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是知名出版家和作家聶震寧的新作。聶振寧從圖書編輯行業並不知名的一家出版社一名普通編輯新人做起,歷經各種選題歷練,做到出版社社長,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做社長,再到中國出版集團總裁,現任韜奮基金會理事長,從事閱讀推廣等工作,出版過多部專著和小說。四十年的一線圖書編輯經歷和成功經驗讓他有許多話想對剛入行的青年編輯說。
每每遇到滿懷一腔熱情進入出版行業的大學畢業生,聶震寧總會欲揚先抑,第一句便問:你想好了?不少年輕人進入圖書出版行業時躊躇滿志,很快便心生失望,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很「骨感」。就此,聶震寧的「第一封信」便把醜話說在前頭:「做出版當編輯是發不了財的。」儘管如今有不少暢銷書或稀有選題的圖書編輯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但這可遇不可求,鳳毛麟角,如果奔著賺錢做生意去做圖書,無疑是有落差的。那麼一名圖書編輯應該抱有怎樣的心態去進入這個行業呢?聶震寧給出的答案是,編輯要對精神追求抱有情懷,並且喜愛好書,如此才能不知疲倦地為做出好書投入全部的精氣神。出版家張元濟就曾放棄南洋公學代理總理的優渥待遇而加盟商務印書館,而當年的商務印書館還只是一家毫無名氣的以印刷會計冊為業務的工場。
儘管如今圖書市場開放競爭,好的選題和作者往往陷入被爭搶的狀態,但總體來說,不同的出版社各有各特色,青年編輯首先要了解自己出版社的風格特質。聶震寧在第二封信中便告訴大家,再大再好的出版社也得「有所不為」:我們既不能在商務印書館大聲疾呼要大規模開發長篇小說選題,也沒有理由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提出打造「辭書王國」;既不能在中華書局裡喧譁要直追國際人文學術前沿,也不能在上海譯文出版社、譯林出版社那裡發誓要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瑰寶。青年編輯可以從自己出版社的歷史傳統,先遵循辦社宗旨,再另闢蹊徑發揮創意。
「老師傅帶徒弟」是出版行業的優良傳統,向老編輯學習是年輕人要學的第三課。如今的出版業人才流動頻繁,許多新人沒有機會見到曾經高山仰止的出版社老編輯們。許多出版社臥虎藏龍,人才濟濟,拿著保溫杯那位不起眼的老頭兒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名編」。聶震寧回憶二十多年前,一位初入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還不知道早已退休的老編輯王壽彭已經病重,一進社便多次想去探望,因為王壽彭就是自己喜愛的《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集》的譯者王央樂。聶震寧完全理解這樣的想法,就如剛進中華書局的新編輯希望見到周振甫,剛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新編輯希望見到戴文葆,剛進人民文學的新編輯希望見到秦兆陽、綠原等。
從老編輯身上我們能學習到什麼呢?首先是學會與作者建立關係,才能收穫優質的作品。「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已故老社長韋君宜的名言。聶震寧舉例,上文提到的周振甫先生是錢鍾書先生最重要的兩部專著的《談藝錄》和《管錐篇》的責任編輯。他不單是編輯,更是錢老的好友。「《談藝錄》是1948年出版的,當時年輕的責任編輯周振甫為編輯書稿傾注了大量心血,他一一核對原文,為每篇標立目次,對許多地方提出意見,與作者商量修改。這種嚴謹認真的態度,使得錢鍾書深受感動。」三十年後,錢鍾書又將《管錐篇》交給周振甫出版。兩人之間幾十年的信任無間,成就了出版史上的佳話。與作者打交道除了專業水平過硬外,還要持之以恆。聶震寧還講了人民文學出版社老編輯發現當時的文壇新星陳忠實的故事。聶震寧感慨,人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編輯儘管有時候也能放「短線」釣魚,但很多作家是需要耐心去等待的,「一定不要催稿時熱情滿懷,暫時沒稿子了就形同陌路,一個優秀的編輯應該努力保持與多作者的友誼長線,切不可犯了社會上流行的勢力病」。
除此之外,對待作者還要講求誠懇,以誠待人是聶震寧約到名家名作的秘訣。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聶震寧作為一家邊遠省份出版社的年輕編輯,接到一項艱巨的任務,負責一套大型知識叢書的編輯工作,要求年初一個月內在北京約到22個分冊的主編,且必須是一流名家。聶震寧出差來北京東奔西走,一家一家前去拜訪,「態度既不敢太熱情——怕嚇到學者,以為我年少輕狂不可靠,也不能太平淡——怕引不起名家的興趣,因為名家見多識廣不容易被打動」。聶震寧堅持兩個原則,誠懇和不卑不亢,就這樣約到了冰心、蕭乾、葉至善、袁行霈等二十多位名家並籤下出版協議。聶震寧看來,編輯與作者的關係,或是患難之交,或是投桃報李,但更多的是聲氣相通、君子之交,因為誠字論心不論形,全在彼此的感覺。
《致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有三部分內容組成:一、致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二、讀者反饋;三、編輯出版隨筆。第一部分內容是本書的主體內容。第二部分內容以欄目的形式附在第一部分內容之後,以體現書信的有來有往的特點。第三部分內容是精選聶先生已經發表的一些關於編輯出版的文章,使讀者加深對十二封信的理解。古人的書信是尺素與魚雁,是感情與思想交流的方式。如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再看到信件,總能讓人感受到書信時代的情懷,同時也能透過信件這種傳統的形式找回沉得住氣、靜得下心的感覺。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珠玉在前,聶震寧希望這本自己忍不住「好為人師」十二封信,可以幫助如今飽受網際網路行業衝擊的傳統圖書出版業的新入行的青年編輯們更快地成長。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夏安
流程編輯:u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