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樵︱倒放電影VS身臨其境:理解之同情目光下的宋徽宗

2020-12-23 澎湃新聞

《宋徽宗》,[美] 伊沛霞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即出,616頁,108.00元

宋代在歷史上積貧積弱的形象,最近十幾年得到了很大改觀。學術著作、民間網文,每提及此,引用陳寅恪「造極於趙宋之世」的說法,幾已成為標準操作。而隨著故宮博物院近些年一系列宋畫展覽、眾多普及型宋史著作的出版,以及宋代文人士大夫持久不衰的文學影響與人格魅力,更是在坊間引發了一輪輪宋代文化熱。

有趣的是,普羅大眾對宋代皇帝的認識,卻並未因宋代文化、經濟地位在大眾評價中的提升而水漲船高。尤其是宋徽宗、宋高宗二帝,拜《水滸傳》和《說嶽全傳》等通俗文學所賜,外加北宋滅亡、南宋偏安等鐵一般的史實,其昏聵無能的形象、對奸佞宦官的寵信,早已在大眾的歷史文化記憶中根深蒂固。而在專業學界,雖然對北宋徽宗朝的史實已有比較深入的探討與認識,但對宋徽宗(乃至蔡京、王黼、童貫)的評價基調,仍然多傾向於負面(如張邦煒)。

而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於2014年出版的《宋徽宗》(

Emperor Huizong

)一書

(中譯本將於近期推出)

,卻體現了這位北美歷史學家對宋徽宗這一頗為悲劇性的帝王的「理解之同情」。伊沛霞以其細膩生動的筆觸、對歷史現場的高度還原、以傳記寫作(而非學術寫作)為導向的敘事筆法,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恢弘壯闊,但卻倏忽間走向分崩離析的歷史畫卷。

伊沛霞1975年於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其論文主要的研究對象是從漢魏直到隋唐的世家大族及其與王朝政治之間的關係,是傳統的政治社會史研究課題。而論文出版之後,伊沛霞的研究興趣從早期帝制中國開始轉向宋代,並且趨向於關注社會史、女性史等學界熱點,其最著名的作品無疑是《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

The Inner Quarters :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

)一書,此書也獲得了北美最重要的漢學著作獎項——1995年列文森獎(二十世紀前)。2013年,伊沛霞更是被美國歷史學會授予終身成就獎,她也成為1997年史華慈、2010年韓書瑞之後第三位獲得此項殊榮的北美漢學家。

《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

2000年之後,伊沛霞宋代研究的關注點從社會史、女性史開始聚焦到了北宋最具悲劇性的皇帝——宋徽宗身上。在不到十年時間內,她總共出版了三本有關宋徽宗的重量級著作:2006年與畢嘉珍(Maggie Bickford)合編的論文集《宋徽宗與北宋晚期:文化政治與政治文化》(

Emperor Huizong and Late Northern Song China: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Politics

)、2008年的藝術文化史專著《積聚文化:宋徽宗的藏品》(

Accumulating Culture: 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

),以及「徽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2014年出版的《宋徽宗》。

理解之同情目光下的宋徽宗

長久以來,歷史學家對徽宗朝的歷史敘述大體圍繞著傳統「昏君奸臣」的亡國敘事:無論是徽宗對蔡京、王黼、童貫等人的恩寵,還是他對道教的盲目篤信,抑或對蔡京等人提出的「豐亨豫大」太平盛景的深信不疑,更別提作為一國之君的徽宗將過多的個人精力投入繪畫、音樂、園林等與治國無甚相干的藝術創作與欣賞中——這一切都成了他日後為北宋傾覆所擔負的累累罪證。

到了明代,徽宗本人的輕佻形象,及其身處時代的種種社會弊端,更是藉由通俗小說《水滸傳》被大眾化、普及化。青面獸楊志先是丟掉了為徽宗修建園林的花石綱,後來又被晁蓋等人成功智取獻給蔡京的生辰綱;而徽宗與名妓李師師的風流韻事,更是成為《水滸》後半部的關鍵情節——在後世的北宋印象中,徽宗牢牢地與聲色犬馬、奸臣當道等經典的亡國敘事捆綁在了一起。

伊沛霞的《宋徽宗》則有意避開了這一傳統的亡國敘事。本書大體以人物生平為順序,徐徐展開徽宗一生的畫卷:徽宗趙佶是哲宗趙煦的弟弟,原本與皇位無緣的他,卻因為哥哥的英年早逝,突然之間從王府中養尊處優的親王,一躍成為了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徽宗登基伊始,就陷入了向太后、新舊黨的政治鬥爭之中,他先是提拔了一批原被全面罷黜的舊黨官員,之後又果斷地選擇了新黨改革派。

在之後的將近二十六年中,他一面推進一系列社會福利政策,興辦了大量學校,下令編纂了醫典,在政治層面和經濟層面積極布局,將統治權集中到他個人手中。但另一方面,他也好大喜功,對宋代的國力、財力、軍力缺乏自知;他將大量的個人精力和國家物力,投入個人享受之中,同時也通過尊崇道教和喜迎祥瑞來確立其統治權威。在遼金之間緊張對峙的關鍵時刻,一心想要超越父兄、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徽宗,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之下衝昏了頭腦,在向女真人暴露了己方真實的軍事實力的同時,也因為猶疑觀望和方臘叛亂,錯失了最佳的戰略時機,直接導致了北宋的覆滅。

對身處後世的我們來說,在已知北宋滅亡的前提下去看待徽、欽二帝,總不免戴上「後見之明」的有色眼鏡。尤其在那些志在以史為鑑的傳統史學家看來,分析北宋滅亡的原因,必然要逆向地將之歸結成統治者的治理失誤、道德有虧——這幾乎已經成為傳統史論的一種經典化、公式化的推論。

但對徽宗這樣一位才具平庸、眼高手低的帝王,伊沛霞更多的是投以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意義上的理解之同情(Einfühlung)。在她看來,徽宗並非沒有抱負和野心的君主,他缺乏的是與其抱負、野心相匹配的雄才大略和施政能力。比如,在歷史上爭議極大的「宋金同盟」問題上,伊沛霞不斷地強調徽宗在做出政治決策時所面臨的種種現實處境和歷史前提:無論是有宋一代對丟失領土的念念不忘、當時燕雲十六州看似唾手可得的絕佳良機,還是朝廷中保守派和激進派的爭執,當然還有徽宗一直以來盼望可以達成超越先人成就的野心——在種種外因內因的交錯纏繞之下,徽宗(及其臣僚)對局勢出現了嚴重誤判。而在當時,哪怕是對同盟持最激烈否定態度的保守派官員,恐怕也沒有想到,這次決策失誤,會讓北宋如此迅速地走向覆滅。

至於宋徽宗對道教的尊崇和對祥瑞的熱情,長久以來也被看成「不務正業」,但伊沛霞對此也有修正式的看法。徽宗對道教、祥瑞的迷戀,並不能完全解釋成個人化的宗教迷信和好大喜功;徽宗朝的道教、祥瑞具有高度的政治意義,是徽宗統合自身權力架構、樹立統治合法性、個人威望的重要意識形態拼圖,並且藉由對道教的推崇達成政教合一的理想統治,而徽宗本人,就是這個理想統治的最高終端。而徽宗不惜花費大量財力、物力修建的艮嶽(園林),也不單單是玩賞風月的宮苑,而同時承擔了相當多的宗教功能、政治功能,是徽宗政治理想物質化的重要組成。(對這個問題,伊沛霞看法相當複雜,一方面她認為不應對徽宗崇道做出過度政治性的解讀,但另一方面她又承認道教在徽宗統治理念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化解讀在方誠峰《北宋晚期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一書中有更直接的闡釋。)

《北宋晚期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

歷史學家長久以來對徽宗乃至徽宗朝抱有非常負面的看法,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當然是來自於傳統史家的「敘事套路」,以及建立在後見之明上的「逆向歸因」。在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如王朝覆滅)發生之後,史家總是天然會逆向去尋找事件發生的原因;作為弊端的原因自不必說,而那些有利有弊的因素,史家也會很自然地放大其「弊」的一面,而對「利」的一面則相對忽視。徽宗朝被後世指斥的很多做法,其實都在可以理解的容錯範圍之內——如佞道、興修,在無數朝代都存在——但後見之明使得史家放大了這些「可以犯的錯誤」,而將之指斥為徽宗朝君臣誤國的主因。半個世紀以來,因為史學家越來越著力於剝開道德化歷史敘事的外殼,所以在對李林甫(蒲立本[E. G. Pulleyblank]、吳宗國、丁俊)、蔡京(楊小敏)這樣被傳統史家定讞為奸臣的歷史人物進行研究時,現代歷史學家的看法更為客體化,希望擺脫傳統研究「倒放電影」的陷阱,轉而對歷史人物投以更多語境化理解和再評價。

而另一方面,這些負面態度,也與宋代史學家道德化的歷史寫作策略對歷史的剪裁息息相關。宋代士大夫無論是官修還是私撰歷史,總喜歡以道德化的儒家視角去審視歷史人物。最著名的無疑是北宋歐陽修,他通過官修《新唐書》、私撰《新五代史》的機會,以儒家立場對唐五代的歷史人物重新臧否。而到了南宋,史學家們更是傾向於用道學視角來品評北宋朝的得失,很多南宋史家把北宋滅亡的責任全部歸結於蔡京等新黨人物身上。根據蔡涵墨(Charles Hartman)的研究,元人所編《宋史·蔡京傳》的史料主要源自徽宗朝蔡京政敵撰寫的筆記,所以歷史學家在引述這些史料時,都必然要考慮到其傾向性和被裁剪的程度。此外,研究北宋的重要史料《續資治通鑑長編》中,關於北宋徽、欽二帝的部分又早已亡佚。所有這些,使我們對北宋末年這段歷史的建構,必須大量基於南宋史家所給定的前提之下,對形象本就不佳的徽宗君臣來說,這層「歷史的嚴妝」

(蔡涵墨語)

必然更趨於「抹黑」而非洗白。

《歷史的嚴妝》

伊沛霞對徽宗投向「理解之同情」的目光,也正是基於對史料的謹慎選擇。她首先儘量選擇在徽宗朝就已經被寫定的史料,而在不得不面對「後徽宗時期」的史料時,她也在鑑別撰寫者政治立場、內容來源的前提下,再對史料作出取捨。伊沛霞甚至還專門在附錄中對自己不選擇某些史料的原因做出說明(其中就包括徽宗與李師師的傳說)——雖然其中大多也是中國傳統史家常用的鑑別選裁標準,但伊沛霞對史料的謹慎甄別,卻最終使她做到對宋徽宗的理解與同情。

深描歷史還是翻案文章

《宋徽宗》雖然由學者所寫,但卻看不到多少學術著作的痕跡。傳統的學術著作以學術問題為導向,每一個章節都圍繞著問題而展開,所有的論述、論據都是為了支撐最終的學術論點而存在。這樣的學術寫作方法,內容更為集約,結構極具向心力,但對普通讀者卻不甚友好——觀點看上去雖然明晰凝練,但卻失去了歷史細節的豐腴之感。而《宋徽宗》則更像一本悅讀的傳記,而非以問題為導向的專著。

自本書第一章《長在深宮》開始,伊沛霞就以其無比綿密但卻組織有序的筆法,在敘述徽宗從幼年到青年的成長曆程的同時,也向讀者仔細描繪了宋代宮廷的日常生活場景:從皇城的格局位置,到後宮複雜紛亂的人際網絡,再到皇子們平日的娛樂、學習、交際和出遊……伊沛霞在此完全放下了學術寫作的筆法,她以其事無巨細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宛如展觀《清明上河圖》手卷一般,散點式地向我們娓娓道來北宋皇廷的方方面面。

在這個意義上,《宋徽宗》既不是類型化的學術作品,也不是全景式的歷史科普著作。它在寫作風格和立意上,更像是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截取了歷史的一個斷面、一些個案、數個人物,然後將他們放回歷史現場之中,讓我們得以重新體察他們的個人抉擇。在這裡,沒有理論化的歷史框架束縛,沒有後見之明的史家刀筆,更沒有上帝視角的指點江山。人物仿佛是在歷史畫卷中的一瞬,自然展開:作為具有自主意識的行動體(agent),被裹挾在權力關係的型構(configuration)之中,最後遭遇到了歷史偶然(contingency)的衝擊。

《隋煬帝》

同時,與即將出版的另一部「亡國君主」傳記《隋煬帝》中譯本

(Emperor Yang of the Sui Dynasty: His Life, Times, and Legacy,熊存瑞著)

類似,《宋徽宗》也參考使用了歐美非常流行的性格研究法(personality studies),對人物的性格、心理和行為進行側寫(profile)。伊沛霞克制卻大膽地探究徽宗所作所為背後的深層原因:長期居於內廷的生活,使他對民間社會缺乏了解,同時也無法對大宋王朝軍隊的戰鬥力有客觀的認識;他對祥瑞的狂熱,體現出其性格中自負虛榮的一面;而在宋金聯盟問題上的失策,也反映出了徽宗對自身治國能力的過度自信。而比個體性格弱點更可怕的是,這些弱點結合在了一位皇帝身上,導致了他對國家實力和對外局勢出現了嚴重的誤判,從而進一步導致了後來的「靖康恥」。但是如果回到宣和、靖康年間的歷史現場的話,我們又會發現,以徽宗好大喜功的性格,他所做出那些政策決定,不僅有其合理的決策基礎,甚至換作別的統治者,或許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在這個意義上,徽宗確實生錯了時代。如果沒有女真人作為徵服王朝所造成的外部衝擊,或許他會像中國大多數皇帝一樣,做一朝太平天子;就算偶爾遭遇內部危機,也能夠化險為夷。比起那些真正昏聵的帝王,比起那些真正於國家治理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奸臣庸吏,徽宗、蔡京等君臣的組合,其實並沒有後世想像中的那麼不堪。徽宗君臣只能感嘆自身的命運不濟,碰上了崛起速度更快、侵略性更強的北方政權——在這一前提下,僅僅做一個及格水準的皇帝,是遠遠不夠的;甚至就算比徽宗朝君臣更睿智、深沉的決策者,也未必能自外于靖康之難。

但我們能就此認為伊沛霞這部厚達六百餘頁的著作,是在為宋徽宗「翻案」麼?恐怕也未必。

《宋徽宗》的主旨並非要為傳主正名。伊沛霞用無數豐富鮮活的歷史細節所建構出的歷史語境,似乎是想幫助普通讀者(而非學者)重回歷史現場,讓我們理解徽宗政策行為背後的合理性。但伊沛霞並未諱言徽宗的種種缺點——無論是性格上的還是決策上的,畢竟歷史的結局已然發生,徽宗也不像崇禎那樣無辜,獨自一人面對已無力回天的破碎山河。在歷史的關鍵節點上,他既沒有寇萊公這樣的股肱之臣,也未能履行作為皇帝的職責與擔當(而是把鍋甩給了兒子欽宗趙桓)。所以,無論如何,伊沛霞沒有體現任何要將徽宗從北宋滅亡的罪責中徹底開脫出去的意圖。

《宋徽宗》英文版

結語

雖然伊沛霞對筆下的主人公充滿同情與理解,但《宋徽宗》依然存在一些並未直面的問題。比如徽宗朝最核心的政策方向是怎樣的?這些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之後的北宋軍政實力?徽宗對於園林、宗教的財力投入,是否耗資巨大,以至於影響了之後戰爭時期可以調動的備戰資源?……伊沛霞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把徽宗還原成一個人,但卻對更為硬核和冰冷的徽宗朝軍政、宋金戰爭的「技術參數」沒有過多追究。

這或許也是伊沛霞有意為之。畢竟,對一位深居內廷、志大才疏的前現代中國的君主來說,統治術、對自身國力的準確把控和對國際局勢高瞻遠矚的判斷力,絕對不是徽宗的所長,更不是他治國能力所能企及的思維高度。徽宗絕非一個完人,他身處權力體系之巔,但卻有著與常人無異的性格缺陷,而這種缺陷在面對犀利無情的徵服王朝時,被無限地放大。或是能力欠奉,或是時運不濟,這位絕非是中國史上最糟糕的藝術家皇帝,在時局的碾壓與追逐之下,從一個庸人,走向了一個罪人。他的抱負被人們忽視,他的缺點被史家誇大,他那些無傷大雅的吟風弄月也被後世當成亡國的罪狀——而徽宗那些紹述鼎新、收復北境的光榮與夢想,也伴隨著無情但卻不可抗拒的時代洪流,不但未能沉澱為讓後人心生同情的歷史記憶,相反,卻淪為可悲可嘆的笑談。

這或許,就是伊沛霞抱著理解之同情、為宋徽宗立傳其最本質的動因了。

相關焦點

  • 同樣是多才多藝的亡國之君,人們為何同情李煜不同情宋徽宗?
    南唐後主李煜是唐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宋徽宗是宋朝的末代皇帝,生活在兩個朝代的皇帝本來不會有關係,但他們都是末代皇帝的身份讓人們經常將他們放在一起作比較。李煜和宋徽宗確實有很多的相同之處,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是亡國之君,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其他的原因。首先,原本他們都不可能繼位當皇帝的,最後卻因為各種湊巧的原因坐上了皇帝的位置。
  • 戰火下的童真,只存在電影裡︱原創
    孩子們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往往能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用純真的眼光去打量成人的世界:一方面,電影往往能借孩子們的童言無忌,討論成人們諱莫如深的話題;另一方面,兒童簡單的疑問和想法,往往會驚醒已經麻木的大人們,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場習以為常的戰爭,意識到它的愚蠢和荒謬。
  • 南唐後主李煜與宋徽宗趙佶,既是才子皇帝,又是亡國之君
    南唐後主李煜與宋徽宗趙佶,既是才子皇帝,又是亡國之君。從九五之尊的天子淪為降虜階下囚,從錦衣玉食、歌舞昇平到顛沛流離、軟禁摧折,李煜被毒殺於開封,趙佶病死在五國城。政治上完全失敗,但李的詩歌卻流傳至今,深受同情,深受歷代帝王的推崇。宋慧宗與薄金書畫,詩書畫印度在新形勢下的文人畫的一個。
  • 伯樵評《意義的邊界》︱那些光芒四射的誤會
    但同時,羅森也指出,音樂文獻上有太多的編訂錯誤,卻無人發現;哪怕是貝多芬、蕭邦這樣在聚光燈下的作曲家,曲譜中的種種錯訛之處,往往也未能被音樂學家、演奏家覺察。蕭邦樂譜首版注釋目錄羅森作為普林斯頓大學法國文學博士,卻也深諳文獻校勘之道,他在書中甚至直接引用了西方文獻學中的著名校勘原則「更難理解的異文更佳」(difficilior lectio potior,中文版18、41頁)。
  • 宋徽宗是如何當上皇帝的,除了書畫還有什麼愛好
    宋徽宗趙佶,北宋時期著名的藝術才子,雖說生在帝王家,但傲人的繪畫天賦幾乎無人能擋。而在宋徽宗趙佶繪畫創作中,尤為擅長山水畫。《雪江歸棹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出自宋徽宗趙佶之手,使這幅作品的價值更上一層樓。
  • 《親愛的》張譯原型孫海洋:不理解電影結尾讓人同情趙薇
    由陳可辛執導,黃渤、趙薇、張譯等人主演的打拐題材影片《親愛的》正在熱映中,除了在電影角度看是一部好片,它帶來的社會意義也非同尋常。這部由真實人物原型改編的電影,讓社會再度聚焦拐賣兒童的問題上。電影還在放映,而片中原型人物的故事也仍在繼續。黃渤飾演的原型人物彭高峰已經找到了孩子,但張譯飾演的角色原型孫海洋,卻仍舊在苦苦追尋孩子的下落。
  • 《快影》倒放聲音教程
    倒放視頻很多小夥伴都有玩過,使用快影APP就能製作出好玩的倒放視頻來。但是如果我們有需要將聲音進行倒放,該怎麼用快影製作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快影倒放聲音的教程,有需要的小夥伴快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倒放視頻很多小夥伴都有玩過,使用快影APP就能製作出好玩的倒放視頻來。
  •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身臨其境的電影
    本作中所有場景與物品完全模仿電影,細小到場景內的掃帚,大氣到整個霍格沃茨城堡,任何一個小細節都不會遺漏。為了繪製霍格沃茨如此龐大的城堡,EA甚至動用了上百臺電腦。場景如此,電影內的精彩情節也不會錯過。本作忠實再現了電影內所有精彩情節,你將和哈利一起招募成員加入黑魔法防禦小組以成立鄧布利多軍,和哈利共同施展咒語以釋放威力強大的五年級魔法,以及經歷和伏地魔軍團那令人屏息的殊死戰鬥,甚至你可以操作小天狼星和鄧布利多來幫助哈利度過這自從他入校以來的最大危機。哦,當然還有,哈利和張秋那動人的「親密接觸」也會呈現在你的眼前。
  • 一周文化講座︱劉若英來了!還有張佳瑋與苗煒
    )1990年代風靡全國的大型歷史連續劇《唐明皇》、《武則天》,電影《楊貴妃》,打破吉尼斯紀錄的舞劇《絲路花雨》,化妝設計均出自化妝大家楊樹雲之手。北京︱全球語境下的當代藝術時間:8月11日(周二)14:00-16:00地點: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報告廳嘉賓:大衛·喬斯利特(紐約城市大學藝術史特聘教授
  • 烏幹達記者:要認識和理解真實的中國,必須身臨其境
    他說中國太大太複雜,卻沒受到西方媒體公平報導,「要認識和理解真實的中國,就必須身臨其境,可能還要在這裡生活。」過去10年裡,中國政府可以說是軟實力和文化出口的最大花費者。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中國事務專家沈大偉估計,現在中國花在相關項目上的資金約為每年100億美元——比美英法德日花在軟實力上的資金總和還多。中國一直加大努力推銷自己並試圖將本國信息傳播開來,世界各個角落都能感受到這種努力。
  • 一周文化講座︱沈從文與黃永玉
    北京︱日常生活中的大雅之聲時間:6月13日(周六)10:30-12:30地點:朝陽區西壩河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嘉賓:臧棣(詩人、北京大學教授)、)、沈虎雛(沈從文之子)       世上能讓黃永玉心悅誠服的人並不多,但在為數不多的幾個人中,沈從文無疑排在最前面。
  • 一周文化講座︱說說民國那些先生們
    在各方努力下,終於推出這個已經等待了四十年的展覽。開啟對話是一種祈請,與陳傳興的對話將分為幾個可以相互交織的部分:討論「未有燭而後至」所引出的個人精神史如何融會寫作者和創作者的路徑;陳傳興先生的個人經驗對於攝影(攝影美學)的思考和攝影史的回應;而多維度的學術與創作經驗又如何通過「攝影」這個通路向外部世界展開;由此我們可以重新體會,在今天究竟該如何理解「攝影」,並且基於「攝影」的展覽究竟為何。
  • 宋徽宗之崇寧通寶(重寶)鑑賞
    崇寧通寶該錢文書法清秀骨瘦,鐵劃銀鉤,是徽宗趙佶瘦金書體存留世間的真實顯現,宋徽宗更因鑄錢精絕,深受廣大泉友的喜愛。這一對是短丁與短丁長寶。崇寧通寶短丁與短丁長寶,一對。背面圖。崇寧通寶遒勁版,爆綠美鏽。崇寧通寶遒勁版,爆綠美鏽,背面圖。
  • 猜猜看︱電影《咱們的牛百歲》中出現的一位男演員,她是誰?
    猜猜看︱電影《咱們的牛百歲》中出現的一位男演員,她是誰?一位網友說:我知道她是誰,但是就不告訴你。哈哈,要不要這麼頑皮?要不要這麼可愛?對,就是圖片中的這個小夥子。
  • 一周文化講座︱知青這一代人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更可怕的是,這次大滅絕早在原始人類誕生之日就已經開始了。滅絕——這似乎是人類的創造,但會是人類的宿命嗎?對辛亥一代、五四一代、北伐一代、抗戰一代、解放一代這五代人相關的著作加以研究,每一歷史階段和每一代人的時代使命、道德責任、現實功能和其間的傳遞、衝突(如「代溝」)等問題,對所謂社會年齡的異同和關係,當能有更清晰深切的理解。
  • 《國寶來了》:有一種藝術審美叫宋徽宗
    除了她所說的喜愛,我認為她講述的是她對這些書畫國寶的審美之道。而她的審美從何而來?我想那一定和宋徽宗有關。    不同人眼中的宋徽宗  在一般人眼裡,宋徽宗趙佶可以和亡國之君劃上等號,但是在中國傳統藝術愛好者眼裡,宋徽宗集權利與才藝於一身,是個才華橫溢、審美在線又恰好兼職皇帝的藝術家。  雖說宋徽宗曾經也沒想到自己哥哥宋哲宗薨逝之後,皇位的寶座就這樣到了他的手中,按照他的預想,本該是個吟詩作畫,好不悠閒的閒散王爺才是。
  • 李子璇劉海砍樵是什麼梗含義解析 李子璇最大的心願是劉海砍樵?
    李子璇劉海砍樵是什麼梗含義解析 李子璇最大的心願是劉海砍樵? 2018-07-16 13:52 顯示圖片 近日,湖南衛視《天天向上》十周年系列特別節目「天天兄弟心願周」之「
  • Adobe Premiere Pro CC(PR)如何實現視頻倒放效果?
    第四步:視頻和音頻的同步倒放&視頻或音頻單軌道倒放。方案一:視頻和音頻同步倒放。1、右鍵單擊【工作區】素材所在的軌道(視頻軌道和音頻軌道都變成白色,表示兩個軌道都選中。),左鍵單擊菜單中【速度/持續時間…】。
  • 《駱駝祥子》︱電影改編下的虎妞人物形象變化
    《駱駝祥子》這部電影上映於1982年,收穫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等多個獎項,以及第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等多項榮譽,該片也是凌子風導演新時代以來拍攝的著名的四部改編電影之一
  • 遠離你身邊的「同情婊」
    為了防止同情婊的同情心泛濫,王寶強給各位看客提前打起了預防針,王寶強說:「我希望大家看待《大鬧天竺》這部電影的心態是純粹的,是真心喜歡它,不是同情我、可憐我。你要是這樣,寧願你別買票,不要來看。我追求的不是票房,我就是完成一個心願,證明自己還是站起來了。」不僅王寶強,很多明星,遭遇變故時,都會遭到一大撥人的瞎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