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仙居在全省率先集中建設養殖小區,探索「全域人畜分離」農村養殖新模式,有效實現了村民與家畜的和諧相處,生態與養殖的互利共贏,並引導村民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白塔鎮上橫街村。
管牢技術防疫
指導員每周必下鄉
「畜聚雅居」,是仙居白塔鎮感德村養殖小區的名字。它的「雅」,可不是吹吹的。
清澈的水塘畔,質樸的籬笆牆,徽派風格的小院粉牆黛瓦,綠意盎然,令人無法想像這裡竟是「二師兄」的家。
一大早,村民王蘇琴就騎著電動車,載著熱氣騰騰的煮熟飼料來了。「你們是來參觀的吧?」她熱情地招呼著。「畜聚雅居」落成以來,時常有遊客前來參觀,村民早已見怪不怪。
走進「畜聚雅居」,兩排房子都是豬舍,共有45間。一間豬舍大約有10平方米,隔成兩部分,裡面養豬,最多可容納4頭豬;外面則放了一口盛滿水的水缸和餵豬用的粗糧。
「這主要是為了方便村民餵食,一些不需要煮熟的飼料,就可以放在豬舍裡,不用每次都從家裡拿。」王蘇琴介紹,跟大多數仙居農戶一樣,她家以前也是人畜混居:做飯的地方與豬欄只有一牆之隔,雖然餵食方便,但豬糞豬尿四處橫流,長年臭氣燻天,蠅蚊亂飛。「現在好了,雖然每天要多花幾分鐘『送餐』,但門前屋後清爽多了。」
「畜聚雅居」同樣也很清爽。豬欄乾乾淨淨,地上沒什麼食物殘渣,牆根牆面整潔白淨……
「第一批『公寓』式豬舍只是用豬欄簡單隔開,沒有做成封閉的空間。『畜聚雅居』則把豬舍搬到了獨立的房間裡。」感德村黨支部書記王明奇告訴記者,「畜聚雅居」是白塔鎮第二批全域人畜分離的試點,它的設計總結了第一批試點的經驗,既滿足了「全域人畜分離」的需求,又為村民提供了養殖便利。「大家都說現在這樣好,個個都很支持,村民方麗珍還主動要求到豬舍裡當義務管理員,每天清理打掃養殖小區。」
「畜聚雅居」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系統,那就是汙水處理。王明奇帶記者去看位於豬舍後方的沼氣池。「豬舍建有汙水處理系統,統一截汙納管,解決了農戶散養時汙水橫流的問題。同時還建有沼氣池和沉澱池,沼氣連通到農戶家中,糞汙可作為有機肥使用,真正做到變廢為寶。」
「全域人畜分離」的起意緣自「五水共治」。「仙居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傳統,春天養下一頭小豬,年底宰殺過年。」仙居縣委書記林虹告訴記者,在尊重村民生活傳統與村居環境改善兩者之間,仙居沒有非此即彼地簡單處置,而是在廣泛調研後,找到了兩者的最佳契合點——集中建設養殖小區,探索「全域人畜分離」農村養殖新模式。
白塔鎮就是仙居「全域人畜分離」的試點先行地。試驗經驗在全縣推廣後,各地散落在農戶門前屋後的豬舍都被拆除。同時,由縣裡補助,每村集中建設一批養殖小區,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防疫管理、統一排洩物資源化利用。
目前,仙居全縣209個村共拆除了6萬多個散養豬舍,建成300個養殖小區,共計豬舍429幢,面積8萬多平方米,12000多戶農村散養戶集中到村養殖小區,實現集中養殖。
仙居還為每村的養殖小區派駐指導員,負責疫情防疫、技術指導等工作。目前,已入村入場入戶指導6000多人次,平均每人每周下鄉不少於一次。「全域人畜分離」養殖模式實施以來,全縣生豬疫情比往年明顯下降。
橫溪鎮河塘村的養殖小區。
房前屋後栽花
養殖村成為風景點
距離諸永高速神仙居出口不到5分鐘車程,一處精美雅致的徽派風格村莊,掩藏在青山碧水間。粉牆黛瓦、翹角飛簷,村子美得就像一幅山水畫。
這裡,便是遠近聞名的國家3A級風景區、國家生態示範村上橫街村自然村。而就在5年前,它卻是「臭」名遠揚。
「那時候,村裡家家戶戶都在房前屋後養豬養家禽,連著露天廁所,環境差得都不好意思讓客人到村裡來。」回憶往昔,村委會主任王國飛感慨萬千。
2014年,上橫街村幸運地成為仙居「全域人畜分離」首個試點村。「我們直覺認為,改變村子命運的關鍵時刻到了。」村黨支部書記許子兵介紹,村裡立即召開民主表決會,由村民自主決定是否繼續養豬:不養則拆除豬欄,復還綠地,可獲一定補償;養則拆除各家欄舍,在村裡建設集中養殖點,進行生態化養殖。
白塔鎮上橫街村的「花香豬舍」。
最終,村裡根據養豬戶數,集中建造了20間豬舍。「我們特地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花香豬舍』。其實就是想藉此提醒大家,豬住的地方都花香了,我們自己住的村子,難道還好意思繼續髒亂下去。」許子兵笑著說。
事實上,原先的露天豬欄、雞舍等,很多都是違法建築,但因村民需要,很難一拆了之。「全域人畜分離」給上橫街村徹底解決環境髒亂差問題帶來了契機。村幹部趁熱打鐵,利用拆除後留下的一片片空地,因地制宜,種花栽樹,建起了各種公共休閒設施。
於是,村裡就有了陳列村史的「豬欄工坊」,兼具書吧與茶吧功能的「三棵樹」,供茶餘飯後聊天納涼的「歇把起」「五方亭」……村子變得越來越有味道,上橫街村的發展也從此駛上了快車道。
湫山鄉四都村有1300多年的歷史,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然而,該村總共445戶人家,豬舍就有400餘間,露天豬飼料缸445口,就像一塊塊「牛皮癬」,使整個古村顯得髒亂無章。
距97歲的村民陳鎮中家20多米遠處,曾有一排15間豬舍,臭氣燻天,而且豬舍滲出的臭水都流入他家屋前的門堂,一年到頭蚊蠅孳生。「全域人畜分離」後,村裡在拆掉豬舍的屋基上種起花草,還把老人屋前門堂的汙泥濁水也全部清理乾淨。老人樂呵呵地說,這一排豬舍,在他的爺爺那一輩就有了,「『全域人畜分離』是件大好事,生活舒心多了。」
像上橫街村、四都村一樣,利用「全域人畜分離」契機實現人居環境嬗變的村莊,在仙居數不勝數。今年11月,仙居綠色鄉村建設國家標準化試點通過驗收,成為全省首個國家級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
「『全域人畜分離』,可以說是仙居農村人居環境的一次革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金平坦言,如果沒有這樣一場革命,仙居的美麗鄉村建設不知從何談起。
為了確保這一民生工程的高質量推進,仙居還曾專門抽調了近百名幹部,組建20個專家服務隊分別派駐20個鄉鎮,在「全域人畜分離」工程選址、設計、建築、排汙、利用等各個環節出謀劃策,從而使一幢幢「仙豬公寓」,也成為了仙居美麗鄉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撬動發展之變
農家樂越辦越紅火
在仙居農村,養豬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情結。
畢竟,有著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的仙居,農民增收渠道十分有限,土豬養殖也就成了長期以來仙居農戶養家餬口的主要支柱產業。
「仙居的土豬,不吃人工飼料,一般用甘薯藤、玉米等餵養,生態、味美,在省內外都有一定知名度,價格也比普通豬高30%以上,能為農民帶來不錯的收入,尤其是使留守老年農民收入有了保障。」仙居縣畜牧獸醫所所長朱水星說,當初建設集中養殖「公寓」,主要目的也是為了留下養土豬這個傳統產業,並促使其成功轉型,健康發展。
轉型的成效,已然顯現。在上張鄉方山村,村民周勇華告訴記者:「村裡的養豬戶一般會養兩到三頭土豬,一頭留著自家過年吃,剩下的都賣掉,很受歡迎。尤其是集中養殖、防疫後,品質有了更好的保障,更是供不應求,往往剛一養下,就被預訂完了。」
上街村村民在綠道散步。 王華斌 攝
借力「全域人畜分離」,仙居還提出創建全省畜牧業綠色發展示範縣,加快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通過全縣排摸,仙居共遷建、關停不符合規劃和整治要求的養殖場283家,對保留和新建的養殖場實行規範化改造,完善汙水管網、沉澱池、沼氣池等基礎設施。」朱水星說。
同時,仙居創新養殖模式,將養殖場轉移到林園、果園、茶園、竹園和藥園,鼓勵農戶在林果園養殖家禽,在低山緩坡新造地、高山移民空置地建設生態家庭牧場,把養殖場與居民區隔離,從而實現生態養殖。養殖場產生的排洩物當地消納或異地消納,實現100%資源化利用。這一養殖模式,既減少排洩物汙染、減少化肥使用,又能有效增加有機肥資源,提升農作物產量和農牧產品質量,實現生態環境與農牧產業共贏發展。
對仙居更多農村群眾來說,「全域人畜分離」這場環境革命帶來的最直接改變,是鄉村發展方式的轉變、村民增收渠道的拓展。
環境搞好了,上橫街村就將目光瞄準了鄉村旅遊。村裡在2016年成立了農家樂諮詢公司,對全村農家樂統一管理、統一營銷、統一服務,統一分配客源。
王天喜是上橫街村第一批開辦農家樂的村民。「一到周末或者節假日,來自上海、福建等周邊地區的遊客絡繹不絕,客房都是爆滿。平時因為旅行社會帶團來,客房入住率也不低。」王天喜算了筆帳,目前,全村共有16家民宿、320多個床位,每家民宿年收入在15萬元左右,「每年還能增長20%,比在外面奔波好多了。」
原先,淡竹鄉下葉村四周山清水秀,村裡卻露天糞坑、豬舍雞棚與住宅不分,幾乎沒有落腳之地。過去幾十年,村民們大多靠外出做早點養家餬口,成了遠近聞名的「燒餅村」。經過「全域人畜分離」等整治,村子變美了,吸引了很多在外闖蕩的村民回鄉創業。
淡竹鄉風景。 陳江峰 攝
「淡竹記憶」、「仙山舍」、「坐看雲起」……如今的下葉村,已有103家農家樂(民宿),其中投資千萬元級的6家,還有3家億元級民宿在建,年到訪遊客近16萬人。「燒餅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民宿村」,今年還成為台州唯一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的美麗鄉村。
環境變好了、村莊變美了、村民變富了,「全域人畜分離」撬動的變化,正在切切實實地推動著仙居當地鄉村振興、百姓富裕。截至目前,仙居共有農家樂休閒旅遊特色村12個,鄉村旅遊經營戶480多戶,從業人員達2600多人。
採訪中,記者在上橫街村見到了「花香豬舍」的設計者——白塔鎮畜牧獸醫站站長吳立新。吳立新是仙居畜牧養殖行業有名的專家。
2014年,吳立新接到縣裡通知,要在白塔鎮率先開展「人畜分離」工作,而他的第一個任務,是要在白塔鎮60多個行政村中選出適合開展試點的村子。
「『人畜分離』簡單來說就要讓豬和村民分立門戶,一直習慣在家門口養豬的農民肯定是不願意的。」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吳立新謹慎地挑選村兩委班子團結、行動力強、積極性高的村子考察,最後選定了上橫街村。
果不其然,改造之初,上橫街村的村民一聽說自家豬舍要拆,個個憂心忡忡,甚至聯合起來反對改造。吳立新和村幹部不厭其煩,逐戶上門動員,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整治以後農村環境越來越好,老百姓看到了成效,他們也覺得這麼做是對的。」吳立新說。
從確定試點到開始著手建設養殖小區,前後不過一周時間。但在這一周裡,吳立新不知在村子裡來回走了多少遍。
因為沒有參照物,試點的一切工作都要自己摸索。比如豬舍選址,要同時滿足遠離村莊、方便村民餵養、處於下風口這三個條件;比如規劃治汙設施,要因地制宜,廢水截汙納管,建立柵格式沉澱池,配套建設沼氣工程等,實現汙水無害化處理和「零排放」……摸著石頭過河,吳立新設計出了仙居第一間集中養殖「公寓」。
「第一批試點肯定有不足之處,包括村民在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也進行了專門調研,歸納總結經驗,在後面的設計上進一步改善。」吳立新舉了個例子,第二批試點的養殖小區就改進了豬舍的設計,把豬欄放進了封閉的房間裡,以方便村民安置豬料,同時還完善了汙水處理系統。
試點出成效後,仙居在全縣範圍內推廣白塔鎮的經驗。後續建成的300個養殖小區,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防疫管理……都以吳立新設計的「花香豬舍」為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