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堅持採用嫡長子繼承制?因為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了

2020-12-11 江郎說史

周朝是古代最長命的王朝,國祚791年。而之後國祚最長的就是宋朝了,享國320年。兩漢雖然是都是劉家統治天下,但是中間卻被新朝隔開,所以壽命只能分開統計了(兩宋、兩晉、東西周這些朝代並沒有被朝代隔開,所以能一起統計壽命)。

為什麼自周朝之後就再也沒有王朝能超過四百年?很多人都把原因歸結到皇帝繼承制度上。因為周朝制定了嫡長子制度,這一制度規定了立嫡立長不立賢(文獻1)。在古代,皇帝昏庸還是賢明對王朝來說很重要,選一個傻子當皇帝那麼王朝勢必走向沒落甚至滅亡,選一個明主當皇帝那麼王朝就會走向興盛甚至出現盛世。為什麼王朝立繼承人的標準是以長幼嫡庶為標準?難道不能以賢明為標準嗎?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為什麼。

其一、忌憚皇后娘家勢力所以不得不立嫡子為繼承人

皇帝:諸位愛卿,我快不行了,想立個繼承人,你們給我出出主意。

大臣:立二皇子吧,他可是我一手扶持出來的。

皇帝:什麼?你一手扶持出來的?

大臣:不不不,他是我看著長大的,肯定賢明。

將軍:立什麼二皇子,我覺得四皇子挺好的,立四皇子準沒錯。

於是,朝廷出現了爭議,文武大臣都想著讓皇帝立自己親近的皇子為繼承人。

皇帝:哎,真讓人頭大,我去找謀士問問。

謀士:陛下,曾經有個人隨便立繼承人,然後不但自己死了,最喜歡的兒子也死了。

皇帝:我不信。

謀士:那個人就是周幽王,擅自廢長立幼導致嫡長子的娘家帶頭造反,剁了周幽王。(文獻2)。

皇帝:那我還是老老實實的立嫡長子吧。

謀士:陛下英明。

皇帝:不對,你把我比作周幽王,來人啊,把他拖出去剁了餵狗。

點評:嫡子是王后所生,庶子是妃子所生。古代皇后一般都是很有勢力的,是有娘家撐腰的,因此皇后所生的嫡子就有了天然的優勢。如果皇后的兒子當了皇帝,那麼皇后的娘家就會興盛一時,所以皇后的娘家一定會想方設法讓皇后的兒子當皇帝。周幽王廢長立幼,皇后的娘家(申侯)直接造反,剁了周幽王然後又把廢太子送上了王位。劉邦想著廢長立幼,呂氏家族找來商山四皓為劉盈撐腰,此時劉邦也不得不讓劉盈當繼承人。廢嫡長子容易導致皇后娘家造反,輕則政局混亂重則國破家亡,所以儘管皇帝不情願,但是也不得不讓嫡長子繼承。

其二、立太子以防不測

大臣:陛下,你怎麼還不立太子?

皇帝:老子願意,雨女無瓜。

大臣:陛下,你年級大了,萬一有不測怎麼辦?

皇帝:我的家事我做主。

然後,皇帝暴斃,帝位高懸而不立。

大臣1:大兄弟(大臣2),我們立哪個為皇帝?

大臣2:我們為人臣子,這樣做不好。

大臣1:你傻啊?你不是大皇子親信,萬一大皇子當皇帝那你肯定吃不了兜著走。

大臣2:那怎麼辦?

大臣1:我們立二皇子吧,二皇子年幼無能,我們立他為皇帝。然後你當周公,好好輔佐他,成一世美名。我也當我的官,我們美美的過日子。

大臣2:就按你說的辦,我們立二皇子。(劇情來自文獻3)

點評:提前立繼承人就是為了避免不測發生,秦朝滅亡的原因就是因為秦始皇沒有選定繼承人,以至於李斯和趙高兩人立胡亥為帝,所以皇帝就需要儘早立繼承人。但是皇帝又不能等所有的兒子都生齊了再立,畢竟皇帝又不知道自己能有幾個兒子。這就導致皇帝必須優先立長子為繼承人,畢竟這樣還能看看長子是否昏庸,然後再看看要不要換繼承人。

其三、擔心皇子繼承人智商不行,要提前培養

大臣:陛下,古代有個皇帝十分昏庸。

皇帝:昏庸到什麼地步?

大臣:昏庸到說出百姓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粥這樣的混帳話(文獻4)。

皇帝:那萬一我的兒子也那麼昏庸怎麼辦?

大臣:那要不你提前點一個繼承人,然後加以培養?

皇帝:又不會亡國,多大點事。

大臣:曾經有個人,一上位就開始作,然後亡國了。(原型崇禎)

皇帝:那我提前立個繼承人吧,然後你們好好教育他。

點評:明朝滅亡的悲劇就是崇禎沒有接受過皇權教育,他根本不懂如何駕馭百官以至於走向滅亡。皇帝的兒子也是凡人,也不見得就是天資聰慧,所以就需要提前培養。此時嫡長子繼承的原因就大致出來了,因為要安撫皇后的娘家勢力,所以需要在嫡系裡面挑選繼承人;因為要提前培養,所以就需要挑選年級較大的兒子;因為擔心自己遇到不測,所以越早立越好。

其四:選賢標準不明朗

皇帝:我想立個賢明點的兒子當皇帝,你們給我出出主意。

大臣1:大皇子,皇帝要立繼承人了,你說我該怎麼辦?

大皇子:來人啊,送重禮。

大臣2:二皇子,皇帝要立繼承人了,你說我該怎麼辦?

二皇子:來人啊,送重禮。

三皇子:大哥(大臣3),聽說皇帝要立繼承人了,還請幫我美言幾句。

大臣3:這個有點難辦啊。

三皇子:那怎麼辦?(和珅:你是不是傻,用銀子砸啊!)

於是,三皇子送給大臣3一批重禮。

大臣3: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我一定努力。

之後大臣都向皇帝美言,目的只有一個-利益。

點評:清朝時期八爺黨和四爺黨的爭鬥,隋朝時期楊廣和楊勇的爭鬥,都是為了當皇帝,大臣們也都紛紛推薦皇子, 都說是賢明,但是鬼知道賢明不賢明。古代選賢太難了,在利益面前鬼知道誰說的是真話。

其五、避免官僚集團分裂

皇帝:要不我晚點選繼承人吧,看看都賢明不。

謀士:陛下,你可知道周朝二王並立?

皇帝:說來聽聽。

謀士:周幽王死了,有些諸侯支持周平王,有些諸侯支持周攜王,導致國家分裂,周朝二王並立。

皇帝:好可怕,那我該怎麼辦?

謀士:你應該早點立太子,然後那些大臣都會讓自己的兒子爭先恐後輔佐太子,這樣就不會出現官僚集團分裂的情況了。

於是,皇帝立了太子,並且讓大臣輔佐他(朱標)。

點評:如果不立太子,那麼大臣紛紛支持自己親近的太子,勢必會造成黨爭。為了讓權力順利過渡,皇帝要提前立太子,然後幫太子組建一個東宮集團。太子成長起來後,東宮集團的人也都成長起來了,權力也就能順利過渡。

總結:為了避免皇后娘家造反,所以皇帝需要立嫡子。為了避免兒子昏庸,所以皇帝需要挑選長子來教育。所以古代皇帝一般都會先立嫡長子為繼承人,然後組建東宮集團(俗稱太子黨,一般都是功臣或者大臣的二代以及政治新星組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標。因為馬皇后勢力大,所以朱元璋要在嫡子中選。因為當時不穩定因素太多,所以朱元璋提前立了朱標。為了讓朱標坐穩王位,朱元璋讓李善長等人教導他,而且多次讓太子監國,目的就是培養太子處理政事的能力。之後還為太子組建了一支武將集團,其中就有常遇春的兒子和藍玉。只要朱標不死,權利就成順利過渡到朱標的身上。

但是這就造成了有的時候皇帝平庸,但是因為是嫡長子所以繼承了皇位。平庸的皇帝生下一個平庸的兒子,之後一代不如一代,王朝也會越來越弱。這就是嫡長子繼承制的弊端,縱觀歷史,這一點危害很大,以至於後世王朝都難以超過400年。但是嫡長子制度的優勢也是很大的,除了這一制度其他制度又都不行,所以古代一直採取嫡長子繼承制(清朝採取秘密立儲制度,不過效果很一般)。

文獻

1:周朝宗祧繼承法: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2:周幽王廢長立幼:《古本竹書紀年》:十一年春正月,日暈。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鄭桓公。犬戎殺王子伯服,執褒姒以歸。

3:沙丘之變:《資治通鑑》:趙高見丞相斯曰: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事將何如?」斯曰:·····此非崐人臣所當議也!」······高曰:「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鄉裡明矣!胡亥慈仁篤厚,可以為嗣。願君審計而定之!」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

4:《晉書·惠帝紀》: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晉惠帝)曰:「何不食肉糜?

5:申侯、魯侯、許男、鄭子(後續的鄭武公)立宜臼於申,虢公翰立王子餘臣於攜。

相關焦點

  • 我國422位皇帝中只有24位是嫡長子,嫡長子繼承制幾成擺設
    自西周樹立宗法制以來,嫡長子繼承制就成了一種政治正確。儒家確立學術上的統治地位後,這更成了一條鐵律,幾乎是每一個朝代的祖宗家法。 不過祖宗家法嘛,用得著的時候才抬出來,用不著的時候就是廢紙一堆。就像是朱元璋制定的《大誥》,文官勢力膨脹的時候,這玩意沒人理會,該撈銀子的還是撈。
  • 古代中國奉行嫡長子繼承制,為何真正繼承皇位的嫡長子少之又少?
    嫡長子繼承制,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則,不僅僅是皇室,民間很多大家族都在遵循這一原則,可以仔細研究一下,中國歷代皇帝,除了皇子外,幾乎沒有什麼繼承人,到底是為什麼?理由一:根本沒有嫡長子第一個要說的是,在皇室的嫡長子必須是皇后所生,可生男子漢都是老天賜予的,即使是貴為皇后,也不敢保證自己能生出兒子,即使是生出兒子,在醫學條件極為落後的古代,再加上後宮裡激烈的爭鬥,嫡長子想要平平安安長大成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 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如果嫡長子是雙胞胎怎麼辦?看後長知識了
    自古以來,父母的財產都是由自己的孩子繼承的,如今這個男女平等的和諧社會,兒子和女兒都有資格繼承自己父母的財產,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因為重男輕女,大部分財產都是由兒子來繼承的,特別是那些王公貴族,除了財產之外,爵位也是由兒子繼承的。但是如果兒子比較多的話,該由哪一個兒子來繼承呢?
  • 嫡長子再無能,古人也要把財產讓其繼承,這樣處置其實充滿智慧
    之後伯子解釋一通,但是孔子聽說後堅決反對,表示錯了就是錯了,庶出的不能壓過嫡出的,嫡出的孫子在,沒有庶出的兒子什麼事。我們知道孔子是「周禮」的頭號粉絲,一生都在研究周禮的「克己復禮」,而在周禮裡面,不管是爵位還是財產等都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庶出的是沒有資格繼承的,這種禮法從上朝後期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差不多影響了中國歷史3000年。
  • 古代是嫡長子繼承制,可為何他們即位後,卻很少出傑出君王
    古代講究嫡長子繼承制,嫡子一生下來,就確立了在家族中的地位。他們受到長輩的關注會更多,得到的東西會更好,將來還能繼承家業。特別在皇室,嫡長子就擁有繼承皇位的優先權。這一點,在明朝表現得淋漓盡致。朱元璋在位時,就確定了明朝要採用「嫡長子繼承制」,於是,他將長子朱標立為皇太子。在教育嫡長子這件事上,朱元璋無疑做出了最好的示範,也是最誇張的示範。他不僅為朱標請了最好的老師,甚至幾乎讓滿朝文武,都來幫助朱標。他還不斷放權給朱標,令其可以逐漸掌握怎樣處理政事。為了不讓其他兒子覬覦太子之位,朱元璋又決定將他們分封到外地去。
  • 嫡長子繼承制:想安心繼承皇位,哪有這麼容易?
    古人雖然會娶很多老婆,但真正的妻子只有一個,其餘都是妾室,這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只有正妻所生的長子才是本家、大宗,是正統,正妻其餘的兒子,以及妾室的後代都是分家、小宗。對應皇室,就是皇后的後代是嫡親,有繼承權,妃嬪的後代是庶出,原則上不會被考慮。所以,皇位的嫡長子繼承制,從字面上簡單理解就是,皇后所生的兒子中,最大的那個繼承皇位。
  • 根據嫡長子繼承制,如果查爾斯王子先辭世,英國王位由誰來繼承?
    查爾斯王子作為繼承王位的太子,還沒熬到王位登基就先辭世,這真是人世間的笑話。好在最終查爾斯王子也沒事!現在,我們來推測一下,假如查爾斯王子先於今年九十多歲的母親伊莉莎白女王先世,那麼王位最終由誰繼承呢?英國與歐洲其他國家實施是君主立憲制,國王沒實權,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現在,與英倫三島相隔萬裡的加拿大與澳大利亞等國家,國家最終元首依然是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王。
  • 為什麼古代皇室沒有男雙胞胎?如果皇室出現雙胞胎,會如何處置?
    雙胞胎在生活中並不罕見,那麼中國古代如此漫長的歷史,出生的皇室子弟合計起來非常多,其中肯定也有生雙胞胎的情況,為何就沒見古籍記載過呢?事關皇位的繼承問題,正史自然不會記載,但野史中卻有記錄。從野史中來看,對待雙胞胎,古人有兩種做法。編輯一:雙胞胎對古人來說是一件不吉利的事。
  • 為什麼古人重視嫡長子?
    古人重視嫡長子是基於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也就是說嫡長子在家族中具有繼承權,繼承的主要是權力。那麼為何非得規定是嫡長子繼承呢?
  • 嫡長子是大家族繼承人的第一人選,這究竟為何?古人套路相當深!
    前面說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並不是兩個並列關係的句子,它們表明了古代繼承關係的先後順序。意為:如果有原配妻子生下的兒子,就在當中選擇最年長的,也就是嫡長子。如果沒有嫡子的話,就在其他兒子裡選一個母親地位最高的繼承。這一制度主要特色就是:老娘英雄兒好漢,老娘位低兒完蛋(子以母貴)。
  • 在古代長子死後,次子和長孫,誰更有權利繼承家業?
    從秦朝開始,王位的繼承人都是嫡長子,但是從秦始皇這裡就出現了意外,他的位置並沒有傳給自己的大公子扶蘇,而是給了小兒子胡亥,這不僅是因為偏愛,還有趙高從中作梗的緣故。不過從他之後的各個朝代都在沿用他的制度,不僅僅是皇室,就算的普通的百姓也會用到,那麼家大業大的人更是如此。
  • 古人為何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哪怕他不賢能?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早在千年前的古代,關於遺產的爭端,就已經是一個屢見不鮮的問題,小到粟米銀錢,大到江山社稷,總是會有人大打出手,當面對這種情況,長輩要在子嗣繼承權間做出選擇,往往會採取「嫡長子繼承制」的方法,也就是選擇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但是它真的明智嗎?
  • 古代嫡出、庶出有多大區別?庶出之人是否一生無出頭之日?
    一個家庭,通常由其嫡子繼承,若嫡子不僅一個,則由嫡長子繼承。若沒有嫡子,便由庶長子繼承。若後代中沒有男性,那麼繼承權將旁落,由其弟弟繼承。這之中的先後順序,便可看出對嫡子的重視程度。繼承人的選擇不由才能判定,根據身份決定,這是先天不可更改的。
  • 古代的大家族裡,如果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繼承家產?
    在極為重視血緣關係的古代,宗法制是一種得到普遍推廣和認同的制度,宗法制也就是以家長制為核心,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一種社會體制,作為血緣關係的直接提現,宗法制的繼承核心,便是「嫡長繼承制」。正妻所生者便為嫡子,而妾所生者則為庶子。而在繼承關係中,首重「嫡庶」,次重「長幼」。
  • 在古代某個大族,假如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繼承權利更大
    我國古代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說正室所生的長子擁有優先的繼承權。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作為一個國家的禮法制度來實行的,很好的維護了當時的社會秩序,因為一個家族兒子太多了的話,如果互相競爭,導致禍起蕭牆,最後會給整個家族或社會都帶來不安定的因素。
  • 大清國歷經12皇帝,為何僅1個皇帝是嫡長子?原來真相是這樣的
    大清國歷經12皇帝,為何僅1個皇帝是嫡長子?那在這段歷史中,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秘密,那就是除了慈禧太后的兒子同治皇帝之外,其他的皇帝都不是以長子的身份去登記的。自遠古時代的堯舜開闢了禪讓制嗎,但很可惜,這樣讓賢的制度之保持了這麼一次,接下來的都是君主世襲制。
  • 嫡長子的重要性,嫡次孫都比嫡次子地位高!
    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為天下的大宗。因此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就是嫡長子繼承。至此,嫡長子繼承王位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西周以後的各王朝,基本上都執行周朝宗法制所規定的嫡長子繼承制,即嫡長子擁有政治繼承權。嫡次子和庶子按照身份等級不同,獲得不同的次級政治地位。例如:周王的嫡長子為周王;嫡次子為諸侯,庶子或為諸侯或為公、卿。
  • 周採用分封制存在八百年,秦採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比不上...
    按照這個分封制的出現邏輯,後面天子、諸侯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推行。周天子把王位傳給了嫡長子,其他的兒子就分封出去,給他們一塊土地去自治,這些小兒子就變成了諸侯國的國君。然後諸侯國的國君也把王位傳給嫡長子,其他的兒子也分封出去,也給一塊地自治,只不過不再是封地的王,而是以卿大夫的級別存在。依次類推,保持了整個金字塔模式的體系。
  • 從明代同知斷庶子遺產案看古代的遺產繼承
    那麼,古代官員遇到了遺產糾紛怎麼判案,古代的遺產繼承制度究竟怎麼樣呢?下面就通過一個案例來看一下。  滕同知巧判庶子繼承遺產案  據明代餘象鬥所著《廉明公案》的記載:明朝北京順天府香河縣倪姓人家發生了一起遺產糾紛案,經過府衙同知巧妙斷案得到了很好的處理。  香河縣有一鄉官知府倪守謙,家產頗豐,足有數萬。
  • 古代中國的一夫多妻制與西方的一夫一妻制差別有多大?
    在古代西方,由於上流社會也是需要政治聯姻,夫妻之間沒有感情是常有的事情,那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後,還沒老的男女為了尋求刺激就尋找情婦和情夫,以至於在當時西方上流社會中,沒有情婦和情夫是一件非常不時尚的事情。今天,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