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從麥當勞看中國餐企如何變革?

2020-12-13 和訊港股

  編者按:【未來首席,請你發言】首期主打:探究疫情之下餐飲業未來趨勢。本篇稿件來源:彭怡,20歲,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大三學生

  一場疫情,席捲中國,受其影響餐飲業正經歷寒冬,無數企業面臨淘汰,但所謂破而後立,危機下,企業如果能夠發現短板、變革發展,或許能夠轉「危」為「機」。

  疫情影響,餐飲業受到嚴重衝擊,中國烹飪協會發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餐飲業經營狀況和發展趨勢調查分析報告》顯示 中國烹飪協會發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餐飲業影響報告顯示,疫情期間78%的餐飲企業營業收入損失達100%以上。僅在春節7天內,疫情已對餐飲行業零售額造成了5000億元左右的損失。這次疫情,對所有餐企都是一次考驗。諸如西貝、海底撈、眉州東坡這樣的大企業早已告急求救,一些中小企業已是岌岌可危,但麥當勞卻沒有按下暫停鍵,兩相對比就更令人疑惑--國內餐企究竟差在哪了?又該如何變革?

  食品安全是基礎 應對預案是保證

  疫情期間,大家訂購外賣的首要考慮因素就是安全。

  一方面,從食材上來說,麥當勞建立並實施了級別很高的食品安全與質量標準,以此進行食材供應鏈的管理。質量保證流程不僅僅涉及到正在進行的產品,同時還有對線上供應商的訪查。

  另一方面,疫情影響下,麥當勞是最早一批推出「無接觸點餐、配送」應對預案,並最早採用「配送放心卡」的企業。

  2月1日起,麥當勞外送服務麥樂送在全國推出「無接觸配送」,並通過六大防疫措施的持續優化,讓消費者更安心地接受外送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的餐飲環境。


  只有將安全落實到方方面面,顧客才敢點、敢吃。因此,國內餐企無論是食材上還是製作、配送上,都要執行嚴格的安全標準,才能贏來顧客的信任。

  外賣:第三方外賣平臺合作和自有外賣建設同步發展

  年後,疫情嚴重,多地叫停餐飲堂食,大多數餐飲企業只能通過外賣救急。

  但外賣平臺提點費高是餐企進入外賣的大難點,平臺佣金、強制折扣再加上推廣費,企業基本沒什麼利潤。

  麥當勞的外賣策略在這時就顯出了極大的優勢。

  目前中國外賣市場運力不足,而麥樂送擁有垂直獨立的物流配送團隊,配送效率較高,本就存在一定壁壘優勢。再加上與第三方平臺合作,在第三方平臺獲取訂單,通過自有騎手送餐。麥當勞獲取流量的同時,確保了品牌能利用自身發達的餐廳網絡來控制產品質量。

  「疫情促使配送到家服務需求迅速增長。」 中國烹飪協會指出,未來餐飲企業有必要考慮通過自建體系,或選擇與組織方式和物流體系健全的相應平臺合作,使外賣成為未來業務新增長點。

  數位化、個性化

  「外送、數位化和未來餐廳體驗是麥當勞中國加速發展的三大動力。」 正如麥當勞中國品牌拓展總裁龐琦所說,數位化是未來餐飲企業一大趨勢,麥當勞很早就開始布局數位化。

  (1)數字餐廳

  這次疫情,麥當勞能迅速推出「無接觸點餐、取餐」正是基於數字餐廳發展。在2016年底,麥當勞中國就宣布了「未來2.0」戰略,加速餐廳升級,通過數位化的硬體、個性化的產品與人性化的服務,全面提升顧客用餐體驗。雙點式櫃檯、觸屏自助點餐機、動態電子餐牌和便捷的行動支付,都將為顧客打造全新的消費體驗。在2.0的硬體布局方面,2017年,麥當勞已覆蓋了1800家餐廳。計劃經過一 年的規模化複製,2018年全國覆蓋率遠到90%以上。


  (2)大數據精準分析

  在中國,麥當勞「通過利用支付寶領先的大數據分析的能力,對消費者在不同平臺的消費行為進行分析,對於麥當勞深入洞察消費者,或者提供創意O2O營銷方式都有很大幫助。」

  在支付寶麥當勞服務窗中,「支付寶早餐鬧鐘」功能利用支付寶大數據,清晰勾勒出消費者從起床到早餐的應用場景,讓早餐鬧鐘成為一種生活習慣,進一步增加了麥當勞早餐到店率,成為利用大數據進行O2O精細化運營的經典案例。

  (3)數位化軟體,加強與顧客聯繫

  麥當勞推出「i麥當勞」微信小程序以及麥當勞APP,以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顧客可以通過該「i麥當勞」加入會員,在櫃檯手機支付時可獲得積分,並進行產品兌換,並在會員日享受半價優惠。

  疫情期間,麥當勞通過小程序推出了多重優惠,吸引了很多消費者。


  麥當勞通過小程序、APP加強與顧客的聯繫,創造了更多的忠誠客戶。這次疫情也顯示出顧客粘性的重要性,面對大量外賣商家,消費者會選擇自己熟悉的、信任的商家下單,平常積累的客戶忠實在疫情下就有了大用處。

  輕資產模式,現金流充足

  近年來,麥當勞力推特許經營為主的輕資產戰略,2016年開始,公司自營餐廳的佔比開始顯著下降,特許經營餐廳的數量開始上升。 截至2018年底,特許經營的餐廳數量為35,085家,佔總餐廳數接近93%。而麥當勞最終的目標是實現95%的數量,因而意味著在未來特許經營的佔比還有進一步加大。


  出售餐廳及資產使麥當勞的現金規模迅速上升,抵消了資本開支,投資現金流不斷向好,2017年為淨流入。2018年,麥當勞的自由現金流改善了14%以上。

  疫情影響,多家餐企現金流告急,麥當勞穩定健康的現金流在此時就顯示出極大的優勢。

  近年來中國餐飲一直不斷改革,疫情只是一針催化劑,將問題提前暴露,過往83年,麥當勞經歷過SARS、禽流感,以及目前的「肺炎」疫情。突發的危機必然會在一時間內影響其業績表現,卻從未將其徹底擊倒。

  不破不立,國內餐企在這次危機後,若能夠借鑑麥當勞的經驗,為企業的長足發展大力變革,破而後立的企業也能像麥當勞一樣--直面危機,從容應對,持續增長。


  參考資料:

  1、https://www.iyiou.com/p/113410.html

   2、https://www.iyiou.com/p/112218.html

  3、http://www.chinaz.com/start/2014/1112/373860.shtml

  4、http://www.techweb.com.cn/news/2016-03-18/2298913.shtml

  5、http://www.chinamedia360.com/media_web/case/info/3/2878

(責任編輯:邵曉慧 )

相關焦點

  • 都是疫情所逼?海底撈猛漲價,麥當勞狂打折!
    1990年,麥當勞進入中國大陸,為國人帶來洋快餐的同時,也為本土餐飲人帶來了不一樣的餐企經營模式和理念。不少餐飲大佬都表示,出道以來一直在學習麥當勞的模式、方法。這些學生當中,海底撈算得上是優等生。不僅學會了麥當勞的命門——餐飲標準化,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將其作為海底撈不斷壯大的基礎,海底撈因此發展成為與麥當勞並駕齊驅的餐飲巨頭。
  • 全面對比麥當勞和海底撈 看中國餐飲業如何在疫情後絕處逢生?
    26年後,開到全世界的海底撈正在繼續它的「戰疫」,而他的背後,是在後疫情時代艱難度日的中國餐飲行業。這場疫情正在全球範圍內繼續肆虐,越來越多的民眾正在感受到恐懼,越來越多的餐廳正在這場史無前例的人類停擺中,毫無聲息的結束自己。
  • 海底撈漲價有技巧,麥當勞狂打折有底氣
    1990年,麥當勞進入中國大陸,為國人帶來洋快餐的同時,也為本土餐飲人帶來了不一樣的餐企經營模式和理念。不少餐飲大佬都表示,出道以來一直在學習麥當勞的模式、方法。這些學生當中,海底撈算得上是優等生。不僅學會了麥當勞的命門——餐飲標準化,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將其作為海底撈不斷壯大的基礎,海底撈因此發展成為與麥當勞並駕齊驅的餐飲巨頭。
  • 分析:在疫情下,為什麼西貝呼救而麥當勞安然無恙?
    無獨有偶,中國的另一家餐飲明星企業——海底撈也是如此。海底撈1月26日宣布中國內地所有門店暫停營業,後續營業時間將視疫情發展及國家規定另行通知,暫未確定營業時間。另外,連被很多餐飲企業視為疫情期間重要的自救方式——外賣業務,海底撈都選擇了暫停。
  • 後疫情時代,餐企如何「搶流獲客」?
    文 | 職業餐飲網 旖旎 「降價、打折促銷、滿減優惠」,疫情後,餐企為了搶「客流」,使出了渾身解數。 4、降價、菜品打折、滿減活動成主流,但無法形成有效的"營銷組合拳」 無論是樂凱撒降價、麥當勞促銷、西貝推出「吃100送50」,餐飲巨頭們都不約而同的在搞活動,拉客流。過去3個多月,除了巨頭們的大動作,很多餐飲商家也開始菜品打折、滿減回饋,開啟了激烈的營銷搶流大戰。
  • 為何憨豆先生、麥當勞疫情期間依然在營業?死磕標準才是王道
    談到此次疫情,茶顏悅色創始人呂良表示。優秀餐飲企業的偉大之處,就是總能把所有的經驗變成財富,所有的坎坷甚至災難沉澱成文化、形成節日、做成品牌。同樣,對於茶飲品牌來說,這也是一次考驗,也是在危機中彼此攜手、共克時艱、建設企業文化、打造內部凝聚力的機會。
  • 5家餐企虧損額超1億元,上市餐企上半年過的怎麼樣?
    今年上半年餐飲行業遭受疫情嚴重打擊,新京報記者梳理13家上市餐飲企業半年報發現,上半年12家餐企營收淨利雙下滑。其中,國際天食、全聚德、西安飲食等營收下降50%以上;海底撈、呷哺呷哺、全聚德等5家餐企虧損額達1億元以上。
  • 拓展新品類引領菜單變革 麥當勞希望產品更接地氣
    中國商報記者注意到,這次「麥麥全席」同時還是麥當勞在營銷上的一次創新,全席一共9道創意料理,通過將麥當勞產品以「法餐」的形式呈現在消費者面前,宴席自7月初開放了網上報名之後,吸引了超過百萬粉絲爭奪當天的150個席位。
  • 麥當勞菜單加速變革 2200多家中國餐廳明年起將換油
    麥當勞中國CEO張家茵分享菜單變革理念(  昨日,麥當勞在廣州舉辦首個「麥麥全席」活動,全面介紹「更少鹽、更好油、更多蔬果穀物」菜單變革理念。同時,麥當勞中國執行長張家茵宣布,計劃在2017年起在全國2200家餐廳更換食用油。  麥當勞明年起換油 或面臨成本提高等問題  據中國網財經記者了解,目前麥當勞餐廳的食用油為棕櫚油。
  • 500萬餐企進軍小吃賽道,小吃餐飲如何跑出大賽道?
    一場疫情對餐飲業的打擊可謂是毀滅性的,許多餐飲在疫情的衝擊下沒能走上發展的道路,反而因為一些問題消失在餐飲界的舞臺之上,餐飲市場一度非常低迷,如今也才剛有恢復的跡象。但在這低迷的市場氣氛下,有一個品類非但勢頭不減,反而還呈著增長趨勢,它就是小吃品類。
  • 麥當勞向武漢捐款百萬 武漢、黃岡等地餐廳暫停營業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麥當勞武漢、黃岡等地餐廳暫停營業,向武漢捐款百萬 保障食品安全,餐企在行動。新京報訊(記者 張曉榮)受新型肺炎疫情的影響,1月24日,新京報記者獲悉,為保護員工和消費者安全,1月24日起,武漢、鄂州、黃岡、潛江、仙桃等地的所有餐廳暫停營業。據麥當勞中國官方微信消息,為保護員工和消費者安全,1月24日起,武漢、鄂州、黃岡、潛江、仙桃等地的所有餐廳暫停營業,餐廳工作人員先回家休息。
  • 新冠疫情下中國餐飲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報告
    2020年2月21日至23日,中國飯店協會開展了第二輪行業調查,共收集典型餐企問卷309份,主要聚焦於疫情至今的行業全面損失情況、復市情況、政策扶持有效性等情況,以期能夠反映行業訴求,為幫助餐企渡過難關以及疫後行業振興計劃提供基礎。
  • 麥當勞在中國多年價格漲幅低於CPI,如何做到的?
    在餐飲業集體抗擊疫情影響的大背景下,為何麥當勞能如此「任性」;為何連續多年漲幅可以低於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打好這張「超值」牌的關鍵是什麼?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目前,麥當勞在中國擁有包括首農集團、三元食品、聖農集團、光明乳業、鳳祥食品在內的知名國有和民營食品企業作為供應商,在中國近90%的原材料均為本土採購。通過根植於本土,麥當勞建立起了一個成熟的供應鏈體系。數據顯示,麥當勞多年來漲價幅度均低於CPI。
  • 麥當勞變革菜單全面換油 尚不確定產品未來是否漲價
    麥當勞昨天發布消息稱將加速對菜單進行變革,同時還有一項引人注意的改變就是麥當勞計劃自明年起更換食用油。  逐步棄用棕櫚油  「目前麥當勞正在中國測試新配方的食用油」,麥當勞中國執行長張家茵表示,計劃從2017年起將全國餐廳的食用油由棕櫚油逐步替換為葵花籽和油菜籽新配方混合油。
  • 「地產大亨」麥當勞對國內餐企未來發展方向的啟示
    編者按:【未來首席,請你發言】首期主打:探究疫情之下餐飲業未來趨勢。本篇稿件來源:張嘉芮,22歲,成均館大學應屆畢業生提到快餐品牌,也許我們首當其衝想到的就是麥當勞(McDonald’s)。截止2019年,麥當勞旗下的餐廳總數達38695間,其中特許經營餐廳總數為36059間,而公司傳統經營的餐廳數為2636間。近年來,麥當勞不斷的進行戰略重組計劃,目標是將特許餐廳佔比達到95%。在中國消費者的普遍認知中,大多認為肯德基和麥當勞是差不多的品牌。其實不然,肯德基實際上是屬於百勝(Yum)集團旗下的一個概念品牌。
  • 中國餐飲業如何破局?大咖雲集廣州論道
    2020年,中國餐飲行業的洗牌效應正在加速進行。品牌勢能強大的餐企正迎來大機遇。未來,中國餐飲業如何破局重生?日前,由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紅餐網聯合主辦,紅餐品牌研究院承辦的「首屆中國餐飲品牌節暨2020中國餐飲品牌力峰會」在廣州舉行,與會專家給出了「妙招」。
  • 建供應鏈產業園 麥當勞將擴中西部市場
    布局中西部市場麥當勞中國在會上宣布,將攜供應商泰森、賓堡、新夏暉、紫丹與新城運營商華夏幸福籤約,計劃投資15億元,在孝感打造麥當勞湖北供應鏈智慧產業園。通過將食品生產、環保包裝、冷鏈配送等戰略設施聚集湖北,旨在進一步完善在中國的供應鏈布局,為持續開拓中西部市場奠定基礎。
  • 規模化紅利時代,餐企如何突破增長瓶頸?這場峰會給你答案
    那麼,在餐企規模化擴張的不同階段,究竟該如何更有效地藉助安索夫矩陣的對應策略來指導經營? 除了基於產品的擴張,餐企在擴張類型上,還可以選擇基於門店的地域擴張、商圈擴張、社區擴張、新的店型擴張,甚至是從線下向線上的擴張。餐企又該如何合理化地規劃其發展的路徑? 在餐企規模化擴張中,食品品質與安全風險是餐企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如何通過完善統一的品質管理標準體系去保證食品安全?
  • 疫情影響下餐飲企業定價策略探究
    根據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新冠疫情下中國餐飲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報告》調研數據顯示,截止該報告發布時間,所調研餐企目前每天營業額佔去年同期的百分比均值為9%,65%的餐企營業額為去年同期的0.7%左右,25%的餐企營業額為去年同期的13%左右;營業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90%以上的餐企佔比71%,下降80%-90%的餐企佔比12%。
  • 餐企紛紛涉足調味品生意,這是香餑餑還是陷阱?
    但是做餐飲和做生產線完全是兩回事,很多餐企在貿然進入之後,發現後端養中央工廠的成本比想像的高出很多,不少餐企都在用門店賺的錢補貼工廠,一些餐企甚至被工廠拖垮。 根據《中國餐飲報告2018》顯示,餐飲店的平均壽命持續走低,由2012年的3~5年,降至508天,閉店率高達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