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歡可以關注「貓叔話歷史」
在數百年之前的紫禁城中,有一種泛著幽藍光芒的器物,百年來它一直都是皇帝獨享的特殊器物,這便是紫禁城皇家寶庫中曾經最為神秘的珍品——景泰藍。這些如今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經常見到的景泰藍,為什麼當年只有皇帝可以獨自享有?而在曾經的歷史上,有許多皇家的瓷器、玉器,民間都有過類似的工藝來製作,為什麼景泰藍卻在明清兩朝出現以來,數百年幾乎沒有走出過宮廷?在它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神奇而複雜的製作手段?而在這幾百年之間,這一件件皇家用過的景泰藍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奇特的傳奇故事?
中國的古代工藝中大部分工藝都是官民共享。比如瓷器,我們有官窯就有民謠,比如玉器宮廷製作,民間也製作。只有一個獨特的工藝呢,他基本上在清末之前。是宮廷獨享的。在同光中興之前這門工藝沒有走入民間。這就是景泰藍,我們俗稱景泰藍它的學名叫掐絲琺瑯。我們先介紹一下什麼叫掐絲琺瑯,掐出圖案填上各種色料經過燒制,最後成為成品。掐絲琺瑯他是一個外來的物種,它不是中國的東西,我們今天都認為景泰藍理所當然應該是我們國家的事,我們的傳統文化,但實際上早期他是一個外來的文化。不管是什麼樣的文化,一旦進入中國,他就一定要起一個中國的名字,比如宣德爐,成化杯,萬曆櫃,這些都是當時朝廷流行的。但景泰藍不是當時流行的,它的叫法非常晚,並不是景泰年間開始叫,明朝一朝都不叫景泰藍,清朝的初年到了雍正年間有這樣的記開始叫景泰藍。
景泰藍這個奇特名字的由來在我們剛才的講述中揭開了謎底。但是這簡單的景泰藍三個字,卻還有一個謎團尚未解開,那就是有著多種色彩的景泰藍,為什麼偏偏要稱作「景泰藍」而不是「景泰綠」或是「景泰黃」呢,是因為這個工藝品以藍色基調為主。景泰藍是一個外來的文化,這個外來文化是波斯文化傳給我們的,波斯文化的主色調就是藍色。我們過去沒有這樣的文化看到這個東西非常驚奇,他是成品進入中國,這是她的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技術進入中國,我們喜歡這個商品,就會學這門技術我們自己來燒。在古代運輸成本是非常大的一個成本,不管做什麼事,首先要考慮這個成本。我們今天考慮運輸成本是非常低的,但是在古代這個成本是非常高的。
在清朝之前景泰藍作為皇家的專用品一般,老百姓是難得一見的。然而到了清代在北京形成了一個神秘的市場,曾經的皇家專用品景泰藍的身影也偶爾出現在了這個市場上,那麼當年這個神秘的古董市場究竟在京城的哪裡?曾經無比珍貴的皇家景泰藍究竟又是怎樣悄悄流向民間的呢?清朝晚期景泰藍的數量在增加,但是質量在下降,他的特點就是砂眼在增多,景泰藍是要燒制的,它填完彩料以後如果質量不能控制砂眼就會增多。
明代的玄武門到了清朝後,為了避康熙的嫌改成神武門,就在那個地方叫內市。這些名貴的東西,包括景泰藍都到了內市供大家挑選。喜歡的人也都跑到這個地方去買,買完了以後可能就帶走了不一定就進宮了。當時北京還有外市,剛才說的所謂內市就是指這一狹小的地方,外市是指北京各個古董商攤,這都屬於外市。內市有點像拍賣行,外市多少有點兒像潘家園。
明朝皇宮中那些精美絕倫的景泰藍。在當年一定給剛剛入關的清朝皇帝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們把這些皇家景泰藍視作珍寶的同時又製造出清朝獨有的景泰藍。
琺瑯彩,由於康熙重視他就開始普及,但是掐絲琺瑯在康熙一朝燒制的並不太多,可能是因為瓷胎畫琺瑯,銅胎畫琺瑯以及玻璃胎畫琺瑯影響了掐絲琺瑯的製造,到了雍正一朝呢,景泰藍明顯的增加。乾隆以後景泰藍的工藝越來越成熟做的非常精細,器物也可以做得越來越大。
乾隆雨後期景泰藍就急劇衰退,為什麼呢,國家的經濟衰退直接體現在奢侈品上景泰藍,在所有的工藝品中,成本是最高的。至晚清開始走入民間這時候北京,揚州,廣州都有了自己的一些景泰藍的字號。乾隆四十四年,除夕乾隆吃年夜飯的時候,只有皇上的餐具是景泰藍的,剩下的底下的全部都是瓷器的其他材料的。就可見景泰藍,當時在宮廷中的一個地位。雖然當年的中國皇帝都把景泰藍當做寶貝來看待,由於當時的文人覺得景泰藍太過花哨不推崇以至於在此後的數百年時間中景泰藍卻遭到了一種出乎意料的冷遇。以至於除了故宮博物館,我們其他重要的博物館裡幾乎都沒有景泰藍的收藏,就是歷史上的這個原因。
但是不幸中的萬幸,就是我們景泰藍的這朵奇葩西方人非常認可,景泰藍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代表中國燦爛的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