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Julie Pulerwitz
一項研究一針見血地揭示了羞恥感和歧視的毀滅性後果。
泰國Mae Tao診所的一位愛滋病患者。圖片來源:Alvaro Ybarra Zavala/Getty
相關圖書
《懶惰、瘋狂和噁心:羞恥感和全球衛生的惡果》
Lazy, Crazy, and Disgusting: Stigma and the Undoing of Global Health
作者:Alexandra Brewis & Amber Wutich
出版社: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79)
作為一名研究全球愛滋病情況的公共衛生研究人員,我清楚地知道患病後的羞恥感會帶來怎樣的痛苦。在工作中,學校裡,或是接受醫療保健服務時,病患被有意避開、隔離和歧視。愛滋病阻礙了他們使用救生服務和藥物。醫學人類學家Alexandra Brewis和Amber Wutich在其新書中有力地指出,羞恥感剝奪了人們的尊嚴,使最貧困、最脆弱的群體的境況雪上加霜。同時,它本身也會對健康產生重大影響,例如造成抑鬱,甚至自殺。
Brewis和Wutich在低收入國家工作。新書《懶惰、瘋狂和噁心》聚焦於他們關注的領域:肥胖、精神疾病和社區衛生。兩位作者專注不同領域內的詳細的定性案例研究,論證了三件事:羞恥感如何產生以及如何影響最邊緣化的人;為什麼羞恥感如此難以對抗;公共衛生工作如何在不經意間增強了羞恥感。
他們主要談論的是第三點,也就是大型宣傳活動的意外後果。這是一個很少被討論但非常值得關注的點。例如,當美國公共衛生界框定吸菸者會因「二手菸」給其他人帶來患癌風險時,所有人都惶恐不安。關於吸菸是否可以接受的社會規範發生了變化,許多吸菸者有動力並設法戒了煙。但負面後果也隨之產生。吸菸者因為菸癮被指責,患上吸菸相關疾病(即便有些人從未吸過煙)的人被譴責自作自受。與此同時,菸草公司卻在批評聲中逃過一劫。
同樣,作者證明了擔憂肥胖症的後果,例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如何導致肥胖羞辱和抑鬱等。然而,肥胖和社會經濟狀況緊密相關,貧困地區很難獲取高質量食物,例如新鮮水果和蔬菜。責怪個人會適得其反,而且很不公平。隨著肥胖症和相關疾病在南方世界越來越普遍,Brewis和Wutich警示要預防有害訊息和影響的雪球效應。
這本書在討論出路時不夠強硬。我支持作者所呼籲的提高衛生從業人員意識,追蹤羞恥感水平,以及制定循證政策。但在我看來,我們需要更全面和細緻的應對舉措。例如,旨在減少自責和羞恥感的公共衛生措施,與旨在減少「外部羞辱」(即歧視情況)的法律政策之間存在明顯區別。內在羞恥感可能導致抑鬱,有這種感受的人可以通過心理諮詢緩解。相比之下,侵犯人權的行為必須通過反歧視政策和法律來打擊。
此外,Brewis和Wutich沒有探討一個重要概念:交叉羞恥感。舉例來說,一位在性行業工作並注射毒品的愛滋病患者可能同時經歷偏見和歧視。作者以愛滋病作為成功的範例,說明全球衛生界的集中努力——例如衛生政策和大眾傳媒宣傳,極大地減少了愛滋病汙名化。
但僅僅在部分地區如此,尤其是高收入國家,那裡的愛滋病患者已經通過抗逆轉錄病毒藥物轉變為慢性疾病。這些藥物通常到不了最脆弱的人群手中,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例如當吸毒者被定罪,難以獲得醫療保健時,交叉羞辱依然嚴重。
不過,這本引人入勝的書通過向不熟悉該主題的學者和從業人員敲響警鐘,填補了相關作品的重大空白。它也提醒我,我們應該共同努力,在促進健康的同時避免任何意外的後果。
參考文獻
原文以How stigma subverts public health為標題發表在2019年11月19日的書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