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團簇酶新成果有望實現神經炎症調控幹預治療

2021-01-10 天津大學新聞網

本站訊(醫學部供稿)2021年1月7日,天津大學張曉東教授團隊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研究成果,提出具有原子精確結構的團簇酶新概念,通過單原子替代實現對各種氧化還原酶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的調控,達到媲美天然酶的抗氧化活性和高精準選擇性,並揭示了其對神經炎症的調控機制,該成果有望用於對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幹預。

天然酶具有高催化活性和精準選擇性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催化、重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但其在使用上受到價格昂貴、製備困難和催化溫度限制等缺點的限制。因此,科研人員提出了以納米酶為代表的人工酶解決方案,其具有製備方便、催化穩定性高等優勢。近年來,單原子納米酶因結構與天然的金屬蛋白酶類似,成為連接納米酶與天然酶之間的橋梁。然而,如何在原子水平進行大規模的精準構建,設計得到具有超高催化活性和選擇性的人工酶、並可精確理解其構效關係,這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1950年,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費曼曾預言納米技術的前景:「人們可以在原子水平對材料的性質進行自由的控制」。這是最早關於在原子水平進行物理化學性質調控的展望,到今天依然是科研人員所追求的目標。

基於理論分析,張曉東教授團隊提出「團簇酶(Clusterzyme)」的概念。通過單原子調控的方法合理設計合成了一種具有原子精確結構的高催化活性和選擇性的人工酶,即3-巰基丙酸穩定的Au25團簇,並結合酶的種類和活性首次把這類人工酶命名為「團簇酶」。團簇酶克服了傳統人工酶催化活性較低的缺點,其抗氧化活性是天然抗氧化劑Trolox的160倍,是目前已知抗氧化活性第三高的花青素分子的9倍。此外,通過使用Cd和Cu的單原子對團簇酶表面的Au原子進行替代,可以實現對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過氧化氫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氮相關信號分子的催化選擇性。純的Au25表現出優異的類GPx活性,Au24Cu1在類CAT活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而Au24Cd1具有類SOD活性。

與結構不明確的傳統人工酶不同,團簇酶具有明確的分子結構,使得研究團隊能區分催化活性位點,並深入觀察其電子結構和反應能。通過密度泛函理論研究發現,團簇酶催化活性來自於Cu-S和Cd-S單原子催化活性位點;同時,催化反應路徑受Cd-S/Cu-S鍵長的調控,使其具有超高催化活性和選擇性。利用團簇酶高催化活性和底物選擇性的特點,研究團隊成功地建立了小鼠腦損傷中的氧化應激和神經炎症之間的關係。生物學結果顯示,Au24Cd1團簇酶優先使用超氧化物和含氮信號分子作為底物,通過抑制IL-6和IL-1β蛋白來減輕神經炎症;而Au24Cu1團簇酶通過催化反應降低損傷腦中的過氧化物,顯著降低了炎症因子TNFα,由此表明團簇酶在抗神經炎症方面具有選擇性。同時,由於團簇酶具有天然超小尺寸的特點,可由腎臟進行清除,避免造成長期的肝毒性以及多器官損傷。因此,團簇酶在生物醫學,特別是在神經科學和工程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上述研究成果以「Catalytically Potent and Selective Clusterzymes for Modulation of Neuroinflammation Through Single-Atom Substitutions」為題於2020年1月7日在線發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275-0)。該論文的第一單位為天津大學,張曉東教授為該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劉海樂博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李永徽副教授和孫思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

(編輯 焦德芳 陳錚傑)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環氧水解酶抑制劑可降低神經炎症,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2020年12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神經炎症與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密切相關。越來越多的人已認識到神經炎症在AD起著關鍵作用。環氧脂肪酸(epoxy fatty acid, EpFA)是花生四烯酸代謝途徑的衍生物,具有抗炎活性。
  • 清華大學化工系、化學系課題組與復旦大學合作發文報導酶和貴金屬...
    清華大學化工系、化學系課題組與復旦大學合作發文報導酶和貴金屬耦合催化體系新進展清華新聞網7月2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戈鈞副教授課題組、化學系肖海副教授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理察·傑爾(Richard Zare)教授課題組合作,在酶-金屬複合催化劑製備領域取得重要成果,以「蛋白質-高分子結合物中合成高活性酶-金屬複合催化劑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針對其中兩類表位的全人源納米抗體能夠有效的中和新冠病毒,且具有顯著的協同效應。因此,這些全人源納米抗體有望開發成有效的防治藥物,應用於新冠肺炎的臨床救治。  生物醫學研究院王磊、桑慶團隊發現人類卵子成熟障礙新致病基因並探索幹預策略
  • 泛素連接酶COP1通過降解小膠質細胞c/EBPβ來抑制神經炎症
    泛素連接酶COP1通過降解小膠質細胞c/EBPβ來抑制神經炎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4 18:55:32 美國基因泰克公司Vishva M.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該研究成果為我們更為全面地理解疼痛的本質及慢性痛的綜合治療提供了新的線索和理論依據。 圖1 Par複合物相分離調控神經幹細胞極性建立05趙冰樵課題組發現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的新方法近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趙冰樵課題組,在腦卒中後神經功能修復的研究中取得新的進展。
  • 有望治療難治性抑鬱症 上海瑞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成立
    圖說:瑞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成立 院方供圖(下同) 難治性抑鬱症,可以通過腦機接口技術來治療了。這種科幻片情節如今已經來到我們身邊。今天,上海瑞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成立儀式於瑞金醫院舉行,同時中心的第一個臨床腦機接口研究項目——「難治性抑鬱症腦機接口神經調控治療臨床研究」正式啟動,更多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將在此獲益。什麼是腦機接口技術?簡而言之,就是將人腦與外部設備連接,既可以獲取人腦的信息,又可以對人腦施加影響。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更好認識人腦、研究神經精神疾病,並且通過腦機接口進行反饋治療。
  • 金屬小團簇的磁各向異性調控取得重要進展
    納米尺度的過渡金屬團簇通常具有較大的MAE,在高密度磁存儲領域有誘人的應用前景。近年來,甚至有實驗證明了原子尺度的磁信息存儲的可行性。近日,大連理工大學趙紀軍教授課題組與蘇州大學胡軍教授、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曾曉成教授合作,基於第一性原理計算和磁性理論分析,首次提出採用非金屬元素改變過渡金屬銥二聚體的分子軌道,從而調控磁各向異性的新思路,將小團簇的MAE從77 meV大幅提高到294 meV,為目前國際上報導的最高值。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德國應化》: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李鳳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李帥為共同第一作者。合作者包括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利增研究員,天津醫科大學劉陽平教授、宋玉光副教授和談小莉博士。DNA拓撲異構酶可通過催化DNA鏈的斷裂和結合,從而控制DNA的拓撲結構,對於DNA複製轉錄等生命活動具有重要調控作用。其中,拓撲異構酶I可催化DNA雙螺旋結構中單條DNA鏈的瞬時斷裂和連接,且不需要能量輔因子如ATP或NAD。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他們2020年取得的科研成果。邵志勇課題組發現CDC42和IQGAP響應膠質細胞促突觸發育信號的通路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邵志勇課題組在膠質細胞調控突觸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科學家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該結構與天然酶輔助因子中鐵卟啉的結構特徵非常相似。此外,這種納米酶表面還具有由鐵原子形成的Fe團簇結構。以Fe團簇為輔助因子,Fe-N4為輔基,這種構建得到的新型納米酶具有穩定的多種類酶活性,包括過氧化氫酶、尿酸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物酶和氧化物酶。相比於氮摻雜納米酶,新型納米酶的每種類酶活性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達到1000 U/mg,催化活力可與天然酶相媲美。
  • 生物物理所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該結構與天然酶輔助因子中鐵卟啉的結構特徵非常相似。此外,這種納米酶表面還具有由鐵原子形成的Fe團簇結構。以Fe團簇為輔助因子,Fe-N4為輔基,這種構建得到的新型納米酶具有穩定的多種類酶活性,包括過氧化氫酶、尿酸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物酶和氧化物酶。相比於氮摻雜納米酶,新型納米酶的每種類酶活性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達到1000 U/mg,催化活力可與天然酶相媲美。
  • PNAS:潛在新藥物抑制大腦炎症
    埃默裡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已經鑑定出一群新化合物,它們可能保護大腦細胞免受與癲癇發作和神經退行性病變疾病相關的炎症。EP2與許多疾病過程相關,在這些過程中炎症正在神經系統中出現,例如癲癇、中風和神經退行性病變疾病。無論何處,炎症經EP2正在發揮作用,這類化合物可能是有用的。大腦外面,EP2阻斷劑能發現在具有顯著炎症元件的象癌症與炎症大腸疾病一樣的其他疾病中的用途。前列腺素是諸如阿斯匹林和布洛芬一樣的非甾體抗炎藥物(NSAIDs)的靶標。
  • 北航李曉光團隊20餘年研究獲突破性進展,受損神經有望再生
    6月1日《人民日報》報導:《受損神經 有望再生》。這項成果究竟是什麼呢?一起看看《人民日報》報導吧!我國科學家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難題受損神經 有望再生人民日報記者 趙婀娜日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首都醫科大學雙聘教授李曉光、上海同濟醫院孫毅教授及首都醫科大學楊朝陽教授帶領團隊,歷時20餘年成功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這一醫學難題。
  • Cell:cPLA2-MAVS通過代謝調控星形膠質細胞的致病性
    代謝可以調控外周免疫,但其在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症中的作用知之甚少。科研人員通過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轉錄組學等方法相結合,發現星形膠質細胞中的鞘脂代謝引起胞質磷脂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cPLA2)C2結構域與線粒體抗病毒信號蛋白(mitochondrial antiviral signaling protein,MAVS)半胱天冬酶募集結構域(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CARD)相互作用,激活NF-κB
  • 聚焦有機半導體熱激活電荷輸運的調控,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取得新進展
    近期,天津大學分子聚集態科學研究院李立強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勢壘工程對有機半導體電荷輸運的溫度依賴性進行有效調控的策略。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Nat.
  • HDAC3的雙重活性參與調控炎症反應
    HDAC3的雙重活性參與調控炎症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6 19:28:42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Mitchell A.
  • 胰腺癌早期診斷有望實現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昨天傳出消息:該院生物醫學研究院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管坤良、熊躍,研究員雷群英等率領的科研團隊,歷經三年攻關找到胰腺癌發生惡化的 「微環境」,該研究有望為疾病早期診斷提供可能。昨天,研究成果以「乳酸脫氫酶A去乙醯化導致胰腺癌發生」為題,在國際權威雜誌《癌細胞》上刊登,引起國內外專家關注。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7, 53, 10734),為後續在細胞水平調控m6A奠定了基礎。最近,他們和活體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銘課題組合作,首次實現了化學小分子對RNA表觀遺傳修飾的直接幹預。即使在甲基化酶過表達的細胞中,FMN依然可以有效地下調m6A的表達水平,表明FMN有望作為新型的靶向m6A修飾的小分子抑制劑進行開發,對治療由
  • 兩成抑鬱症患者會出現「抗藥性」:腦機接口有望精準作用於神經調控...
    今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成立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同時,中心的第一個臨床腦機接口研究項目——「難治性抑鬱症腦機接口神經調控治療臨床研究」正式啟動,更多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將在此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