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AC3的雙重活性參與調控炎症反應

2020-12-25 科學網

HDAC3的雙重活性參與調控炎症反應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6 19:28:42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Mitchell A. Lazar課題組發現,組蛋白去乙醯化酶3(HDAC3)雙重活性參與調控炎症反應。2020年8月5日,《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在脂多糖激活巨噬細胞的過程中,不需要核受體輔抑制因子1和2(NCoR1/2),HDAC3即被招募到激活轉錄因子2(ATF2)的結合位點並通過非經典機制激活炎症基因的表達。相比之下,HDAC3的去乙醯酶活性選擇性地結合在抑制Toll樣受體信號轉導的ATF3結合位點。缺失HDAC3的巨噬細胞可保護小鼠免於脂多糖造成的死亡,但這種保護作用並非通過遺傳或藥理學方法抑制HDAC3的催化活性實現。

該研究表明,HDAC3具有轉錄激活因子和抑制因子的雙重功能,具有不依賴於去乙醯化酶活性的非經典功能,這對先天免疫系統至關重要。

據了解,HDACs是染色質修飾酶的超家族,可通過修飾組蛋白使轉錄沉默。在該家族中,HDAC3的獨特之處在於其需要與NCoR1/2相互作用來發揮催化活性。但是,HDAC3的整體丟失也導致轉錄的抑制,目前尚不清楚其機制。

附:英文原文

Title: Dichotomous engagement of HDAC3 activity govern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uthor: Hoang C. B. Nguyen, Marine Adlanmerini, Amy K. Hauck, Mitchell A. Lazar

Issue&Volume: 2020-08-05

Abstract: The histone deacetylases (HDACs) are a superfamily of chromatin-modifying enzymes that silence transcription through the modification of histones. Among them, HDAC3 is unique in that interaction with nuclear receptor corepressors 1 and 2 (NCoR1/2) is required to engage its catalytic activity1,2,3. However, global loss of HDAC3 also results in the repression of transcription, the mechanism of which is currently unclear4,5,6,7,8. Here we report that, during the activation of macrophages by lipopolysaccharides, HDAC3 is recruited to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2 (ATF2)-bound sites without NCoR1/2 and activates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genes through a non-canonical mechanism. By contrast, the deacetylase activity of HDAC3 is selectively engaged at ATF3-bound sites that suppress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ling. Loss of HDAC3 in macrophages safeguards mice from lethal exposure to lipopolysaccharides, but this protection is not conferred upon genetic or pharmacological abolition of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HDAC3. Our findings show that HDAC3 is a dichotomous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and repressor, with a non-canonical deacetylase-independent function that is vital for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DOI: 10.1038/s41586-020-2576-2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576-2

相關焦點

  • Chem.南京大學謝勁課題組在配體調控錳自由基反應活性策略...
    導讀  近日,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分子與材料合成研究團隊的謝勁課題組在配體調控錳自由基反應活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近些年,錳催化烯烴矽烷化反應備受關注,我國化學所的王從洋研究員,以及國際上Thomas, S. P.、Trovitch, R. J.、Britten, J. F.等多個研究小組在該領域做出了出色的工作。謝勁課題組利用雙核錳與不同配體原位形成配合物進而調控錳自由基反應活性的策略,實現了錳催化的烯烴可控脫氫矽化和氫矽化反應,為錳自由基參與的有機合成反應調控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 天津大學團簇酶新成果有望實現神經炎症調控幹預治療
    本站訊(醫學部供稿)2021年1月7日,天津大學張曉東教授團隊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研究成果,提出具有原子精確結構的團簇酶新概念,通過單原子替代實現對各種氧化還原酶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的調控,達到媲美天然酶的抗氧化活性和高精準選擇性,並揭示了其對神經炎症的調控機制,該成果有望用於對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幹預。
  • 長非編碼RNA調控炎症小體組裝激活研究取得進展
    在固有免疫反應中,巨噬細胞通過協調炎症反應發揮重要的功能。炎症小體是由胞漿內模式識別受體(PRRs)參與組裝的多蛋白複合物,是炎症反應的關鍵效應器。炎症小體能夠識別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s)或宿主來源的危險信號分子(DAMPs),招募和激活促炎症蛋白酶caspase-1。而活化的caspase-1切割IL-1β和IL-18的前體,產生相應的成熟細胞因子。
  • NEK6激酶調控植物生長及脅迫反應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張勁松實驗室和陳受宜實驗室研究發現,NEK6激酶調控植物生長及脅迫反應和乙烯合成。
  • 微生物代謝分子可促進腸道HDAC3活性
    微生物代謝分子可促進腸道HDAC3活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 17:07:58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Theresa Alenghat研究小組的最新工作表明,微生物來源的代謝產物可促進腸道HDAC3
  • 復旦學者揭示去琥珀醯化酶SIRT5調控免疫代謝在炎症中的功能和分子機理丨BioArt推薦
    BioArt按:SIRT5是Sirtuins中的一員, 與家族其他成員不同,它具有極低的去乙醯化酶活性,卻可以調控三種新的賴氨酸修飾
  • 一系列的Erk活性波動調控成骨細胞的再生
    一系列的Erk活性波動調控成骨細胞的再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27:00 美國杜克大學Stefano Di Talia、Kenneth D.
  • 瑞金醫院團隊發現巨噬細胞膜受體Lgr4參與急性心梗後心損修復機制
    免疫炎症反應在心肌梗死後損傷修復中的作用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巨噬細胞作為一類固有免疫細胞,在心肌梗死後的炎症反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巨噬細胞在心肌梗死後心肌組織中的浸潤、活化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巨噬細胞通過炎症表型轉化調控心肌梗死後炎症反應和抗炎反應的平衡,在心肌梗死炎症反應階段和修復時期均發揮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 Nature子刊 | 浙江大學範衡宇組揭示組蛋白甲基化參與了減數分裂周期的調控
    組蛋白翻譯後修飾(PTM) - 以及它們產生的特定組合 -誘導調控細胞核內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H3K4的甲基化從酵母到人類是進化上保守的,並且與基因調控元件廣泛相關。特別是主要在活性啟動子中發現的三甲基化物質(H3K4me3)涉及轉錄調節。與賴氨酸甲基化相反,組蛋白H3中絲氨酸和蘇氨酸殘基的磷酸化在整個細胞周期中波動很大,當細胞進入有絲分裂時其含量急劇上升。
  • Nature:S1P調控研究新進展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繼2009年在《科學》雜誌發表「鞘氨醇磷酸酯(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調控機制的研究」後,該研究團隊在該領域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論文於6月24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 補肺活血膠囊用於新冠肺炎患者後期康復治療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機制
    由圖3可知,生物過程相關的條目811個(77%),主要涉及藥物反應、凋亡過程負調控、細胞增殖的正調控、RNA聚合酶II啟動子轉錄的正調控、以DNA為模板的轉錄的正調控、基因表達的正調控、一氧化氮生物合成過程的正調控、蛋白磷酸化的正調控、血小板激活和細胞遷移的正調控等方面;分子功能相關的條目153個(14%),主要涉及酶結合、蛋白質結合、蛋白激酶綁定、相同的蛋白質結合、蛋白激酶活性、激酶活性、轉率因子結合
  • 專家點評Nature | 欒升團隊發現植物免疫早期鈣信號關鍵鈣離子通道複合物及其活性調控機制
    97, 9323-9328論文解讀鈣離子(Ca2+)信號是植物生長發育和環境響應的核心調控因子,參與調控各種非生物脅迫、氣孔開度、病原菌侵染等反應【1】。鈣離子如何特異性響應各種信號而引發下遊偶聯反應是細胞生物學中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
  • 轉錄產物穩定性和炎症反應之間的聯繫
    文章作者指出,人類部分炎症疾病可能源於損傷的轉錄後調控。該研究成果發表在11月15日的《Genes  &  development》雜誌上。 在肌體中,促炎症細胞因子的表達是受到嚴格調控的,如果不正常表達會導致膿毒性休克(septic  shock,見備註1)。調節mRNA的穩定性是調控它們表達的一個關鍵點。該穩定性受3'非翻譯區的富AU元件(ARE)影響。
  • 抗病毒免疫突破 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抗病毒免疫突破 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時間:2019-02-23 11:2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抗病毒免疫突破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北京2月22日電(金歆、莊穎娜)日前,我國科學家在機體抗病毒機理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每日摘要:植物鈣離子通道活性調控機制(Developmental Cell)
    在開花植物中鈣振蕩控制花粉管的生長和植物受精作用,這是解析鈣波動分子調控機制的模式系統。作者在本文報導了花粉管特異性環核苷酸門控通道CNGC18、CNGC8和CNGC7與鈣調蛋白CaM2一起構成了一個分子開關,依賴於細胞內的鈣水平控制該通道的開啟或閉合。
  • 修復GPCR,治療炎症性腸病的新策略?
    而近期的研究表明,以參與促進炎症後組織修復的特定 G 蛋白偶聯受體(GPCR)為靶點,或可成為治療腸道炎症疾病的新策略。而現在,人們發現,這是一個在炎症發作階段觸發的複雜而活躍的過程,受到抗炎和促修復介質嚴格控制,這些介質主要包括一類稱作特異性促炎症消退介質(SPMs)的生物活性脂質,它們來源於 ω3 和 ω6 多不飽和脂肪酸1。
  • 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觀調控獲進展
    在病毒感染過程中,幹擾素產生的多少與持續時間受到精確調控,以確保機體清除入侵病毒的同時能避免病理性自身免疫損傷。目前關於幹擾素表達精確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然免疫信號通路蛋白分子,而以細胞核內RNA修飾的方式調控幹擾素表達的機制尚不清楚。
  • 研究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卡爾文循環(暗反應)兩個階段,其中卡爾文循環包括多步酶促反應,利用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儘管卡爾文循環不需要光能,但該過程仍受到光/暗調控。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
  • 懷孕過程中的那些免疫事件—胎兒面的免疫調控
    滋養細胞的局部免疫調控 (圖2b)在妊娠早期,滋養細胞作為關鍵的免疫細胞,它們會促進炎症環境的形成,這對子宮重塑以適應胎盤形成是必要的。懷孕大約2周後,滋養細胞侵入蛻膜並分泌細胞因子、趨化因子(C-X-C motif)、配體(CXCL)和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這些細胞可以招募母體免疫細胞並重構蛻膜/子宮。
  • Cell:cPLA2-MAVS通過代謝調控星形膠質細胞的致病性
    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Metabolic Control of Astrocyte Pathogenic Activity via cPLA2-MAVS」的文章,發現機體cPLA2-MAVS通過代謝調控星形膠質細胞的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