場 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的《坤輿萬國全圖》

恰時回溯,是對未來最佳的啟迪。

2019年4月16日,浙江美術館館慶十周年首個紀念特展「心相·萬象——大航海時代的浙江精神」展啟幕,展期持續至6月16日。本展以大航海時代的中外交流史為考量背景,以明朝浙江為主要社會語境,重點觀照15至17世紀浙江精神在本省地域與周邊地區,甚至日本、海外的輻射影響力,闡釋浙江地域的文化精神及其在明朝與海外的深遠影響。

國內明史權威、復旦大學教授樊樹志

專程從上海趕到杭州的國內明史權威、復旦大學教授樊樹志認為本展非常有針對性:「為我們理解現在的『浙江精神』提供了深邃的歷史眼光,不止限於眼前的方寸之地。」15世紀末16世紀初,世界歷史進入大航海時代,中國不僅融入了這個時代,而且當時的浙江已經處於世界潮流的前沿,「面向世界爭創一流的『浙江精神』由來已久,所以這個展覽不僅有歷史意義,更有現實意義。」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則提醒「這是一個『慢』展覽,適合反覆深度觀賞。現場不僅可以看展品本身,更能了解歷史背景及人物間的關係線索,以實現沉浸式的觀展感。」

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左)與國內明史權威、復旦大學教授樊樹志在現場觀看《坤輿萬國全圖》

大航海時期的浙江,思想、科技、軍事、文藝等各領域皆領先於世界水準且精英迭出不窮,那些燦若星瀚的名字無不閃耀著浙江文化的光輝。應金飛表示,「心相·萬象」作為浙江美術館開館十周年館慶系列活動首個特展,內蘊深遠:「本次展出的手書信札、丹青墨寶等,其作者或為學派、畫派領袖,或為書法家、畫家、書畫鑑藏家,或為思想家、文學家、戲曲家、詩人,或為軍事家、科學家、醫學家,皆是明朝浙江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我們願意站在今天的浙江大地上慎思明辨,做一個歷史的眺望者、梳理者、傳播者,秉持浙江精神的人文光輝敘述波瀾壯闊的前塵往事,將沉落於歷史長河的人文光影重投於時間之牆,把歷史的故事以藝術的方式向社會大眾呈示,冀願古人的弘博智慧重新照亮今天的現實生活。」

浙江大學歷史系吳豔紅教授

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中國臺灣)董事長何國慶

基於展覽的重要性,本次展覽由國內明史權威、復旦大學教授樊樹志先生,浙江大學歷史系吳豔紅教授擔綱學術主持,展覽策劃及籌備過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學中文系龔鵬程教授、歷史系主任張帆教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樓含松教授的傾力支持。北大、浙大、復旦的學術合力,也使本次展覽的人文底蘊更顯深厚。

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的《坤輿萬國全圖》

首先看展品。本展精選了120餘件(組)明代與清初時期浙籍及旅浙精英人物創作的書法、繪畫作品及相關的文獻史料、木刻古籍。從學術研究價值來看,這些手書信札、丹青墨寶、學林著述的作者或為學派領袖、畫派領袖,或為書法家、畫家、書畫鑑藏家,或為思想家、文學家、戲曲家、詩人,或為軍事家、科學家、醫學家、外交家,他們皆屬明朝浙江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此展擬以當代策展理念激活歷史文獻,多維度營造文化解讀的可能性,讓文化創新活力在本土與世界、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的交流碰撞中迸發出新時代的活力。

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168cmX382cm 南京博物院藏

展覽現場的《坤輿萬國全圖》

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那件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的《坤輿萬國全圖》。此圖是義大利耶穌會的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傳教時與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圖,於明萬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後,刻本在國內已經失傳。南京博物院所藏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縱168釐米,橫382釐米。「這是中國人第一次見到世界地圖,打破了中國人固有的『天圓地方』觀念,也改變了士大夫的世界觀。」樊樹志教授說,而應金飛亦認為此地圖「使中國人第一次看見了以天朝為中心的完整世界地圖。」

浙江美術館工作人員赴南京博物院點交文物(浙江美術館供圖)

利瑪竇繪製《坤輿萬國全圖》時,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藍本,並改變了當時通行的將歐洲居於地圖中央的格局,把子午線向左移動170度從而將亞洲東部居於世界地圖的中央,這樣,中國就自然而然位於該圖的中心。此舉開創了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模式。這幅地圖所繪五大洲中,各洲以不同顏色區分。山脈以寫景法描繪,河流以雙曲線繪寫,海洋則以深綠色繪出水波,整幅地圖和諧而又富有層次感。在地圖圈外還繪有九重天圖、天地儀圖、日蝕圖、月蝕圖、赤道北地半球圖、赤道南地半球圖、中氣圖等小圖,包羅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開拓了當時國人的眼界。地圖中的插圖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在各大洋中,繪有16世紀不同類型的帆船9艘,在各個海域中,還繪有鯨、鯊、海獅等海生動物15頭,南極大陸上還繪有陸上動物大象、獅子、駝鳥、恐龍等8頭。這幅地圖還保留了母本的全部序跋,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文字提供:南京博物院)

朱舜水《格外機》 浙江省博物館 藏

藍瑛《仿梅花道人畫》(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中國臺灣)藏)

倪元璐《與祝湯齡書》(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中國臺灣)藏)

文俶《芙蓉雙鴨圖》(浙江美術館藏)

獨立性易《養生銘》(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中國臺灣)藏)

陳洪綬《荷花雙蝶圖》 中國美術學院藏

朱耷《荷花翠鳥圖》中國美術學院藏

萬斯同 明史稿 (寧波天一閣博物館 藏)

石濤《練江歸釣圖 》浙江美術館藏

王陽明《草書七言詩》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中國臺灣)藏

李之藻《同文算指》浙江圖書館藏

此外,王陽明《草書七言詩》、獨立性易《養生銘》、東皋心越《竹石花鳥圖》、黃宗羲《與鄭梁書》、「秦淮才女」柳如是《奉送兵憲沁州王公泊翁老祖臺容擢濟南大參敘》、徐渭《易窯譜》等重要的明代古籍文獻、書畫作品亦同步亮相。

四大版塊分而述之

本展分屬四個展廳,內容分為四大版塊:瀛涯勝覽(浙江風尚的全球視域)、知行合一(浙江人文的心學思想)、勵精圖治(浙江智慧的多元發展)、澄懷觀道(浙江書畫的藝術傳承)。從不同角度對核心主題「心相·萬象」分而述之。

「瀛涯勝覽」版塊的書畫與古籍,其作者面向世界,心繫天下,充分展現了浙江風尚的全球視域,《坤輿萬國全圖》就在這個展廳裡。15至17世紀,世界開啟「大航海時代」。揚帆遠航,拓展新知,成為一時之風尚。之前分散的世界,從此有了聯繫,不同的思想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碰撞與交流。鄭和七下西洋、白銀流通、耶穌會士來華,使得當時的明朝不僅僅是中國的一個王朝,而且是世界政治、經濟、文化舞臺上的重要成員。此時的浙江,在迎接、投入並推動這樣的新風尚中表現出蓬勃的活力。紹興人馬歡,著名的航海家,先後三次隨鄭和出使西洋,到達過二十多個國家,完成了《瀛涯勝覽》一書。杭州人李之藻,習西學,將大量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識翻譯介紹給國人。而被時人譽為「文武全才第一」的餘姚才子朱舜水,則在明清之際東渡日本,講學二十餘年,成為這一時期對日本文化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

「知行合一」版塊的書畫與古籍,其作者多為王學後人,他們以自己的一生,包括詩文書畫在內,落實他們所理解的知行合一。16世紀初,明朝官員浙江餘姚人王陽明提出「致良知」之學,強調知行合一,給中國的思想界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這位被譽為朱熹之後最大的儒者,提出心外無理,是非皆在人心;同時強調即知即行,知行合一,兩者不可或缺。日常行為要知善知惡,而且要為善去惡。王陽明不僅自己反省觀心,同時在政治、軍事,包括藝文方面建功立業,由此詮釋知行合一之要義。知行合一,為明代實學思想的發展提供了深厚、廣博的哲學基礎。有明一代王學弟子遍布天下,其中同為餘姚人的黃宗羲,對於王陽明學說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正是在黃宗羲、顧炎武等人的努力下,明清之際,以務實崇實,重視實踐、實政和實效,經世致用為核心的實學思潮得到了發展。

「勵精圖治」版塊的書畫與古籍,其作者展示了各自獨特的能力和社會責任,體現出浙江智慧的多元發展,也表達了浙江人勵精圖治、恪盡其職的可貴精神。明朝中後期的浙江,經濟發展,社會豐富生動,充滿活力。這樣的社會環境,給予了不同的人群拓展和展示能力的機會。田汝成、王思任留戀山水,記錄行旅。臧懋循、張岱以戲曲、小品文冠名天下。黃媛介、柳如是,才情橫溢,不讓鬚眉。這些人有能力,也有責任。他們的世界在書畫之內,也在書畫之外。謝弘儀是明朝的武狀元,文武皆備,兼擅詩畫,同時為朝廷徵戰沙場,汗馬勳勞。祁彪佳寄情山水,放懷丹青,在朝廷風雨飄搖之際,則宵旰憂勤,救亡圖存。「書畫具有藝術性,但是在明代中後期,隨著商業的發展和對消費的關注,書畫也成為重要的商品,不僅廣泛用於饋贈,也在市場上流通。本展收入的作者祁彪佳曾經提出以「潤筆之資」,購買陳洪綬或者其弟子的畫作。本展收入的作者黃媛介,曾經常年賣畫於西湖之畔。因此,書畫具有個人性,體現和表達不同作者的性情和感悟,同時也具有很強的社會性。書畫的創作和流通,成為士紳群體交流和交往的重要媒介之一。書畫,因此可以成為窺視當時士紳群體特徵,甚至是當時社會狀態的重要且獨特的視角。」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吳豔紅說。

「澄懷觀道」版塊的書畫與古籍,其作者在中國書畫史上均有自己的位置。因此,浙江書畫的藝術傳承不僅表現在技巧筆法上,也表現在澄懷觀道這一更為深刻的精神層面上。明代中後期的書畫,不僅可以品技巧,也可以觀心聲。從書畫中不僅可以看到作者的個性,也可以看到時代賦予的共性。明清鼎革、改朝換代,給這一時代的人們在內心和人生層面均帶來重大的激蕩。雖然他們出身不同,或為明代官員,或為明朝宗室,或為普通書畫文人;他們的遭遇有異,或為清廷所用,或為明朝自盡,或者脫身俗世。但是,他們均在書畫中留下了痕跡,用書畫表達了自己的內心。陳洪綬由明入清,通過書畫排遣心意;項聖謨在書畫中不具清廷年號,以表達對故明之深情。書畫成為他們訴說的一種途經,也為後世了解這些作者留下了隱秘的通道。

「心相·萬象」大航海時代的浙江精神群展相關信息:

展覽時間:2019-04-16 - 2019-06-16

展覽機構:浙江美術館3F 7/8/9/10號展廳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上午9:00—下午5:00(下午4:30分停止入館),周一休館(遇法定節假日照常開放)

展覽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138號

相關焦點

  • 我國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
    「世界地圖」   此次,《坤輿萬國全圖》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於4月16日在浙江美術館館慶10周年首個特展「心相·萬象——大航海時代的浙江精神」展覽中亮相。它是南京博物院從未外借的「國家寶藏」,每次公開亮相後,都需要至少休整3年。   《坤輿萬國全圖》是義大利耶穌會的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傳教時與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圖,該圖於明萬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後,刻本在國內已經失傳。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輿萬國全圖》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
  • 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坤輿萬國全圖》亮相浙江美術館
    這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唯一一幅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被歐洲人稱之為「不可能的黑鬱金香」,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一直以來,這張地圖從未外借過,據說每次公開亮相後,都需要至少休整三年才能再展。昨天,縱168釐米、橫382釐米的《坤輿萬國全圖》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在浙江美術館館慶10周年首個特展「心相·萬象——大航海時代的浙江精神」中重磅亮相。
  • 古代中國的三幅絕密世界地圖!
    它自誕生之日起,便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人們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然而,世界地圖並非當代之產物。人類繪製地圖,用地圖認識世界,古已有之。可是,古代並沒有精密的天文科學儀器測量,沒有精準全面的地理科學知識,人們到底如何去繪製地圖?對世界地圖又有著怎樣的認識與見解?今天,我們就通過古代中國明王朝的三幅絕密世界地圖來做一深入了解、認識。
  • 傳教士繪世界地圖,百姓認為中國乃天地中心,利瑪竇只好刪子午線
    這次看到了世界地圖,對一些人來說也是相當有衝擊力的事情,同時又激起了他們更強烈的好奇心。這只是一幅小地圖,還是用英文標註的,為了更好地向中國人傳授地理知識,利瑪竇於1584年後,先後完成了中文標註的《山海輿地全圖》、《世界圖志》、《山海輿地全圖》、《坤輿萬國全圖》等10多幅世界地圖。
  • 地圖的「畫繪」與「測繪」
    古代山水畫法繪製的地圖中國古代地圖主要採用計裡畫方之法和傳統山水形象畫法進行繪製。計裡畫方,據文字資料記載,始於我國晉代裴秀提出的「製圖六體」原則,分率、準望、道裡、高下、方邪、迂直,前三者大致相當於現代地圖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後三者用於校正實測裡程。
  • 古地圖秘密:中土世界存在?美洲出現中文地圖時,有侵華打算嗎?
    中國的地圖,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是 2400 年前的戰國時期,都是實物考古的發現。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發現了三幅繪在帛上的地圖,繪製年代約在西漢時期公元前168年。古希臘的人為地圖做了很多貢獻,埃拉託斯特尼首先推算出了地球的大小以及子午圈的長度,繪製出默認地球為球體的地圖。喜帕恰斯創立投影法,提出將地球圓周劃分360°。
  • 西方人的繪製地圖有點意思!美洲出現中文地圖時,有侵華打算嗎?
    這個地圖主要由兩個同心圓構成,其中的內圓代表世界的中心區域,最上方是今天土耳其南部的山地,四周環繞著「鹽海」。附文提到外圍七個地區中,有五個地區有人居住。此外,地圖上還標明了「巴比倫」、「德爾」、「蘇薩」、「亞述」、「烏拉爾圖」等地名。世界上第一幅繪有北歐五國的彩色地圖,完成與 1539 年,是一個瑞典神學家繪製的。
  • 坤輿萬國全圖:中國最早的彩繪世界地圖
    導語: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輿萬國全圖》,為明萬曆三十六年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摹繪版本。《坤輿萬國全圖》原圖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明朝官員李之藻共同繪製,是中國最早的彩繪世界地圖,它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藍本,改變了當時通行的將歐洲居於地圖中央的格局,而是將亞洲東部居於世界地圖的中央,此舉開創了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先例。明代最詳細的中文版世界地圖義大利人利瑪竇是最早進入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他於公元1581年來到廣東肇慶傳教。
  • 明朝留下來的世界地圖和地球儀
    《海國圖志》書中包含有80幅在當時最新的世界各國地圖,系統地介紹了當時主要國家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情況,被譽為「中國認知海外的第一書」,讓中國人「開眼看世界」。難道此前的中國人不知道「開眼看世界」嗎?咱們不妨來了解一下明朝留下來的兩件文物。一件是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的《坤輿萬國全圖》。此圖在萬曆三十六年(1608)由明朝宮廷藝人摹繪12份,現存本即此12份之一。此本原是六幅條屏,今裝裱為一大幅。通幅縱 168.7釐米,橫380.2釐米。
  • 明朝世界地圖,原版全部流落海外,中國在世界地圖的中心
    說到最早的世界地圖,我們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坤輿萬國全圖》。這張地圖已經非常接近我們今天的世界地圖,中國第一次被放在世界地圖的中心。《坤輿萬國全圖》是明朝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繪製的。它是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基礎,改變了歐洲在地圖中心而東亞在世界地圖中,為中國繪製世界地圖開創了先例。清代,出於閉關鎖國政策的需要,甘龍皇帝親自下令燒毀《坤輿萬國全圖》。所以在鴉片戰爭期間,許多清朝官員甚至不知道英國在哪裡,離大清帝國不遠。《坤輿萬國全圖》包含豐富的地理信息,反映在四大洲和五大海洋中。
  • 王朝賓:讀《遠宦帖》要注意摹本與刻本的區別
    《十七帖》原卷已失傳,有摹刻本傳世,以宋代拓本為優。《遠宦帖》另有單帖摹本,所摹甚是精細,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摹本有北宋徽宗題籤及諸多藏家印鑑、題跋,前人稱為唐摹本。一般來說,以原作為底本的摹本更接近於原作,摹本的再摹本次之。摹本與摹刻本相比較,因摹刻本又多了刻、拓兩個工序,自然以摹本為優。
  • 看看最早的「漢字楷書字典」現存早期刻本是什麼樣子?
    看看最早的「漢字楷書字典」現存早期刻本是什麼樣子?我國現存最早以楷書漢字為收字對象的字典是由南朝梁、陳間人顧野王編著的《玉篇》,原書久淹無聞,後代所通行者為經唐人孫強增字、北宋大中祥符年間陳彭年等人重修的《大廣益會玉篇》。目前,正在上海朵雲軒藝術館5樓展廳展出的由上海博古齋提供的元刻本《大廣益會玉篇》,被上海圖書館專家認定為元代中期刻本,且刻印較國家圖書館的元代延祐二年圓沙書院本為佳。
  • 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地圖細節讓人驚嘆,唯一遺憾沒有萬裡長城
    那創造出絢爛文明的我們老祖宗,對當時整個世界的認知又是怎麼樣的呢?其實透過一幅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或許能看出一些端倪。現存最早的中國地圖,是成圖於明朝初年的《大明混一圖》。這幅地圖的尺寸非常大,長3.86米,寬4.56米,具體的繪製日期,史書中和地圖上都沒有記載,但根據地圖上的行政區劃,史學家推測其成於明朝初年朱元璋時期。同時,這幅地圖也是世界上顯存的最古老的東亞地圖之一,有著非常重要的史學研究價值,也是我國的國家級重量文物之一。可以肯定的是,這幅地圖的主人肯定是來自朝廷的頂層,換句話說,有很大可能是朱元璋。
  • 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沒有高科技手段,古人是如何繪製來的?
    1986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的放馬灘秦墓出土了7幅地圖,經過文物考古專家的研究確定這些地圖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地圖。中國國家測繪局證實,它們比中國經實測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地圖——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圖》約早300年。
  • 在古地圖裡 探尋「廣州與世界」
    80多件古地圖,為我們解開這個問題的答案。當中有一幅「廣州府」圖,是目前所見漢文史料中最早的廣州府圖;之後又有萬曆三十年(1602年)郭棐《廣東通志》所繪的「廣東省城圖」。清康熙二年(1663年)蘇州人王君甫以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曹君義《天下九邊分野人跡路程全圖》為底本,重新刊印了一張《大明九邊萬國人跡路程全圖》。它實際上是當時中國人繪製的世界地圖。
  • 敦煌密碼36 世界最早雕版印刷物《金剛經》出自四川?
    再回到《金剛經》本身,卡特認為,卷末「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這句話表明,王玠是世界上有記錄的最早的刻書人。像眾多石窟的開鑿者、壁畫的繪作者一樣,關於王玠的生平,除了姓名此外別無他載。從當時王玠所處的時代背景看,抄寫《金剛經》是最通行的積德造福的方法。武則天也曾組織人力為已逝父母做功德抄寫《金剛經》三千部,在敦煌還出土了相關的文獻。
  • 日本古地圖密碼:東京在哪裡?
    1688年《萬國總界圖》顛倒過來後,地圖看起來順眼了許多。在這張古代世界地圖中,世界分為五大洲,你能夠找到中國、朝鮮、越南、印度、法國、荷蘭等許多現代國家當時所在的區域,日本則在中間的位置,用紅色標註,且比例被明顯誇大。從圖中看起來,幾百年前閉關鎖國時代的日本人,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還算不錯,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那樣不堪。
  • 揚大學子巧繪世界問候語地圖 用數十種語言問候世界
    世界問候日,揚州大學商學院的同學們匠心獨運,手繪地圖來問候世界。  奇思妙想繪地圖  「你好世界」拉近人們的距離  待人有禮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美德,簡單的一句問候不僅彰顯出禮貌,還能讓對方感受到快樂與溫暖。
  • 《金瓶梅》詞話本又稱「萬曆本」,為今知該書的最早刻本?
    《金瓶梅》詞話本又稱「萬曆本」,為今知該書的最早刻本?今天所能見到的明清兩代《金瓶梅》刻本,因襲之路徑甚明,仍可分為三個系統:詞話本又稱「萬曆本」,全十卷一百回,序刻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為今知該書的最早刻本。今存有四個藏本,經研究者比較其在行格、字樣、內容以及卷首序跋的順序上均有差異,可知有原刻翻印、再刻之別。
  • 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三張「全國地圖」
    夏禹所繪的《九鼎之圖》什麼樣?《左傳》中有這個一個說法:「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傳說大禹在塗山(今安徽境內)大會諸侯後,為紀念這次盛會,他將各方諸侯、方伯所獻的「金」(青銅)鑄成九個鼎,把全國地圖刻到鼎上,上刻有地方屬國名,有各地山川和各種神奇靈怪,這就是《九鼎之圖》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