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宮廷珍品,景泰藍的藝術特色和紋樣特點

2020-12-19 心安歷史說

琺瑯,在我國古代又被稱為「佛朗」「發藍」,因為製作工藝不同,琺瑯的品種也很多,例如掐絲琺瑯,畫琺瑯和透明琺瑯等等。而我們所說的景泰藍就是指的「銅胎掐絲琺瑯」。掐絲琺瑯的工藝並非我國本土工藝,而是在元代從阿拉伯傳入我國的特殊工藝。經過明朝和清朝兩代的發展,這項有著異域風情的工藝有了非凡的成就,在我國一代代匠師的鑽研之下,景泰藍成為我國工藝美術的「四大花旦」之一。

一直以來,景泰藍因為用料昂貴、工藝繁瑣,而成為僅供皇家把玩的工藝品。無論是在明朝還是在清朝,都曾經在宮廷之中設置專門製作景泰藍的琺瑯作,統治者刻意阻止琺瑯彩的工藝外傳,從而使得景泰藍工藝品成為皇家專享,一直到了清朝末年,才有匠師為生計走出皇宮,將景泰藍的製作技藝帶入民間。所以我們如今看到的絕大部分清朝景泰藍文物都曾是宮廷之中的珍寶。

對於景泰藍的痴迷,清朝皇帝無人能比乾隆皇帝更熱烈。因為乾隆帝不惜成本發展景泰藍工藝,所以景泰藍也迎來了發展的巔峰時期,不僅做工精湛,而且數量多,品類豐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乾隆朝的宮廷景泰藍。

乾隆朝景泰藍藝術特點

順治帝在位之時已經有意識地恢復元朝的景泰藍製作,到了康熙年間,已經出現了畢竟工整的景泰藍成品。因為當時燒制工藝還未成熟,所以燒制的都是比較小件的器物。此時的景泰藍工藝品已經比順治時期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琺瑯釉顏色純正,表面光潔。

(清乾隆·銅胎畫琺瑯「喜福有餘」燭燈

雍正帝在位時間較短,他對與瓷器的喜愛相較於景泰藍要高出許多,所以在短短十幾年時間之內,景泰藍並沒有太大的發展,甚至沒有出現帶有雍正年號的景泰藍工藝品。雍正帝喜好素儉大氣的器物,景泰藍不符合他的審美情趣很正常,但對於乾隆帝來說,景泰藍華麗得剛剛好,特別符合他的身份和氣質。乾隆朝時期的景泰藍燒制達到了中國古代歷史的最高水準。

景泰藍因其華麗的表現形式一直不為文人們所接受,而乾隆帝生在清朝最為富強的時候,個人審美更趨向於華麗濃豔。景泰藍閃著金屬光澤、色彩豐富的特點深深吸引著乾隆帝。他不僅僅極為關注宮廷琺瑯作的景泰藍製作,還親自下水設計景泰藍工藝品。

因為長時間和景泰藍匠師們交流,乾隆帝本身也劇本了諸多景泰藍燒制的知識。乾隆八年,乾隆帝曾經下旨指責琺瑯作的景泰藍質量不過關,他還點出原因是因為銅胎的淨度不夠,可見對景泰藍的燒制之上,乾隆是非常有心得的。

(銅鍍金嵌琺瑯轉鴨荷花缸鍾)

乾隆時期的景泰藍器具使用在宮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具備了實用性也具有審美性。景泰藍器形創新的靈感來自於發展相對成熟的漆器、青銅器和瓷器等等。乾隆早期,景泰藍製作完全是以明代為藍本進行仿製的,因為燒制技藝還不成熟,所以留下的器具並不是很多。乾隆二十五年之後,景泰藍的燒制工藝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宮廷琺瑯作開始大量生產景泰藍器具。與此同時匠師們開始嘗試模仿相對成熟的宮廷瓷器進行新的創作,此時的景泰藍已經具備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明朝時期的景泰藍大有不同。

乾隆朝景泰藍紋樣

相對於明朝的景泰藍,乾隆時期的景泰藍紋樣爆發式地豐富起來,主題更加廣泛。匠師們幾乎是隨心所欲、無所不能,因為景泰藍適用範圍僅僅局限於皇宮內院,我們也能從這些文物身上看到當時宮廷的審美情趣。

乾隆朝景泰藍的紋樣幾乎無所不包,山水花鳥、人物典故、吉祥紋樣,當時在瓷器、服裝、玉器上流行的各種式樣都能在景泰藍身上找到蛛絲馬跡。

明代匠師已經發現,最適合景泰藍器具的裝飾之一就是纏枝蓮紋,纏枝蓮不僅僅適合各種器形裝飾,不會留下空白,也能較好地固定釉料。乾隆朝的纏枝蓮紋有著獨特的時代特徵,和前朝相比,乾隆時期的纏枝蓮更加清秀,花瓣和枝葉層次更加豐富,顯得華而不亂。乾隆朝時期景泰藍的動物紋樣並不佔主要地位,一般都是具有吉祥寓意的紋樣,例如龍、鳳、蝙蝠等等,這些動物紋樣大多和植物紋樣相結合,以諧音的方式表達吉祥寓意。乾隆時期的景泰藍紋樣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匠師們根據乾隆的喜好,會在景泰藍器具之上燒制太湖石圖案。太湖石又稱為「壽石」,不僅外形奇峻,別有一番江南風情,也寓意著吉祥長壽,是乾隆非常喜歡的紋樣之一。

乾隆朝時期幾乎已經確定了皇家用品紋樣「圖必吉祥」,景泰藍上經常出現的例如「八吉祥」、「龍鳳呈祥」和「暗八仙」等等紋飾,還有直接的文字紋飾,例如「壽」、「喜」等等。清皇室普遍信奉佛教,所以在景泰藍器物上,還會有很多的佛教紋飾,比如萬字紋或者梵文字等等。

(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荷塘蓮紋海棠式

乾隆時期景泰藍紋樣講究「飽滿」和「繁複」,幾乎不留白,非常符合乾隆皇帝喜好華麗的審美趨向,也展現了匠師們的高超技藝。

結語

景泰藍的華美在於它幾乎集合了當時幾大工藝品的藝術優勢,在匠師們的潛心研製之下形成了屬於自己的風格。將金屬製品和琺瑯工藝的結合本身就是一項藝術的挑戰,而它借鑑了瓷器和青銅器的製作技藝,又融合和繪畫和雕刻工藝,幾乎集合了當時金銀鑲嵌工藝的最精華部分,可以說是封建手工藝的集大成者,也是宮廷內飾最精美的存在。

(清乾隆御製金胎鏨花畫琺瑯「萬花錦」

景泰藍是我國幾大傳統工藝之中最晚形成的,由於局限於皇宮,經歷了抗日戰爭的動蕩年代之後,景泰藍的製作技藝幾乎失傳。後來是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倡導之下才成立了研究小組,將這項藝術保留了下來,至今仍在我國的工藝美術界熠熠生輝。

參考資料

李久芳——《中國金屬胎起線琺瑯及其起源》

李久芳——《金屬胎琺瑯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李理——《流光溢彩景泰藍》

楊伯達——《景泰款掐絲琺瑯的真相》

相關焦點

  • 乾隆和林徽因,景泰藍發展史上的關鍵人物
    乾隆帝和景泰藍的巔峰時期清朝是景泰藍發展的鼎盛時期,清代皇宮之中,處處都可見大大小小的景泰藍作品,大到屏風、佛塔,小到耳環首飾。在這個時期內,景泰藍作品題材從宗教、花草等吉祥寓意的紋樣,發展成文人名畫等等更為複雜的場景。特別是乾隆年間,景泰藍技藝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 景泰藍藝術:宮內開花宮外香
    中國景泰藍藝術博物館展出的清朝宮廷琺瑯作生產場景模型「寶瓶如花放光彩,全憑巧手把花栽。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此詩讚美的是「燕京四絕」之一的景泰藍。釉料也有了新的突破,器物無一例外地以天藍色釉、鈷藍色釉或寶石藍色釉為底色,再用紅、白、綠、黃等多彩釉色組成纏枝花卉等紋樣。如明代景泰藍纏枝蓮紋燭臺,砂眼細小,釉面平滑,以鈷藍色釉為底色,以纏枝蓮為主體紋樣,以紅、白、黃與底色相配,給人以清新雅麗、高貴華美的藝術感受。此時的景泰藍已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點和藝術風格。
  • 景泰藍與琺瑯是什麼關係?景泰藍為什麼又叫「奇寶燒」?
    北京景泰藍以典雅雄渾的造型、繁富的紋樣、清麗莊重的色彩著稱,給人以圓潤堅實、細膩工整、金碧輝煌、繁花似錦的藝術感受,成為馳名世界的傳統手工藝品。景泰藍工藝的藝術特點可用形、紋、色、光四字來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藍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這取決於制胎;還要有優美的裝飾花紋,這決定於掐絲;華麗的色彩決定於藍料的配製;輝煌的光澤完成於打磨和鍍金。
  • 揭秘景泰藍「誕生」之旅(6)
    新華社照片,北京,2019年12月19日揭秘景泰藍「誕生」之旅這是北京景泰藍藝術博物館展示的景泰藍藝術珍品(12月12日攝)。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是北京特色傳統手工藝品之一,也是馳名世界的手工藝品。
  • 景泰藍的發展史
    現在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元代已經有大量景泰藍面世,都是由中國工匠製造的。明宣德年間景泰藍見於實物,以明宣德年間(1426~1435)為最多。這個時期,工藝的風格特點已經形成,技藝精湛,接近成熟時期。品種有瓶、盤、碗、爐、圓盒、香燻等。後來出現了鼎之類的欣賞品。製作胎型的物質材料有金、銅兩種。紋樣多為蕉葉、饕餮,獅戲球、西番蓮和大明蓮。
  • 景泰藍: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明清兩代,景泰藍在宮廷皇族中興盛了三四百年,是兩朝帝王專享的御用工藝,被譽為「東方奇葩」。▲錢美華與沈從文為全面了解和學習景泰藍,她在梁思成的推薦下到故宮博物院,跟著當時的研究員沈從文先生學習。沈老給她出了個點子:故宮景泰藍寶物多,先把這些圖案都臨摹下來。
  • 「景泰藍」的簡介與市場價值
    景泰藍自誕生以來就被刻上「宮廷」的烙印,只有皇室血統的人才能使用,被稱為國之重器,是享受天下供奉的帝王都愛不釋手的一件珍品。在獨步皇宮的數百年間,從未走出宮廷。六百多年來一直是皇威、帝尊的象徵。而景泰藍作為外交重禮,由來已久。
  • 古早美術館|京城再添宮廷藝術交流新地標
    古早美術館 清乾隆御製龍紋海水福壽玉如意、清乾隆御製景泰藍水丞、清康熙田黃羅漢戲蟾擺件……這些以往只能在各大國有博物館才能看到的宮廷藝術珍品
  • 紫禁城中曾經最神秘的珍品—景泰藍,為什麼當年只有皇帝可以享有
    這些如今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經常見到的景泰藍,為什麼當年只有皇帝可以獨自享有?而在曾經的歷史上,有許多皇家的瓷器、玉器,民間都有過類似的工藝來製作,為什麼景泰藍卻在明清兩朝出現以來,數百年幾乎沒有走出過宮廷?在它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神奇而複雜的製作手段?而在這幾百年之間,這一件件皇家用過的景泰藍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奇特的傳奇故事?
  • 入選博鰲亞洲論壇官方用禮、乾隆為他痴迷的景泰藍,原來源自西方
    他熱愛鑽研,對宮廷景泰藍的燒制提出了諸多建議。在乾隆的啟發下,琺瑯工匠們用鑽藍、天藍等作大面積底色,紅、黃、綠、自小面積穿插在藍地上,產生鮮明跳躍的色彩效果。胎面上的掐絲在強烈、鮮豔的色釉上,勾勒出中國白描的意蘊。
  • 景泰藍:宮內開花宮外香
    在中國的古代工藝品中,絕大部分是官民共享的,但景泰藍是個例外。景泰藍只在宮廷內製作,因為它是一門繁複的綜合工藝,是美術、工藝、雕刻、鑲嵌、冶金、玻璃熔煉等技術的結晶。其製作工藝精細複雜,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需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民間技藝很難達到這種水平,所以在古代,景泰藍一直為宮廷獨享。景泰藍初盛於元末明初。
  • 你是什麼藍,我可是景泰藍!
    這一段時間,小編被《國家寶藏》中乾隆皇帝的「農家樂」審美刷了屛,從各種證據表示,他的喜歡的畫風是這樣的,這樣的以及這樣的今天小編就要介紹的則是另外一種乾隆爺的心頭好——景泰藍>據史料記載,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飯,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藍,底下人全部用瓷器。
  • 大師小匠:景泰藍嵌玉藝術創始人劉永森
    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市特技工藝美術大師、首批「中國巨匠榜」導師、大師小匠天工院景泰藍藝術顧問。劉永森自1954年開始在北京學習景泰藍製作工藝,是中國著名工藝美術家金世權先生當代高徒、當代景泰藍嵌玉藝術創始人,當代研發、複製及發展明清宮廷景泰藍御用貢品傳承人。
  • 為何國禮常用景泰藍?
    2013年,習近平主席贈送給韓國總統一隻景泰藍花瓶「喜鳳瓶」;2014年,習近平主席贈送普京景泰藍工藝品「一帆風順」;2014年APEC 會議期間,向各經濟體元首贈送的「四海昇平」賞瓶,也是景泰藍。  為什麼景泰藍作為國禮頻頻出現在外交舞臺上?被西方稱為「中國藍」的景泰藍,究竟有著怎樣的藝術魅力和文化感染力?
  • 景泰藍之美
    作為宮廷藝術的代表,景泰藍(琺瑯)從一出生就被打上了「御用」的烙印,在六百年間一直被譽為國之重器!
  • 後起之秀景泰藍:未來價位有很大的上漲空間
    元代時從阿拉伯半島陸路傳入,當時稱之為「大食窯」器,我國的古代工匠很快就掌握了「大食窯」的製作技藝,並與我國本土的傳統工藝相結合,製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嶄新的金屬胎掐絲琺瑯器——景泰藍。     中國的景泰藍與歐洲的「畫琺瑯」同屬琺瑯藝術,但兩者截然不同。
  • 林徽因和景泰藍的不解之緣
    於是,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幾番討論以後,當即申請在清華大學內成立一個美術小組,親自帶隊為搶救景泰藍工藝而努力。 她和她的成員們分別深入不同的景泰藍工廠調查其現狀,當看到落敗的廠房,稀少的工人和老舊的產品風格時,林徽因無比心痛,也更加堅定她想要挽救景泰藍工藝的決心。
  • 高橋通子:日本七寶燒與中國景泰藍的有何區別
    自元代從西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本身帶著伊斯蘭教藝術繁複綿密、蟠曲虯結、極重線條和設色的裝飾性特點。但是到了明代,工藝臻至成熟,不僅制胎巧奪天工,器型豐富多樣,釉色更是變幻萬端,在早期的寶石藍、菜玉綠、雞血紅、車渠白之上,又新添了葡萄紫、翠藍和玫瑰色,觀之愈加純淨透亮,泛出晶瑩可愛的寶石光澤。
  • 馬未都:景泰藍的故事
    乾隆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太監胡世傑交給造辦處一個玉碗,附帶一件景泰藍折盂,傳皇上的話說:將玉碗配景泰藍碗蓋,再照折盂的紋樣做一份景泰藍帶臺託盤爵杯。這很可能是宮廷第一次做景泰藍爵杯。第二年夏天,催總鄧八格將配好的景泰藍蓋連同玉碗,和景泰藍帶臺託盤爵杯一份交付太監胡世傑,胡世傑忙不迭地捧著到乾隆皇帝那裡領賞去了。事隔八年,胡世傑又交來金胎琺瑯執壺兩把,命各隨珊瑚頂配銅鎏金底座。
  • 【香河非遺】景泰藍雜識
    ,如天藍、鈷藍、寶藍等均用來做底色,形成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高貴華美,所以得名「景泰藍」。 其後明代幾朝的景泰藍生產質量和數量上均不能與景泰朝相媲美。 清朝康雍乾時期,景泰藍又開始大量燒制,尤其乾隆時期達到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