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立長不立賢?原因很簡單,你是皇帝也會這麼做

2020-12-25 今人說古

中國自周以來,秦漢到明清,很多情況都是立長不立賢。宗法制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係分配國家權力大小,方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個原則,一為嫡,二為長。周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是最開始最嚴格的,即正妻所生的大兒子繼位。秦朝之後,不太考慮是否正妻所生的,只想是不是長子。

周天子娶妻生子,正妻必然是有著龐大勢力集團的家族,只有強強聯合,才能維持中央的強勢。西周最明顯的例子:周幽王廢嫡立庶,廢黜王后申後和太子姬宜臼。申後和太子姬宜臼是申國君主的女兒和外孫,申侯大怒聯合繒國和犬戎進攻西周,周幽王被殺。前任太子姬宜臼繼位稱周平王,史稱東周,周王朝從此衰弱。

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不願立長,導致內亂不斷。很多時候誰先回都城誰就為君主,真是一片混亂。在世界歷史上,西方奧斯曼帝國爭奪帝位的競爭最殘酷的,皇子在十二三歲時下放到地方任職歷練。老皇帝一死,各地的皇子們誰最先回到皇宮誰就是皇帝,然後派出使者和大軍殺光還在路上的皇子們。那些皇子會束手待斃嗎?答案是不會的,各地總督會掀起一場叛亂,表示支持哪位皇子。

慢慢的到後面,都城禁衛軍首領想立誰當皇帝,就先把駕崩消息告訴誰,最後奧斯曼皇帝都變成禁衛軍的傀儡了。晚年的隋文帝廢長子楊勇而立楊廣,全部朝臣給予支持認為其賢明,後面隋朝的滅亡誰敢說楊廣不用負最大的責任。

立儲從來都是古代王朝的大事,而標準如何一直都是立長,皇帝一旦偏離「立長」的標準必然招致大臣們的反對。大臣們反對理由一般有兩個:一自古禮法如此、二是不立長立賢能的話,大臣和皇子都會鑽空子,大臣支持哪個皇子就說哪個賢,朝堂黨同伐異豈不是一片混亂。而皇子想做皇帝就要表現得賢能,真賢能假賢能,恐怕只有自己和少數人知道。操作空間太大了。

賢明是誰說的?大臣們說的,新皇帝容易被大臣挾持。《雍正王朝》中太子被廢,滿朝文武擁立賢明遠揚的八阿哥為太子。康熙就是沒把大位傳給他,而給了雍正。康熙知道賢明是裝的,八阿哥善於籠絡人心,保護官僚集團的利益,哪個官吏敢說他不賢?大清江山留給他,江山社稷遲早毀於一旦,而且大清到底是那群官僚的,還是他愛新覺羅家的。

賢明是主觀可以改變的,長子身份是客觀已經定下,改變不了的。立長不立賢是選擇最合適最有利於穩定的繼承人的方法,隨便找個智力正常的嬰兒,從小培養他治國理政能力,長大後一樣可以做一個合格的君主。

相關焦點

  • 在我國古代為啥立長不立賢?原因很簡單,你是皇帝也會這麼做
    在我國從古至今,從周朝到明清,很多情況下都是立長不立賢,這也形成了一種制度,嫡長子繼承制可以說是一個默認的規則,在裡面有很多因素。西周便是一個很明顯的歷史,當時周幽王廢除嫡長子選擇庶子,並將申後一起廢掉,而申後和太子是申國國君的女兒和外孫,這頓時讓申王大怒,聯合繒國和犬戎進攻西周,周幽王被殺,被廢的太子則登基,西周成為東周。
  • 大清王朝親王眾多,為什麼偏偏無人敢興兵造反?原因其實很簡單
    在我國古代,人們夢想當皇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可以擁有後宮三千妃嬪,日日夜夜流連溫柔鄉。擁有這麼多的妃嬪,自然就會有更多的子嗣,手心手背都是肉,那麼到底選誰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擔負起治國理政的重任呢?關於繼承的問題,古代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是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立長不立賢。
  • 原因有兩點
    如果是按照長子繼承的話,他繼承皇位的概率也更大,不過為什麼最後會選擇了玄燁呢? 在我國古代一直遵循著立長不立賢的立儲制度,也就是說只要你是嫡長子,那麼你就是繼承人,他們也不會考慮其他的孩子是不是有這個才能?這樣的制度在我們看來都是不公平的。
  • 古代都是立長不立賢,並不是皇帝不想,而是皇上實在沒有辦法
    這個中國上最後一個奴隸制的王朝建立之後,就是一直都以長子為第一順位的繼承人,可是在後來的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一個個朝代開始更新換代,一直到了最後一個王朝的滅亡,基本都是立長不立賢,還很少是不讓自己的長子繼位。
  • 古代皇帝為什麼沒有雙胞胎
    對歷史比較熟悉的朋友應該知道,中國歷史上從第一代皇帝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儀,一共494位皇帝,時間長達2132年。按理說,這麼龐大的皇帝朝代,加上他們身後的後宮隊伍。生個雙胞胎根本不是什麼難事。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皇帝中一定有人生過雙胞胎的子嗣,但是為什麼歷史中為什麼沒有過記載呢?那麼我們就來跟大家說一下這裡面的原因。首先第一點,雙胞胎這個事情跟迷信有關係,這話怎麼說呢?其實古代的時候生雙胞胎,尤其是男孩是不吉利的。因為在中國遠古時代有一個奇怪的習俗,就是孩子一出生,要看哪個強哪個弱,兩個孩子中弱的那個往往會被直接弄死。
  • 古代皇帝立儲君時,為何都立長不立賢?不怕長子昏庸亡國嗎?
    古代帝王選擇繼承人有個共識:立長不立賢,由此也引出一個百年不變的疑惑:皇帝願意立嫡長子,卻不願意立賢人,可若是長子不賢,害了整個朝政,那不就遺臭萬年了嗎?劇照事實上,之所以古代立長不立賢,道理很簡單。賢明是主觀可以改變的,而長子的身份卻是客觀已經定下的。
  • 秦始皇死後,蒙毅、蒙恬為什麼沒有支持太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
    秦始皇生前,就對太子扶蘇持有警戒之心,對皇族宗親一直採取限制措施,避免做大威脅政權穩定。為了避免之前皇族宗親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的悲劇,秦始皇稱帝後並沒有分封皇室子弟為王拱衛皇權,而是採取內廷、外廷、皇族三者相互制衡方式維持政權穩定,三者代表人物分別為趙高、李斯、扶蘇。為了防範扶蘇提前上位逼宮,秦始皇把扶蘇派去戍邊。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迅速聯手,控制了政局。
  • 皇帝立長不立賢,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懂,換你當皇帝也得這麼做
    在中國的古代,皇位的傳承,大部分都是傳給皇帝的嫡長子。這個習慣在一直沿襲,但是有時候嫡長子的才華並不能擔任皇帝。所以立嫡還是立賢,成了每一個朝代的問題,那麼為什麼這一習慣能一直延續下來呢?我們從幾個朝代可以看出來,皇帝從來都不會以立賢為標準,比如唐高祖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但是明顯李世民更得人心;朱元璋立了長孫朱允炆,賢能的朱棣卻被晾在了一邊;經歷過這些的朱棣,也沒有選擇改變,立了長子朱高熾。
  • 古代皇帝為何信任舅舅卻猜忌叔叔?是因為叔叔面相不好嗎?並不是
    古代的皇帝的確非常願意重用舅舅而不用叔叔,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動用叔叔,保不齊第二天皇帝就不是自己了。你只認我做娘舅之親……你便叫我做阿舅,我便認你做外甥。這句話出自《水滸傳》,在《水滸傳》當中的第14回,其實親娘舅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稱呼,在南方一般稱之為老娘舅,而在北方稱之為舅舅。
  • 他是歷史第一痴傻皇帝,卻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
    倘若沒有諸葛亮和姜維在蜀漢慘澹經營,蜀國滅亡的時間估計會提前好幾年。劉禪也成了後世的反面教材,畢竟一個人廢物到極致了基本就等於「扶不起的阿鬥」。可一世英名的晉武帝卻生了一個傻兒子司馬衷。此人並非昏庸,而是真的傻,通俗點講就是一個弱智。晉武帝統一三國後,認為自己功不可沒,開始放縱生活,極度奢靡,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 古代皇帝不愁吃不愁穿,為什麼平均壽命都很短?原因讓人頭疼
    從《中國皇帝全傳》中的記載來看,歷史上的皇帝裡,年數最高的皇帝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直活到89歲才壽終正寢。而壽命最短的皇帝甚至只有一歲。大多都是四、五十歲歲就去世了的。那麼為什麼古代皇帝們的平均壽命會如此之短呢?原因有點讓人頭疼。
  • 古代皇帝為啥不讓嬪妃哺乳自己的兒女,而是找奶娘?原因很簡單
    在後宮生活,不管是嬪妃還是皇后,生下孩子會引來嫉恨,因為有些嬪妃生不了孩子,所以為了孩子的安全,交由奶娘照顧比較好。再者,有孩子之後,皇帝的寵愛會增加,所以也會引起一些人的嫉恨,所以,交給奶娘帶比較好。當然了,最重要的是奶娘專業,受過專業訓練,由她帶著不會出危險。這裡可能有人會說了,奶娘就能看好孩子嗎?
  • 為什麼古代堅持採用嫡長子繼承制?因為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了
    周朝是古代最長命的王朝,國祚791年。而之後國祚最長的就是宋朝了,享國320年。兩漢雖然是都是劉家統治天下,但是中間卻被新朝隔開,所以壽命只能分開統計了(兩宋、兩晉、東西周這些朝代並沒有被朝代隔開,所以能一起統計壽命)。為什麼自周朝之後就再也沒有王朝能超過四百年?很多人都把原因歸結到皇帝繼承制度上。
  • 古代的皇帝為什麼都喜歡去泰山封禪?什麼人能上泰山封禪?
    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封禪泰山這幾個字,大多數人知道的封禪泰山就是去泰山祭祀而已,那麼為什麼古代皇帝都那麼熱衷去泰山封禪?又是什麼樣的皇帝才能封禪泰山呢?五嶽之中泰山並不是最風姿秀麗的,也不是最挺拔高聳的,更不是最巍峨險峻的,可是無數的皇帝都要上泰山封禪,並且以上泰山封禪為榮,這到底是怎樣的原因呢?
  • 為何古代皇帝大多很難活過40歲?5大原因,最後一個令人無奈
    這樣看來,古代的人也不能算短命。與皇帝的平均壽命39.2歲相比較,明顯就長壽多了。那麼問題來了,作為一個國家的皇帝,生活富裕而高貴,享有無盡的權力,那麼為什麼他會這麼短壽呢? 主要有五個原因: 意外死亡 除開「生老病死」之外,其他因素導致的死亡都是意外死亡,因為人類無法改變自然規律。
  • 古代皇帝明知吃丹藥會死人,為什麼還是趨之若鶩?
    道教甚至在唐代還被立為國教,還有不少皇帝以身求道,比如宋徽宗、明世宗嘉靖皇帝,道教的盛行可見一斑。不僅如此,由於道教提倡煉丹成道,許多皇帝整天在皇宮後院裡煙燻火燎地煉製丹藥,煉製丹藥當然是為了吃,大家知道古代丹藥裡含有重金屬鉛,人吃下去必然是要中毒的,所以許多皇帝都是吃丹藥慢性死亡的。
  • 古代皇帝每天吃的那麼好,享受那麼好的待遇,為什麼壽命那麼短?
    要說到古代的皇帝的話,很多人都會有一臉羨慕的表情,大部分人都認為我國古代時期每個地方都有統治的皇帝,那麼這個皇帝可以說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權利,每天還可以享受到這麼多好吃的和好玩的,那麼古代的皇帝衣食那麼好,為什麼活著卻不長呢?
  • 如果能穿越重生,你是選擇做古代皇帝,還是現代富豪?
    網文圈近日又發起了新鮮話題,假如穿越或者重生的時候給了你兩個選擇,清朝以前的皇帝vs現代的超級富豪,你會選擇哪個?眾所周知,穿越和重生是網絡小說中最常見的橋段,也是主角賴以生存的金手指。當然是現代富豪,富可敵國的那種,這樣我就可以邀請諸位道友一起開遊艇派對了(_)跟最重要的是,你當皇帝有wifi嗎?你當皇帝有電腦嗎?你當皇帝有空調嗎?夏天沒有空調還活不活了??——傲天諸君可記得酒池肉林的傳說。 現在你找個敢這麼幹的給我看看?
  • 為何古代皇帝結婚時,要讓皇后先吃個餃子才能行房?原因很簡單
    雖然古代有「一夫多妻制」,但是嚴格一點說,應該叫做「一夫一妻多妾制」。因為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只能娶一位正妻,再找都算是納的小妾。和皇帝結婚的「正妻」一般都會被封為皇后,之後被選入宮中的「妾」也有可能被封為皇后,歷朝歷代不一樣。那麼既然是只結一次婚,婚禮肯定是非常隆重和特別講究的。
  • 古代皇帝養尊處優,為何平均年齡不到40歲?哪些原因導致的?
    01中華上下五千年,在這期間共有83個王朝,559位帝王,397為皇帝,162為國王。這麼多帝王,壽命跨度有多大?按理來說,帝王生活那麼好,不應該會那麼短命,為何大多數都難活過40歲呢?02其實很簡單,咱們可以從這五個方面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