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應有貢獻

2020-12-12 人民網

全總黨組中心組今天舉行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專題會議,全總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王玉普主持會議,並傳達了《中共中央關於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他強調,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必須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精神實質,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不斷推進工會工作創新發展,團結引導廣大職工為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宏偉目標建功立業。

會上,全總黨組中心組成員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結合工作實際暢談體會、交流心得。大家一致認為,黨的十八大是一次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大會。大會科學制定了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大政方針和行動綱領,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新的中央領導機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為我們黨繼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奠定了重要思想政治基礎,為擔當歷史使命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大家表示,黨的十八大貫穿以人為本的思想,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於人民群眾的期待和呼聲做出了積極回應,特別是對工人階級和工會等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如強調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強調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職工參與管理和監督的民主權利,提高基層人大代表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代表比例;強調深化企業工資分配製度改革,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保護勞動所得,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強調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健全勞動標準體系和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強調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更好反映群眾呼聲,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等等,符合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必將激發廣大職工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功立業。

大家認為,黨的十八大在肯定取得的輝煌成績同時,強調全黨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在應對風險考驗、破解發展難題、駕馭複雜局面的過程中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高執政能力,體現了黨中央既高度清醒、居安思危,又堅定決心、充滿信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各級工會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牢牢把握工會工作正確政治方向,立足工會的職責和優勢,更加奮發有為、兢兢業業地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工會應有的貢獻。

王玉普最後強調,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必須充分認識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的重大意義,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精神實質,特別是深刻理解關於對工人階級和工會等問題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始終保持政治上清醒、信念上堅定,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工會自身建設,切實做好新形勢下職工群眾工作,進一步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

全總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豪傳達了中直機關工委關於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要求和部署。

張鳴起、段敦厚、倪健民、陳榮書、張世平、王瑞生、江廣平、李濱生等全總黨組、書記處同志出席會議。各駐會全國產業工會、全總機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列席會議。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全總採取多種形式學習宣傳貫徹十八大精神,及時發出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先後召開了「全總機關傳達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會議」、「全國工會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電視電話會議」和「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總結黨的十六大以來工會工作成就座談會」,對工會組織學習宣傳貫徹十八大精神、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推動工會工作創新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據悉,全總還將舉辦專題輔導報告會、黨員幹部培訓等一系列活動,切實提高學習十八大精神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相關焦點

  • 以文化自信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13日舉行了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並講話,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文化自信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開創文化繁榮發展新局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貢獻。  這是一次高規格的集體學習研討。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思與行」理論研討會召開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12月18日,由青海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和省委黨校聯合舉辦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思與行」理論研討會召開。一百多位專家學者和年輕理論工作者齊聚一堂,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展理論研討、學術交流。
  • 餘豔紅:樹立三個自信 彰顯中國信心
    校長餘豔紅來到順德校區,為公共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2014級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講授新學期第一堂思想政治課——「樹立三個自信,彰顯中國信心」。餘豔紅以2016年兩會熱詞「五大發展理念」開題,指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充分體現出了我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所展現出的治國理政的風範和自信。
  • 對制度自信的多角度思考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主要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顯著優勢;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繫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顧海良 ▲呂 楠【編制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為實現這一夢想,中華民族追尋千年,中國共產黨奮進百年。風雨如磐,決心似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人民賦予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也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那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究竟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對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哪些貢獻和發展?
  • 堅定製度自信 認真履職盡責
    不斷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全國政協常委張桃林(代表九三學社中央)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不斷探索實踐,不斷改革創新,深刻總結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經驗,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全面部署
  • 林文漪:牢固樹立「四個意識」 努力增強「四個自信」
    講話高屋建瓴、總攬全局、內涵豐富,全面總結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刻闡述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刻闡明未來一個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政方針和行動綱領,通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思想光輝,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讓我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
  • 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政協力量 | 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開幕
    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政協力量 | 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開幕 2020-06-03 0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經過長期奮鬥和不懈努力,我們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現代化是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全方位轉變的過程,既充滿著機遇,也充滿了新的矛盾和挑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 「文化自信」的底氣何在,只是一句口號、一個理論名詞麼?
    2015年5月4日他與北京大學學子座談,也多次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習近平在國內外不同場合的活動與講話中,展現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含義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1]底氣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那麼,何謂文化自信?
  • ...五中全會精神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
    他強調,要把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原原本本學、全面系統學,吃透精神實質、把握核心要義,切實統一思想、明確方向,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省長王寧出席。
  • 中國道路自信的空間哲學表達
    國內學界對中國道路自信問題的空間理論研究,著力於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從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諸多視角揭示中國道路演化的特殊性和內在生命力;二是強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的全球化時代內涵及其辯證法思想,特別注意到當代資本主義已經從傳統的物質生產走向空間化的生產;三是致力於把西方社會空間化發展議題進行創造性轉化,拓展細化為生態環境、地緣政治、城市空間
  • 聚焦總目標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會議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聚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緊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紮實做好各項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 趙凌雲:將「三個自信」轉化為強大的執政力量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可以歸結為主義自信、特色自信、發展自信。主義自信,就是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正確性。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能夠根本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科學正確的理論體系。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啟示
    根據這個總布局,黨的十八大明確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定位在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這五個方面。2015年,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進一步提出,「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
  • 講好脫貧攻堅故事 堅定「四個自信」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邁向全面小康的重要關口,記錄好呈現好脫貧攻堅的偉大壯舉,講好我國脫貧攻堅故事,唱響「偉大祖國全面小康」的動人旋律,對於我們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 中國道路與文化自信
    其中,我們必須認識到,文化自信作為最根本自信的重要性,因為文化自信,最直接地昭示、標誌著「中國特色」,文化自信,指向的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是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和中國理論的底蘊。  《行政管理改革》: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文化自信之間有直接的關聯,我們怎樣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呢?
  • 堅定中國政治制度自信
    原標題:堅定中國政治制度自信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成功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建立起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為人民的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 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
    、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展開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於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位度;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是一種奠基於道路、理論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創造與意義建構
  • 「四個自信」視閾下的國家形象建構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一些西方國家千方百計要遏制我國發展勢頭,妄想以此達到打斷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之目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越是強大,這樣的阻力就會越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絕不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