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三角與大成渝——同飲一江之水,長江經濟帶的頭尾兩端更可以充分利用首尾呼應的協同發展效應,帶動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40%的長江經濟帶發展,帶動整個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
□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劉遠舉
成渝雙城經濟圈的發展,將進入新的階段。
一個節點性的標誌,就是剛剛召開的成都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上,成都明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發揮區域協作、互為市場的優勢,攜手共進、連峰成勢打造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
關於城市發展,有一個著名的ZIPF(齊普夫)法則。該法則認為,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城市人口與其城市大小排名之間存在簡單的相關關係。一個國家最大城市的人口數量為第二大城市人口數量的兩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數量的三倍,以此類推,為第N大城市人口數量的N倍。
↑城市規模的分布遵從齊普夫定律(Zipf’s Law)的示意圖 圖據網絡
ZIPF法則還有一條補充規則,那就是隨著國家人口規模的擴大,首位城市的人口集聚度會因國家總人口增加導致的城市數量增加而降低。簡單說來,就是國家越大,人口越多,大城市的人口聚集度會減少。這是因人口變多,能夠維持規模效應的城市變多。同時,距離變大,最大的城市雖然有吸引力,但離家鄉太遠,人們不願意去。對於中國這樣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更多的地區性大型城市是符合規律的。
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ZIPF法則又有了新的形式。高鐵等交通工具的出現,讓城市集群逐漸形成。這種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集聚而成的龐大的、多核心、多層次城市集團,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從ZIPF法則的角度看,中國城市群的地域分布,不少都集中在沿海、東部。但中國幅員遼闊,就為中西部城市群的發展提供了空間。某種程度上,這也可以視為ZIPF法則的最新發展形式。
正是順應這種趨勢,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中,提到推動城市融合,以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以特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將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空間載體。
以上海為例,根據《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上海將主動融入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圖據上海發布
2019年成渝經濟總量分別為1.7萬億和2.36萬億元,人口近億,是一個體量巨大的市場;從位置看,成渝地區既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交匯點,是中國建面向世界連結亞歐的戰略通道和門戶樞紐;從科研角度看,成渝擁有129所高校、61家科研院所,是全國第五大科教資源集聚區,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一方陣;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成渝地區勞動成本相對低、傳統體制壁壘少,營商環境很好,有利於東西部產業轉移、投資。成都和重慶原本同省,屬於同一文化圈,文化認同度高,這種文化上的認同是協同發展的深層次基礎。
年輕人總是最敏感的,哪裡發展前景好,人就湧向哪裡。智聯招聘的數據,也反映出這種趨勢。根據智聯招聘2018、2017年春季招聘的數據,部分準一線和二線城市的人才吸引力確有明顯提升。比如在全國37個主要城市中,2018年成都的競爭指數由2017年的第三名上升到第二名,超過深圳。
從國內來看,有競爭力的城市群分為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四個城市群。其中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只有一個中心城市,而京津冀、成渝,有兩個中心城市,是雙核協同驅動。兩地完全可以充分發揮區域協作、互為市場的優勢,加強產業圈協作和產業鏈合作,以市場規模優勢、產能規模、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為支撐形成比較競爭優勢,打造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
↑圖據四川日報
當下,全球政經環境複雜多變,中國經濟的內循環成為一個必然的、必要的選擇。在這個大背景下,沿海、東部的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需要把目光更多地向內,推動形成東西南北四極驅動、長江上下遊首尾呼應、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新格局,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全局。在這個層面上看,成渝城市群與長三角城市群,同飲一江之水,佔據著長江經濟帶這個重大國家戰略發展區域的頭尾兩端,更可以充分利用長江航運物流的優勢,以及國家發展長江經濟帶的政策優勢。首尾呼應的協同發展效應,將帶動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40%的長江經濟帶發展,也將帶動整個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編輯 趙瑜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