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振興村裡探振興,一個資源型村莊的轉型十年

2020-12-20 騰訊網

振興村裡探振興

一個資源型村莊的轉型十年

人民日報記者 周亞軍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在革命老區山西長治,有一個村子與鄉村振興同名,並在十年前就開始了以工補農、以企帶村的城鄉統籌實踐。

2010年,山西獲批全國首個全省域的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同年,長治縣(現上黨區)城鄉統籌振興試驗區成立。振興的十年,有脫貧致富的身影,有轉型的喜和難,更有鄉村振興的美好遠景。新時代,山西如何統籌資源經濟轉型與鄉村振興,蹚出一條新路來?振興村裡有秘訣。

煤窩窩裡——不惦念黑金,好念「人才經」

68歲的郭振芳走路帶風,說話也快,採訪的時候,他不時看看手錶,一再安頓工作人員盯著會場,提前喊他去做培訓總結。

自打今年7月市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培訓之後,振興村的太行鄉村振興人才學院就火了,市教育系統百名校長培訓、上黨區農村幹部領頭雁培訓、屯留縣新任公務員培訓……

管教學的副院長郭振芳上任3個月,休息了不到5天,「12月的安排已經滿了,預計今年培訓1.3萬多人,比去年多2000人,營業收入435萬元,同比增加100萬元。」

培訓為什麼選振興?

「紅色文化首屈一指,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現場教學有資源、有看點、文化生活豐富。」老郭善講能歌會舞,排節目也是好把式。人才學院共7個人,3個院長都是市裡教育系統退下來的「名將」,「工作是真累,但發揮所長,幹得滿是激情。」

振興像個磁石,吸引著方方面面的能人,人才學院有「三老」,旅遊公司儘是年輕大學生,出名要數「二十釵」。1988年出生的白洛川家在市裡,2010年9月來村裡應聘,現在已是砥柱中流。

發展旅遊,沒有文化活動就沒有魂。白洛川和文工團的20多名大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讓村裡月月都是文化節。

80後郝東鋒跟白洛川一樣也是「城裡人」。他來振興參與了種格桑花海、建觀光路、打造上黨步行街,已成長為旅遊公司骨幹。「幹旅遊,最難是轉變觀念,當初新建起160個小木屋商鋪,老百姓要領補貼費才肯幹,現在不一樣了,今年國慶8天假期,旅遊收入就有960萬元。」

山西興於煤、困於煤,長治既是革命老區,又是資源富集地區,怎樣將「煤多氣多」變成老百姓的高質量幸福生活?

振興在省市縣指導下,開啟以工補農、以企帶村的城鄉統籌試驗,十年時間,一個原本貧窮落後的山溝溝變成了環境優美、紅色文化勃興、戶戶住別墅、煤與非煤多元發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有效保障的現代化新農村。

據介紹,轉型十年,振興村集體資產總額從100多萬元增加到現在的20多億元,翻了2000倍,村民人均收入從6500元增加到36900元,翻了近六倍,煤業、農業、旅遊、培訓等多元產業吸引2000多名外來人口就業,振興成了資源詛咒失靈的地方。

英雄土地——紅色鑄魂,資源詛咒不靈了

「有礦蓋別墅有什麼稀奇!」原山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石揚令考察振興之後感慨說,「以工帶農,攻堅脫貧、轉型和鄉村振興三大任務,幹得還很出彩,著實不簡單。」

振興能有今天,關鍵是有個好支部。1981年3月,振興村的前身,關家村開辦煤礦。2001年煤炭持續低迷,煤礦虧損出讓時,村支書牛紮根組織69戶村民集資516萬向鎮裡競購下煤礦60%的經營權。2004年煤炭形勢好轉,煤礦經歷多次改制,牛紮根又動員每家每戶和礦工集資入股,繳納資源價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幾番周折將股份從最初的20%逐步擴大到60%。

「想給村裡辦事就必須千方百計留下礦,但煤炭總有挖完的一天,現在離不了,將來靠不住。」牛紮根說,「長治是革命老區,我們村裡當年鬧革命,參軍56人,犧牲21人,黨在我們心裡紮下根了。」

村黨支部一班人給股東們做工作,拿出煤礦40%的收入投資鄉村建設和轉型產業,挖山填溝,綠化造林,易地搬遷,修路打井,讓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的貧困村戶戶住上了新樓房;從開辦洗煤廠、建材廠,搞運輸、商貿,到發展現代農業、文化旅遊、培訓教育,無數次轉型嘗試,跌倒再爬起,轉型新路越來越清晰。

近年來山西大力推進「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振興村搶抓機遇,與長治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辦振興分院,搞產教融合,打造鄉村振興「黃埔軍校」。

「今年開班培養鄉村旅遊、中醫推拿按摩技師、農藝師等專業人才。」郭振芳說,疫情期間組織了全員輪訓,提升文化知識,服務水平,禮儀紀律。

富了口袋還要富腦袋。振興村持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先後建起孝廉公園、黨群生活館、家風家訓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站、雷鋒志願者服務站,成為全國文明村鎮。

鄉村振興要從娃娃抓起,振興投資6900萬元建起上黨區數一數二的好學校。振興學校教師隊伍35歲以下的佔到80%,都是本科以上學歷;920名學生裡,周邊11個村的就有700多人。

近年來,振興還在新農合的基礎上,成立村民醫療互助會,三年時間大病累計報銷685人,報銷金額336萬元,兜牢了大病保障。

山西省改革創新研究會會長、曾任長治市委書記的呂日周說,在振興村的示範下,長治和上黨的煤炭企業主動給所在村的老百姓蓋新房、投資基礎設施、發展公益事業,「成為一種風尚,誰落後誰就抬不起頭來。」

振興路上——期待政策再支持,做強鄉村吸引力

今年9月,作為一個近十年發展起來的新村,振興村在全國300名村排名中,躍居35位,在省內僅次於大寨、龍門、皇城等老牌名村。

村是名村,人是名人,但65歲的牛紮根還是卯著一口氣。「年輕人結婚,非得在城裡有套房子才能娶上媳婦。為這件事,周邊山區不少村子變成空殼村、滑坡村,村裡人越來越少了。」

更著急的是,產業轉型剛出雛形,資源枯竭已迫在眉睫,煤礦只能開採兩三年了。

「旅遊景區一般要20年才能發展成熟,振興旅遊起步才5年,創建4A景區才一年半,是一個年輕景區。再有15年,我就不信發展不起來,將來人們肯定搶著住、搶著來。」

面對資金難題,振興村開始引進數位化管理,降低成本;謀劃引進戰略投資者,以基金金融撬動5G大數據與教育培訓、現代農業、文化旅遊等產業的融合,實現突圍。

去年,村裡頂著資金壓力修了1公裡長的橫向路,又修了三條縱向路,讓試驗區道路實現了三縱三橫,拉大了框架,流轉來的6000多畝土地正邀請山西農業大學規劃高標準農田,發展休閒體驗農業。

最近中央出臺政策,城市土地出讓收益,要拿出一半用於鄉村振興,「要是資源型地區能拿出一定比例資源稅收支持鄉村振興就太好了!」

據了解,近十年,振興煤業每年投資鄉村建設和產業轉型1.6億元,每年平均上繳稅收8500多萬元。

臨別,村黨支部還建議當地整合旅遊資源,配套旅遊道路,將景區連點成線,做大品牌,助力轉型發展。

來源丨人民日報山西頻道

振興小鎮歡迎您

相關焦點

  • ...振興村裡探振興,一個資源型村莊的轉型十年——山西上黨振興集團
    原標題:振興村裡探振興 一個資源型村莊的轉型十年在革命老區山西長治,有一個村子與鄉村振興同名,並在十年前就開始了以工補農、以企帶村的城鄉統籌實踐。2010年,山西獲批全國首個全省域的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同年,長治縣(現上黨區)城鄉統籌振興試驗區成立。振興的十年,有脫貧致富的身影,有轉型的喜和難,更有鄉村振興的美好遠景。新時代,山西如何統籌資源經濟轉型與鄉村振興,蹚出一條新路來?振興村裡有秘訣。
  • 振興村裡探振興:一個資源型村莊的轉型十年
    在革命老區山西長治,有一個村子與鄉村振興同名,並在十年前就開始了以工補農、以企帶村的城鄉統籌實踐。   2010年,山西獲批全國首個全省域的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同年,長治縣(現上黨區)城鄉統籌振興試驗區成立。振興的十年,有脫貧致富的身影,有轉型的喜和難,更有鄉村振興的美好遠景。新時代,山西如何統籌資源經濟轉型與鄉村振興,蹚出一條新路來?
  • 人民日報長篇連載:仙居振興村裡的「幫扶團」
    呂寬炤是個懷有鄉愁的人,他說,這裡也曾經是鄉政府所在地,還是解放前的地下交通站,老祠堂裡有一段紅色的往事啊!於是,拆與不拆,形成兩種不同意見。走!我們去周邊兄弟縣市區看看,看他們是如何面對這類問題的。張新建的主意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村裡先是組成考察隊伍,去了天台的一個村。
  • 「福村寶」:振興村百姓的「第二醫保」
    山西經濟日報記者 馮毅松 通訊員 郭雯雯 郝志超俗話說,十年奔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一旦得了大病或碰到嚴重的意外傷害
  • 上黨區振興村:有了福村寶,看病就醫不發愁!——山西上黨振興集團
    振興村郭木蘭的丈夫,去年生了一場大病,在北京做了幾次手術,手術很成功,目前恢復的也不錯,但手術費加上醫藥費不是一個小數目。,老百姓看病基本不用花錢,截止目前,振興村已經累計400餘人通過福村寶實現住院報銷,累計報銷次數1000餘次,報銷總額達336萬元。」
  • 上黨區振興村百姓的「第二醫保」:福村寶,好!
    近幾年,大家有了社保、農保這些國家基本醫保,但基本醫保只是保基本,每個家庭最擔心的問題還是生大病,俗話說,十年奔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一旦得了大病或碰到嚴重的意外傷害,高額的醫療負擔讓很多家庭不堪重負,這也是當前農村因病致貧返貧多發的重要原因。
  • 長治醫學院走進振興村開展「七一」主題黨日活動
    黃河新聞網長治訊:7月4日,長治醫學院紀委書記、監察專員徐建和,副院長鄭金平帶領衛生信息與管理系黨總支、生物醫學工程系黨總支的全體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部分學生代表,走進振興村開展以「創先爭優促發展,奮力實現新跨越」為主題的「七一」主題黨日活動。
  • 「榮譽與見證」是振興留給2018最好的回顧
    值此元旦佳節到來之際,謹代表振興小鎮、振興村、振興集團,向多年來大力支持振興發展的上黨區委區政府、各級領導和主管部門,向長期關心幫助振興進步的社會各界朋友,向轄區廣大人民群眾和職工致以誠摯的問候和美好的祝願。
  • 彌渡縣3個州級鄉村振興試點工作圓滿結束
    2018年以來,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有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和部署,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各項工作,彌渡縣注重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典型引路、塑示範試點、穩步推進,先後把密祉鎮永和文盛街、蓮峰土官村,紅巖鎮古城村作為鄉村振興州級試點。目前,試點項目建設全部結束,圓滿收官。
  • 陳文勝新著《大國村莊的進路》出版
    在農業中國向工業中國、鄉村中國向城鎮中國轉型關鍵的時期,必須充分考慮到中國幅員遼闊,地區間由於地理位置、資源稟賦、歷史基礎、政策取向等多方面原因導致非常複雜的差異性,呈現區域不平衡發展的現實特徵,村莊的演進不可能一個目標、一個模式同步發展,迫切需要有自上而下的國家整體制度安排與自下而上發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和基層首創精神相結合,實現戰略目標的一致性與實現路徑的多元性相統一
  • 南安市振興小學創始人
    —1939),福建省南安市埔頭四甲(今振興村)沙堤堡人氏。他是舊振興村(原稱四甲)第一所私塾學堂的創立者,學堂設在四甲溪沙頭族人黃禮串的祖厝內。一個年屆不惑的中年人,難得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年代看清了中國的未來。黃禮隆先生深受辛亥革命新思想的鼓舞,他毅然而然地放棄了在天子腳下博取功名的大好機會,無怨無悔地返回家鄉重操舊業。潛心研究新學栽培人才,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勝利,原來把求取功名作為人生目標的黃禮隆先生,經過辛亥革命思潮的洗禮,恍如獲得重生。
  • 賀雪峰:鄉村振興要重點關注這兩類村莊的發展問題
    為描繪好農業農村發展的戰略藍圖,科學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特編制並發布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下文簡稱《規劃》)。其中,《規劃》明確提出「分類推進鄉村振興,不搞一刀切」。這為推進鄉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指明了具體方向。根據《規劃》可以將村莊分為四大類型,每個類型村莊的發展方式也不盡相同。
  • 「數」讀2018 人民日報裡的河南
    原標題:「數」讀2018 人民日報裡的河南然而,2015年4月的一場爭論,讓村莊拆遷變為了鄉村振興。從那時起,河南孟州產業集聚區開始變得二月一個重病號的安心年(新春探民生·病有所醫)記者來到郭俊麗家的時候,家裡剛炸好過年的丸子。
  • 泉城公益團隊走訪南安羅東振興村,把愛傳遞下去,讓光明照亮貧困者的內心!
    一席被子平鋪在簡單搭建的床板上;一口大鍋上面布滿了塵土;撿來的瓶子隨意堆放;昏暗的房間裡,僅有一絲陽光照入;空氣中散發著陣陣惡臭。南安羅東振興村黃義明是一名63歲孤寡老人,獨自一人住在偏遠的大山中近20年,主要靠在外撿紙皮礦泉水瓶為生。
  • 因地制宜推進村莊結構調整 為鄉村振興賦能
    村莊結構調整是我國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鄉村創新模式。近年來,我國不少地方通過村莊布局調整擴大村莊規模,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布局,促進農村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 人民日報治理者說:在力量下沉中抓發展促振興
    遼寧省阜新市是全國第一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歷史遺留問題多、經濟總量小、發展責任大,由此帶來的社會治理任務也重。阜新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決策部署,把基層一線作為推進轉型振興的主戰場主陣地,以黨建力量下沉為引領,以機關幹部下沉為動力,既抓基層穩定、又抓經濟發展,不斷夯實執政基礎、打牢發展根基,讓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
  • 秀洲15個村莊入圍全區景區村莊
    經過景區村莊自評申報,所在鎮初評推薦,秀洲區文化和旅遊局、秀洲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綜合驗收等流程,最終全區共有15個村莊成功入圍A級景區村莊行列。截至目前,秀洲區共已創建A級景區村莊56家,包含3A級景區村莊8家。  此次入選景區村莊的15個村各具特色。
  • 《鄉村振興》村莊清潔行動倡議書
    廣大村民朋友們:村莊清潔人人受益,疫情防控人人有責。為了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成效,助力農村疫情防控常態化。值此新春佳節之際,我們號召全民參與到「村村戶戶搞衛生,乾乾淨淨過春節」村莊清潔行動中來。
  • 鄉村振興村莊建成什麼樣?資金誰來出?依靠誰來建?
    在雅安市雨城區碧峰峽鎮舒心農場座談時,區裡的同志也告訴我們,由於不能開展土地增減掛鈎,現在區裡建設新村很缺乏資金。我們感到,一旦不能「增減掛」,就很難搞得起新建村落這樣的大項目,這種情況,不僅雅安、可能全國都是普遍的。除了安龍村的三類資金來源外,也有一些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建設。
  • 省委副書記任振鶴來澄調研鄉村振興工作
    昨天,省委副書記任振鶴來江陰調研鄉村振興工作。數十年來,在吳仁寶老書記的帶領下,華西人大力弘揚華西精神,艱苦創業、奮鬥拼搏,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獨具特色的集體經濟發展之路。特別是近幾年,華西村不斷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圍繞「數量轉質量、體力轉腦力」,一手抓傳統產業技改提升,一手抓三產服務業轉型升級,成功拓展了金融投資、倉儲物流、礦產資源等一批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