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物理治療學(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是運用物理治療的理論、知識與技術,協助兒童促進其健康與發展的專業。任何有知覺動作問題的兒童與青少年,都需要運用物理治療理論和其評估、治療、技術及諮詢,以達到促進發展、功能獨立與預防次發性併發症之各項目的。
為滿足現階段特殊兒童及家長親職照顧上的需要,物理治療專業人員需具備有相當廣度及深度的專業知能才能提供最合適的治療介入。專業人員須能定位自我服務內容在整體社會及醫療領域中的角色,發揮物理治療最佳的成效。臺灣兒童物理治療專業,主要運用當代物理治療領域認定之理論、模式及科學方法,包括如動作科學理論及個案管理模式等,重視動作病理學和治療性運動,以實證執業精神提供系統性的專業評估及訓練介入。
本研習培訓的基礎課程及進階課程共四個階段,學員依次完成四個階段課程,將獲得ABCD四階次的培訓證書,由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頒發《小兒物理治療專業人員培訓結業證書》。
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2016年6月,臺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更名)是臺灣最早由早期幹預跨專業人員所組成的組織,於1996年6月成立,由郭煌宗醫師、梁忠詔醫師和數十位療育專業人員率先於花蓮成立。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歷屆理事長皆為兒童早期幹預之醫師或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教授。會員為從事發展遲緩兒童相關的醫療、教育和社福等領域的從業人員。每年十月舉辦跨領域之早療論文大會,至今已十七屆,堪稱臺灣早療的菁英匯集平臺。
按照《臺灣兒童治療師規培計劃》設計,A階段為基礎課程,授課導師為廖華芳教授與王慧儀教授,廖華芳教授是臺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教授,歷任臺大物理治療學系主任、臺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及臺灣早療協會理事長,是臺灣兒童物理治療祖師爺級的教授,王慧儀教授則是高雄醫學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教授,曾任高醫物理治療學系主任及臺灣早期療育協會常務理事。B階段課程為進階課程,授課導師為王慧儀教授、孫世恆教授與黃維彬教授,孫世恆教授目前是中國醫藥大學物理治療學系主任,並且擔任臺灣早療協會理事長,黃維彬教授則是弘光科技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教授。
A階段課程規劃主要以物理治療基礎理論知識為主,廖華芳教授將主講兒童物理治療各種評估理論、介入理論與臨床應用,學員將可以了解ICF、動態系統理論、神經成熟理論、認知心理理論、行為學派、動作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生態系統理論如何應用在兒童治療中。王慧儀教授則是講授腦癱兒童與智能障礙兒童的評估、問題分析與介入策略,透過實際個案的分析與演練,訓練兒童物理治療師在面對複雜問題時的思路。提升專業人員能更精確掌握特殊兒童的身體機能、活動功能及生活參與等核心問題所在,以能有效整理出兒童障礙情況的各個關連環節,以建立合適的處理目標及治療效果指標,提升對治療的滿意程度。本研習培訓課程同時訓練參與學員建立對特殊兒童家長的衛教技巧及指導方式,以落實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療育理念。
B階段課程規劃則是以實務操作為主,介紹各種兒童物理治療評估工具的臨床應用,包括:亞伯它嬰兒動作量表、皮巴迪動作發展量表、粗大動作功能量表等,除了細項講解之外,也會以臨床個案實際練習與討論。這個階段課程的另一個重點是演練治療技術,講師會分析各種姿勢下的動作發展與問題,實際示範如何誘發各種姿勢下的動作發展,如何解決治療病患時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