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底氣何在,只是一句口號、一個理論名詞麼?

2020-12-13 裡拉愛笑話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2015年5月4日他與北京大學學子座談,也多次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習近平在國內外不同場合的活動與講話中,展現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含義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1]底氣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那麼,何謂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習近平為何重視"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之後的兩年間,習近平又對此有過多次論述:"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習近平又連續兩次對"文化自信"加以強調,指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要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習近平對文化自信特別加以闡釋,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語境更為莊嚴,觀點更為鮮明,態度更為堅決,傳遞出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文化自信於是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 為什麼我們在"三個自信"之外還需要"文化自信"?為何習近平如此重視文化的作用?對此習近平早已給出了答案。 因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因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更因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文化自信"的底氣何在 "文化自信"只是一句口號、一個理論名詞麼?不是,我們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踐行的。

因為,我們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也有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種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夯實了我們文化建設的根基,奠定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 我們有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它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諸如"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捨生取義"的犧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扶危濟困"的公德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價值理念等,一直是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

此外,"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之道,"儒法並用"、"德刑相輔"的治理思想,"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一直是中華民族治國理政的思想淵源。甚至,我們正努力建設的小康社會的"小康"這個概念,也是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 這些千百年傳承的理念,已浸潤於每個國人心中,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構成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正如習近平所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我們有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從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徵、民族特色的寶貴財富,脫胎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同時又在新形勢下不斷進行著再生再造、凝聚升華,從而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關焦點

  • 文化自信、實現幸福……他們用「小故事」說明「大道理」
    「『文化自信』只是一句口號、一個理論名詞麼?不是的,『文化自信』是可以真正踐行的,因為我們有文化自信的底氣。」今(11)日,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主辦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微宣講決賽在重慶市巴南區委禮堂舉行。
  • 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這告訴我們,要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尋找精神力量,鼓足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氣。
  • 有工作,是一個人最大的底氣和自信
    「我發現我現在是一無是處,一點自信都沒有。」這個是朋友張明昨天跟我說的。原因是他所在的公司,由於業務困難,原本作為中層核心的他,現在也被降薪過半。因為生活壓力大,他現在在外面尋找工作,希望能跳槽。只是目前大環境下,找工作相對來說難了一點,薪資也不會很高。張明找工作,是有幾個公司中意他,只是薪酬沒有達到他的要求。他希望去的,由於各種原因,也沒有錄用他。一時尋找工作不如意,他就對自己產生了懷疑,質疑自己的能力。是啊,在目前這個社會,工作在某種程度上,確實給人一種底氣和自信。
  • 最新漢碩真題解析|考文化自信?2020南京師範大學漢碩真題節選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之後的兩年間,習近平又對此有過多次論述:「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 方正輝:文化自信是對外說明中國的底氣
    為此,方正輝分享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中《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這篇文章,希望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思想,為做好新時代的對外傳播工作提供更好的遵循。方正輝說,作為專業的對外傳播工作者,文化自信是對外傳播工作中的一個最基本的要領,只有我們擁有了這樣一種自信,才能與世界、與外部世界更好地交流和溝通。
  • 王嶽川:中國連一個文化學術名詞都沒喊出來
    今天,中國孩子容易把李澤厚當成李澤楷 今天,經濟崛起並不意味著文化崛起 一百年來,中國翻譯西方書籍有十萬六千八百冊,而西方翻譯中國的僅僅是其零頭 一百年來,中國從沒創造出一個自己的文化學術名詞—長期從事文藝美學、文學理論、西方文藝理論、當代文化研究和批評的教學和研究。代表作有《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藝術本體論》、《二十世紀西方哲性詩學》、《中國鏡像:九十年代文化研究》、《後現代後殖民主義在中國》、《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等。中國人尊重自己的文化嗎?
  • 自信和底氣不足,你擁有了嗎?
    還有一次是在2019年福布斯30歲以下精英榜上出現了他名字;包括上個星期的一次熱搜:作為2020年第一批特殊人才引進落戶上海(我的內心是震驚、震驚還是震驚的)小紅書、抖音、快手等社交平臺粉絲超五千萬(震驚了的數據),他也一直活躍在人們的視野裡其實,活躍在我們視野裡的不僅僅只有一個李佳琦
  • 以文化自信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7月4日至13日,由中央組織部、文化部、國家行政學院聯合主辦的省部級幹部加強文化自信與文化管理創新研討班及廳局級幹部加強文化自信與文化管理創新研討班在這裡舉行。13日舉行了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並講話,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文化自信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開創文化繁榮發展新局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貢獻。  這是一次高規格的集體學習研討。
  • 心理學:自信來自內在的底氣,真正自信的人都有這三種底氣
    一個人的自信與內在的底氣息息相關,具有自信的人,往往對自己具有較為清晰的認知。我們越認為自己有價值,我們就越會自信。那麼我們擁有什麼樣的底氣會更自信,主要來自這三個方面:01第一個方面:了解自我的底氣如果一個人從來都不夠了解自己
  • 張瑞敏的「文化自信」:用實踐挑戰西方經典管理理論
    從這個維度來看,中國企業也正在企業管理理論上逐漸樹立起「文化自信」,用實踐挑戰西方經典管理理論。 張瑞敏說的「原子論管理理論」是什麼?張瑞敏在這次內部會議中說,十九大報告提到四個自信,「文化自信」至關重要,我們對自己的優秀文化要充分認同、充滿自信。
  • 《三十而已》:女人的自信和底氣還是要來自自己
    作為一個女人,我們的自信和底氣來自哪裡?是事業有成的丈夫?乖巧聽話的孩子?還是自己的青春?又或是自己出眾的外貌?看完這部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女人的自信和底氣還是要來自自己。婚姻不是一定可靠的,孩子是自由的,青春終會逝去,皺紋會悄悄的爬上自己的眼角。只有自己內心強大,只有自己不斷成長,只有自信和底氣來自自己,才是活得最舒坦的。
  • 「學思平治」秦宣:文化自信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
    我們的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都同我們的文化密切相關,統一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文化自信,歸根到底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題中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文化軟實力地位愈加凸顯的國際形勢,在強調堅定道路、理論和制度「三個自信」的同時,特別強調文化自信。
  • 以高度文化自信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民族復興偉業作出的戰略決策,也是給山東提出的重大歷史課題、時代考卷。2014年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勉勵我們「用好齊魯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親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要求山東傳承紅色基因,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
  • 舊邦維新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有底氣的文化綱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關於文化建設的綱領性、戰略性命題,尤其是文化自信的提出,具有極大的重要性與啟示性,體現了理論堅定與文化勇氣,需要我們更多地學習與探討、發掘與切磋,需要我們沿著這個思路有所回顧,有所總結,有所分析,有所展開。
  • 中小企業家們,你的戰略可能只是一句口號|五五Library
    ● 擁有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只是特例而非常態。好戰略 壞戰略理察·魯梅爾特 / 著中信出版社 2017年11月1F內容簡介什麼是好戰略?戰略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喊喊口號那麼簡單,它決定著一家企業的生死存亡。本書重新將「戰略」回歸本質,分析了構成好戰略的3個核心要素:調查分析、指導方針、連貫性活動。並在這些核心要素組成的基本邏輯上,從9個方面闡述了制定好戰略的思路。
  • 傳統文化是涵養文化自信的源泉
    原標題:傳統文化是涵養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繼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之後提出的第四個自信。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公開講話和文章中,曾多次提及此問題,例如,「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等等。我們的文化自信所賴以建立的基礎之一,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歷史。
  • 底氣越足的人,背後的「力量」越大
    當我們在閱讀書籍的時候,就好比和一個優秀的人在對話。通過閱讀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豐富自己的閱歷,從而讓我們的文化得到提升,也讓我們的底氣越來越足。02、底氣來源於自信的力量自信,顧名思義就是人的自信心。拉勞士福古說:「我們對自己抱有的信心,將是別人對我們萌生信心的綠芽。」
  • 一句16字口號,差點亡了一個國家
    哪怕只是一碗清澈見底的稀粥,讓可憐的饑民暖暖身子,也能讓老百姓放下手裡的鋤頭菜刀,重拾對王朝的信心。然而,統治者卻選擇與民本針鋒相對,這無疑是在將大漢王朝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這時的百姓無需什麼信念,只要有人站出來振臂一呼,就能讓他們玩命。不光是來自古戰場巨鹿的張角,即便當時冒出個李角、王角、趙角,只要他敢牽頭,一定會贏得老百姓的支持和響應。
  •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應只是一句口號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應只是一句掛在嘴邊的口號,而應成為全人類為之共同奮鬥的目標。一方面,人類雖然馴化了自然界的一些植物、動物,但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對於大自然依然知之甚少。如今自然界的許多生物,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裡遊的等都被納入人類的食譜當中,這不僅體現了人類以自身為中心的錯誤觀念,也破壞了地球生態的平衡。
  • 文化自信:尊重自己,也尊重世界
    魯迅在這裡把國民的精神素質與民族的自信力聯繫在一起,把具有這種精神文化自信力的國民視為中國的脊梁。先生這些箴言,對於今天我們去更好地理解習近平同志關於「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的講話,應該有深刻的啟迪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