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兒語言治療認證課程介紹
(2018年深圳站)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常需借著各種方式來互相傳遞訊息,稱為「溝通」,溝通方式可分為語言和非語言,語言的溝通最快速有效,但語言是一種抽象的符號,而且必須生理、心理、社交互動發展成熟,才能產出正確的溝通功能。人類出生後的頭幾年,學習說話是主要工作之一,也是嬰幼兒發展領域中最困難的一個領域,所以語言溝通障礙的孩子佔有的比率最高。語言溝通障礙對學習、人際關係、情緒行為以及社會適應都有莫大的影響。
嬰幼兒的溝通技巧,最先發展的是非口語方式,包括眼神、手勢、動作、聲音、或手語等,這些表達方式必須對溝通對象觀察敏銳才能得知;約到一歲左右,孩子的口語才慢慢發展出來,但受限於語言和說話器官尚未完全發展成熟,所以發音及說話內容會出現很多不同面向的問題,如何去評估、分析、了解口語發展遲緩兒童的非口語溝通技巧和口語溝通能力,是從事語言治療、語言訓練工作入門的最大挑戰,評估內容完整,評估結果正確,才能擬定適切的治療、訓練計劃,這樣才能發揮治療、訓練的最大成效。同時,治療、訓練策略的精進,才能及早促發孩子溝通和語言的發展。
語言的清晰度和口臉部的動作息息相關,如何在餵食當中讓孩子吃得安全,並規劃嚴謹的餵食計劃,讓孩子在進食中結合口臉部的動作訓練,提升說話技巧,亦是語言治療師很重要的必學內容。
本認證課程,我們規劃為ABCD四階段模式。
階段A規劃為2天,共12小時的課程。第一天介紹影響語言溝通的生理因素、語言的要素、幼兒語言溝通發展、各類別語言障礙特質以及不同語言障礙程度的治療策略(口語前期、詞彙期、簡單句期);第二天介紹各類別言語障礙的語言問題與介入策略,包括構音/音韻、嗓音、語暢。
階段B規劃為3天,共18小時的進階課程。B階段課程設計前兩天直接針對主要障礙類別,一為自閉症的語言溝通特質及發展影響因素、評量架構及策略、介入的不同模式與特色、各階段語言溝通介入目標與策略;另一為腦癱的語言溝通問題,包括嬰幼兒口部肌肉/餵食發展、運動言語障礙的特徵、正常的吞咽機轉、進食/吞咽障礙的評估和處理、口部動作/功能的訓練等。第三天介紹中重度語言障礙兒童的輔助溝通系統評估與應用,最後介紹語言溝通教學在情緒行為問題介入中的功能。
階段C是延續AB階段的內容並實際運用於【實例】個案的現場【實操】課程,C階段規劃為3天,共18小時的課程。每天分不同障別的個案評估和治療實操,3天的課程針對溝通/語言/說話/口部功能的所有類別個案的核心問題評估、分析和介入,並實際書寫評估記錄表與完整評估報告。第一天是自閉症兒童,針對非口語溝通和社交性語用問題;第二天是弱智/發展遲緩/說話問題兒童,針對語言理解、語言表達、構音/音韻、嗓音、口吃問題;第三天是腦癱/重度多重障礙兒童,針對口部動作、吞咽、和輔助溝通系統(AAC)問題。
透過A階段課程,學員得以一窺兒童語言治療的核心概念與各類別的特質樣貌,並了解如何掌握不同障礙程度兒童的治療方向。進而聯結B階段進階課程的理論與實務,學會評估與分析兒童的語障問題,擬定正確的介入計劃,冀學員能更深入了解兒童語言治療專業,並在實務運用上能夠實際幫助更多特殊需求兒童。透過C階段課程,學員得以在同一天中能學習實務評估與介入策略,並且能實際參與整個評估過程,學會評估與分析兒童的語障問題,透過臨床經驗十分豐富、非常資深的治療師的帶領,可以看見較為寬廣的面向,擬定正確的介入計劃,撰寫優質的評估報告。此次實操的帶領可優先由學員帶領困難個案來現場,先透過您實際評估介入操演,再透過團體討論,後續由老師在現場示範可再補充的面向,冀學員能更深入了解兒童語言治療專業,並在實務運用上能夠實際幫助更多特殊需求兒童。
階段D我們將安排赴臺參加早療論文大會——獲取臺灣業界最前沿理念和療育技術進步信息,以及至代表性在臺單位的參訪、觀摩、個案討論(Case discussions)以及實訓交流活動。
師資方面,課程主要由三位資深的特殊兒童語言治療專家擔任授課導師。鄒啟蓉教授目前任職於臺北市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曾任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師資培育中心教授、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臺北市立啟智學校語言訓練教師、國中部與高職部教師、臺北市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教師、臺北市立陽明教養院等。無論在學術、研究以及教學上經驗豐富。李淑娥老師是從業有42年的資深語言治療專家,是臺灣第一批語言治療的專家團隊成員之一,曾任臺北榮總語言治療師、臺灣聽力語言學會第四屆理事長、中山醫學院復健系聽語組講師、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和高雄教育大學溝通障礙學分班講師,現在是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常務理事,臺灣重聽福利協會聽語督導、臺北市教育局學前階段鑑輔委員、衛福部和臺北市及新北市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醫院督考委員,資歷十分深厚。梁英男語言治療師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聽力語言治療學系,是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現任彰化縣語言治療師公會理事長、彰化縣聽力師公會監事、中山醫學大學弘光科技大學講師、職務再設計委員、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主任、視覺障礙者就業輔導主任、臺灣三和聽語所負責人,從業經驗豐富。精彩課程令人期待。
學員完成本研習課程階段學時數,將依照所完成之階段獲由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頒發的《小兒語言治療專業人員培訓結業證書》。
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2016年6月,臺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更名)是臺灣最早由早期幹預跨專業人員所組成的組織,於1996年6月成立,由郭煌宗醫師、梁忠詔醫師和數十位療育專業人員率先於花蓮成立。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歷屆理事長皆為兒童早期幹預之醫師或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教授。會員為從事發展遲緩兒童相關的醫療、教育和社福等領域的從業人員。每年十月至十一月上旬舉辦跨領域之早療論文大會,至今已十八屆,堪稱臺灣早療的菁英匯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