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的三幅畫,人生的三種境界

2021-02-07 慈懷詩會

三月二十一日  今日話題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小詩兄問安

作者 | 不雨亦瀟瀟

朗誦 | 羋兒

編輯 | 慈懷詩會(ID:cihuaishihui)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羋兒朗誦


提起鄭板橋,很多人腦海中會冒出那句廣為流傳的妙語:難得糊塗,吃虧是福。


其實,比起上面這句話來,他還有一句更妙的名言:「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四美也。」


也正因如此,鄭板橋的一生只畫蘭、竹、石三種畫。


看懂了這三幅畫,也就活出了精彩人生。


-01-

幽雅如蘭,內心寧靜


王安石在《太湖恬亭》中寫到:「清遊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有機。」


塵世喧囂迷亂,極易遮蔽人心。


與其為了名利奔波勞碌,倒不如嘗試於紛亂之中尋一靜處,讓你的心靈在寧靜中重獲新生。


鄭板橋筆下的蘭花,便是如此。


幽蘭喜靜,生於空谷。


因此,在晚年時,鄭板橋所畫的蘭花,大都「種」在寧靜一隅。


也許人生便是如此,只有在經歷過喧鬧紛擾之後,才能格外體會到清靜的可貴。


曾經有一位虔誠的信徒,每日都會從家中挑選幾朵鮮花,然後帶去寺廟供佛。


這一天,她像往常一樣去寺裡供佛,正巧遇到了禪師。


禪師欣慰地說:「你每日都如此虔誠地為佛獻花,來世定有福報。」


信徒聽後十分喜悅,向禪師道出了自己每日都來獻花的原因。


原來,她每次送花供佛時,心中都會十分清靜。但是每次一回到家中,便會因瑣碎小事而心亂如麻。


《蘭花佛手圖》


一想到這裡,她馬上向禪師詢問:在喧囂的塵世中,我們如何才能保持心靈的清靜呢?


禪師聽後,反問她說:「你每天來佛殿獻花,想必一定是個愛花之人。那我問你,如何才能使花朵保持新鮮並且散發香氣呢?」


信徒回答道:「這個很簡單,每天給花換水,隔段時間修剪一次花梗就可以了。」


禪師笑道:「施主所言甚是。花的生長與花盆無關,而與自身是否能吸取水分有關。人也和花一樣,惟有學會從喧囂之中吸取寧靜,方能從靈魂深處散發芳香。」


信徒聽後,恍然大悟。她趕忙對禪師行禮,希望以後有機會能跟隨大師修行悟道。


禪師淡淡一笑,說道:「鬧中取靜也好,靜中悟道也罷,無關環境,只關心境。心若靜,生活中處處可以悟道。」


從那以後,不論身處何地,信徒都會靜心悟道,再也沒有因為塵世的喧鬧而煩擾。


《菜根譚》有言:「人心有個真境,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茗而自清芬。」


其實,靜心之處本無需向外尋找,那真正的「靜」就源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我們要想進入心中的真境,須得像蘭花一樣,忘卻外界的嘈雜,讓心徹底靜下來。


-02-

中空如竹,虛懷若谷


鄭板橋晚年時曾在一幅《竹石圖》中題詩: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筆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他畫了40年的竹子,方才悟出其中蘊含的去實成空之道。


由此可見,要想真正做到像竹子一樣虛懷若谷、不矜不伐,實屬不易。


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次,宋朝的肅王和大臣沈元用一同出使金國,並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


一日,無事可做的二人感到十分無聊,便決定一同遊覽寺院。


走著走著,忽然看到一塊唐朝遺留下來的石碑,上面鐫刻的碑文對仗工整、辭藻優美,總共竟有三千餘字。


在觀賞完碑文之後,二人見天色已晚,便不再前行,轉身往回走。


沈元用的記憶力很好,於是在回去的路上,他一邊走路,一邊朗誦剛才所觀賞的碑文。


肅王邊走邊聽,始終沉默不語。


回到住處之後,沈元用想炫耀自己的才能,便找來紙筆,將碑文默寫下來,遇到記不住的地方就先空下。


最後寫完一看,總共才空了十四個字。


《竹石圖》


肅王掃了一眼默寫好的碑文,隨即拿起筆,將所有空缺的地方都補齊了。


寫完之後,將筆放下,就去和別人談論其他的事情了,自始至終,面無傲色。


沈元用一看,不由得大驚失色,立刻向肅王表達了自己的敬佩之情。


而肅王笑道:「你不要誇我能勝過別人,真正能勝過我的人還有很多呢!」


肅王雖才能絕倫,卻戒驕戒躁、虛懷若谷,實在是品性高絕之人。


聽完肅王這番話後,沈元用既感且佩,從此之後,他便虛心處世,再也沒有炫耀過自己的才能。


王陽明曾說:「謙受益,滿招損,器虛則受,實之不受,物之恆也。」


真正的智慧,不在於高聲吆喝,四處炫耀;而在於內斂低調,虛懷若谷。


做人要有三分傲氣,卻不能存半分自滿。


人若是滿了,便再也無法容納這世間的靈氣。


-03-

堅貞如石,風骨傲然


石之風骨,一直以來都備受文人雅士的推崇。


鄭板橋在其代表作《柱石圖》中題詩:「誰與荒齋伴寂寥,一隻柱石上雲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鬥何能折我腰。」


在歷史上,許多人以「石」為榜樣,將那種堅貞如石的品性,作為修身的一大課題。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一生懷才不遇,在屢試不第後,他下定決心,不再與官場打交道。


於是蒲松齡獨自回到家鄉,當起了教書先生。


除了給孩子們傳授知識外,蒲松齡還將部分時間投入到編撰《聊齋志異》上。


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位高官的請帖,請貼上寫著「請吃半魯」四字。


此時的蒲松齡早已決心遠離官場,於是他便將請帖隨手一扔,然後授課去了。


第二天,當蒲松齡又要去教書時,妻子攔住他說:「你今天不是要去大人家中赴宴嗎?換一身體面點的衣服吧!」


蒲松齡轉身說道:「誰說我要去赴宴了?有那時間不如去教教課,寫寫書,我才不想去應付那幫人呢。」


《柱石圖》


妻子接著勸道:「你們畢竟是昔日同窗,何況如今人家身處高位,還能想到你。如果不去赴宴的話,倒顯得我們有些小肚雞腸了。」


在妻子的再三勸說下,蒲松齡沉思良久,最後選擇了去赴宴。


到了赴宴地點之後,這位大官一看他來了,急忙吩咐僕人上菜。


這時,一位丫鬟端了一盆魚湯上來。


蒲松齡這才明白,原來請帖中提到的「半魯」竟是指魚。


魚湯放好後,大官笑眯眯地說:「請兄臺多多包涵。我當官以後還算清廉,所以只能以魚湯待客。但你若能助我渾水摸魚,那我們日後還怕沒有魚吃嗎?」


聽完這番話後,蒲松齡方才明白:原來對方是想拉攏自己。


只見他輕輕啜了一口魚湯,淡然說道:「有湯就夠了,大人您喜歡摸魚,而我只會放魚歸海,我更喜歡看到魚在水中遊。」


面對誘惑,蒲松齡不卑不亢、堅持己心,絲毫不為利益所動。對方見他如此堅貞,便只好作罷。


清代趙爾豐曾說:「石體堅貞,不以柔媚悅人。孤高介節,君子也,吾將以為師。」


石之趣味,在於其本身的獨特內涵而非外表;石之魅力,在於它能於方寸之間包羅萬象,卻不以媚姿俗態引人注目。


不動搖己心,不迎合他人,不讒不媚,不屈不移,這樣的人生,方才稱得上精彩充實。


-04-


鄭板橋曾作一題畫詩:


一竹一蘭一石,

有節有香有骨,

滿堂皆君子之風,

萬古對青蒼翠色。


人生如畫,落筆無悔,有的絢麗輝煌,有的平淡無奇。


名畫不可複製,人生無法重來,細細揣摩鄭板橋的這三幅畫,我們不難發現:


為人處世,做到有節有香有骨,方可散發出永恆的亮色。



*作者:不雨亦瀟瀟,說書的俠客,仗劍的書生,追劇小能手,永遠「vip」。本文首發慈懷詩會(ID:cihuaishihui)詩,是一種生活態度,轉載請聯繫微信號(banshuyue)授權。


*朗誦:羋兒。新浪微博:羋兒兒。懶人聽書:羋兒。蜻蜓FM:羋兒。



寂寞的心,不要再迷惑

流浪的人,不要再漂泊

俗世中的人們

都是未被發現的至寶

所以,我準備了這個

願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關注慈懷國學公眾號——慈懷書院


每天共讀《論語》和《弟子規》等經典,

滿懷希望做自己,自在淡定誠可愛。



詩,是一種生活態度


走進慈懷詩會

以詩會友,以文養神

追尋獨屬於你的詩意人生


相關焦點

  • 鄭板橋的「糊塗」人生,是別人無法超越的大境界?
    ,蘊含著人生大智慧。鄭板橋有點相見恨晚,成了他的人生師長加摯友,這長者是著名禪師恆徹上人。二、幸又不幸的童年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自號板橋,是泰州興化(今江蘇興化)人,曾經步入仕途為七品縣官,後來看透官場腐敗,決絕地辭官歸隱,以賣畫為生。
  • 倪雲林畫竹意境蕭疏,明代徐渭首創畫雪竹,為何鄭板橋最有名?
    一、創造畫竹三重境界新理論 鄭板橋名鄭燮,清朝乾隆元年進士。他一生畫竹無數,他的竹畫作品繼承並發揚古人之優點,取百家之長,不拘一格並大力創新,發獨家之意。 創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三重境界之說,開畫竹藝術之新局。
  • 冷軍挑戰鄭板橋,自稱油畫第一人,專家卻說:不自量力,毫無藝術
    而在諸多的畫家中,又以清代的鄭板橋為最。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因為這三種景物象徵了一個君子最鮮明的個性,也是鄭板橋一生最真切的寫照。 這句話裡頭已經很精準的描述了鄭板橋的竹畫特點,概括起來有三個:不亂、不疏、精氣神。鄭板橋曾說,他的竹子沒有師承,全都是「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換言之,鄭板橋的作品全都是自己在生活中細緻觀察後得來的。鄭板橋的竹子,體現的是君子之風。通過淡墨和濃墨的相互對比,遠近景色的交融凸顯,最後創出一幅富含君子之風的藝術作品。
  • 索畫不賣,不索偏畫——「揚州八怪」鄭板橋到底有多怪?
    作為一個聰明絕頂、通今博古的文豪,卻愛寫什麼「吃虧是福」、「難得糊塗」的文章,還煞有介事地加上註:「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入糊塗更難」,把「糊塗」當做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其率真境界可見一斑。但鄭板橋反其道而行,對自己的畫明碼標價,用以營生。在揚州期間,他以賣畫為生。「大幅六兩,中幅四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鬥方五錢」。除此之外,還特別加注了一條「若送現錢,則中心喜悅,書畫皆佳」——你送現金,那我會很開心,書畫的質量就會很高。
  • 鄭板橋這樣畫《華封三祝》:寫來三祝乃三竹,畫出華封是兩峰
    鄭板橋這樣畫《華封三祝》:寫來三祝乃三竹,畫出華封是兩峰 朱萬章 2017-06-04 07:03 來源: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刊
  • 牟鍾鑑:鄭板橋心中的「三君子」
    人稱板橋有三絕,曰畫、曰詩、曰書,而畫中以竹蘭石三君子為主體,其他如菊、梅等只是偶有涉筆而已。在三君子之中,竹為第一,其次蘭,再次石,竹是板橋最喜愛和畫作最多的君子形象。面對多災多難的人生,君子必須堅強無畏。三是出新。題詩曰:「無多竹葉沒多山,自有清風在此間。好待來年新筍發,滿林清綠翠雲灣。」竹的衍生能力極強,竹少的山林沒過幾年便不斷生出新筍,長成竹林,把山嵐打扮得一片翠綠。君子要能不斷推陳出新,才會使事業具有長久發展的生命動力。
  • 鄭板橋「三絕之一絕」的十首詩:「一種清孤不等閒」的高冷詩意
    鄭板橋「三絕之一絕」的十首詩:「一種清孤不等閒」的高冷詩意「揚州八怪」最富盛名的,當屬鄭板橋。鄭板橋詩書畫,世稱「三絕」。鄭板橋畫的蘭、竹、石,均達到超一流的水平。尤其是畫竹,更是罕有對手。鄭板橋書法,亦是自成一體。自稱「六分半書」,人稱「板橋體」。
  • 齊白石畫蝦畫出人生三啟示三境界
    齊白石是一代國畫大師,他畫的蝦靈動活潑,栩栩如生,捕盡蝦之神韻,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成為畫壇一絕。齊白石畫的蝦62歲時齊白石開始對蝦寫生,他在畫案上放一盆活蝦,在院子小池裡養了蝦,以觀察蝦的形狀、水中遊動的姿態,按照本來面貌畫蝦。
  • 鄭板橋藝術節走過24年,呈現鄭板橋及當代興化藉名家書畫
    鄭板橋善畫,尤擅寫蘭竹,亦善書法,楷、行、隸三體相兼,以畫法入筆,用隸體參入行楷,自成一格,號稱「六分半書」,又擅詩文,作品明白流暢,不受神韻格調之縛,尤以《家書》、《道情》等作,自然坦率,為世人稱道。人稱鄭板橋詩、書、畫三絕。 鄭板橋生前自編《詩鈔》、《詞鈔》、《小唱》、《家書》,友人為之輯《題畫》。今存有詩一千餘首,詞一百餘首,曲十餘首,書信一百餘封,序跋、判詞、碑記、橫披數百件,書畫近千幅。
  • 為什麼人人都說鄭板橋的竹子畫得好?
    第三家,不用開口問,攤前擺著一幅字寫得明明白白:大幅6兩,中幅4兩,小幅2兩,條幅對聯1兩,扇子鬥方5錢。禮物食物都不如銀子好,最好現銀付款,我心裡高興,畫也畫得好。我人老體弱,就不跟你們嘮沒用的嗑了。當時城市裡的普通打工者一個月大約能賺1.5兩銀子,九品官的年薪也僅35兩銀子,還不夠買這位畫家幾幅畫。
  • 畫家少白湯發周趣談:鄭板橋的竹石蘭蕙和齊白石畫的相比誰會贏?
    如果有機會把鄭板橋的竹石蘭蕙和齊白石畫的相比,你覺得誰會贏?《鄭板橋書畫精品選》,文物出版社,1993年。3.《鄭板橋—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周積寅著,第347-348頁,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4.《鄭板橋書畫編年圖目》(下),第15、219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5.《翰海五周年精品冊》,第362頁。
  • 鄭板橋:「糊塗」人生不「油膩」
    公元1765年1月22日,鄭板橋走完了他充滿的坎坷的一生。不知道他臨終前是否還記得裘馬清狂的少年時代、他那在宦海沉浮飄搖的中年生涯以及目睹了官場黑暗種種後,辭官的那些日子裡賣字鬻畫的生活。從這四個字入手,我們會看到鄭板橋內心極其痛苦的內心,甚至這樣的痛苦或許在他當時寫這幅書法作品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意識到的,只不過潛意識裡,他已經表現了出來。
  • 鄭板橋賣畫俗不可耐,但也免不了被聰明人算計
    鄭板橋在揚州擺地攤和別的小販不一樣,他是自產自銷,並且為了避免和顧客砍價扯皮,特意寫了一份價目表貼在攤子前。按照鄭板橋的價目表,他的商品的價格是這樣的:大幅字畫六兩白銀一副,中幅字畫三兩白銀一副,小幅字畫一兩白銀一副,題寫字畫的紙扇等小件物品五錢銀子一件。謝絕還價,概不賒欠。是不是和現在的一些市繪小民一個德行。
  • 鄭板橋的糊塗人生
    還有一句是評價板橋先生的名句「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當時,鄭板橋在範縣後被調配到濰縣,當然濰縣及其貧窮,但是再窮的地方也有富人,這些豪紳惡霸,將糧食囤積起來,並且高價出售,使得百姓無米可吃。而鄭板橋來了以後開始進行打壓,調動濰縣的經濟,使富商們把米平價出售。
  • 鄭板橋是個怎樣的人?鄭板橋的趣聞軼事
    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人稱板橋先生,揚州八怪之一,是清朝著名的文人畫家。 鄭板橋這一輩子只畫蘭、竹、石這三樣東西,他曾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歷史上的鄭板橋是個幽默風趣、脾氣古怪的人,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鄭板橋的故事。
  • 面對誤解,我們與鄭板橋、魏神醫差距在哪裡?
    (一)大名鼎鼎的鄭板橋真的不會畫梅花嗎?   生活中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誤解,你該怎麼辦?   那個揮毫寫下「難得糊塗」四個大字的鄭板橋,當年從江蘇興化老家來到蘇州,在城東桃花巷的東頭開了畫室。而在西頭也有一個畫室,主人是擅長畫梅花的呂子敬。鄭板橋到了蘇州後只畫蘭竹、禽鳥、蟲魚,就是不畫梅花,有人要他畫梅花,他都介紹到西頭的呂子敬畫室。
  • 「吃虧是福」和「難得糊塗」,讓我們學學鄭板橋的處世智慧
    文/芨芨草 清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鄭板橋一生留下許多「名言」,也題過幾幅匾額,其中有兩幅最為膾炙人口,分別是「吃虧是福」和「難得糊塗」。
  • 「資訊」22張絕妙精品,讀懂鄭板橋的書畫和人生
    《難得糊塗》鄭板橋鄭板橋的人格及藝術成就也令後世很多畫家傾慕不已。比如徐悲鴻,就是鄭板橋的超級粉絲。曾在鄭板橋的《蘭竹》畫上題字:「板橋先生為中國近300年最卓絕的人物之一。他思想奇,文才奇,書畫奇。」縱觀鄭板橋的人生及藝術生涯,無不秉承一個真字。
  • 我們都讀過鄭板橋詩歌《竹石》,卻不知道他畫的竹子有多好
    我們都讀過鄭板橋這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巖中。他畫的竹子最好也最出名,到底有多好呢?今天來講一個鄭板橋醉畫竹子的故事。鄭板橋的朋友家中新砌了一道院牆。請來鄭板橋和眾多好友來家中慶祝。這位朋友趁著鄭板橋正喝酒喝得高興的時候,當著大家的面請鄭板橋為新牆畫一幅畫。
  • 科學網—兩幅「新月」畫
    原來豐先生家鄉那裡的人素來喜歡孵茶館,有時還要喝幾口酒 (飲酒只需花生、茴香頭即可,無須菜餚,故畫中不見菜碟)。逢三五知己相聚,席間談笑風生興致正濃,對已經悄然升起的明月渾然不知。故畫中之新月,乃先生心裡突然感悟到的清澈之明月也。至於此時懸在天上的究竟是新月,還是殘月,我想先生也未必在意。因為中國畫的傳統也就如此,魯迅先生說:「我們的繪畫從宋以來就盛行寫意,兩點是眼,不知是長是圓;一畫是鳥,不知是鷹是燕。」鄭板橋畫竹,畫的也是胸有成竹,而非窗外之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