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言之隱:羞恥感是如何阻止人們尋求幫助的?

2020-12-11 騰訊網

原文作者:Julie Pulerwitz

一項研究一針見血地揭示了羞恥感和歧視的毀滅性後果。

泰國Mae Tao診所的一位愛滋病患者。圖片來源:Alvaro Ybarra Zavala/Getty

相關圖書

《懶惰、瘋狂和噁心:羞恥感和全球衛生的惡果》

Lazy, Crazy, and Disgusting: Stigma and the Undoing of Global Health

作者:Alexandra Brewis & Amber Wutich

出版社: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79)

作為一名研究全球愛滋病情況的公共衛生研究人員,我清楚地知道患病後的羞恥感會帶來怎樣的痛苦。在工作中,學校裡,或是接受醫療保健服務時,病患被有意避開、隔離和歧視。愛滋病阻礙了他們使用救生服務和藥物。醫學人類學家Alexandra Brewis和Amber Wutich在其新書中有力地指出,羞恥感剝奪了人們的尊嚴,使最貧困、最脆弱的群體的境況雪上加霜。同時,它本身也會對健康產生重大影響,例如造成抑鬱,甚至自殺。

Brewis和Wutich在低收入國家工作。新書《懶惰、瘋狂和噁心》聚焦於他們關注的領域:肥胖、精神疾病和社區衛生。兩位作者專注不同領域內的詳細的定性案例研究,論證了三件事:羞恥感如何產生以及如何影響最邊緣化的人;為什麼羞恥感如此難以對抗;公共衛生工作如何在不經意間增強了羞恥感。

他們主要談論的是第三點,也就是大型宣傳活動的意外後果。這是一個很少被討論但非常值得關注的點。例如,當美國公共衛生界框定吸菸者會因「二手菸」給其他人帶來患癌風險時,所有人都惶恐不安。關於吸菸是否可以接受的社會規範發生了變化,許多吸菸者有動力並設法戒了煙。但負面後果也隨之產生。吸菸者因為菸癮被指責,患上吸菸相關疾病(即便有些人從未吸過煙)的人被譴責自作自受。與此同時,菸草公司卻在批評聲中逃過一劫。

同樣,作者證明了擔憂肥胖症的後果,例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如何導致肥胖羞辱和抑鬱等。然而,肥胖和社會經濟狀況緊密相關,貧困地區很難獲取高質量食物,例如新鮮水果和蔬菜。責怪個人會適得其反,而且很不公平。隨著肥胖症和相關疾病在南方世界越來越普遍,Brewis和Wutich警示要預防有害訊息和影響的雪球效應。

這本書在討論出路時不夠強硬。我支持作者所呼籲的提高衛生從業人員意識,追蹤羞恥感水平,以及制定循證政策。但在我看來,我們需要更全面和細緻的應對舉措。例如,旨在減少自責和羞恥感的公共衛生措施,與旨在減少「外部羞辱」(即歧視情況)的法律政策之間存在明顯區別。內在羞恥感可能導致抑鬱,有這種感受的人可以通過心理諮詢緩解。相比之下,侵犯人權的行為必須通過反歧視政策和法律來打擊。

此外,Brewis和Wutich沒有探討一個重要概念:交叉羞恥感。舉例來說,一位在性行業工作並注射毒品的愛滋病患者可能同時經歷偏見和歧視。作者以愛滋病作為成功的範例,說明全球衛生界的集中努力——例如衛生政策和大眾傳媒宣傳,極大地減少了愛滋病汙名化。

但僅僅在部分地區如此,尤其是高收入國家,那裡的愛滋病患者已經通過抗逆轉錄病毒藥物轉變為慢性疾病。這些藥物通常到不了最脆弱的人群手中,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例如當吸毒者被定罪,難以獲得醫療保健時,交叉羞辱依然嚴重。

不過,這本引人入勝的書通過向不熟悉該主題的學者和從業人員敲響警鐘,填補了相關作品的重大空白。它也提醒我,我們應該共同努力,在促進健康的同時避免任何意外的後果。

參考文獻

原文以How stigma subverts public health為標題發表在2019年11月19日的書評上

相關焦點

  • 人類羞恥感的產生 前沿
    美國科學家近日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文章證實,這句話不僅看起來有深度,還有著進化論上的意義——羞恥感對人類族群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非常重要,它提高了人類族群的繁殖成功率。羞恥感是一種非常糟糕的情緒,它會讓每一個人都極力避免。但同時,羞恥感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的人都存在,提示這可能在人類進化中是被保留的心理機制。
  • 《如何停止不開心》:人生中的那些情緒失控,都來自內心的羞恥感
    所以,想到高中,想到英語,那種羞恥感立即會捲土重來。對於我的同學們來說,那兩個時刻,也許早就像高中時做完的無數張試卷一樣被遠遠拋棄和遺忘了。但對於我來說,那兩個時刻所體驗到的羞恥感,卻一直伴隨我,並可能跟隨我一生。
  • 沒能變得更優秀,可能是因為你缺乏「羞恥感」
    雖然羞恥常常被視為有害無益的心理情緒,但它亦能有助於人們確定和踐行自己的價值觀。學會如何區分有益的羞恥和有害的羞恥,我們就可以把羞恥作為幫助我們成長的工具。當羞恥成為正能量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羞恥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如何優雅、體面地向別人尋求幫助?
    那麼如何優雅、體面地向別人尋求幫助呢? 記得小時候,每當有人向我家送東西的時候,我媽都會找點對方用得著的東西回送給對方。我媽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別人給我們東西,我們也不能白拿,需要回饋點啥心裡才踏實。 儘管這是彼此之間心甘情願的分享,但是這一套邏輯在尋求幫助時同樣適用!
  • 羞恥感及克服它的四大原則
    這種突發的憤怒是防禦羞恥感的一種方式。男友請女友幫他帶一下東西過來,不過,女友卻給忘記了,這讓男友非常生氣,認為女友是故意的,於是開啟了好幾天的冷戰。女友的忘記喚醒了這位男士潛藏的自戀創傷,他感到強烈的憤怒,憤怒的背後是沒有被及時回應而帶來的羞恥和沮喪。潛藏的羞恥感容易讓親密關係中出現暴力和冷戰。
  • 羞恥感是危險的,致命的,而我們依然深陷其中
    關於羞恥感我最近想了很多。我的羞恥,我的病人們的羞恥,我所愛的人的羞恥。這些羞恥感讓我們感到焦慮、內疚、難過、沉重和受辱,即便我們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布琳·布朗博士致力於研究、討論羞恥感和發表相關工作。
  • 如何化解疫情期間的「難言之隱」?
    記者 荊睿 通訊員 鞏夢宇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秩序,長時間隔離在家,飲食結構變化,運動量減少,有不少市民出現了一些「難言之隱」,比如肛門出血、瘙癢、疼痛、痔瘡復發等常見的肛腸疾病
  • 家長課堂:讓孩子主動尋求幫助的技巧
    人們從出生開始就會通過不同的形式向他人尋求幫助。比如剛出生的嬰兒會通過哭聲來傳遞「我餓了」,或者是「我尿溼了」的信息,從而得到父母的幫助。在嬰幼兒時期,寶寶的語言還未完全出現的時候,他們大多是通過眼神、表情來表達。3-4個月的嬰幼兒就已經會利用肢體語言來與父母進行溝通了,比如看到媽媽,寶寶會張開小手讓媽媽抱抱自己。
  • 對於身體的羞恥感,是當今導致抑鬱最大的原因之一
    圍繞著身體的羞恥感,是當今導致抑鬱最大的原因之一,它發生在世界各地各個年齡層的人們身上!——Krishna ji關於孩子的長相,多年來你是怎麼對他們說的?你的話語和評論成為孩子看待自己的方式。有一個有趣的調查,關於人們對自己外表的印象,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們,眼中的自己,不如別人眼中所看到的自己美
  • 你知道如何用英文來尋求幫助嗎?
    在英文「幫忙」這個主題會分成上和下篇,今天阿魚講講如何用英文向別人尋求幫助,以及當別人向你尋求幫助時該如何回答。那麼明天下篇就會講講如何答謝以及回復別人的答謝,別忘了明天還要來看阿魚呀嚶嚶嚶。你可以幫我個忙嗎?Can you help me with xxx ? 我們估計小學就學過這個了,現在還是會有人用的呀,一點都沒有過時!
  • 被羞恥感裹挾的孩子,臉上永遠寫著自卑
    因為會有一種羞恥感。這種羞恥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期望,從而產生一種愧疚感,並因此做出改變,放棄自己原來的想法,轉而去滿足父母的期待。常年這種羞恥感裹挾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大學有個朋友叫做玥玥,她從來學不會拒絕別人的請求,就算這種請求對她來說有些困難甚至她自己不想去做,她也很少會拒絕別人。
  • 痔瘡需要注意什麼 如何護理難言之隱
    如果您有痔瘡的難言之隱不一定非要用手術來解決,只要在日常改變生活和飲食習慣,痔瘡的症狀會明顯減輕、得到改善,下面就來說說痔瘡患者在日常如何護理。 一、改變飲食習慣。 如果您患有痔瘡要注意,一定要少吃辛辣食物。
  • 科學和宗教一樣會幫助追隨者尋求平衡
    無信仰的賽艇手可能會在面對壓力時尋求科學信仰。不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壓力環境中的人們並不總是轉而尋求更高的力量。有時,他們會轉向科學。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並沒有涉及戰壕,而是聚焦於另一個有壓力——但明顯並不可怕——的活動:賽艇。科學家招募了100名大多數為20來歲且沒有強烈宗教意識的槳手——正如調查問卷中所規定的那樣。科學家將這些運動員分成兩組。
  • 「女德班」夏令營製造的「羞恥感」喚來的不是良心,而是抑鬱
    澎湃新聞記者 尹琳羞恥感的教育,是讓孩子把對外的攻擊,轉化為對自己的攻擊。最成功的結果是,一個人打落牙齒和血吞,吞下所有的憤怒和痛苦,以抑鬱的姿態,維持整個家庭的和諧和安寧。被如此製造的羞恥感,是否真的可以激發一個孩子的良心?心理學家們發現強烈的羞恥感會造成個體的破碎感,那種「我要崩潰了」的感覺是非常折磨人的,當你的自尊嚴重受損時,深深的羞恥感就會侵蝕內心世界,讓你自感空虛、無能和無價值。從心理學家的研究中發現,這樣的羞恥感和良心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卻和抑鬱存在清晰的關聯性。
  • 「女德班」夏令營製造的「羞恥感」,喚來的不是良心而是抑鬱
    被如此製造的羞恥感,是否真的可以激發一個孩子的良心?心理學家們發現強烈的羞恥感會造成個體的破碎感,那種「我要崩潰了」的感覺是非常折磨人的,當你的自尊嚴重受損時,深深的羞恥感就會侵蝕內心世界,讓你自感空虛、無能和無價值。從心理學家的研究中發現,這樣的羞恥感和良心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卻和抑鬱存在清晰的關聯性。
  • 如何阻止6種常見的自我傷害行為,讓人們找不到真愛
    如果你傾向於一種不安全的依戀風格,這就是如何阻止6種常見的自我傷害行為,讓人們找不到真愛。1.孤立自己。每個人都需要一些停機時間來加油或分散注意力,但是單獨花費太多時間可能會對你們的人際關係造成不利影響。具有迴避依戀風格的人通常會選擇孤立自己,因為他們發現即使是他們所愛的人也會消耗或疲憊。對他們來說,獨自一人可能會感到寬慰。
  • 性侵害中源於羞恥感引發的「精神控制」那些事兒!
    導語:現代社會中,社會法律制度的完善、社會道德對個體行為中的約束化等原因,使得明面上的性侵害事件似乎越來越少,但實際受害人由於本身對於性侵事件認知水平的差異,致使性侵害事件的量化數據存在較大差距;而現代社會對於性侵害事件中受害者本身的羞恥感、受害者本身的心理素質、侵害者強權等等各方面因素,造成了現代社會中受害者一方容易成為性侵害中的被「精神控制」的一方。
  • 和沒羞恥感的人,說啥「丟臉丟到國外」
    原標題:和沒羞恥感的人,說啥「丟臉丟到國外」  因兩名情侶乘客在機艙內與空乘人員發生衝突,12月11日晚泰國曼谷飛南京FD9101航班中途返航,到曼谷機場後當地警察進入機艙,將所涉衝突的4名乘客帶走,其他180餘名乘客隨後換乘另一飛機於12日凌晨回到南京。
  • 關於「羞恥感」:困住你的那根繩索
    與絕大部分的情緒不同,羞恥感並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它會潛伏在我們體內它也是最不容易被我們承認和釋放的情感,是一種最隱秘的情感體驗。嘗試談論這個議題,心底馬上升起羞恥感,在這些年與「它」相愛相殺過程中,帶著對「它」的幾分敬畏,也帶著更多的呵護,把它拿出來說說看吧。
  • 抑鬱不是矯情:發現自己有輕生傾向,一定要積極尋求幫助
    這些態度會給深陷情緒深淵的當事人帶來更大的壓力、病恥感、羞恥感、不被理解、無力和無助感。他們在遇到情緒困難時更難去向身邊人求助和傾訴。所以有抑鬱情緒並不是矯情,而是被傷害後,需要溫暖,需要幫助,心需要慢慢復原恢復生氣。在這個時候,自助和他助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