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長篇連載:仙居振興村裡的「幫扶團」

2020-12-20 浙江在線

2020-10-15 11:09 |人民日報APP—鑫富讀寫 仙居組工

2020年5月7日,《人民日報》新媒體專欄正式開始連載「黨建好故事」名師名家工作室蔣鑫富老師歷時18個月創作的26萬字長篇紀實文學《我的初心我的村一一在那神仙居住地方的100個中國村莊》。今天轉發第五十六篇。

83.振興村裡的「幫扶團」

仙居縣「八法聯動」,打造強村富民升級版。

十多年來,歷屆仙居縣委、縣政府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堅持走綠色化發展道路,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夯實基層基礎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因村施策,持續推進。

目前,探索形成了鄉村旅遊帶動、土地流轉增收、並村抱團發展等8種村級集體經濟多元增收、可持續發展的成功模式,有效推動村級經濟走上發展快車道。

放下電話,已是午後。

「我剛從仙居回到在椒江的家裡,上午是省殘聯領導來村裡慰問了……」「哦!去133-6號慰問、村委委員張彩玉家了嗎?未等電話那頭的埠頭鎮振興村駐村指導員兼第一書記張新建說完話,我就接過話茬,急急地問開了。

「怎麼說呢,我肯定也只能先安排去她家,因為張彩玉實在是太不容易了……」聽了張新建的回音,我心裡才稍稍平靜下來。

2020年1月4日正好是新年的第一個星期六。我在案頭一一梳理著仙居縣一批在外創業的鄉賢回村全力投入到參與基層治理,激活鄉村振興大事業的最新線索。作為台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三級調研員的張新建,從2011年5月至今,被組織委派到仙居鄉村已有9個年頭了。

張新建第一次坐在我辦公桌前的情景,讓我難以忘懷。在這個比較寬暢的辦公室裡,面對一頭花白短髮、方方國字臉上充滿自信並透著幾分好奇的張新建,我搶先回答了他到嘴邊卻沒問出口的話。我說,這裡是縣委黨校的綜合樓三樓,我這裡是304,是縣委組織部為我採寫「黨建好故事」提供便利而設的「黨 建名家工作室」,這是仙居縣委領導對我的信任。

張新建一聽,連聲說好!

記得是2018年1月25日上午,是他和鄉黨群辦副主任吳建敏帶著所在村 ——溪港鄉金竹嶺腳村黨總支書記呂金玉和村務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呂寬炤來黨校的。

他進門後,屁股還沒坐下,便開門見山講起了大實話——村裡建新房的事。講起這些事,是為了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加以修復。村裡牢記著丘陵落差足有7米的數字;想著用到土地整理的地,是為了拆除祠堂,安排宅基地。

呂寬炤是個懷有鄉愁的人,他說,這裡也曾經是鄉政府所在地,還是解放前的地下交通站,老祠堂裡有一段紅色的往事啊!

於是,拆與不拆,形成兩種不同意見。

走!我們去周邊兄弟縣市區看看,看他們是如何面對這類問題的。張新建的主意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村裡先是組成考察隊伍,去了天台的一個村。這個村的有識之士,堅定地 解釋說,一定要把祠堂保留住,拆了將是一大永遠的損失,並列舉了保留的無數好處。

通過徵求很多呂姓族人意見,在尊重呂姓文化同時,他們查閱了宗譜中的家訓:耕讀傳家。告知後人,呂氏家人要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呂金玉思想通了,他認為,建成基層黨建陣地,把祠堂作為村文化禮堂,很好。後來,這個陣地還被打造成為「台州市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也是革命戰爭年代「仙縉黨支部」成立的紅色基因傳承地。

時間過得很快。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一下個把小時過去了。張新建提起嗓門——意思是,他本人作為在仙居土生土長的人,也是鄉賢。他到村裡後這一屆的任務主要是建設美麗鄉村;下一步,是考慮村裡如何 發展的事。要利用村裡的獨特資源,做成特色村,有特色產品,統一經營、管理和收費。同步建立投訴機制,其中,經營收入的10%作為村級集體的收入。也就是說村裡一定要有集體積累,不能兩手空空。

「村委會主任是做油漆生意出身的。村裡又組織去了淡竹鄉下葉村、還去了白塔鎮新路村取經。這幾個村都是金竹嶺腳村的榜樣。」張新建說得投入,我記得認真,更是懷著好奇心發問「:那村裡取經回去後,有什麼動作?」

「有!」他說已經有10戶了。註冊了「宜鄉居鄉村旅遊公司、杭州習宇教育集 團」、投資上億的意向書、建立夏令營體驗基地等,有國外的學生來。他還說那天下午就要與村裡辦理租賃綜合樓手續,作為遊客接待中心使用。

金竹嶺腳村有2800多畝山林,200多畝耕地,是在「第一書記」的引領下快速走上強村富民之路的。如今,在台州大規模的行政村規模調整中,永溪村與金竹嶺腳村合二為一,不再是過去156戶、562人的小村了。

末了,張新建用目光掃了一下同伴,朝我呵呵一笑。從最初結識,到後來獲得第九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省優秀農村工 作指導員」「省千名好支書」「浙江省勞動模範」等榮譽,張新建把這些榮譽當作 服務村民的「加油站」,與村裡的黨員幹部更加團結、與群眾走得更近。

一年又一年,村民們一次次按手印挽留,讓他感動得眼睛溼潤。柯子河年過半百,與叔叔一起,住在樓上樓下。平日裡,他總是悄悄進門又出門。高高的四層樓房裡,村裡人不知他堆得滿滿的是什麼寶貝。

「老柯啊!你屋裡東西堆得太多了,勸你清理一下,如果你不方便,我們可組織黨員志願者幫你一次性打掃如何?」2019年9月10日這天, 我與幫扶團同志一起,剛路過振興村柯子河家門口,當時我就下意識地堅決要求進門去看看。

原來,裡面角角落落,全是堆積如山的東西。於是,我與駐村幹部蔣學進說,一定要做通老柯的思想,一定得幫他把家裡的衛生徹底搞乾淨。

2018年11月15日,仙居縣為助推振興村發展,專門成立縣工作指導組駐村開展工作。

2018年12月21日,根據組織安排,已經53歲的張新建,赴振興村擔任農村工作指導員兼第一書記。

到任三天後,張新建就組織村幹部赴淳安縣下姜村考察學習。回來後,連同村民代表到縣內東橫街、下葉等先進村考察。結束後,他找村幹部逐一談心談話,邀請縣委組織部和埠頭鎮黨委一起,組織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通過對比先進村,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張新建和村幹部一起挨家挨戶走訪。聽取村民意見和建議,邀請縣內各單位以及協會來村裡開展義診、義工、送戲下鄉、 拍全家福等活動。

重點破解村內財務不透明不規範、三溪豬舍等群眾反響強烈的歷史遺留問題。端午節期間,埠頭鎮機關幹部和新老村幹部、在外鄉賢以及部分村民一起, 包3000個「同心粽」,挨家挨戶為村裡70歲老人送粽子和節日祝福,舉辦端午節 「同心」晚會。

七一期間,聯合縣裡和鎮裡各單位,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重塑了幹部形象,改善了幹群關係,凝聚了人心。為謀劃村裡的發展,張新建召開鄉賢、黨員、村民代表座談會。集聚各方智慧,共謀村莊發展;邀請縣職能部門、設計專家等共同到振興村實地調研,形成 村莊和產業發展規劃;到各個部門爭項目、爭資金,已爭取到10個重點項目,累 計資金800多萬元。

目前,黨建文化長廊、東籬之家、文體廣場、家宴服務中心項目均已完成,黨 群服務中心改造、進村入口和道路改造等工程都在熱火朝天地推進中,汙水零直排工程已完成設計。他還謀劃產業發展,計劃引進交通中轉站讓人氣旺起來,引進資本建設物 流中心讓村集體經濟強起來,引進象山縣生態養鵝產業讓村民的口袋鼓起來。

「這些項目落地後,振興村離真正的『振興』將更近一步。我也會堅守到振興村真正『振興』的那一天。」張新建表態的時候,我專門找到他,囑咐他把我說的那個柯子河的事好好幫助。

「好!一定幫助。」張新建說到做到。2019年6月19日,他作為第九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在北京受到中央領導在首都人民大會堂集體接見。

回仙居後,他同時帶回一個大白鵝養殖計劃,主要是因為他結識了同樣赴京接受表彰的寧波象山縣蓄牧獸醫總站站長陳淑芳。他們一拍即合。一方出技術,一方出場地和人力。

張新建事後與陳站長講了柯子河的情況,巧的是在陳站長那邊的基地裡, 正好有個可與柯子河過日子的對象,還給了柯子河去寧波現場培訓學習,並且能拿工資的崗位。

「老柯!有好事來了……」 柯子河聽了張新建的一話,臉上露出了從未有過的那種笑。

說讓他再細細考慮一下……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如果說,安吉餘村是「兩山論」的發源地,魯家村是實踐地。那麼,今天仙居全縣有著行政村新調整後的20個鄉鎮(街道)311個 行政村、21個社區,就是「兩山論」的推廣地。

埠頭鎮三溪村(現振興村),是2005年至2006年間,浙江省委主要領導先後到仙居神仙居景區、皤灘古鎮景區、安洲街道東景工貿集團、竺梅 集團、橫溪鎮曹店村等考察指導過的一個村。

「我們是為建下岸水庫移民下山的村。為何浙江省委主要領導及省和台州市及我們縣領導到三溪(現振 興村)考察指導,一是有個市派駐村指導員,工作比較出色;二是村裡辦起了 『農家樂』;三是村裡的新農村規劃,科學有條理。天很熱,領導們還走了村裡的幾個來料加工點……」2018年9月10日「全國第34屆教師節」之際,我撥通了已經擔任安嶺鄉政府常務副鄉長的柯飛躍的手機。他日夜駐守海拔780米的大山深處,這裡有「臺 州的西藏」「台州的布達拉宮」之稱。

電話那頭,柯飛躍說他當時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就一直陪同在首長身邊。

後來,精幹的柯飛躍通過公務員考錄,到了安嶺鄉工作。

「今天,振興村迎來了做強做實的時機。在市裡到縣裡層層鋪開的行政村規模調整中,三溪村與隔壁的寺東村合二為一,乘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東風,經討論決定,將新村取名為振興村。」 現在,振興村的新班子已經搭好,熟悉情況,進入角色。

「第一書記」張新建, 是組織上選派到仙居金竹溪村後,再調整下派到振興村,擔任農村工作指導員兼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他,八年如一日。年前,他被金竹溪全體村民4次按手印挽留。在他的努力下,金竹嶺腳村完成了小山村到美麗鄉村精品村的蝶變。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從原先的空白,增長到2018年的150萬餘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較2011年翻了 兩番。張新建曾獲「浙江驕傲人物」「全省最美公務員」「浙江省勞動模範」、省市優秀農村工作指導員、省千名好支書等榮譽。如今,埠頭鎮振興村是2018年全縣行政村規模調整後的新村。由寺東村、 三溪村組建而成。振興村共有山林面積 5631.5 畝,耕地面積 972.5 畝。村「兩 委」幹部13人,黨員74人(其中三溪自然村35人,寺東自然村39人),全村461戶 1700人口,分11個村民小組。

廣泛開展與縣級優秀黨支部——埠頭小學結對共建活動,雙方以集中培訓、資源分享、聯合制定製度、參觀學習、綜合實踐等活動為契機,雙向提升兩個黨支部的基層組織力。下一步,振興村將重點圍繞「黨建強基礎、項目聚人心、產業促發展」三個方 面切實開展工作,繼續從嚴抓組織建設。全面規範村級組織運行,嚴格落實農 36村黨員「十二分制」「從嚴治村十條」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五議兩公開」等制度要求,著力開展清廉村居建設,規範村務議事規程。計劃投資100多萬元,對振興村辦公樓進行改造提升。

挖掘三溪村原有的紅色文化,打造黨群服務中心。其中,一樓主要作為村辦公用房;二樓設置為文化禮堂和村會議室;三樓設置為多功能展廳和紅色教育基地。加快項目推進的力度和進度。將項目分工責任落實到人,每個項目都有具體的責任單位和責任領導,倒排時間表,細化項目進度,強力推進項目建設。

同時,在施工監理的基礎上,成立由村幹部、黨員、村民代表組成的監督小組,主抓項目質量。振興產業,變「輸血」為「造血」。對村內的集體資產、資源進行全面挖掘梳理,建設物業大樓,引進工商資本注入,壯大村集體經濟。

作者:蔣鑫富 (筆名 江風)浙江紹興人。主任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

(原標題:《【人民日報長篇連載 · 我的初心我的村一一在那神仙居住地方的100個中國村莊】》,編輯:張丹萍。)

1602731386000

相關焦點

  • 蔣鑫富長篇紀實連載《我的初心我的村》——導讀(中英文版)
    黨建好故事創作編輯研究中心(數位化中心)蔣鑫富創作的長篇紀實文學《黨建好故事》(卷一)《我的初心我的村——在那神仙居住地方的100個中國村莊》連載仙居,是北宋景德四年(1007),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衛,而多神仙 之宅」,詔改而來,立縣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
  • 醉美仙居|一條街、一個村,濃縮了仙居70年城鄉變化
    改革開放以後,村裡開始分田到戶,大家不再吃大鍋飯,生活水平比起前幾十年有了大幅提高,不少村民開始走出仙居打拼做生意。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仙居城區開始慢慢發生變化。 王均良還記得,90年代初期,西門村建起了第一棟高樓——商城,村幹部的辦公樓也從原來沒收的地主房裡搬到商城一樓。
  • 松滋豆花湖:村裡有了鄉村振興基金會
    6月10日,在松滋市沙道觀鎮豆花湖村,「鄉村振興基金會」首任理事長杜鋒正在入戶走訪。杜鋒說,不久前,村裡收到了國家商務總局批覆的「豆花湖」商標註冊證。村黨總支書記周俊介紹,今年1月,該村將村裡的成功人士、流動黨員和愛心人士「擰成一團」,成立了鄉村振興基金會,發揮鄉賢人脈、資源等優勢,尋找村級經濟、文化、文明全面提升的「金鑰匙」。打造拳頭品牌,這是該村鄉村振興基金會打響的「當頭炮」。小小村級基金會,正在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大槓桿。
  • 人民日報:推動脫貧摘帽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全國人大機關助力內蒙古自治區太僕寺旗、察右前旗脫貧摘帽——推動脫貧摘帽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書記,你什麼時候回來看我們?今年的水果玉米又是個大豐收!」為做好內蒙古自治區太僕寺旗、察右前旗(「兩旗」)定點幫扶工作,2016年以來,全國人大機關先後派出11名優秀幹部扶貧掛職;投入幫扶資金和物資2000餘萬元;協調引進各類幫扶資金和物資3.05億元;協調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捐贈公益項目和物資1000餘萬元;支持修建6所貧困村黨員活動陣地……全國人大機關相關負責同志和扶貧幹部深入
  • 仙居:一本「小冊子」 幫扶「門兒清」
    仙居:一本「小冊子」 幫扶「門兒清」 2020年09月30日 06:09:04來源:浙江在線
  • 仙居探索「全域人畜分離」養殖新模式
    「那時候,村裡家家戶戶都在房前屋後養豬養家禽,連著露天廁所,環境差得都不好意思讓客人到村裡來。」回憶往昔,村委會主任王國飛感慨萬千。2014年,上橫街村幸運地成為仙居「全域人畜分離」首個試點村。「我們直覺認為,改變村子命運的關鍵時刻到了。」
  • 人民日報:振興村裡探振興,一個資源型村莊的轉型十年
    振興村裡探振興 一個資源型村莊的轉型十年 人民日報記者 周亞軍 1988年出生的白洛川家在市裡,2010年9月來村裡應聘,現在已是砥柱中流。 發展旅遊,沒有文化活動就沒有魂。白洛川和文工團的20多名大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讓村裡月月都是文化節。 80後郝東鋒跟白洛川一樣也是「城裡人」。他來振興參與了種格桑花海、建觀光路、打造上黨步行街,已成長為旅遊公司骨幹。
  • 少年(長篇連載之七)
    (待續)往期回顧少年(長篇連載之一)少年(長篇連載之二)少年(長篇連載之三)少年(長篇連載之四)少年(長篇連載之五)少年(長篇連載之六)
  • 「螞蟻幫扶團」,讓「公益+消費」扶貧行穩致遠
    他告訴記者:「要搶抓時間把地裡的蔬菜採摘下來,運往『螞蟻幫扶團』對接好的單位機關食堂。」(7月17日《湖南日報》)楊小元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戶,他因病致殘,妻子體弱多病,女兒正在上學。本以為生活無望的他,而今的日子卻如沐甘霖。改變來自於「螞蟻幫扶團」。「螞蟻幫扶團」是一個由熱衷公益事業的大學生和社會愛心人士組成的「公益+消費」扶貧社會組織。
  • 少年(長篇連載之六)
    (待續)往期回顧少年(長篇連載之一)少年(長篇連載之二)少年(長篇連載之三)少年(長篇連載之四)少年(長篇連載之五)
  • 決勝2020——程雪莉‖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樹石村裡情依依》
    《 人民日報 》(2020年10月28日 第20版)代表作有《尋找平山團》《故國中山》《夢想家園》《立雪散文》等,曾三次獲河北省「五個一工程獎」、第十二屆河北省文藝振興獎、第四屆全國冰心散文獎、第六屆徐遲報告文學獎等,2018年榮獲河北省第三屆「十佳青年作家」稱號。
  • 仙居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良性循環之路
    如今,它的「大夢想」也正在轉化成為仙居47萬人口的共同追求,並助推著2015年剛摘掉欠發達縣「帽子」的仙居,僅僅過了3年,就創造了首次躋身「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的綠色發展成就。小小一枚綠幣,如何撬動綠色發展的大變革?日前,記者來到仙居這個縣域綠色發展改革試點縣,沿著綠幣的發展軌跡一探究竟。
  • 人民日報治理者說:在力量下沉中抓發展促振興
    阜新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決策部署,把基層一線作為推進轉型振興的主戰場主陣地,以黨建力量下沉為引領,以機關幹部下沉為動力,既抓基層穩定、又抓經濟發展,不斷夯實執政基礎、打牢發展根基,讓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   堅持圍繞轉型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振興,統籌推進基層黨建和經濟工作同頻共振、深度融合。
  • 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振興發展:產業共建添動力 傾情幫扶惠民生
    在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中,深圳肩負起全面對口幫扶汕尾的重任。3年前,深圳啟動新一輪對口幫扶汕尾。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長、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總指揮葉健德告訴記者,「深圳傾情全面幫扶汕尾,截至今年12月,深圳累計投入幫扶資金42.14億元,其中產業共建資金7.3億元,精準扶貧資金14.9億元,民生幫扶資金19.94億元。
  • 人民日報刊文談鄉村振興:農民的意願,在村裡比啥都重要
    實施鄉村振興必須具備歷史耐心,傾聽農民呼聲,堅持農民廣泛參與,始終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在實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一些地方和個人積極性很高,但往往事與願違。村裡的小學要不要翻修?老張老李家中間的村道由於兩家互相侵佔變得越來越窄怎麼辦?這些事務,沒有村民的參與,推進過程中沒有體現農民的意願,就會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農民的意願,在村裡比什麼都重要。小官巨貪、微腐敗,沒有農民的主動參與,甚至連發現問題的線索都不好找。解決鄉村的「關鍵小事」,處處都要體現農民的意願。
  • 西南大學實施「鄉村振興助推工程」精準幫扶雲南省昌寧縣
    遴選幫扶項目 精準施策戰脫貧  學校通過深入調研和昌寧縣交流對接,精準落實了一批幫扶項目,投入幫扶資金390萬元,資助昌寧縣初級中學智慧校園平臺、新城社區路燈亮化建設等5個定點幫扶項目;加強頂層設計,幫助編制昌寧縣「十四五」高原特色農業和教育發展等專項規劃,為編制《昌寧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奠定良好基礎。
  • 人民日報整版關注浙江鄉村生態建設:在青山,遇見「未來鄉村」
    青山自然學校。張海江攝(人民視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鄉村生態建設是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鄉親們堅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是充滿希望、令人期待的鄉村。人民日報今日起刊登系列報導「在希望的田野上」,關注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鄉村實踐。
  • 慈利站廣福橋鎮三王村:「屋場會」上話振興
    紅網時刻張家界12月21日訊(慈利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唐小花 戴曉山 餘一 唐錦)12月16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屋場會」 在慈利縣廣福橋鎮三王村舉行,幹部群眾同看網紅直播,同坐小板凳,一言一語中、一問一答間融洽了幹群關係,凝聚眾智, 勾畫出了鄉村振興的畫卷。
  • 融創鄉村振興方法論: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貧困村變示範村10月12日,融創結對幫扶貴州雷山縣龍塘村精準脫貧成果圓滿移交,這代表融創積極助力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階段性的重要成果,也代表著龍塘村從脫貧邁向振興的全新開始。龍塘村的轉機來自2018年8月,融創捐贈2400萬元,攜手雷山縣人民政府、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開展了「結對幫扶貴州龍塘精準脫貧」項目,助力龍塘村脫貧和發展。結對幫扶龍塘村兩年多以來,融創通過文旅切入、產業帶動、文化激活、教育幫扶等方式,對龍塘開展綜合立體、深入長期的幫扶。
  • 仙居「鐵軍」幹部帶頭攻堅大項目
    西門片區改造政策講解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仙居的黨員幹部在項目建設中身先士卒,集中精力抓落實,全縣各項重點項目順利推進,幹得熱火朝天,幹出了仙居力度、仙居速度,展現了仙居「鐵軍」形象。為了青苗補償款能夠公平發放,從5月9日開始,項長春和村裡26名黨員幹部起早貪黑,下到田間地頭,核實作物種植情況,再根據作物種類,核定每家每戶的補償標準。  為保證朱溪水庫項目建設順利進行,該鎮以打造一支「率先垂範、破難攻堅的鐵軍」為目標,探索實施黨員「三亮三比」,即亮身份比黨性、亮承諾比奉獻、亮家底比爭先,讓全鎮1300多名黨員在水庫建設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