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堅持把尿,外婆追著餵飯,怎麼辦?

2020-12-25 彤媽育兒經

每天一篇親子育兒實踐分享

彤媽育兒經(mama037)

爸媽身邊,最接地氣,

最實用的的育兒小幫手!

最近,有不少讀者在後臺留言,彤媽,我家是孩子奶奶幫著帶的。

但老人嘛,你也知道,每天追著孩子餵飯,不許孩子玩水,玩沙子,怕弄髒衣服。

我偶爾說幾句呢,老人家就不高興,還撂擔子。說自己都是為了孫子好,你要是看不慣,就自己帶好了。

怎麼辦?

相信,現實生活中,有這些問題的家庭很多,為此,不少爸媽都焦慮不安。

一方面,目前,大多數年輕爸媽都是雙職工家庭,孩子一般都是爺爺奶奶在帶,這也是沒辦法的現實。

畢竟背在身上的房貸車貸,可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還清的。

可另一方面,奶奶追在孫子後面餵飯,外婆堅持從小給孩子把尿,就更不必說,一哭就給吃零食這些爸媽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的錯誤帶娃方法了。

一方面為了掙奶粉錢,不可能丟掉工作;可另一方面,總不能為了掙錢,就任由孩子從小被老人們「帶到陰溝裡」 去吧?

雖說我家彤彤是我從小一把屎一把尿的給帶大的(完全沒有誇大事實啊,也就月子裡,我媽和婆婆過來搭了把手),所以在帶娃方面,我在家有絕對的發言權,幾乎是一人說了算。

本著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的原則,在這個問題上,原本我是沒資格來答疑的。

但今天帶彤彤出去玩的時候,發生的一件小事,卻讓我對家庭內部育兒觀念不統一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看法。

彤彤很喜歡和隔壁的小姐姐安安一起玩。今天,安安剛從幼兒園放學回來,她就跑到她家去了,安安媽也早習慣了倆孩子在她家院子裡嬉戲打鬧的場面。

原本倆人玩得好好的,突然,安安媽拿了個用高溫酒精消過毒的縫衣針過來,讓安安蹲在她懷裡,打算幫她把臉上的一個小黑痣刺掉。

大致就是圖片這種的,大家可以感受下。

剛開始的時候,只是把表皮挑開,安安還能忍住,不會覺得太疼。可等把表皮挑破,慢慢裡面就有鮮血溢出來,她媽媽繼續幫她挑掉裡面黑色的脂肪粒。

要知道,安安也不過一個才6歲的小女孩,隨著血水流出來,繡花針深入了皮膚底層,她本能的叫喊,哭鬧,到最後,揮舞著雙手拼命掙扎。

彤彤也嚇懷裡,當即撲到我的懷裡。

對面安安強忍著淚水,一雙小手不受控制的拼命掙扎,而她媽媽卻只是拿另一隻手和雙腿緊緊的夾住了她的身子,絲毫不以為意。仍在專注的挑著她臉上的小黑痣。

「阿姨,要不算了吧,孩子都哭了!」

我看了都於心不忍,別過身來,不想嚇到懷裡的彤彤。

「沒事的,很快就好了,安安不哭啊!」

對面安安媽媽,一邊安慰著女兒,卻絲毫沒有停下手中的動作。

「小心!要不,你還是算了吧,安安都哭成這個樣子了,這樣會嚇到孩子的。而且,就這麼一個小黑痣,也不會太影響美觀的。」

眼看安安再次伸出手,不顧一切的想要搶下媽媽手裡的銀針,好儘快停止這種痛苦的折磨,卻差點將她媽媽的手打偏,一不小心就可能刺到眼睛上。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呢,說了很快就好了嘛!」

顯然,安安媽也生氣了,停下來恨恨訓了女兒一句,再次將安安的雙手夾緊,絲毫不打算半途而廢。

這下,安安只能強忍著,再也不敢掙扎,只是不斷哭喊著:「媽媽快點,快點!」

我還想再多說什麼,不想安安媽先開口了。

「她這黑痣不剃掉,以後會影響美觀的。而且,這點疼也不算什麼,她這最多就會留點疤痕,小孩子嘛過幾天就恢復了。不然,等到像你我這麼大了,再刺就來不及了。」

總算弄好了,安安媽滿意的看著女兒臉上新增的兩道紅色疤痕,心滿意足。不管怎麼說,女兒臉上的黑痣是再也沒有了,女孩子嘛,就要美美的。

我不再多說什麼,默默的抱著彤彤回家了。一路上,還在想著這件事,不知怎麼的,卻想到了之前網上鋪天蓋地的關於鄭爽的新聞,其中提到的一個小細節。

鄭爽的媽媽為了讓女兒實現自己未完成的演員夢想,從小對女兒的美貌體型格外的留心在意。

為了讓女兒從小有一頭烏黑長髮,很多次都不顧女兒的強烈反抗,強行將她剃成了光頭。

鄭爽媽媽強行做主,逼女兒剃光頭的事,和今天安安媽為了美觀,強行給安安剔掉了臉上黑痣的行為,是何其的相似,又何其的一致。

是的,從我們這些旁觀者的角度,覺得她們這些行為是不對的,是完全錯誤的,甚至都被上升到了虐待兒童的高度。

網上有無數的網友就此事發聲,說鄭爽今天所有的失控行為,都是她爸媽的嚴厲家教,乃至過度的控制欲,強行規劃女兒人生的錯誤觀念和行為導致的。

我們姑且不論鄭爽媽媽和安安媽的這種做法,是對是錯。

雖然,我本人強烈反對這種強迫孩子遵從大人意志的行為,但這和今天要討論的主題無關。

今天,我們的焦點在於,不僅是鄭爽媽媽,安安媽媽。

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和我們育兒,乃至教育觀念不一樣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乃至七大姑八大姨各種親戚。甚至未來,等孩子進入學校後,要面對的,各種奇葩的,變態的老師們。

他們的做法,或者說育兒觀念,在我們這些每天捧著育兒書,訂閱一大堆育兒大V文章,遵循科學育兒觀的爸媽們看來,應該說幾乎都是完全錯誤,且不應該的。

那,我們該怎麼做?

像上文的事例,難道我應該以「育兒達人」的身份, 強行上前阻止安安媽的針刺行為,乃至勸她放棄?

那多半只會招來她的一頓搶白:你誰啊,我幫我女兒挑黑痣,關你什麼事啊?

至於爺爺奶奶帶娃的家庭,就更複雜了。

說教吧,多半是不會聽的,還會讓爸媽以為你不孝:現在翅膀硬了,就敢訓起老子來了?

自己全職帶娃吧,那完全不現實。

可退一步說,即便真有爸媽做到了咬牙自己全職帶娃,甚至搬離媽媽婆婆家,小兩口帶著娃,一家三口自己過,這樣總不至於擔心娃會給帶歪吧!

可是,等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了呢?

好,你買學區房,你送去高大上的國際私立高中,可即便如此,你也不能保證孩子在學校不會遇到「禽獸」老師,或是「霸凌」同學吧?

連清華北大都還出過敗類呢?是不是因此,你就放棄讓孩子考北大清華了?

回到問題本身,怎麼解決?

1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

要知道,育兒觀點不一致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並不大。而因為家人之間觀點不一致而造成的互相指責、謾罵、不尊重,才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

對孩子來說,是按照媽媽說的,嚴格執行一日三餐制度,不允許吃零食,不允許飯前吃甜點;

還是和奶奶一起,每天捧著一盒棒棒糖,坐在電視機面前快快樂樂的追肥皂劇,其實差別並不大。

或許在父母眼裡,有的全是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擔憂,怕孩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染上一系列不好的生活習慣。

可是從健康成長,尤其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講,一個和睦美滿,父母和爺爺奶奶相處融洽的大家庭環境,要遠遠好於,每天親眼目睹爸媽和爺爺奶奶為了穿尿不溼,還是把尿而爭得不可開交,乃至破口大罵的痛苦場面。

這樣的爭吵和冷戰的場面多了,漸漸的,孩子就會變得陰鬱,或者脾氣暴躁,動不動,一生氣不滿就會學著大人的樣子哭鬧,撒潑。

乃至因此行為倒退,尿床,做噩夢等等都有可能出現。

如果因為是用尿布還是紙尿褲而天天吵架,這樣給孩子帶來的精神傷害要遠遠大於紅屁股所引發的身體不適。

所以說,做爸媽的彼此放寬心,適當的做些讓步,對孩子發育會更好。

2

父母的言傳身教,比寄希望於祖輩改變傳統的育兒模式更重要。

是的,現在孩子還小,可能因為白天大多跟著爺爺奶奶的緣故,有的甚至和爺爺奶奶一起,比和自己的爸媽還親。

但孩子終究會長大成人,終究有一天會認識到,爸媽才是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最重要的親人。

那麼,到那個時候,對孩子影響最深的是誰呢?毫無疑問,自然是身邊最重要,最形影不離的爸媽了。而且這種影響,有可能是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是一生的長遠影響。

所以,如果爸媽們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點,就會很快意識到:如其為了眼下的讓孩子自己吃飯,還是任由奶奶追著餵這種小事而煩心爭吵;

倒不如從自己做起,以身作則,讓孩子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中,真正意識到,並自覺自發的去選擇,去判斷到底哪種生活方式才是正確的,更適合自己的。

也許,孩子小的時候,是跟著爺爺奶奶在電視機前度過每一天的。但只要爸媽們從小就給孩子樹立起一個愛讀書的好榜樣,家裡隨時可以看到書架,看到適合孩子閱讀的圖書。

哪怕只是下班後,每晚睡前陪孩子一起看幾頁繪本,那麼我堅信,等孩子長大了,哪怕還是會偶爾和爺爺奶奶一起看看抗戰劇,但在他內心深處,閱讀的種子早已萌芽,對書籍的熱愛也早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因為他有一對隨時隨地在看書學習的爸媽。

所以說,相對於為了育兒觀念而去和老人爭執不休,父母自身的行動更為重要。

所謂言傳身教,父母平日裡一言一行的耳濡目染對孩子的影響更為深遠。

3

讓孩子從小和不同的人一起生活,體驗不同的相處模式,也是對孩子社會交際能力的一種鍛鍊。

其實,從更長遠的角度去想,孩子將來早晚要進入學校,乃至未來走向更為複雜多變社會大環境。

所以,即便是在家裡,我們也不應該,或者說,不可能給孩子塑造一個類似於溫室一樣的,絕對單一,單純而美好的生活環境。

相對於父母期望的,給孩子提供一個完美無害的生活環境;孩子長大成人,更需要的是真實的,多元化的現實生活。

所謂真實,意味著,他同樣要接觸到不同的,多種多樣的人。

跟著奶奶的時候,可以一邊吃零食一邊看電視;跟著媽媽的時候,卻是一邊讀繪本,一邊聽兒歌。

這樣全然不同的兩種生活方式,才能讓孩子在日積月累中逐漸明白,原來奶奶和媽媽是不一樣的,他們對待我的方式也是全然不同的。

進一步,父母面對長輩不同於自己的育兒方式,觀念,沒有吵鬧爭執,相反,是彼此坐下來認真的溝通了解,乃至於各退一步,互相妥協。

那麼,孩子也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原來,哪怕是生活方式,各自觀念全然不同的兩個人,他們也是可以和平共處,協商合作的。

這樣的體驗多了,等將來孩子離開了父母的視線,進入學校社會了,才能夠更好的和同學,朋友,乃至同事,陌生人相處融洽。

可有的父母說,我們還是只能讓老人幫忙帶娃,同時也還想要堅持科學育兒觀,那麼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做起呢?

1

多體諒,多理解

與老人最好的溝通方式,是多體諒老人愛護孩子的心理,以平和的心境處理兩代人的矛盾;

老人提出意見時,絕對要重視,畢竟經驗豐富。

如果和父母的育兒觀有衝突,也應該耐心和老人溝通,並一起坐下來探討,看看能不能找到第三方的,彼此都各退一步的,更為完美的解決方式。

2

共同學習育兒知識

既然爸媽們想要讓老人們轉變傳統的育兒觀念,那麼第一步,自然就是先讓他們了解並接受現代的,先進的科學育兒知識。

比如,換個請教的口吻:媽,這是單位劉姐前天跟我推薦的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說是講了一些很好的帶娃方法,讓我好好跟著學學。

您也知道的,我最近工作比較忙,也不大愛看書。要不,您先幫我把把關,看看這本書好不好?

要是好呢,等我們晚上回來,您老也給我們講講,我們也做一回您的學生,跟著學學怎麼帶娃。

相信這種尊重,請教的做法,比一味的批評指責老人的錯誤觀念,效果會更好。

這樣,一方面既傳達了科學的育兒觀念,另外一方面也加強了一家人之間的溝通交流。

3

不要在孩子面前說長輩的壞話

為人子女,不要在孩子面前說父母輩的不是,不管有多激烈的家庭矛盾衝突。

上一輩的恩怨糾葛,不該牽扯到下一輩,更不應該讓孩子成為你的情緒垃圾桶,來承擔,甚至試圖讓他們來幫你化解家庭糾紛。

無論老人的育兒觀念,帶娃方法多麼不對,老人對孩子的愛是真誠的,也是無私的。

我們可以不認同他們的做法,但不應該為此就否定,批評,甚至不尊重,不孝敬老人。

4

邀請優秀的父母帶孩子來家中做客

很多老人不接受新的教育觀念,是因為覺得這樣的教育觀念和方式不利於孩子的發展,或是沒有必要。

如果有好友的孩子來家中做客,讓父母看到科學,當代的教育觀點和方式養育出的孩子也很優秀和健康,父母的自然就會有所觸動,可以更好地交流。

最後一點,概括來說,就一句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如果一方面,爸媽們堅持必須執行科學育兒觀,另一方面,爺爺奶奶輩固守自己的帶娃方法。

兩方都不肯退讓,或者說,都堅持認為對方是錯的,不肯做出絲毫的改變或是妥協,怎麼辦?

那就只有一種解決辦法了,爸媽帶著孩子搬出去吧!

說到底,孩子是你生的,那麼帶娃養娃這些責任本來就應該父母自己來承擔。長輩只有幫忙的情分,卻沒有幫帶的義務。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講,也許現在夫妻倆自己帶娃,或是犧牲一人全職帶娃,經濟上的確有些困難。

更不必說每天下班回來還要圍著孩子連軸轉,但再苦再累,等到將來孩子長大了,你會發現那都不是個事兒!

現在的三年高質量的養育陪伴,抵得上未來的十幾年。

之前有一篇育兒熱文不是說了嗎?比起事業上一時的停滯不前,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悽涼!

相關焦點

  • 3歲男童被奶奶追著餵飯,睡著睡著就沒了呼吸
    要說「餵寶寶吃飯」,真的是一門技術活。尤其是奶奶帶娃的時候,特別容易發生矛盾。比如奶奶總怕孩子吃不飽,總是追著孩子跑著吃。但是你知道嗎?這種餵飯方式其實是有風險的,腹脹腹痛不說,甚至威脅生命。現在3歲了,還不會自己吃飯,一直都是奶奶餵飯。
  • 安徽3歲男童被奶奶追著餵飯,午睡中沒了呼吸
    餵寶寶吃飯是一門技術活,我們經常能看到媽媽、奶奶追著寶寶餵飯,好不容易才把飯給餵完。但是你知道嗎?這種餵飯方式其實是有風險的,可能對寶寶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甚至威脅生命。由於是家裡唯一的寶寶,奶奶十分寵愛軒軒。這也導致了軒軒到現在3歲了還沒有學會自己吃飯,一直由奶奶餵飯。某天中午,奶奶照常給軒軒餵飯,眼看著還有小半碗就吃完了,軒軒卻說&34;。
  • 奶奶,我肚子好撐,3歲男童被奶奶追著餵飯,午睡中沒了呼吸
    餵寶寶吃飯是一門技術活,我們經常能看到媽媽、奶奶追著寶寶餵飯,好不容易才把飯給餵完。但是你知道嗎?這種餵飯方式其實是有風險的,可能對寶寶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甚至威脅生命。由於是家裡唯一的寶寶,奶奶十分寵愛軒軒。這也導致了軒軒到現在3歲了還沒有學會自己吃飯,一直由奶奶餵飯。某天中午,奶奶照常給軒軒餵飯,眼看著還有小半碗就吃完了,軒軒卻說&34;。
  • 婆婆追著餵飯難道不累?一份你不需要的愛,卻延續給了你的孩子
    甭管是長輩餵飯還是自己吃飯,一樣都會健健康康長大。但現實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再幫忙帶孩子。寶媽一:我家寶寶有,水杯可以吃,包裝可以吃,球可以吃,就是飯不吃。寶媽二:我女兒一直靠著一口仙氣活著。她什麼都不吃,也不喊餓,每天吃飯她都很懷疑,為什麼總是吃飯!吃飯對她來講最痛苦的!咋整愁死我了。
  • "奶奶,我肚子好撐",3歲男童被奶奶追著餵飯,午睡中沒了呼吸
    有一些媽媽為了能夠讓孩子吃好飯可能會拿各種玩具,但是其實這種吃飯的習慣是非常不好的。之前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三歲的小男孩一直都是由爺爺奶奶照顧,奶奶為了能夠讓小朋友更好的吃飯,常常都是連哄帶勸。,當碗裡的飯還剩下一小部分的時候,小朋友告訴奶奶自己吃飽了,肚子好撐,可是奶奶卻不以為然,並覺得孩子是在逃避吃飯,便硬生生的追著孩子餵完了碗裡最後的飯菜。
  • 「奶奶,我肚子好撐」,3歲男童被奶奶追著餵飯,午睡中沒了呼吸
    有一些媽媽為了能夠讓孩子吃好飯可能會拿各種玩具,但是其實這種吃飯的習慣是非常不好的。之前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三歲的小男孩一直都是由爺爺奶奶照顧,奶奶為了能夠讓小朋友更好地吃飯,常常都是連哄帶勸。這天到了吃午餐的時間,奶奶像往常一樣,一邊餵孩子吃飯一邊催促小朋友快點吃,當碗裡的飯還剩下一小部分的時候,小朋友告訴奶奶自己吃飽了,肚子好撐,可是奶奶卻不以為然,並覺得孩子是在逃避吃飯,便硬生生的追著孩子餵完了碗裡最後的飯菜。
  • 「奶奶,我吃撐了",3歲男童被奶奶追著餵飯,午睡時沒了呼吸
    很多小孩子都挑食不愛吃飯,家長就擔心孩子營養跟不上,想方設法給孩子餵飯。當遇到孩子吃飯吃到一半說吃飽了不想吃的情況,家長就會覺得這只是孩子不想吃飯找的藉口,然後連哄帶罵地把剩下的飯餵給孩子。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 3歲男童被奶奶追著餵飯,午睡時差點沒了呼吸,奶奶:對不起
    而家長們都怕孩子餓著,就會想方設法的讓孩子吃飯,其中一種便是追著孩子餵飯。,尤其是奶奶對兒子格外疼愛,孩子都3歲了還經常是奶奶來餵飯,而且婆婆每次都要為孩子很多飯菜,孩子都說吃飽了還要吃。一天中午,婆婆像往常一樣邊餵著孩子吃飯,邊催促孩子吃飯吃快點,但是當碗裡還剩一點時孩子就說吃不飽不想吃了,但是婆婆卻以為是孩子在逃避吃飯,於是孩子就被奶奶追著餵完了碗裡最後的飯菜
  • 「奶奶,我吃不下了」,3歲男童被追著餵飯,午睡後未醒來
    近日,就有一則關於「追著孩子餵飯事情是這樣的,因為家長工作繁忙,所以把三歲的小樂交給了爺爺奶奶照顧,可是小樂卻很調皮,每到飯點時候總是吵吵鬧鬧的不肯吃飯,於是奶奶只好追著小樂給他餵飯。這一天奶奶還像往常一樣給小樂餵飯,可是孩子卻總是說著已經吃飽了,但是看著碗裡還剩著很多的飯,奶奶就堅信小樂是在給不吃飯找藉口,於是硬生生的把碗裡的飯都餵給了小樂。
  • 寶寶都快三歲了,你還在追著餵飯!餵飯的這些壞處你都了解嗎?
    前天帶孩子出門,正巧遇到隔壁王奶奶帶著她的孫子也要出門,就一起等電梯。等電梯的空隙裡,聽王奶奶聊起他的孫子。王奶奶說,他的孫子快要三周歲了,每次吃飯孩子都不好好吃,她擔心孫子吃的少影響身體發育,每次都追著孫子餵飯,結果孩子越追越跑,吃的也不多,還累的她腰酸腿疼。
  • 「餵飯奶奶」這波操作餵進去的不是飯而是病,這樣讓孩子自己吃飯
    ,老人迅速地將一大勺飯餵進孩子的嘴裡。如果不是看著桌子上擺滿了豐盛的飯菜,如果不是知道這位老人就是孩子的親奶奶,我還真以為這是在虐待孩子。就這波餵飯操作,作為大人的我看著都覺得心口難受不舒服,可想而知,這頓飯孩子吃得是什麼滋味兒,假如每天吃飯都是這麼個餵法,孩子吃進去的不是飯,遲早吃出病來。 很多網友留言,覺得這位奶奶餵飯的操作太不可取了。
  • 說好絕不餵飯,但有幾個媽媽堅持下來了呢?
    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家長終於慢慢熬過了半夜哄娃入睡的困境,可是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給孩子餵飯。一開始吃輔食時,都是家長追著孩子跑,一勺一勺塞進寶寶嘴巴裡。只是寶寶越來越大,反而學會反抗,吃得越來越慢,沒有玩具電視在一邊轉移注意力不肯張嘴。怎麼辦?小乖媽也是為這個問題感到頭疼的其中一員。
  • 從小被餵飯長大的孩子成了啥樣?你還在追著孩子餵飯嗎
    究其原因,寶媽認為就是孩子奶奶從小就追著孩子餵飯這不最近樂樂開始上幼兒園了,矛盾又開始了,不僅是奶奶和寶媽之間,就連幼兒園的老師也成了樂樂奶奶抱怨的對象。因為一直都是奶奶餵樂樂吃飯,所以樂樂乾脆就不會自己吃飯,只要別人不喂,寧可餓著肚子也不吃飯。
  • 還在追著餵孩子飯?看似愛孩子,實則是害了孩子
    奶奶給孫子長期餵飯,聽了幼兒園老師的話後悔不已不過為了不惹婆婆生氣,所以蕾蕾說了幾次看沒效果之後便也就沒再堅持。就這樣奶奶一直餵孫子吃飯直到孩子三歲,馬上要上幼兒園了。孩子被送到幼兒園沒幾天就被老師找了家長,當老師聽孩子的奶奶說還在追著孩子餵飯時,才告訴老人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不利於孩子養成自理的能力,奶奶對自己的行為後悔不已。
  • 你還在追著給寶寶餵飯?
    「追餵」成為了孩子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孩子在前面跑,父母或爺爺奶奶拿著碗在後面追餵飯。孩子不開心,家長也煩。每天「填餵」、「追餵」,不僅父母心累,也會對孩子造成嚴重影響!如果家長對這一情況不作為,乃至為了讓孩子安靜地待一會,讓他看電視、玩玩具,然後趁這時給孩子餵飯……這些都會進一步地破壞孩子的專注力。許多孩子在上小學後上課走神、寫作業磨蹭……這些情況和「追餵」、「邊玩邊吃」都有關係。
  • 千萬別追著給孩子餵飯了,危害超出你的想像
    因為,小區裡時常看到追著孩子餵飯的長輩,孩子在前面吃一口玩一會兒,每次吃完都要花費半小時以上。不利於孩子專注力的培養「追餵」是孩子專注力不足的表現。如果家長對這一情況不作為,乃至為了讓孩子安靜地待一會,讓他看電視、玩玩具,然後趁這時給孩子餵飯……這些都會進一步地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 別再給孩子餵飯了,小心給餵「廢」了
    為了避免孩子餓肚子,一些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輩),會選擇給孩子餵飯。於是家中就會有孩子在前面跑,而大人端著飯碗在後面追的畫面。,而奶奶端著飯菜追著餵飯的情景,就這樣一直餵到了幼兒園。上了幼兒園後毛毛髮現沒有人餵飯,於是每次吃飯的時候一直玩耍,偏要等到老師有空來給自己餵才吃,只是此時飯早就涼了。為此毛毛奶奶還去幼兒園投訴孩子老師,說她不負責任,給孩子餵飯的時候都是涼的,吃壞肚子怎麼辦?這裡想吐槽一句:老師也不是只看著你家孫子,拖到最後能不涼嗎!平常小區裡的人也經常勸兩句:「總是給孩子餵飯也不是事兒,毛毛都三四歲了,就讓他自己吃吧!」
  • 孩子3歲了還要追著餵飯?當心「養出」3個傷害,後悔也來不及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不愛吃飯,愁的總是家長,為了孩子的健康,家長們有時候不得不追著孩子餵飯。雖說孩子把飯吃進去了,但這3個隱形的傷害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家長可要重視了!孩子不愛自己吃飯,奶奶追著餵飯
  • 孩子3歲了還要追著餵飯?當心「養出」3個傷害,後悔也來不及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不愛吃飯,愁的總是家長,為了孩子的健康,家長們有時候不得不追著孩子餵飯。雖說孩子把飯吃進去了,但這3個隱形的傷害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家長可要重視了!01孩子不愛自己吃飯,奶奶追著餵飯孩子歲數小餵飯還算正常,若孩子到了3 歲仍不能自己吃飯,家長們就要注意了。
  • 爺爺奶奶總是給孩子餵飯?給孩子餵飯的壞處家長一定要知道!
    生活中經常見到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給孩子餵飯。那麼,為什麼家長都喜歡給一個能自己吃飯的孩子餵飯呢?理由無非是覺得孩子還小,等她自己慢慢吃完,飯菜都涼了,吃冷的對身體不好;要麼就是嫌孩子自己吃飯會弄得一團糟;再者就是覺得孩子自己吃的不多,怕營養會跟不上,所以多餵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