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親子育兒實踐分享
彤媽育兒經(mama037)
爸媽身邊,最接地氣,
最實用的的育兒小幫手!
最近,有不少讀者在後臺留言,彤媽,我家是孩子奶奶幫著帶的。
但老人嘛,你也知道,每天追著孩子餵飯,不許孩子玩水,玩沙子,怕弄髒衣服。
我偶爾說幾句呢,老人家就不高興,還撂擔子。說自己都是為了孫子好,你要是看不慣,就自己帶好了。
怎麼辦?
相信,現實生活中,有這些問題的家庭很多,為此,不少爸媽都焦慮不安。
一方面,目前,大多數年輕爸媽都是雙職工家庭,孩子一般都是爺爺奶奶在帶,這也是沒辦法的現實。
畢竟背在身上的房貸車貸,可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還清的。
可另一方面,奶奶追在孫子後面餵飯,外婆堅持從小給孩子把尿,就更不必說,一哭就給吃零食這些爸媽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的錯誤帶娃方法了。
一方面為了掙奶粉錢,不可能丟掉工作;可另一方面,總不能為了掙錢,就任由孩子從小被老人們「帶到陰溝裡」 去吧?
雖說我家彤彤是我從小一把屎一把尿的給帶大的(完全沒有誇大事實啊,也就月子裡,我媽和婆婆過來搭了把手),所以在帶娃方面,我在家有絕對的發言權,幾乎是一人說了算。
本著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的原則,在這個問題上,原本我是沒資格來答疑的。
但今天帶彤彤出去玩的時候,發生的一件小事,卻讓我對家庭內部育兒觀念不統一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看法。
彤彤很喜歡和隔壁的小姐姐安安一起玩。今天,安安剛從幼兒園放學回來,她就跑到她家去了,安安媽也早習慣了倆孩子在她家院子裡嬉戲打鬧的場面。
原本倆人玩得好好的,突然,安安媽拿了個用高溫酒精消過毒的縫衣針過來,讓安安蹲在她懷裡,打算幫她把臉上的一個小黑痣刺掉。
大致就是圖片這種的,大家可以感受下。
剛開始的時候,只是把表皮挑開,安安還能忍住,不會覺得太疼。可等把表皮挑破,慢慢裡面就有鮮血溢出來,她媽媽繼續幫她挑掉裡面黑色的脂肪粒。
要知道,安安也不過一個才6歲的小女孩,隨著血水流出來,繡花針深入了皮膚底層,她本能的叫喊,哭鬧,到最後,揮舞著雙手拼命掙扎。
彤彤也嚇懷裡,當即撲到我的懷裡。
對面安安強忍著淚水,一雙小手不受控制的拼命掙扎,而她媽媽卻只是拿另一隻手和雙腿緊緊的夾住了她的身子,絲毫不以為意。仍在專注的挑著她臉上的小黑痣。
「阿姨,要不算了吧,孩子都哭了!」
我看了都於心不忍,別過身來,不想嚇到懷裡的彤彤。
「沒事的,很快就好了,安安不哭啊!」
對面安安媽媽,一邊安慰著女兒,卻絲毫沒有停下手中的動作。
「小心!要不,你還是算了吧,安安都哭成這個樣子了,這樣會嚇到孩子的。而且,就這麼一個小黑痣,也不會太影響美觀的。」
眼看安安再次伸出手,不顧一切的想要搶下媽媽手裡的銀針,好儘快停止這種痛苦的折磨,卻差點將她媽媽的手打偏,一不小心就可能刺到眼睛上。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呢,說了很快就好了嘛!」
顯然,安安媽也生氣了,停下來恨恨訓了女兒一句,再次將安安的雙手夾緊,絲毫不打算半途而廢。
這下,安安只能強忍著,再也不敢掙扎,只是不斷哭喊著:「媽媽快點,快點!」
我還想再多說什麼,不想安安媽先開口了。
「她這黑痣不剃掉,以後會影響美觀的。而且,這點疼也不算什麼,她這最多就會留點疤痕,小孩子嘛過幾天就恢復了。不然,等到像你我這麼大了,再刺就來不及了。」
總算弄好了,安安媽滿意的看著女兒臉上新增的兩道紅色疤痕,心滿意足。不管怎麼說,女兒臉上的黑痣是再也沒有了,女孩子嘛,就要美美的。
我不再多說什麼,默默的抱著彤彤回家了。一路上,還在想著這件事,不知怎麼的,卻想到了之前網上鋪天蓋地的關於鄭爽的新聞,其中提到的一個小細節。
鄭爽的媽媽為了讓女兒實現自己未完成的演員夢想,從小對女兒的美貌體型格外的留心在意。
為了讓女兒從小有一頭烏黑長髮,很多次都不顧女兒的強烈反抗,強行將她剃成了光頭。
鄭爽媽媽強行做主,逼女兒剃光頭的事,和今天安安媽為了美觀,強行給安安剔掉了臉上黑痣的行為,是何其的相似,又何其的一致。
是的,從我們這些旁觀者的角度,覺得她們這些行為是不對的,是完全錯誤的,甚至都被上升到了虐待兒童的高度。
網上有無數的網友就此事發聲,說鄭爽今天所有的失控行為,都是她爸媽的嚴厲家教,乃至過度的控制欲,強行規劃女兒人生的錯誤觀念和行為導致的。
我們姑且不論鄭爽媽媽和安安媽的這種做法,是對是錯。
雖然,我本人強烈反對這種強迫孩子遵從大人意志的行為,但這和今天要討論的主題無關。
今天,我們的焦點在於,不僅是鄭爽媽媽,安安媽媽。
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和我們育兒,乃至教育觀念不一樣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乃至七大姑八大姨各種親戚。甚至未來,等孩子進入學校後,要面對的,各種奇葩的,變態的老師們。
他們的做法,或者說育兒觀念,在我們這些每天捧著育兒書,訂閱一大堆育兒大V文章,遵循科學育兒觀的爸媽們看來,應該說幾乎都是完全錯誤,且不應該的。
那,我們該怎麼做?
像上文的事例,難道我應該以「育兒達人」的身份, 強行上前阻止安安媽的針刺行為,乃至勸她放棄?
那多半只會招來她的一頓搶白:你誰啊,我幫我女兒挑黑痣,關你什麼事啊?
至於爺爺奶奶帶娃的家庭,就更複雜了。
說教吧,多半是不會聽的,還會讓爸媽以為你不孝:現在翅膀硬了,就敢訓起老子來了?
自己全職帶娃吧,那完全不現實。
可退一步說,即便真有爸媽做到了咬牙自己全職帶娃,甚至搬離媽媽婆婆家,小兩口帶著娃,一家三口自己過,這樣總不至於擔心娃會給帶歪吧!
可是,等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了呢?
好,你買學區房,你送去高大上的國際私立高中,可即便如此,你也不能保證孩子在學校不會遇到「禽獸」老師,或是「霸凌」同學吧?
連清華北大都還出過敗類呢?是不是因此,你就放棄讓孩子考北大清華了?
回到問題本身,怎麼解決?
1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
要知道,育兒觀點不一致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並不大。而因為家人之間觀點不一致而造成的互相指責、謾罵、不尊重,才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
對孩子來說,是按照媽媽說的,嚴格執行一日三餐制度,不允許吃零食,不允許飯前吃甜點;
還是和奶奶一起,每天捧著一盒棒棒糖,坐在電視機面前快快樂樂的追肥皂劇,其實差別並不大。
或許在父母眼裡,有的全是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擔憂,怕孩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染上一系列不好的生活習慣。
可是從健康成長,尤其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講,一個和睦美滿,父母和爺爺奶奶相處融洽的大家庭環境,要遠遠好於,每天親眼目睹爸媽和爺爺奶奶為了穿尿不溼,還是把尿而爭得不可開交,乃至破口大罵的痛苦場面。
這樣的爭吵和冷戰的場面多了,漸漸的,孩子就會變得陰鬱,或者脾氣暴躁,動不動,一生氣不滿就會學著大人的樣子哭鬧,撒潑。
乃至因此行為倒退,尿床,做噩夢等等都有可能出現。
如果因為是用尿布還是紙尿褲而天天吵架,這樣給孩子帶來的精神傷害要遠遠大於紅屁股所引發的身體不適。
所以說,做爸媽的彼此放寬心,適當的做些讓步,對孩子發育會更好。
2
父母的言傳身教,比寄希望於祖輩改變傳統的育兒模式更重要。
是的,現在孩子還小,可能因為白天大多跟著爺爺奶奶的緣故,有的甚至和爺爺奶奶一起,比和自己的爸媽還親。
但孩子終究會長大成人,終究有一天會認識到,爸媽才是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最重要的親人。
那麼,到那個時候,對孩子影響最深的是誰呢?毫無疑問,自然是身邊最重要,最形影不離的爸媽了。而且這種影響,有可能是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是一生的長遠影響。
所以,如果爸媽們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點,就會很快意識到:如其為了眼下的讓孩子自己吃飯,還是任由奶奶追著餵這種小事而煩心爭吵;
倒不如從自己做起,以身作則,讓孩子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中,真正意識到,並自覺自發的去選擇,去判斷到底哪種生活方式才是正確的,更適合自己的。
也許,孩子小的時候,是跟著爺爺奶奶在電視機前度過每一天的。但只要爸媽們從小就給孩子樹立起一個愛讀書的好榜樣,家裡隨時可以看到書架,看到適合孩子閱讀的圖書。
哪怕只是下班後,每晚睡前陪孩子一起看幾頁繪本,那麼我堅信,等孩子長大了,哪怕還是會偶爾和爺爺奶奶一起看看抗戰劇,但在他內心深處,閱讀的種子早已萌芽,對書籍的熱愛也早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因為他有一對隨時隨地在看書學習的爸媽。
所以說,相對於為了育兒觀念而去和老人爭執不休,父母自身的行動更為重要。
所謂言傳身教,父母平日裡一言一行的耳濡目染對孩子的影響更為深遠。
3
讓孩子從小和不同的人一起生活,體驗不同的相處模式,也是對孩子社會交際能力的一種鍛鍊。
其實,從更長遠的角度去想,孩子將來早晚要進入學校,乃至未來走向更為複雜多變社會大環境。
所以,即便是在家裡,我們也不應該,或者說,不可能給孩子塑造一個類似於溫室一樣的,絕對單一,單純而美好的生活環境。
相對於父母期望的,給孩子提供一個完美無害的生活環境;孩子長大成人,更需要的是真實的,多元化的現實生活。
所謂真實,意味著,他同樣要接觸到不同的,多種多樣的人。
跟著奶奶的時候,可以一邊吃零食一邊看電視;跟著媽媽的時候,卻是一邊讀繪本,一邊聽兒歌。
這樣全然不同的兩種生活方式,才能讓孩子在日積月累中逐漸明白,原來奶奶和媽媽是不一樣的,他們對待我的方式也是全然不同的。
進一步,父母面對長輩不同於自己的育兒方式,觀念,沒有吵鬧爭執,相反,是彼此坐下來認真的溝通了解,乃至於各退一步,互相妥協。
那麼,孩子也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原來,哪怕是生活方式,各自觀念全然不同的兩個人,他們也是可以和平共處,協商合作的。
這樣的體驗多了,等將來孩子離開了父母的視線,進入學校社會了,才能夠更好的和同學,朋友,乃至同事,陌生人相處融洽。
可有的父母說,我們還是只能讓老人幫忙帶娃,同時也還想要堅持科學育兒觀,那麼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做起呢?
1
多體諒,多理解
與老人最好的溝通方式,是多體諒老人愛護孩子的心理,以平和的心境處理兩代人的矛盾;
老人提出意見時,絕對要重視,畢竟經驗豐富。
如果和父母的育兒觀有衝突,也應該耐心和老人溝通,並一起坐下來探討,看看能不能找到第三方的,彼此都各退一步的,更為完美的解決方式。
2
共同學習育兒知識
既然爸媽們想要讓老人們轉變傳統的育兒觀念,那麼第一步,自然就是先讓他們了解並接受現代的,先進的科學育兒知識。
比如,換個請教的口吻:媽,這是單位劉姐前天跟我推薦的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說是講了一些很好的帶娃方法,讓我好好跟著學學。
您也知道的,我最近工作比較忙,也不大愛看書。要不,您先幫我把把關,看看這本書好不好?
要是好呢,等我們晚上回來,您老也給我們講講,我們也做一回您的學生,跟著學學怎麼帶娃。
相信這種尊重,請教的做法,比一味的批評指責老人的錯誤觀念,效果會更好。
這樣,一方面既傳達了科學的育兒觀念,另外一方面也加強了一家人之間的溝通交流。
3
不要在孩子面前說長輩的壞話
為人子女,不要在孩子面前說父母輩的不是,不管有多激烈的家庭矛盾衝突。
上一輩的恩怨糾葛,不該牽扯到下一輩,更不應該讓孩子成為你的情緒垃圾桶,來承擔,甚至試圖讓他們來幫你化解家庭糾紛。
無論老人的育兒觀念,帶娃方法多麼不對,老人對孩子的愛是真誠的,也是無私的。
我們可以不認同他們的做法,但不應該為此就否定,批評,甚至不尊重,不孝敬老人。
4
邀請優秀的父母帶孩子來家中做客
很多老人不接受新的教育觀念,是因為覺得這樣的教育觀念和方式不利於孩子的發展,或是沒有必要。
如果有好友的孩子來家中做客,讓父母看到科學,當代的教育觀點和方式養育出的孩子也很優秀和健康,父母的自然就會有所觸動,可以更好地交流。
最後一點,概括來說,就一句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如果一方面,爸媽們堅持必須執行科學育兒觀,另一方面,爺爺奶奶輩固守自己的帶娃方法。
兩方都不肯退讓,或者說,都堅持認為對方是錯的,不肯做出絲毫的改變或是妥協,怎麼辦?
那就只有一種解決辦法了,爸媽帶著孩子搬出去吧!
說到底,孩子是你生的,那麼帶娃養娃這些責任本來就應該父母自己來承擔。長輩只有幫忙的情分,卻沒有幫帶的義務。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講,也許現在夫妻倆自己帶娃,或是犧牲一人全職帶娃,經濟上的確有些困難。
更不必說每天下班回來還要圍著孩子連軸轉,但再苦再累,等到將來孩子長大了,你會發現那都不是個事兒!
現在的三年高質量的養育陪伴,抵得上未來的十幾年。
之前有一篇育兒熱文不是說了嗎?比起事業上一時的停滯不前,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悽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