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立儲君時,為何都立長不立賢?不怕長子昏庸亡國嗎?

2020-12-25 有品味的歷史

古代帝王選擇繼承人有個共識:立長不立賢,由此也引出一個百年不變的疑惑:皇帝願意立嫡長子,卻不願意立賢人,可若是長子不賢,害了整個朝政,那不就遺臭萬年了嗎?

劇照

事實上,之所以古代立長不立賢,道理很簡單。賢明是主觀可以改變的,而長子的身份卻是客觀已經定下的。

從長子的角度上看,長子的身份是客觀的。只有長子當政,才能更好地維持中央長久統治,才能保住同一個姓氏坐穩皇位。眾所周知,古代皇帝娶妻,能當上正妻的女人,背後一定有一個龐大的家族作為支撐。唯有正妻深厚背景輔助君王,與君主強強聯合,一代國君的社稷才能保證長長久久。

在古時,很多王朝就是因為不願立長,導致朝內紛亂不斷。舉個例子,周幽王曾廢掉嫡長子,立庶為王,廢除了王后和太子,以至於惹惱了申國國王。畢竟,周幽王的王后是申國國王的女兒,太子又是申國國王的外孫,兩家聯姻,原本雙方互利互惠,結果中途申王的女兒卻被周幽王給廢了,相當於把另一方的利益給破壞掉了,這換是哪個當爹都不願意接受女兒被廢啊。很快,申國國君大怒,聯合他人一同進攻西周,很快就滅掉了周幽王,建立了東周。

圖片來源網絡

從賢人的角度上看,一個人賢不賢德的判定是主觀的。一旦皇帝立賢不立長,各路大臣和有心之人都會鑽賢德的空子,擁護哪個皇子就稱誰賢德,因此引得朝政內部混亂不已。而從實際上看,一個皇子到底賢德不賢德,是真賢德還是假賢德,確實很不好說。有些皇子為了皇帝之位,不賢德卻想要表現得賢德,又有何不可呢?

換句話說,一旦要立賢人為王,賢人則更容易被大臣們挾持。舉個例子,在選太子一事上,康熙一直在為傳位給八阿哥還是四阿哥感到苦惱。八阿哥名揚朝內外,人人擁護愛戴,而雍正人氣不高,也沒有人人傳頌的賢德,門前清冷。兩相對比之下,康熙卻將位子傳給了雍正,而不是八阿哥。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康熙看明白了一件事情。八阿哥人緣好,擅長籠絡人心,賢明是裝出來的,為了得到江山,也為了保護官僚的利益,因而備受大臣的擁護。一旦自己將皇位傳給他,那整個天下就不是他愛新覺羅家的,而是朝中的官臣們的了。因此不是皇帝不想立賢,而是不敢立!

劇照

總而言之,為了國家社稷能長長久久,立嫡長子必定能強強聯合,繼續維持國家的運轉,保住同個姓氏宗族坐穩帝王之位。假若皇帝立賢不立長,那隨便找個剛出世的嬰兒就好了,自小培養孩子的治國能力,讓先生教授各種禮儀文化,將來也必定能成一個優秀的君主。

相關焦點

  • 乾隆不是長子,為何能被雍正皇帝立為儲君?關鍵是這個人
    雍正剛登基不久,就秘密將弘曆(乾隆)立為了儲君,並將詔書藏在了太和殿的牌匾後面。這裡就產生了一個疑問,弘曆並不是長子,為何雍正會選擇他當太子呢?要知道康熙當時還是皇帝,對皇子們的評價都沒這麼高,可想而知弘曆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在雍正看來,康熙有些欽點弘曆為下下任儲君的意思,正因為有康熙這句話,雍正才會直接選擇弘曆作為繼承人。
  • 為什麼古代堅持採用嫡長子繼承制?因為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了
    因為周朝制定了嫡長子制度,這一制度規定了立嫡立長不立賢(文獻1)。在古代,皇帝昏庸還是賢明對王朝來說很重要,選一個傻子當皇帝那麼王朝勢必走向沒落甚至滅亡,選一個明主當皇帝那麼王朝就會走向興盛甚至出現盛世。為什麼王朝立繼承人的標準是以長幼嫡庶為標準?難道不能以賢明為標準嗎?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為什麼。
  • 明宣宗朱瞻基居然有兩個兒子都當了皇帝,一個昏庸另一個英明,然...
    明朝是一個故事很多的朝代,無論是喜歡煉丹的嘉靖皇帝,還是喜歡木工手藝和奶媽的明熹宗以及設立豹房豢養美女取樂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他們的故事都是遍述不盡。這些奇葩皇帝為明朝的故事增添了很多花邊笑料,但是也有些皇帝他們勵精圖治。
  • 劉肥是劉邦的長子, 卻沒被立為太子, 劉邦忌憚這個原因不敢立!
    中國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因為妻妾眾多,往往子嗣也很多。這麼多兒子,到底由誰來繼承父親的家產呢?皇位的繼承理論是都是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就是說皇位的第一繼承人是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劉肥是劉邦在還未成親時與曹氏的私生子,劉邦正經的嫡長子是他與呂后的兒子劉盈。所以劉肥雖為長子卻是庶出,有嫡長子劉盈在他是沒資格繼承皇位的。
  • 朱元璋為何不選朱棣做儲君,3個原因,註定朱棣本事再大也不能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他和馬皇后所生的嫡子就要5個,所以朱元璋有很多的繼承人,即使嫡長子朱標去世,朱元璋還有4個嫡子可選,尤其是嫡子中有文韜武略、戰功赫赫燕王朱棣。朱元璋將皇位傳給朱棣,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為何朱元璋不傳位給朱棣,而要選擇孫子朱允炆?
  • 大清國歷經12皇帝,為何僅1個皇帝是嫡長子?原來真相是這樣的
    大清國歷經12皇帝,為何僅1個皇帝是嫡長子?原來真相是這樣的大清國歷經12皇帝,為何僅1個皇帝是嫡長子,康熙來告訴你真相清朝時距我們最近的古代史與近代史,從公元1616年到1912年,擁有了267年的歷史,歷位12個皇帝。這段清朝的故事是眾多導演的心頭好,動不動就上演這清朝劇一般的劇情。
  • 皇帝立長不立賢,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懂,換你當皇帝也得這麼做
    在中國的古代,皇位的傳承,大部分都是傳給皇帝的嫡長子。這個習慣在一直沿襲,但是有時候嫡長子的才華並不能擔任皇帝。所以立嫡還是立賢,成了每一個朝代的問題,那麼為什麼這一習慣能一直延續下來呢?我們從幾個朝代可以看出來,皇帝從來都不會以立賢為標準,比如唐高祖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但是明顯李世民更得人心;朱元璋立了長孫朱允炆,賢能的朱棣卻被晾在了一邊;經歷過這些的朱棣,也沒有選擇改變,立了長子朱高熾。
  • 他當了26年儲君,中風癱瘓臥床不起,父皇駕崩後立刻站起來繼位
    他當了26年儲君,中風癱瘓臥床不起,父皇駕崩後立刻站起來繼位 在大多數人看來,在古代的皇帝都是最高權力的象徵,可以實行很多常人無法執行的權利,其實每個人都有難言之隱,包括古代的皇帝也是如此。
  • 古代第一位主動辭職太子,父皇多次勸他三思,他為何執意放棄皇位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皇帝作為九五之尊,是至高無上的存在,為了皇位,兄弟自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的事情可一點不少見,古代的皇帝制度裡面,太子自然就是下一任繼承人,不知道多少人,比如說李世民、楊廣都在窺視著這個位置,隨著兇狠的宮廷鬥爭,但是歷史上,卻有一個人反其道而行之,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主動辭掉皇太子職務的人,這或許讓人感到好奇
  • 趙匡胤明明有兒子,為何就不立兒子為太子?反而把皇位給弟弟?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死後,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是為宋太宗。有人就產生一個疑問,為何趙匡胤不立自己的兒子呢?趙匡胤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滕王德秀,次子燕王德昭,三子舒王德林,四子秦王德芳。趙德秀和趙德林都早夭,所以實際上趙德昭就是長子,趙德芳就是次子。
  • 亡國後,崇禎皇帝與溥儀更說了一句話,前者讓人敬佩,後者讓人痛恨
    文/小冷歷史上的亡國之君有很多,有的下場比較悽慘,有的下場是比較好的。比如三國時期的劉禪,蜀國亡了以後,劉禪去到了魏國,為了自保一度「樂不思蜀」,最後,在洛陽安享晚年直到去世。古代歷史上的亡國之君有很多,但是,被拿來做最多對比的,就是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清朝的亡國之君宣統帝溥儀兩人了。同樣是亡國之君,崇禎皇帝與宣統皇帝在王國說說的話,前者讓人肅然起敬,後者讓人痛恨萬分。其實,崇禎皇帝是特別有爭議的一個皇帝,很多喜歡明史的人都說崇禎不是亡國之君,而是攤上了亡國之運。
  • 清朝為何有不立太子的組訓,原來立太子壞處太多,而清朝全避免了
    說起太子,我們知道是古代社會的重要角色。太子是儲君,皇帝一旦出現意外或者死亡,太子就可以繼承皇位,成為新的皇帝。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這樣的話能保持整個封建王朝的正常運轉。所以太子的地位非常重要,立誰為太子也是很多皇帝面臨的重要問題。
  • 嘉慶成為儲君後,被乾隆帶去祭拜一個年僅9歲的孩子,實在費解
    嘉慶是如何成為皇帝的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需要了解一下嘉慶成為皇帝的坎坷過程。生在乾隆朝的皇子們,無疑都是比較可悲的,因為乾隆從25歲就開始當皇帝,一直當到85歲,在此期間,乾隆的兒子們很多都熬不過乾隆提前離開了,甚至有一些乾隆比較中意的,也以英年早逝而結束。
  • 天啟皇帝去世,崇禎為何能以皇兄身份繼承皇位?魏忠賢「神助攻」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
  • 李斯那麼聰明,為何不幫賢明的扶蘇,而幫昏庸的胡亥繼位呢?
    為何這樣說呢?從根本上講,扶蘇和李斯不是一路人,也走不到一塊去!如果扶蘇登上皇帝寶座,第一個倒黴的就是大秦丞相李斯,原因有3點:1、治國之道不同。扶蘇以儒治天下,而李斯是法家代表。李斯師從荀子,是戰國末期集法家之大成者,以「法」治國的理念以深入到他骨子裡,這一生都不可能再改變。
  • 皇帝問老二你當皇帝怎麼待弟弟?老二說我殺了兒子讓老三繼位
    皇帝問老二你當皇帝怎麼待弟弟?老二說我殺了兒子讓老三繼位文丨劉叔叔眾所周知,漢族建立的王朝基本上在確定繼承人的時候,都以立嫡長子為原則。嫡長子死掉就挨個往下排,沒有子嗣基本就傳位給自己的兄弟。當然也有皇帝老子不喜歡嫡長子,喜歡其他兒子的情況,這種情況就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情了。唐朝初期就發生過嫡長子出事,而皇帝在剩下兩個兒子中猶豫的狀況。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當時的太子李承乾謀反,因而被廢黜。國不可一日無君,同樣儲君也不能長時間沒有,這樣會讓一些人蠢蠢欲動,幹些不好的事情。
  • 同樣是多才多藝的亡國之君,人們為何同情李煜不同情宋徽宗?
    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朝代,一個朝代的衰敗,就會有一個新的朝代興起,每個朝代都會有一個末代皇帝,他們成為了亡國之君,後人對他們的評價一般都是憤恨和遺憾。他們亡國的原因也有很多,有的是因為自己的無用與殘暴,有的是因為奸人的迷惑與指使,有的也是因為前人的敗壞,等他接手時已經無力回天。
  • 古代都是立長不立賢,並不是皇帝不想,而是皇上實在沒有辦法
    這個中國上最後一個奴隸制的王朝建立之後,就是一直都以長子為第一順位的繼承人,可是在後來的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一個個朝代開始更新換代,一直到了最後一個王朝的滅亡,基本都是立長不立賢,還很少是不讓自己的長子繼位。
  • 古代繼承皇權時,倘若沒有嫡長子,嫡長孫和嫡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從身份上來說,選擇嫡長子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身份高貴,母族也有一定的體面和尊榮。那如果嫡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會獲得繼承權呢? 第一個要看的就是他們是否是嫡出,如果是,那麼是有絕對的優勢的,因為基本庶出沒有這種資格,如果都是嫡出,就較為麻煩了,歷史上就發生過多起長孫和次子的爭鬥,不過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看選擇人的愛好了。 每一個帝王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人認為似乎只要子女的德行好,那麼他一定就有相應的能力。
  • 明末三大案之梃擊案,皇帝急了,首輔麻了,百官傻了?
    這些早有徵兆,早在明神宗時期,皇帝對國家的掌控力便已經大不如從前,以至於發生了連小說都不敢寫的奇葩事情——奇葩的梃擊案要說起梃擊案,首先得講一講明朝皇位的繼承制度。明朝為避免兄弟爭位之禍,嚴格限定早定太子儲君,以絕覬覦之患。太子之選可為嫡長子,若嫡長子早亡,可從嫡長子之中選取皇太孫立為儲君(皇太孫為太子之嫡長子),也可以從皇帝之嫡次子進位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