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設計法則之:形式服從功能

2020-12-14 路漫UED

自從界面扁平化風格來到之時,「形式服從功能」就變成了一個時常被提起的法則,包括二手在設計總結中也時常提到該法則,但是細細想來對於此法則的引用是否過於片面?本篇目的在於探究「形式服從功能」的適用範圍和局限性。

形式服從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

設計的美感,來自純粹的功能。

1. 來源

「形式服從功能」是第一批設計摩天大樓的美國建築師之一——路易斯·沙利文提出的,原文如下:

Whether it be the sweeping eagle in his flight, or the open apple-blossom, the toiling work-horse, the blithe swan, the branching oak, the winding stream at its base, the drifting clouds, over all the coursing sun, form ever follows function, and this is the law. Where function does not change, form does not change. The granite rocks, the ever-brooding hills, remain for ages; the lightning lives, comes into shape, and dies, in a twinkling.It is the pervading law of all things organic and inorganic, of all things physical and metaphysical, of all things human and all things superhuman, of all true manifestations of the head, of the heart, of the soul, that the life is recognizable in its expression, that form ever follows function. This is the law.

路易斯·沙利文認為形式是功能的表現,功能不變,形式亦不變。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建築師廣泛採用這個法則,後來,被不同領域的設計師紛紛採用。

2. 定義

通用設計法則定義:「形式服從功能」法則,可以用兩種方法來詮釋,一種是美感描述,另一種是美感規範。「描述性詮釋」指的是美感來自純粹的功能,沒有其他多餘裝飾。「規範性詮釋」指的是設計注重功能,美感屬於次要。

維基百科:「形式服從功能」法則認為,建築物或物體的形狀應該與其預期的功能或者目的密切相關。

3. 「形式服從功能」法則如何使用在用戶體驗設計中呢?

△ 網易雲音樂播放器和蝦米播放器界面

先來看一個熟悉的案例,音樂播放器是一款音樂類APP的核心模塊,也是被使用頻率最高的模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網易雲音樂和蝦米播放器絕對是非常好的設計。網易雲音樂是一張旋轉的黑膠唱片和留聲機唱針,唱針會隨著歌曲的播放和暫停而動作,黑膠唱片是舊時代音樂的一種標誌,也象徵著對音樂的極致追求。據說網易雲音樂黑膠唱片轉動速度是丁磊一個人在房間裡對著黑膠唱片聽了很多次,反覆試驗,最終才確定了它的轉速。如果是追隨「形式服從功能」來看的話,那黑膠唱片的設計完全是畫蛇添足,浪費了界面空間,還浪費了開發資源。我們再來看蝦米的播放器,當我們橫置手機時,蝦米的播放器界面變成了一個虛擬磁帶,甚至連功能button都沒有出現,如果是追隨「形式服從功能」來看的話,這個設計太糟糕了,用戶根本不知道該如何來操作呀!但真的是如此嗎?

△ 需求分析工具圖:產品強度=體驗-成本

《騰訊產品法》中有一個需求分析工具圖(如上圖)總結出來就是:產品強度=體驗-成本。增加產品對用戶的吸引力,核心是「如何提升產品體驗」和「如何削弱可能產生的阻礙成本」來進行。根據「形式服從功能」我們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如何增加用戶的體驗嗎?在滿足產品功能的前提下,不管是網易雲音樂的黑膠唱片還是蝦米的磁帶都在追求體驗的極致,只有在體驗無限放大,成本降到最低的時候,這時候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好產品。所以設計師不要把注意力放到錯誤的議題上面,並不是功能就一定要比形式重要。設計師要根據當下情況,分析「哪些方面會是成功的關鍵?」我們不應該把法則變成了教條。

在一款產品從0—1的階段,考慮到時間和資源因素,很多設計就是滿足功能即可,目的是縮短開發周期,快速投入市場,快速地佔領市場。但是當產品已經有一定用戶的情況下,就要開始建立品牌體系,頁面開始優化,這就是開始優化用戶體驗的過程。

△ 滴滴打車1.0版本與滴滴出行5.0版本界面

我們來看滴滴的界面,從「滴滴打車」到「滴滴出行」的變化,1.0版本的界面滿足了主要功能。但是2013年時,打車軟體如雨後春筍,霎時間鑄造了一個新興產業,也吸引著投資人的目光。一個產業的發展必然要經歷一次次暴雨的洗禮,打車軟體經歷變相議價、惡性競爭、同質化發展等一系列論調不約而同地出現在公眾的視線中。當所有的打車軟體都有相同的功能,看上去都一樣時,滴滴2.0版本形象升級,滴滴的產品與設計的專業性越來越強,漸漸地被用戶和行業認可。滴滴的業務在不斷發展壯大,去年滴滴設計團隊(CDX創意設計中心)的5.0版本改版總結可以看出設計團隊對用戶體驗的優化,對產品的反哺,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閱讀《輕「裝」上陣,從「心」出發——滴滴全新設計背後的故事》。

小結

如果只懂「形式」不懂功能,那還不能完全算是一個設計師;如果「形式服從功能」,那可以算是一個設計師;如果既懂得「形式服從功能」,又懂得「形式反哺功能」的話,這才是一個優秀的設計師。用「形式服從功能」可以當作美感法則,但是不要把法則當作成一個嚴苛的設計規範。在設計的時候,應當分析當下的場景,孰輕孰重,靈活運用法則,避免生搬硬套。

相關焦點

  • ICON設計法則-菱形法則
    從不同維度對Icon設計進行解析,整理一整套Icon的設計法則。每一個產品中都有不同類型的Icon,產品通過Icon可以快速的向用戶傳遞語意,通過獨特的設計語言讓用戶形成對於產品的認知心智。Icon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ICON的設計法則-菱形設計法則,主要包括語意、層級、設計形式、風格、一致性、範圍。
  • 那些很熟悉但又不知怎麼用的設計法則(1):80/20法則
    80/20法則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學、經濟、用戶體驗設計、企業管理等。通用設計法則的定義:在整個產品中,80%的效果是由20%的關鍵元素決定的。確切的百分比並不是重點,在實際情況中,關鍵變量所佔比例是10%~30%不等。維基百科的定義:大多數情況下,大約80%的影響是產生於20%的原因。
  • 超實用通用設計法則解析 —「80/20法則」
    經過多年的沉澱,前輩們留下了大量的通用設計法則,小編匯集法則進行講解,抓取法則在用戶界面設計中的呈現,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運用。法則包含跨學科的專業知識,重拾那些被忽略的本源,將其融入日常設計和用戶體驗體系中,活用法則來驗證自己的設計過程和設計成果。「優秀的設計師有時會無視設計法則。但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通常會有一些補償性的措施。
  • 理論高頻論述題 | 功能與形式的關係
    就產品設計的本質特徵而論,形式服從功能是正確的、基本的。作為為人而用的工業產品其形式必然來自功能的結構,而不是功能來自於形式。在一般情況下,幾乎所有工業產品包括手工產品其形式都是由功能所決定的。以「形式服從功能」的口號反對當時工藝生產和建築中的虛飾之風,具有積極的重大意義。但從「形式服從功能」發展為「功能至上」的功能主義則顯現出了片面性。
  • 用戶需求洞察:產品設計中有哪些心理學現象?
    根據峰終定律,可以得出:我們在做某個流程的設計過程中,在保證基本體驗的前提下,要儘可能地強化體驗感受最強烈的地方(爽點)與結尾,從而提升用戶對我們產品體驗的認可度,並最終分享我們的產品給別人使用。圖形-背景法則圖形-背景法則幫助我們把圖形從背景中分離出來,讓人更加關注圖形。利用這個原理,我們可以製造整個設計的層次感,做到突出我們想要用戶看到的。
  • 用戶體驗設計流程 - CSDN
    正如簡約用戶體驗倡導者Jeff Gothelf在Smashing Magazine的一篇文章中所介紹,在用戶體驗方面單純用作未來參考的詳細交付成果基本上從製作完成起就已經沒用了。在當今這個崇尚簡約、靈活的時代,用戶體驗的關鍵應該是產品的核心,而不是整體交付成果。不論你選擇簡單的還是詳細的流程,關鍵是要保證文檔能夠幫助設計向前推進(而不能只是一個滯後的指標)。
  • 【乾貨】用戶體驗設計中的遊戲化思維
    就好像構建一個shopping mall,首要考慮的是引流和轉化,這是一套與「最短路徑」、「用完即走」相違背的原則,比如某爺牛腩不支持線上取號排隊(以工具屬性的角度來看「線上排隊」是一個很好的設計,它大大提高吃飯的效率),然而因為某爺牛腩對於顧客來說的體驗屬性大於功用屬性(多數顧客在這間店裡吃牛腩不是為了填飽肚子),所以流程設計上並未遵從最短路徑法則,而是將顧客到店取號等位的時間可轉化為其所在mall
  • STAR法則,在產品設計的應用和思考
    STAR法則對產品設計的思考圖片由 筆者聊產品 原創繪製,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在設計功能時,我們同樣需要考慮用戶場景(Situation)、功能目標(Task)、用戶行為路徑(Action)和最終產品效果(Result
  • 騰訊10年用戶體驗設計的核心方法
    書名:《騰訊網UED體驗設計之旅》作者:任婕ISBN:9787121257070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年:2015這裡有7個騰訊常用的用戶研究方法每天都有網際網路產品上市,人們電腦上、手機上的應用在短期之內就可能增增減減換了很多波
  • 用戶體驗設計的價值——感悟和反思
    在產品內容越來越同質化的背景下,用戶體驗設計的價值不言而喻。本文中,筆者也結合自己的心得,與我們聊一聊什麼是用戶體驗設計、為什麼要重視用戶體驗設計、如何衡量它的價值。聽到「用戶體驗設計」,大家再熟悉不過了。無處不在的「提升用戶體驗」 ,張口閉口的「用戶至上」,時不時飆出的「以人為本」。
  • Google的用戶體驗設計是什麼做的?
    用戶體驗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學習有幾個門檻要面對:你需要弄清楚你要學習什麼,在哪兒學,以及你想怎麼學,然後你需要時間、金錢和精力去跟進。這意味著我們的用戶體驗設計(UX)需要滿足兩點:App 需要直觀和引人入勝,此外還需要克服一切影響用戶學習的障礙。為了迎接這個挑戰,我們考慮了三種用戶使用我們App的場景:儀錶盤、獨立課程以及每節課的活動。
  • faceui網際網路用戶體驗思維體系引爆utalk設計盛典
    faceui網際網路用戶體驗思維體系引爆utalk設計盛典 當前,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正在為產品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一方面,用戶群體持續細分,新的產品需求不斷湧現;另一方面,同類化數量激增
  • 網站用戶體驗設計與優化指南
    嘗試產品(服 務)的用戶個體差異也決定了每個用戶的真實感受/體驗是無法通過非常有效途徑來完全模擬或再現的。但是對於一個界定明確的用戶群體來講,其用戶體驗的共性 是能夠經由良好設計的測試/實驗來認識到。網站用戶體驗的設計體現在:客戶與我們的網站所發生的一切互動。
  • 無美感不設計!廣告圖形的形式美法則
    文/楊雲 當廣告畫面中有兩個及以上圖形的時候,就會遇到以何種美的形式法則組合廣告圖形的問題。廣告設計中如果只注重精妙的廣告創意而忽略卓越的形式美感,廣告主題的體現就會黯然失色,缺乏吸引力。廣告視覺圖形中,應用形式美法則的目的和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具有反映和表現廣告主題內容的目的和作用;其次是能夠增強廣告作品的形式美感。通過應用各種各樣的形式手法來表現廣告圖形,廣告圖形可以是具體可感的具象形式,也可以是概念推理般的抽象形式。
  • 紀念館設計需要用到的藝術美形式法則有哪些呢?
    提到紀念館設計,在設計之前肯定是需要了解紀念館展示的目的,其實紀念館展示的目的不外乎有以下三種,一種是展現,給參觀者展示一些內容使之欣賞與了解,推動教育普及;第二種就是傳遞一些比較新潮的信息;第三種就是給人提供快樂的場所,讓參觀者得以享受文化帶來的樂趣。
  • 形式美的六大法則
    形式美的構成因素一般劃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構成形式美的感性質料,一部分是構成形式美的感性質料之間的組合規律,或稱構成規律、形式美法則。形式美法則是人類在創造美的形式、美的過程中對美的形式規律的經驗總結和抽象概括。
  • 資深UX 設計師:用戶體驗設計過程方法論的演變
    我想不出從哪個地方入手,才能更好地揭開現代用戶體驗設計這個充滿怪異和混亂的世界:甚至連這個領域的創始人都不知道該怎麼稱呼自己了。想要將現代用戶體驗設計梳理清楚,需要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設計和開發的歷史有所了解,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繫。傳統的用戶體驗設計在最純粹的形式下,用戶體驗設計是基於瀑布方法的。
  •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擬人形法則指的是把事物人格化,賦予事物和人一樣的特性,和我們人一樣有感情、有聲音、有動作。擬人能更加生動的表達出事物的特點,讓人感同身受。而現在擬人在設計上的運用也日益廣泛,把抽象的、用戶不熟悉的元素擬人化,能讓用戶第一眼就知道你這個產品是什麼,引起他們的關注,從而建立對產品的情感共鳴。
  • 騰訊2020-2021 設計趨勢報告 · 用戶體驗篇
    講求敘事表意相較於往年追求形式的UI插圖,新趨勢下的插圖更講求功能性,每一副插圖都承載一定的作用——傳達功能信息或透傳品牌情感;同時插圖更講求畫面表意和情節,給用戶敘事性的視覺體驗,增進用戶和產品之間的情感聯繫。
  • 終極指南之「可用性與用戶體驗的區別」
    文章為我們梳理了一下用戶體驗和可用性之間的差異,一起來看看!近年來,用戶體驗設計作為最重要的設計流程,廣為人所知。雖然釐清兩個概念的帖子已經有很多了,但是給予我多年的用戶體驗設計和產品可用性研究的經驗,我覺得仍然有必要再次重新梳理一下用戶體驗和可用性之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