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顧客少!後疫情時代,餐企如何「搶流獲客」?

2020-12-20 騰訊網

文 | 職業餐飲網 旖旎

「降價、打折促銷、滿減優惠」,疫情後,餐企為了搶「客流」,使出了渾身解數。

堂食客流減少、三高一低的成本壓力,營銷無頭緒,重重阻礙讓餐企日子很難熬,疫情無疑成了行業洗牌的助推器,逼著餐飲老闆們花大力氣為堂食引流、改善門店經營狀況。

但是力氣往哪裡使,從哪裡著手,卻難倒了很多餐飲人。

就在餐企轉型的關鍵節點,美團收銀與美團研究院發布了《疫情下餐飲業營銷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總結論述了疫情下餐飲行業劃分階段、品類復甦情況,以及目前餐飲人面臨的問題等。

那到底《報告》中提及了哪些餐飲人的痛點和難題,又透漏了哪些新的行業趨勢?跟隨職餐記者一起去了解一下!

6月將進入餐飲穩定期,獲客難依舊是最大「痛點」

疫情後,為了儘快復甦經濟,「地攤經濟」被允許,在連接大眾日常消費需求的同時,也推動著餐飲業的快速回血。

《報告》調查數據顯示,回顧整個疫情對餐飲業的影響,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而剛剛進入的6月,成了餐飲老闆們盼望已久的「穩定發展期」。

1、疫情餐飲經歷四個階段,6月進入穩定期

通過美團研究院生活服務業復甦指數得出的數據,《報告》將餐飲業從疫情發生到目前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斷崖下跌、消費低迷、復甦回暖、相對穩定期。

截至5月11日,餐飲商戶復工率90.7%,消費復甦率82.7%,而六月隨著國內疫情逐漸明朗,餐飲逐漸進入穩定期。

2、九成餐飲人信心指數攀升,但獲客難依舊是最大阻力

隨著「地攤經濟」等政策的推動,餐飲人信心指數在攀升,但疫情後仍面臨諸多的困難,從《報告》的問卷調查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到店顧客較少的商家佔比88.1%,門店租金壓力佔比71.1%,人工成本壓力佔比42.6%,原材料的成本壓力佔比12.7%。

客流量少所造成的經營困難,已超過了「三高一低」等壓力,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餐飲老闆著手於「流量」,因為「獲客」已經成了餐企存活下去的關鍵。

3、燒烤、飲品率先復甦,其它品類穩步提升

疫情後飲品、燒烤最受大眾歡迎,《報告》中顯示,截至5月11日,TOP10餐飲品類的商戶復工率基本恢復正常水平,但消費復甦率恢復有著明顯差異。飲品和燒烤品類率先迎來復甦,但其他品類可能還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恢復。

4、降價、菜品打折、滿減活動成主流,但無法形成有效的"營銷組合拳」

無論是樂凱撒降價、麥當勞促銷、西貝推出「吃100送50」,餐飲巨頭們都不約而同的在搞活動,拉客流。過去3個多月,除了巨頭們的大動作,很多餐飲商家也開始菜品打折、滿減回饋,開啟了激烈的營銷搶流大戰。

《報告》中也透漏,53.5%的商戶表示迫切需要豐富的營銷方案,即便面臨資金周轉壓力,33.4%的餐飲老闆表示,會在未來的3個月內加大營銷上的投入。而近8成的餐飲商戶表示營銷有點兒難度,目前只能做點兒容易的。63.1%的商戶表示流量支持是在在營銷上最迫切的需求。

這種營銷新常態,成了下半年餐飲老闆們爭相追逐的方向,而在層出不窮的營銷活動當中,打折、滿減、特價菜等簡單粗暴的促銷和打折活動佔了絕大部分。雖然這種短期促銷,確實能夠幫助餐廳拉上一波兒客流,但長遠來講則是「治標不治本」,無法打好營銷組合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全域數位化營銷」,美團收銀為餐企開通線上線下一體化支持

後疫情時代,很多中小餐企迫於成本壓力,不能像餐飲大品牌一樣「降價」,又不甘心於只通過滿減、打折促銷獲客,到底怎樣才能有效獲客、鎖客?

數位化營銷在疫情之下脫穎而出,數位化營銷擺脫了傳統營銷成本高、無法做分析,以及效果不明顯的弊端,用營銷組合拳,精確而有效地觸達用戶。前不久,美團收銀推出的智能版產品,通過"全域數位化營銷"助力餐廳經營,為餐廳帶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營銷支持。

1、依託平臺流量支持,打通線上線下全域流量

依託平臺強大的流量支持,餐飲商家運用美團收銀,不僅能夠打通美團外賣、團購、買單等流量場景,能從線上、線下吸納全域流量,還能幫門店獲取平臺更多的曝光,為商戶引流。

深圳口味榜第一的野食野食食療火鍋,通過美團收銀全渠道會員和營銷功能,對全渠道的用戶行為進行整合和分析,通過不同的利益刺激吸引顧客,有效實現榜單流量紅利的轉化。

「美團收銀,不僅僅是幫助餐廳收錢,還有很大的流量優勢 」創始人嘉雍拉措說。

2、消費渠道變帶客渠道,讓顧客從消費端就成為門店「回頭客」

怎樣讓顧客從消費端,就成為門店的「回頭客」?

藉助美團收銀智能版「全域數位化營銷」,餐廳可以將消費渠道變成帶客渠道。美團收銀智能版的全渠道會員,能對外賣、團購、線上買單、線下消費等全渠道的用戶行為進行整合、提供顧客精準畫像,並進行分層和有針對性的營銷。

並且,通過顧客「手機點餐」贈券方式、微信掃碼領券發紅包裂變方式、紙質優惠劵方式,以及開卡贈券、開業促銷折扣等方式,直接在消費端為門店吸納會員,助力門店構建獲客、鎖客、拉動復購、流失喚醒等全閉環「拉新」體系。

南昌特色小吃品牌萬方圓拌粉瓦罐湯,就通過美團收銀智能版的「全域數位化營銷」提升了復購。

「我們已經積累了19萬的會員,通過後臺數據可以看到消費者的年齡區間、性別比例等用戶畫像,有利於我們做出針對性的營銷方案。目前,我們的復購率已經提升到了37%。」創始人萬方圓說。

3、用優惠券撬動顧客芳心,多場景營銷留住顧客

面對疫情對餐飲的衝擊,作為拉動門店獲客最便利的方式,「優惠券」成為最好抓手。

但優惠券只是撬動顧客芳心的第一抓手,美團收銀智能版的推出,更是根據顧客畫像、制定差異化營銷策略,全面覆蓋門店營銷場景,100多種玩法,覆蓋拉新、復購、提客單、推新菜、流水挽回、圈人發券等多種場景。

4、基於顧客買單金額智能匹配儲值方案

「儲值」一直是餐廳與顧客增強粘性比較好的渠道,但每個顧客對儲值金額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種方案不能滿足所有顧客。

美團收銀智能版推出基於顧客買單金額智能匹配儲值方案,智能儲值應用於手機點餐支付環節,根據帳單實收金額,按配置比例推薦客戶儲值金額和贈送金額。拉動小額儲值的同時,增加會員粘性,適用於使用掃碼點餐的各種場景。

比如很多快餐、小吃店,客單價本身比較低,推廣充值顧客很難接受,利用美團收銀智能版,手機點餐可設置力度適中的智能充值活動,起到累計充值的作用。

還有很多火鍋、烤肉、正餐店開業做充值當餐2倍金額,當餐免單的活動,正常情況下,需要門店員工在顧客結帳時主動介紹,顧客不一定買帳。但如果在掃碼點餐結帳界面就顯示,可以讓顧客更直觀的感受優惠力度,儲值相對更有意向。

5、從業務、財務、數據層面,對連鎖企業進行精準會員管理

疫情之下,連鎖品牌優勢異軍突起,相比很多夫妻店,更具品牌信任度,但連鎖企業的管理卻日益繁瑣,所有都離不開各種數據的共享,也離不開資源的整合,尤其是各分店會員管理分散,無法形成強有力的私域流量。

美團收銀智能版則從業務、財務、數據層面,提供完整的會員管控解決方案,讓連鎖總部精準了解所有門店會員畫像,靈活管理會員,進行全場景營銷,並實現效果可視化分析,對連鎖企業進行精準會員管理。

近兩年沫汐披薩迅速擴張,很大一個原因就依靠數位化營銷,據其創始人李登飛介紹,他們很早就意識到了組合式數位化營銷的重要性,並使用美團收銀進行門店的數位化升級。

沫汐披薩所有門店的會員數據都會進行匯總,通過美團收銀了解最新的會員數據。疫情期間,所有門店通過美團收銀智能版產品向新老顧客發放優惠券、推出新客立減、拼團等活動,拉新效率和復購比例不降反升,提升了10-20%。這是簡單的打折、促銷所無法做到的。

除此之外,沫汐披薩還通過美團收銀智能版產品對外賣、團購、會員等全渠道用戶行為大數據分析,整合出了門店顧客的精準畫像,針對性地推出了"親子體驗"等系列營銷活動,輕鬆建立了自己的私域流量池。

職業餐飲網總結:

埃裡克·布林約爾松說,「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一直是技術創新 」。

在疫情之前,我們都把「改變、轉型、創新」拒之門外,但後疫情時代,誰最快與數位化接軌,與智慧化連結,才能用最精準的營銷搶佔市場,獲取流量,在競爭中活下去。

餐飲行業的數位化進程已被加速,餐企能做的就是要抓住機會,搭上這趟飛馳列車,讓自己不被發展的時代所淘汰。

後疫情時代,餐企如何「搶流獲客」?

您可以掃碼聯繫美團收銀,讓餐廳營銷更簡單!

-END-

主編丨陳青

相關焦點

  • 疫情之後,從麥當勞看中國餐企如何變革?
    又該如何變革?  食品安全是基礎 應對預案是保證  疫情期間,大家訂購外賣的首要考慮因素就是安全。  一方面,從食材上來說,麥當勞建立並實施了級別很高的食品安全與質量標準,以此進行食材供應鏈的管理。質量保證流程不僅僅涉及到正在進行的產品,同時還有對線上供應商的訪查。
  • 星河拓客-解讀後疫情時代實體商家如何破局
    在疫情之下,最讓實體店頭疼的就是租金問題了,原本租金就貴,現在還不能開業,這段時間就等於「白租」了,錢還要給。實體店的未來,在何處?  在這次疫情的「衝刷」下,我國實體店將迎來「大洗牌」,甚至不少實體店可能就此「倒下」。但在疫情的「促使」下,會導致我國實體店出現新的變局。經過這次事件後,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探索屬於他們的線上業務模式,很多實體店主都會注重線上、線下的結合。
  • 後疫情時代的教育培訓:出清與分化過後,獲客成本高企成新挑戰
    「秋季開學後,許多孩子的培訓教育開始轉為線下。有家長表示,他們還是喜歡線下課,認為線下更能學到東西。」一位教育培訓機構的負責人說,後疫情時代,教育培訓還將面臨很大的變動。年初,疫情突然來襲,大多數行業停產停業,在困境中堅守。而口罩、在線教育等為數不多的行業卻在危機中找到轉機。多家教育培訓機構員工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疫情暴發後,機構緊急上線了線上培訓課程。
  • 專訪福州餐飲企業:後疫情時代 闖才有活路
    在此期間,福建省正餐行業協會秘書處與會員企業也積極採取多項舉措,支持餐飲行業抗擊疫情,包括開展「如何做好外賣經營」系列交流會、秘覺「2020春暖行動」等,協助提升外賣經營能力、進一步提高餐飲企業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但是後疫情時代,「他救」只能解一時之急,「自救」才是長久之道!
  • 專訪福州餐飲企業:後疫情時代 闖才有出路
    但是後疫情時代,「他救」只能解一時之急,「自救」才是長久之道! 公司從12月底就開始預警;1月初組織專項會議,成立了食安專項小組;武漢封城後,成立了「疫情核心小組」,每日在線視頻會議,分析疫情動向:爆發期,排查期,返程期,試探營業期,政府管制期,顧客觀望期,營業冰川期,回歸正常期,想著各個時期的應對方案,洞察政府措施與政策、市場動態、觀察群眾與員工心理,研究特殊時期如何開源節流,研究如何回歸正向……
  • 「禁餐令」解除後冷熱兩重天:小館子升溫 大型餐企不敢開張
    我們觀察到,有的餐廳從晚上6點到7點的用餐高峰期,居然一個顧客也沒有。這也是我們遲遲不願營業的原因。」↑餐飲企業製作盒飯「生意差的時候,中午『放空』,晚上也只有幾桌人。」攀枝花得天獨厚喜事會大堂經理周玲講述。同樣,開放堂食的百杏廚房、大笮風等餐飲企業,也面臨同樣的窘境:客少。
  • 後疫情時代,律師要學會行業化獲客,獲得新機 | iCourt
    希望能幫助律所在即將開啟的「後疫情時代」以極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觸達更多客戶。如今,公司總法們正在承受史無前例的巨大壓力。他們要在商業決策的早期階段就竭盡全力用自己的法律技能和行業知識對公司的重大戰略施加影響,並通過這種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價值。目前,總法和董事會溝通的頻率、深度,以及總法對董事會決策的影響力已經達到歷史峰值。
  • 餐企紛紛涉足調味品生意,這是香餑餑還是陷阱?
    無論川渝火鍋、潮汕火鍋、乾鍋、烤魚等餐企,都推出了各類底料、油碟、辣椒包、醬料包。調味品,既是餐飲業全面規模化後,中央工廠帶來的副產品,也是一些餐企在面對挑戰,新開闢出的「另一條腿」,被不少餐企排入未來戰略。
  • 後疫情時代,浙江家具企業如何「逆風出擊、轉型升級」!
    受疫情影響,很多生產、市場及銷售活動未能如期正常開展,上下遊企業復工延遲,線下門店開店普遍延後,顧客流量銳減,眾多企業也在展開了「自救」路線,一些家具企業向其他行業學習,紛紛開啟直播,搞線上營銷、線上戰略發布會、線上招商會、等一系列線上營銷活動,協助經銷商通過線上獲客實現訂單轉化,以彌補線下銷售受到的影響。
  • 從「噱頭」到「實用」,疫情下餐廳機器人火了!
    進入3月後,餐飲行業復工按下了「快進鍵」。為了保障門店安全運營,打消顧客消費疑慮,幫助餐企實現「無接觸」服務的送餐機器人受到了極大關注。  疫情下,超高人工成本支出讓很多餐企不得不裁員或降薪,大家迫切需要尋找更低成本的用工方案。成本已經大大降低、完全具備實用價值的餐飲機器人將是一個極佳的選擇。
  • 受疫情影響,首當其衝的餐飲業主該怎麼做?
    縱觀歷史,重大疫情後危機和機遇並存。這場涉及全國的疫情拖的越長,經濟市場越動蕩。這場災難中,我們不止要思考如何抗過去,更要思考如何迎接疫情過後的未來。特殊時期,持續營業的餐館數量減少,大平臺的「超市效應」降低,消費者可能會更有針對性的選擇自己信賴的餐廳。此時正是宣傳自媒體平臺,讓顧客形成小程序消費習慣,建立私域流量的絕佳機會,為疫情過後進一步減輕平臺外賣成本打下基礎。
  • 後疫情時代教育機構如何實現逆襲
    一場新冠疫情,讓教育行業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衝擊與變革。隨著疫情陰霾漸漸消退,教育行業也開始逐步復甦。但疫情帶來的影響卻遠遠沒有過去,與在線教育的繁榮相比,線下教育培訓機構則經歷著「寒冬」, 面對愈來愈高的獲客成本,如何招生拓客?如何留住學生?都成了教育機構最頭疼的問題。
  • 降薪、輪班的後疫情時代,實體消費如何「解封」?
    正常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復,讓疫情抑制的消費欲在人們心中「膨脹」起來。面對摩拳擦掌的「火鍋精」「奶茶精」們,全國各大門店不僅設立了健全的測溫、消毒、登記等監督措施,也實行了戴口罩進店、錯位就餐、分散人群等防護程序,監督與防護並濟。以北京地區為例,在多數餐廳同行顧客三位以上會建議分桌,部分餐廳甚至實行一人一桌;在人群較為集中的購物商廈,理貨員也會時刻提醒大家注意保持距離。
  • 長沙超5成餐企復工,公筷公勺有人用嗎?分餐制推行順利嗎?
    記者 黃亞蘋 攝) 正值早高峰,平日裡需要搶座的「網紅」米粉店仍未恢復人氣,店內10張餐桌僅有12名食客正在用餐。不過,消費者在取餐後,都會主動分桌用餐。另外,有約5成消費者選擇打包帶走,還有兩名男性食客見店內無空餘餐桌,主動搬起板凳坐在門外「嗦粉」。
  • 疫情下上海的那些「洋餐廳」怎麼樣了?一切都在好起來
    天下餐飲人都關注的匯廚易佰網↑↑↑疫情之下,以實體店為主的餐飲行業並不好過,前幾天,易姐和大家聊過疫情下餐飲行業復工容易復市難,房租人工成本壓力山大的窘困狀況,很多餐企在此期間轉換思路,將重心放在線上外賣,但也有大批餐飲企業不得不縮減門店數量
  • 多少餐廳死在創新路上,餐飲創新路應該怎麼走?
    新時代裡,世界每分每秒都在發生變化,去年一場疫情讓餐飲行業進入了冰封期,餐飲業迎來前所未有的劫難,有的企業在這場「末日」當中倒下再也沒起來,有的企業卻在這場混戰中殺出一條血路迎來新的起點,而縱觀這些勝利的餐企,絕對少不了一個詞——創新。
  • 餐廳怎麼起名 才能讓顧客看了就想進?
    一個餐廳的名字,傳遞著老闆的追求和時代的審美。好品牌和壞品牌的差距,就在於有沒有消費者共鳴。那麼,什麼樣的名字才能產生共鳴,讓顧客衝名字就想進?1、餐企名字背後,是時代的審美和情趣時代不同,情趣各有不同。內參君曾發表過這樣一個觀點:穿著即品味,穿著即思想。
  • 反欺詐:後疫情時代,銀行線上營銷獲客的關鍵
    疫情推動非接觸、零接觸金融服務飛速發展,加速銀行數位化轉型。後疫情時代,線上營銷成為銀行數位化轉型的重要突破口。後疫情時代,銀行營銷獲客的四個變化銀行線上營銷的基礎在於對龐大的客戶行為數據的分析決策能力。以數據為元素,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通過多樣的形式和場景,從普眾營銷向精準營銷過渡。
  • 面對疫情餐飲人怎麼辦?
    如果你認為,你手上的現金流還充足,或者通過縮減營業、減少人手、轉賣囤貨後,還能搏一搏,那也許你可以開始考慮下面的幾個問題。特別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湖北的餐企,或者在湖北有門店的餐企,需要多加關注。  而一些數位化程度高的餐企,比如一人食餐廳、「無人XX」系列等,或許可根據市場情況,多進行一些鋪開嘗試,但前期一定做好市場調查,當地、當時是否適合鋪開。
  • 家樂福開餐廳 平價「宜家版餐廳」何以應對後疫情時代?
    而作為「後來者」,家樂福聲勢浩大,但和前幾家基於生鮮品類的新零售商超不同,無論是裝修風格還是板塊布局,家樂福在超市裡內嵌的這家餐廳都不太「盒馬」,更像宜家的餐飲區。 前有西貝哭訴撐不過三個月,後有海底撈偷偷給菜品漲價。疫情之下,在餐飲業承受巨大壓力的背景下,家樂福一反常態依舊向餐廳進發。「商超+餐飲」的模式是被迫轉型?還是在尋找新的盈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