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國上最後一個奴隸制的王朝建立之後,就是一直都以長子為第一順位的繼承人,可是在後來的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一個個朝代開始更新換代,一直到了最後一個王朝的滅亡,基本都是立長不立賢,還很少是不讓自己的長子繼位。
可能偶爾列外一次,可是大多的時間都證明了如果立賢不立長基本都會導致國家大亂,假如立賢,那麼就會導致很多的皇子發生拉幫結派的事情。那麼所有的大臣都會被各個皇子給拉攏最後導致朝廷發生混亂。有時候哪怕是皇上的性命都會產生危險。
當然也有因為皇帝受到了威脅的情況下才會開始立賢,可是一般的結局多事不太好。自從唐朝開國以來,李淵基本天天都是被一個問題所纏繞,那就是到底是立賢還是裡長所困惑,結果自己還沒有得到解決的辦法,所以李世民就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結果導致不僅自己丟了皇位,哪怕是自己的兒子都死了兩位,孫子什麼的死的更是不計其數。假如他早點下定決心,那麼可能就不會發生這種慘劇了,因為他的長子李建成的才能畢竟也不低,手下的能臣更是不在少數,可是苦於沒有皇帝的支持。
其實賢能只是一種表現而已。再或者就是大臣們不是支持誰,誰就是所謂的賢能,如果一個皇帝先駕崩,可是遺詔還沒有來得及立下。那麼在這個時候如果是個忠臣還好,要是個奸臣那麼肯定就想要自己開始把持朝政,那麼他就會推舉出來一位什麼都不會的皇子開始說他有各種的賢能,但是此時的皇帝已經駕崩,那麼這個什麼都不會的皇子自然是說一,根本就沒有人敢說二。那麼也就順理成章的當上了皇帝。
其實也可以說立長是皇帝的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每一次廢掉一個皇子都是需要清洗一遍後族的,所以太過血腥。並且對皇帝的名聲還是很不好,就是因為朱元璋考慮到了這一塊,所以才在朱標死後立黃太孫而不立其他的皇子。可是仍然的失算了,因為朱棣謀反稱帝,所以也導致了朱棣的後代時常的模仿朱棣,意圖謀反。
其實到了清朝,不管是立賢還是立長,都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因為在清朝的中後期都是先立賢,可是在當時已經沒有那麼多的賢可立,所以也就導致了清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