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一日 今日話題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小詩兄問安
作者 | 不雨亦瀟瀟
朗誦 | 羋兒
編輯 | 慈懷詩會(ID:cihuaishihui)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羋兒朗誦
提起鄭板橋,很多人腦海中會冒出那句廣為流傳的妙語:難得糊塗,吃虧是福。
其實,比起上面這句話來,他還有一句更妙的名言:「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四美也。」
也正因如此,鄭板橋的一生只畫蘭、竹、石三種畫。
看懂了這三幅畫,也就活出了精彩人生。
-01-
幽雅如蘭,內心寧靜
王安石在《太湖恬亭》中寫到:「清遊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有機。」
塵世喧囂迷亂,極易遮蔽人心。
與其為了名利奔波勞碌,倒不如嘗試於紛亂之中尋一靜處,讓你的心靈在寧靜中重獲新生。
鄭板橋筆下的蘭花,便是如此。
幽蘭喜靜,生於空谷。
因此,在晚年時,鄭板橋所畫的蘭花,大都「種」在寧靜一隅。
也許人生便是如此,只有在經歷過喧鬧紛擾之後,才能格外體會到清靜的可貴。
曾經有一位虔誠的信徒,每日都會從家中挑選幾朵鮮花,然後帶去寺廟供佛。
這一天,她像往常一樣去寺裡供佛,正巧遇到了禪師。
禪師欣慰地說:「你每日都如此虔誠地為佛獻花,來世定有福報。」
信徒聽後十分喜悅,向禪師道出了自己每日都來獻花的原因。
原來,她每次送花供佛時,心中都會十分清靜。但是每次一回到家中,便會因瑣碎小事而心亂如麻。
《蘭花佛手圖》
一想到這裡,她馬上向禪師詢問:在喧囂的塵世中,我們如何才能保持心靈的清靜呢?
禪師聽後,反問她說:「你每天來佛殿獻花,想必一定是個愛花之人。那我問你,如何才能使花朵保持新鮮並且散發香氣呢?」
信徒回答道:「這個很簡單,每天給花換水,隔段時間修剪一次花梗就可以了。」
禪師笑道:「施主所言甚是。花的生長與花盆無關,而與自身是否能吸取水分有關。人也和花一樣,惟有學會從喧囂之中吸取寧靜,方能從靈魂深處散發芳香。」
信徒聽後,恍然大悟。她趕忙對禪師行禮,希望以後有機會能跟隨大師修行悟道。
禪師淡淡一笑,說道:「鬧中取靜也好,靜中悟道也罷,無關環境,只關心境。心若靜,生活中處處可以悟道。」
從那以後,不論身處何地,信徒都會靜心悟道,再也沒有因為塵世的喧鬧而煩擾。
《菜根譚》有言:「人心有個真境,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茗而自清芬。」
其實,靜心之處本無需向外尋找,那真正的「靜」就源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我們要想進入心中的真境,須得像蘭花一樣,忘卻外界的嘈雜,讓心徹底靜下來。
-02-
中空如竹,虛懷若谷
鄭板橋晚年時曾在一幅《竹石圖》中題詩: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筆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他畫了40年的竹子,方才悟出其中蘊含的去實成空之道。
由此可見,要想真正做到像竹子一樣虛懷若谷、不矜不伐,實屬不易。
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次,宋朝的肅王和大臣沈元用一同出使金國,並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
一日,無事可做的二人感到十分無聊,便決定一同遊覽寺院。
走著走著,忽然看到一塊唐朝遺留下來的石碑,上面鐫刻的碑文對仗工整、辭藻優美,總共竟有三千餘字。
在觀賞完碑文之後,二人見天色已晚,便不再前行,轉身往回走。
沈元用的記憶力很好,於是在回去的路上,他一邊走路,一邊朗誦剛才所觀賞的碑文。
肅王邊走邊聽,始終沉默不語。
回到住處之後,沈元用想炫耀自己的才能,便找來紙筆,將碑文默寫下來,遇到記不住的地方就先空下。
最後寫完一看,總共才空了十四個字。
《竹石圖》
肅王掃了一眼默寫好的碑文,隨即拿起筆,將所有空缺的地方都補齊了。
寫完之後,將筆放下,就去和別人談論其他的事情了,自始至終,面無傲色。
沈元用一看,不由得大驚失色,立刻向肅王表達了自己的敬佩之情。
而肅王笑道:「你不要誇我能勝過別人,真正能勝過我的人還有很多呢!」
肅王雖才能絕倫,卻戒驕戒躁、虛懷若谷,實在是品性高絕之人。
聽完肅王這番話後,沈元用既感且佩,從此之後,他便虛心處世,再也沒有炫耀過自己的才能。
王陽明曾說:「謙受益,滿招損,器虛則受,實之不受,物之恆也。」
真正的智慧,不在於高聲吆喝,四處炫耀;而在於內斂低調,虛懷若谷。
做人要有三分傲氣,卻不能存半分自滿。
人若是滿了,便再也無法容納這世間的靈氣。
-03-
堅貞如石,風骨傲然
石之風骨,一直以來都備受文人雅士的推崇。
鄭板橋在其代表作《柱石圖》中題詩:「誰與荒齋伴寂寥,一隻柱石上雲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鬥何能折我腰。」
在歷史上,許多人以「石」為榜樣,將那種堅貞如石的品性,作為修身的一大課題。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一生懷才不遇,在屢試不第後,他下定決心,不再與官場打交道。
於是蒲松齡獨自回到家鄉,當起了教書先生。
除了給孩子們傳授知識外,蒲松齡還將部分時間投入到編撰《聊齋志異》上。
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位高官的請帖,請貼上寫著「請吃半魯」四字。
此時的蒲松齡早已決心遠離官場,於是他便將請帖隨手一扔,然後授課去了。
第二天,當蒲松齡又要去教書時,妻子攔住他說:「你今天不是要去大人家中赴宴嗎?換一身體面點的衣服吧!」
蒲松齡轉身說道:「誰說我要去赴宴了?有那時間不如去教教課,寫寫書,我才不想去應付那幫人呢。」
《柱石圖》
妻子接著勸道:「你們畢竟是昔日同窗,何況如今人家身處高位,還能想到你。如果不去赴宴的話,倒顯得我們有些小肚雞腸了。」
在妻子的再三勸說下,蒲松齡沉思良久,最後選擇了去赴宴。
到了赴宴地點之後,這位大官一看他來了,急忙吩咐僕人上菜。
這時,一位丫鬟端了一盆魚湯上來。
蒲松齡這才明白,原來請帖中提到的「半魯」竟是指魚。
魚湯放好後,大官笑眯眯地說:「請兄臺多多包涵。我當官以後還算清廉,所以只能以魚湯待客。但你若能助我渾水摸魚,那我們日後還怕沒有魚吃嗎?」
聽完這番話後,蒲松齡方才明白:原來對方是想拉攏自己。
只見他輕輕啜了一口魚湯,淡然說道:「有湯就夠了,大人您喜歡摸魚,而我只會放魚歸海,我更喜歡看到魚在水中遊。」
面對誘惑,蒲松齡不卑不亢、堅持己心,絲毫不為利益所動。對方見他如此堅貞,便只好作罷。
清代趙爾豐曾說:「石體堅貞,不以柔媚悅人。孤高介節,君子也,吾將以為師。」
石之趣味,在於其本身的獨特內涵而非外表;石之魅力,在於它能於方寸之間包羅萬象,卻不以媚姿俗態引人注目。
不動搖己心,不迎合他人,不讒不媚,不屈不移,這樣的人生,方才稱得上精彩充實。
-04-
鄭板橋曾作一題畫詩:
一竹一蘭一石,
有節有香有骨,
滿堂皆君子之風,
萬古對青蒼翠色。
人生如畫,落筆無悔,有的絢麗輝煌,有的平淡無奇。
名畫不可複製,人生無法重來,細細揣摩鄭板橋的這三幅畫,我們不難發現:
為人處世,做到有節有香有骨,方可散發出永恆的亮色。
*作者:不雨亦瀟瀟,說書的俠客,仗劍的書生,追劇小能手,永遠「vip」。本文首發慈懷詩會(ID:cihuaishihui)詩,是一種生活態度,轉載請聯繫微信號(banshuyue)授權。
*朗誦:羋兒。新浪微博:羋兒兒。懶人聽書:羋兒。蜻蜓FM:羋兒。
寂寞的心,不要再迷惑
流浪的人,不要再漂泊
俗世中的人們
都是未被發現的至寶
所以,我準備了這個
願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關注慈懷國學公眾號——慈懷書院,
每天共讀《論語》和《弟子規》等經典,
滿懷希望做自己,自在淡定誠可愛。
詩,是一種生活態度
走進慈懷詩會
以詩會友,以文養神
追尋獨屬於你的詩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