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村裡探振興
一個資源型村莊的轉型十年
人民日報記者 周亞軍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在革命老區山西長治,有一個村子與鄉村振興同名,並在十年前就開始了以工補農、以企帶村的城鄉統籌實踐。
2010年,山西獲批全國首個全省域的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同年,長治縣(現上黨區)城鄉統籌振興試驗區成立。振興的十年,有脫貧致富的身影,有轉型的喜和難,更有鄉村振興的美好遠景。新時代,山西如何統籌資源經濟轉型與鄉村振興,蹚出一條新路來?振興村裡有秘訣。
煤窩窩裡——不惦念黑金,好念「人才經」
68歲的郭振芳走路帶風,說話也快,採訪的時候,他不時看看手錶,一再安頓工作人員盯著會場,提前喊他去做培訓總結。
自打今年7月市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培訓之後,振興村的太行鄉村振興人才學院就火了,市教育系統百名校長培訓、上黨區農村幹部領頭雁培訓、屯留縣新任公務員培訓……
管教學的副院長郭振芳上任3個月,休息了不到5天,「12月的安排已經滿了,預計今年培訓1.3萬多人,比去年多2000人,營業收入435萬元,同比增加100萬元。」
培訓為什麼選振興?
「紅色文化首屈一指,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現場教學有資源、有看點、文化生活豐富。」老郭善講能歌會舞,排節目也是好把式。人才學院共7個人,3個院長都是市裡教育系統退下來的「名將」,「工作是真累,但發揮所長,幹得滿是激情。」
振興像個磁石,吸引著方方面面的能人,人才學院有「三老」,旅遊公司儘是年輕大學生,出名要數「二十釵」。1988年出生的白洛川家在市裡,2010年9月來村裡應聘,現在已是砥柱中流。
發展旅遊,沒有文化活動就沒有魂。白洛川和文工團的20多名大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讓村裡月月都是文化節。
80後郝東鋒跟白洛川一樣也是「城裡人」。他來振興參與了種格桑花海、建觀光路、打造上黨步行街,已成長為旅遊公司骨幹。「幹旅遊,最難是轉變觀念,當初新建起160個小木屋商鋪,老百姓要領補貼費才肯幹,現在不一樣了,今年國慶8天假期,旅遊收入就有960萬元。」
山西興於煤、困於煤,長治既是革命老區,又是資源富集地區,怎樣將「煤多氣多」變成老百姓的高質量幸福生活?
振興在省市縣指導下,開啟以工補農、以企帶村的城鄉統籌試驗,十年時間,一個原本貧窮落後的山溝溝變成了環境優美、紅色文化勃興、戶戶住別墅、煤與非煤多元發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有效保障的現代化新農村。
據介紹,轉型十年,振興村集體資產總額從100多萬元增加到現在的20多億元,翻了2000倍,村民人均收入從6500元增加到36900元,翻了近六倍,煤業、農業、旅遊、培訓等多元產業吸引2000多名外來人口就業,振興成了資源詛咒失靈的地方。
英雄土地——紅色鑄魂,資源詛咒不靈了
「有礦蓋別墅有什麼稀奇!」原山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石揚令考察振興之後感慨說,「以工帶農,攻堅脫貧、轉型和鄉村振興三大任務,幹得還很出彩,著實不簡單。」
振興能有今天,關鍵是有個好支部。1981年3月,振興村的前身,關家村開辦煤礦。2001年煤炭持續低迷,煤礦虧損出讓時,村支書牛紮根組織69戶村民集資516萬向鎮裡競購下煤礦60%的經營權。2004年煤炭形勢好轉,煤礦經歷多次改制,牛紮根又動員每家每戶和礦工集資入股,繳納資源價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幾番周折將股份從最初的20%逐步擴大到60%。
「想給村裡辦事就必須千方百計留下礦,但煤炭總有挖完的一天,現在離不了,將來靠不住。」牛紮根說,「長治是革命老區,我們村裡當年鬧革命,參軍56人,犧牲21人,黨在我們心裡紮下根了。」
村黨支部一班人給股東們做工作,拿出煤礦40%的收入投資鄉村建設和轉型產業,挖山填溝,綠化造林,易地搬遷,修路打井,讓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的貧困村戶戶住上了新樓房;從開辦洗煤廠、建材廠,搞運輸、商貿,到發展現代農業、文化旅遊、培訓教育,無數次轉型嘗試,跌倒再爬起,轉型新路越來越清晰。
近年來山西大力推進「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振興村搶抓機遇,與長治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辦振興分院,搞產教融合,打造鄉村振興「黃埔軍校」。
「今年開班培養鄉村旅遊、中醫推拿按摩技師、農藝師等專業人才。」郭振芳說,疫情期間組織了全員輪訓,提升文化知識,服務水平,禮儀紀律。
富了口袋還要富腦袋。振興村持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先後建起孝廉公園、黨群生活館、家風家訓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站、雷鋒志願者服務站,成為全國文明村鎮。
鄉村振興要從娃娃抓起,振興投資6900萬元建起上黨區數一數二的好學校。振興學校教師隊伍35歲以下的佔到80%,都是本科以上學歷;920名學生裡,周邊11個村的就有700多人。
近年來,振興還在新農合的基礎上,成立村民醫療互助會,三年時間大病累計報銷685人,報銷金額336萬元,兜牢了大病保障。
山西省改革創新研究會會長、曾任長治市委書記的呂日周說,在振興村的示範下,長治和上黨的煤炭企業主動給所在村的老百姓蓋新房、投資基礎設施、發展公益事業,「成為一種風尚,誰落後誰就抬不起頭來。」
振興路上——期待政策再支持,做強鄉村吸引力
今年9月,作為一個近十年發展起來的新村,振興村在全國300名村排名中,躍居35位,在省內僅次於大寨、龍門、皇城等老牌名村。
村是名村,人是名人,但65歲的牛紮根還是卯著一口氣。「年輕人結婚,非得在城裡有套房子才能娶上媳婦。為這件事,周邊山區不少村子變成空殼村、滑坡村,村裡人越來越少了。」
更著急的是,產業轉型剛出雛形,資源枯竭已迫在眉睫,煤礦只能開採兩三年了。
「旅遊景區一般要20年才能發展成熟,振興旅遊起步才5年,創建4A景區才一年半,是一個年輕景區。再有15年,我就不信發展不起來,將來人們肯定搶著住、搶著來。」
面對資金難題,振興村開始引進數位化管理,降低成本;謀劃引進戰略投資者,以基金金融撬動5G大數據與教育培訓、現代農業、文化旅遊等產業的融合,實現突圍。
去年,村裡頂著資金壓力修了1公裡長的橫向路,又修了三條縱向路,讓試驗區道路實現了三縱三橫,拉大了框架,流轉來的6000多畝土地正邀請山西農業大學規劃高標準農田,發展休閒體驗農業。
最近中央出臺政策,城市土地出讓收益,要拿出一半用於鄉村振興,「要是資源型地區能拿出一定比例資源稅收支持鄉村振興就太好了!」
據了解,近十年,振興煤業每年投資鄉村建設和產業轉型1.6億元,每年平均上繳稅收8500多萬元。
臨別,村黨支部還建議當地整合旅遊資源,配套旅遊道路,將景區連點成線,做大品牌,助力轉型發展。
來源丨人民日報山西頻道
振興小鎮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