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多才多藝的亡國之君,人們為何同情李煜不同情宋徽宗?

2020-12-17 歷史戰爭

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朝代,一個朝代的衰敗,就會有一個新的朝代興起,每個朝代都會有一個末代皇帝,他們成為了亡國之君,後人對他們的評價一般都是憤恨和遺憾。他們亡國的原因也有很多,有的是因為自己的無用與殘暴,有的是因為奸人的迷惑與指使,有的也是因為前人的敗壞,等他接手時已經無力回天。

南唐後主李煜是唐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宋徽宗是宋朝的末代皇帝,生活在兩個朝代的皇帝本來不會有關係,但他們都是末代皇帝的身份讓人們經常將他們放在一起作比較。

李煜和宋徽宗確實有很多的相同之處,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是亡國之君,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其他的原因。首先,原本他們都不可能繼位當皇帝的,最後卻因為各種湊巧的原因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宋徽宗是因為當時的太后和宰相在商量立誰為皇帝時,兩人產生了激烈的爭論。結果太后一氣之下,真的立了宋徽宗趙佶為帝。而南唐後主是因為自身的運氣好,他前面幾個哥哥不是病死了,就是自己作死了,最後他成了大皇子,當上了皇帝。其次,兩個人在文學方面上都有著很高的成就。趙佶創造了瘦金體,對書法方面影響極大,他的花鳥畫也是精工到極點。而李煜很會寫詞,佳作層出,被稱為「詞中之帝」。最後,李煜和趙佶都是治國無方,缺乏治國才能,都把先祖傳下來的江山治理了個亂七八糟。

但這兩個人同樣是亡國之君、醉心藝術,大家對於李煜和宋徽宗評價卻完全不同。李煜更多的是讓人感覺很可憐,後來人都說李後主亡國最為可憐。他本身沒有做過什麼大錯事,只是生錯了時代。而宋徽宗趙佶亡國,就是可恨,他把祖宗留下的一座大好江山,朗朗乾坤糟蹋成這樣,可謂是非常可恨。、

同樣是亡國之君,為什麼後人的評價差別會那麼大呢?主要原因是因為李煜是南唐後主,他接手時當時的國力早已大不如前。所以就算他再努力也難免滅國之禍,因為對手已經太強大了。儘管這樣,李煜最後也算盡力委曲求全,雖然沒有什麼效果,但還是為保有南唐盡了些力。而宋徽宗和他的情況不一樣,大金雖然厲害,但當時的大宋依然繁榮。而他竟然能落到都城不保,自己被擒的局面,這跟他的懦弱無能、迂腐愚蠢都有著直接關係。所以宋徽宗犯下的罪過可謂是萬死莫贖。

在面臨滅國之難時,李煜和趙佶的不同做法與選擇其實將兩人區別開來了。李煜是大勢已去但並未放棄,因此後人只是心疼他,對他的評價態度也自然寬容一些。而趙佶是無用迂腐,將大好的江山毀於一旦,因此他是自取滅亡,令人生恨。這也就是世人對兩人態度不同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南唐後主李煜與宋徽宗趙佶,既是才子皇帝,又是亡國之君
    南唐後主李煜與宋徽宗趙佶,既是才子皇帝,又是亡國之君。從九五之尊的天子淪為降虜階下囚,從錦衣玉食、歌舞昇平到顛沛流離、軟禁摧折,李煜被毒殺於開封,趙佶病死在五國城。政治上完全失敗,但李的詩歌卻流傳至今,深受同情,深受歷代帝王的推崇。宋慧宗與薄金書畫,詩書畫印度在新形勢下的文人畫的一個。
  • 同為有才的亡國之君,為什麼李煜和宋徽宗的後世評價卻大相逕庭?
    不可否認,南唐國主李煜和宋徽宗趙佶都是傑出的藝術家,都曾創造出了豐富的文學藝術作品,而且這二人的職業還都是帝王,只不過前者為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小國王,後者為大一統帝國的帝王,因此也導致了後世對他們評價的不一樣。
  • 讀《人間詞話》,看李煜的詞為何如此有感染力
    01李煜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詞人,他的詞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把詞從花間派陳腐綺靡的風氣中解放出來,對詞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李煜作為亡國之君卻以詞名流於後世,藝術上的成就已經掩蓋了人們對其政治上的詬病,後人對他充滿了惋惜與同情,「做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 李煜:身為帝王,卻不值得同情
    在藝術成就上不可謂不高。可惜在徵戰沙場的武將,以及憂國憂民的文臣看來,這個國主豈不是不知亡國恨的昏聵之人?不管他願意不願意成為一國國主,也不管他有沒有當一國國主的天賦,但他畢竟已經是了。是國主,就應該認清自己的身份,做符合他身份的事。在其位而不謀其政,實在不是君子所為。
  • 伯樵︱倒放電影VS身臨其境:理解之同情目光下的宋徽宗
    而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於2014年出版的《宋徽宗》(Emperor Huizong)一書(中譯本將於近期推出),卻體現了這位北美歷史學家對宋徽宗這一頗為悲劇性的帝王的「理解之同情」。
  • 中國歷史上有才華的皇帝,趙佶、李煜才華橫溢卻終是亡國之君
    皇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秦始皇嬴政統一中國後,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自稱始皇帝。5.陳後主——陳叔寶陳叔寶是北朝時期陳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只做了七年皇帝就亡國了。
  • 中國歷史上十大著名亡國之君的結局,亡國後待遇最好的是他
    每逢朝代更替,就有開國之君也有亡國之君,今天我就帶大家盤點十個有代表性的亡國之君。一:中國最後一個亡國之君,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1909年到1912年在位3年,年號宣統。1912年2月12日退位,清朝統治結束。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
  • 《虞美人》李煜的失意與逍遙,啟示我們珍惜現在時光,不虛度年華
    其實,項羽的寵姬虞姬也被人們歌詠了千年。據說,虞姬死後鮮血染了地上開出一朵鮮花,為了紀念她,人們便以「虞美人」來命名這花。後來唐朝無名氏將項羽和虞姬的悲情寫成了詩,便有了「虞美人」這個詞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李煜的絕命之詞。為什麼寫了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會把命丟了呢?讓我們先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這首詞說起吧。
  • 帶血的宋詞:9位亡國之君被幹掉以後
    作為開國之君,雄心壯志的趙匡胤很能克制私慾、杜絕靡靡之音,此後,他再也不找歐陽炯等後蜀臣工吹簫、頌詞、奏樂了。對於這些前面的亡國之君的下場,抵達開封的李煜不是沒有聽說,但他只是希望趙匡胤能高抬貴手,儘管都是四十幾歲的過來人了,但他還是像一個懵懂的文學青年一般,喜歡天馬行空的做夢,這種夢境似幻似真,讓一位憂愁的亡國之君迷離彷徨。但還沒對李煜下手,趙匡胤卻在李煜抵達開封的這一年,突然一命嗚呼了。
  • 嘆息| 史上那些有才華的亡國之君 —趙佶篇
    被後世評為「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編寫《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說如果當初章惇的意見被採納,北宋也許是另一種結局。並還說如「宋不立徽宗,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野史相傳(多後人杜撰)說在老趙出生之前,他的老爹是看過那個曾經的亡國帝王南唐後主李煜畫像的。
  • 亡國之君李煜最牛的一首詞,隨便挑一句都是千古名句,無人能超越
    李煜是五代十國時南唐的最後一任君主,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在政治方面沒有什麼太大的成就,但李煜卻堪稱是所有亡國之君中文採最高的皇帝。好像這並不算是什麼誇獎的話,李煜自身對書法研究頗深,丹青之術也有自己的心得,但這些都比不上李煜在詩詞上的成就高。
  • 李煜的一首千古絕唱,出自李隆基的「亡國之曲」,無人超越
    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人們為了便於記憶和使用,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我們經常聽到醉花陰、南鄉子、念奴嬌、浪淘沙、浣溪沙等等,都是詞牌名。同一個詞牌名可能對應很多首詞,但是我們通常會記得那些比較經典的。比如,說起《醉花陰》,我們會想起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 高考必背64篇之李煜《虞美人》
    此詞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 李煜最絕的一首詞,改自李隆基的「亡國之曲」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煜最絕的一首詞,隨便拿出一句都是千古名句。他說的這個「又」字,正是「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抄到後人都看煩了,可見數量之多。可惜這些模仿之作,我們卻一首都不記得,所以這首詞真正詮釋了那句: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 《人間詞話》第十六則:邂逅李煜赤子之心,遇見李煜詩詞之美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啊。離愁深念,而今在心頭上卻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可是又有誰懂呢?
  • 李煜午夜夢回,寫下一生最悲傷的一首詞,道盡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
    正所謂「國家不幸詞家幸」,因為當了亡國之君,李煜才成為千古詞帝,他的驚豔代表作,均是淪為階下囚之後所寫。 (亡國之君李煜) 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北宋滅南唐,李煜肉袒出降,被俘至東京汴梁,獲封違命侯,由此開啟了極盡屈辱的囚徒生涯
  • 劉禪和孫皓,同樣都是亡國之君,為何待遇卻相差甚遠?
    蜀後主劉禪與吳主孫皓,雖同為亡國之君,但孫皓的待遇卻遠不如劉禪。據《三國志》記載,蜀國滅亡後,劉禪全家被司馬昭遷到魏都洛陽。又以魏帝曹奐的名義,封劉禪為安樂縣公,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不僅如此,蜀國的宗族和臣民也大多封侯。
  • 歷史上都是怎麼稱呼亡國之君的
    我國歷史上有許多朝代,這些朝代存在時間長短不一,但既然有開國之君,就有亡國之君,那麼歷朝歷代亡國之君的稱號都是什麼呢?這些稱號又有什麼樣的規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朝代的亡國之君的稱號都是什麼,又呈現出怎樣的規律。(由於部分亡國之君有爭議,這裡採取大家普遍認可的君主)
  • 李煜用亡國代價,寫了首比霓虹羽衣曲更動人的詩篇,讀完淚流滿面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的上片開頭"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以設問開頭。"春花秋月"字面意思上就是代指春秋的百花和月亮。但在文中意思是春秋佳景也暗指時光變遷。這年年的良辰美景,什麼時候才能結束?開篇就留下了一個懸念。良辰美景乃人生四美,能夠遇到來一趟人間也不枉此行了。
  • 李煜,一個風流的亡國帝王,卻被稱為千古詞帝?
    李煜為求保命,只得甘願寄人籬下,擁護宋為正統,年年為宋朝貢。即使如此,他也明白,宋朝是不可能容下南唐這個眼中釘肉中刺的。國破家亡的境況終究是把自詡風流,詞藻華豔奢靡的李煜逼成了哀嘆家國與自身苦難的失意人。任他前半生如何風月無限,面對國破山河在的李煜也依然無法掩飾心中的悲切,做出了充滿思鄉愁緒與故國情懷的《虞美人》。李煜一生,留下無數詩詞,前半生多以描寫皇宮中的浮華奢靡為主,後半生則是在被宋俘虜後的悽涼生活。千百年過去,人們很少提及他亡國之君的身份,而是常在茶餘飯後討論他風花雪月的前半生,尤其是他與小周后的風流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