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諾獎得主屠殺數百萬人,逼死妻子,是天使還是魔鬼?

2020-12-19 李論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人的一生能有多複雜?德國化學家弗裡茨·哈伯將人生的跌宕起伏、和不可思議展現的淋漓盡致。在人類歷史上他是唯一一個既是天使又是魔鬼的科學家。

我們常常對一個人的評判很簡單,這是個好人、是個壞人,這個人善良大方、這個人惡毒自私,但科學家弗裡茨·哈伯沒有一個人可以對他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因為他用自己的一生向我們證明了,任何事情並沒有絕對的對錯、沒有絕對的是非分明,現實充滿了複雜,人也一樣。

在弗裡茨·哈伯的科學生涯中,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性的發明拯救了當時數百萬人,可以說現在全球的所有人都享受著他的發明所帶來的恩惠。

但是他在拯救了人類以後,卻用自己的發明給人類帶來了一段殘酷、黑暗、沒有人性的歷史,數百萬人死於他的發明,而沒有死的人,也因為他的發明落下了終身殘疾,痛不欲生。

除了以上的功與過,他的瘋狂還直接導致了自己妻子的死亡,就是這樣一個複雜的人,還曾獲得了諾貝爾獎,以表彰他在化學上為人類做的貢獻。

是不是感覺到驚人的不可思議!下面我們就了解下這位天使和魔鬼的化身:德國化學家弗裡茨·哈伯。

天使的誕生

1868年,弗裡茨·哈伯出生在普魯士布雷斯勞一個受人尊敬的猶太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開著染料廠的商人,這也算是化學世家了。

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他從小就對神奇的化學反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很小的時候就掌握了很多的化學知識。

弗裡茨·哈伯的求學之路可以說一帆風順,1886年在著名的化學家羅伯特·本生和卡爾·李伯曼的指導下開始研究化學,並且在1891年發表了一篇在當時轟動化學家的論文,並且獲得了博士學位。

1894年,他接受了卡爾斯魯厄大學的教授職位。此後他開始和化學家卡爾·博施合作開始研究人工固氮的方法。

說白了就是想通過將空氣中的氮氣和氫氣用來合成氨(NH)。氨這種無機化學物質看起來簡單,但是它的作用非常廣泛,可以用來製作硝酸、化肥、炸藥。

從這三樣東西中的兩樣(一個用在軍事、一個用在農業)就能看出來掌握人工合成氨的重要性。

當時在無法人工合成氨的時候,人類也沒有製造化肥的能力,農業上所施用的肥料都是來自於天然動物糞便,靠動物拉粑粑肯定滿足不了人類的需求,這大大影響了農業的發展和產量。

19世紀全球絕大部分的人還掙扎在溫飽線上,吃飽飯是當時人們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找到一種高效、廉價合成氨的方法是解決吃飯問題的必要途徑。

1909年弗裡茨·哈伯和卡爾·博施的合作獲得突破,開發出了被稱為哈伯-博施法人工固氮方法。1911年在德國率先實現人工氨的工業化生產。

人類從此就徹底擺脫了對天然氮肥的依賴,通過氨肥的使用,農作物產量大幅提升,解決了數百人人吃飯的問題。

直到今天氨肥也一直被用於農業,可以說解決了全球2/5的人口吃飯的問題。

為了表彰弗裡茨·哈伯革命性的發現,在1918年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要是它的科學生涯到此就結束的話,那麼弗裡茨·哈伯就是一位毫無爭議的近代最偉大的化學家。但是他除了是一位化學家以外,還是一位愛國主義狂熱分子。

為了自己的國家,他一時間頭腦發熱到完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一位科學家最為理性的判斷能力。

魔鬼的出現

我們科學可以救人,造福人類,也可以殺人,例如物理上核能,和平使用可以給人類帶來無限的清潔能源,如果有人要用它來製造武器,那麼核能不僅能瞬間讓一座城市消失,還能毀滅人類。

當然化學也不例外,他可以讓農業產量提高,也可以毒害人的生命。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從某些方面講德國敢發動戰爭一部分原因還跟弗裡茨·哈伯的人工合成氨的突破有關,因為這種化學物質不僅可以做化肥,還可以用來製作炸藥。

這讓德國擺脫了對硝石進口的依賴,讓德國有了用不完的火藥。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4年的時間,由於當時沒有像坦克這種可以輕鬆逾越任何障礙的武器。

因此在戰爭的後期西線戰場就陷入了長久的塹壕對峙戰,鐵絲網加塹壕加重機槍,使得任何一方的士兵都無法衝鋒。

誰衝誰死,就這樣一直僵持不下,死傷無數。作為化學家的弗裡茨·哈伯也是一位狂熱分子,他從自己的專業著手就想到了利用毒氣打破僵局的辦法,為自己的國家贏得勝利。

這個想法給人類帶來了無法言語的傷害,建議隨即被採納,弗裡茨·哈伯被被任命為德國戰爭部的化學部部長。從此他有了另外一個身份「化學戰之父」。

弗裡茨·哈伯首先開發了一種毒氣叫氯氣,這種氣體常溫下是黃綠色,對人的呼吸道有非常強的刺激性,300mg/m3的濃度就可以致命。

當時釋放毒氣的方法非常的原始,由於氯氣比空氣中,在風向朝著敵方的時候就打開氯氣瓶,一陣陣黃綠色煙霧就會沿著地面被風帶到敵人陣地,給敵人帶來損傷。

有時風向突然改變也會給自己造成傷害,所以伴隨著毒氣戰的開始,防毒面具也隨著發展了起來。

除了氯氣以外,弗裡茨·哈伯還開發出了光氣(COCl2),它的毒樣要比氯氣強很多倍,而且是一種無色的氣體,防護起來更加困難。

最讓人聞風喪膽的就是芥子毒氣(C4H8Cl2S),這種毒氣的致命、致殘非常高,在毒氣戰中由芥子毒氣造成的傷亡佔比高達80%。

除了在一戰,在後來的二戰中芥子毒氣一直被使用,它也被稱為「毒氣之王」。看過電影《八佰》的人應該還記得日軍往四行倉庫裡釋放芥子毒氣的場景。

毒氣戰使得弗裡茨·哈伯聲名狼藉,被人們稱為惡魔,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對其進行譴責,釋放毒氣也被稱為是最卑鄙的手段,因為毒氣致殘的機率非常高;

而且中毒以後不會立即死亡,而是會經歷難以想像的痛苦,所以毒氣戰是被禁止的一種卑劣行為。

弗裡茨·哈伯的狂熱已經讓他失去了理智,就算是自己妻子用自己的生命來阻止他,他也無動於衷,還是在研究著毒氣。最終他的妻子在悔恨中自殺身亡,以表示對自己丈夫的抗議和不滿。

1918年一戰結束,弗裡茨·哈伯並沒有用自己製造的毒氣給國家帶來勝利,但就在同年他卻因為合成氨氣,獲得了那一年諾貝爾獎。

這件事直到現在也被人們詬病,有人說他是惡魔、是罪人,有人說他也是被迫無奈,出於考慮自己國家的利益。

晚年的遭遇

不可否認哈伯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在一戰結束以後他繼續秘密的為德國研製化學武器。而且他還想從海水裡提取黃金,來為自己國家償還在一戰中的債務,很明顯這是徒勞無功的行為。

並且他在戰爭結束以後通過自己的學術研究,以及驚人的創造力逐漸的挽回了自己在科學界的聲譽,人們也能理解他為自己國家所做的事情。

不過,他的晚年卻被自己的國家拋棄了,因為他是猶太人,雖然他為德國做了很多,但是身為猶太人在納粹德國是無任何立足之地的。愛因斯坦同樣也遭受到了迫害。

1933年4月30日,弗裡茨·哈伯遭到迫害驅逐。同年,在英國化學家的幫助下,他離開了柏林。不過不久之後1934年他死於心力衰竭,享年65歲。

在弗裡茨·哈伯死後,極具諷刺意味的是,他發明的芥子毒氣被用來殘害了自己的猶太人同胞,這類有他的朋友、也有他的親人。

你認為他是天使還是魔鬼?可能他太愛自己的國家了吧。

相關焦點

  • 凌晨電話響起:諾獎得主是怎樣徵服病毒的
    Rice) 在接受諾獎官方採訪的時候都說了什麼?整理 | 思敏責編 | 崔箏「凌晨四點多電話鈴聲響個不停,我當時是窩著火接的電話。」202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的奧爾特這樣說。在得知是諾獎委員會的來電,這份怒氣瞬間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十足的驚喜。
  • 引入「諾獎」得主,不能只看「帽子」
    而這場報告會之所以如此受學生歡迎,原因僅僅是報告者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近年來,隨著高校和政府對於諾獎得主引進的重視,像這樣由他們帶來的學術報告已屢見不鮮,諾獎得主在高校承擔教學任務、帶領科研團隊或實驗室的現象更是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雙一流」戰略實施之後,國內高校的「諾獎熱」更是愈演愈烈。
  • 古怪億萬富翁的瘋狂造人計劃:收集諾獎得主精子
    第2任妻子在離婚時因過度服藥而死亡。他的三個兒子呢,一個自殺,另一個中年就去世了,第三個和他斷絕了往來。成功的事業和失敗的家庭,讓他得出一個改變一生的結論:聰明人必須多生孩子,否則,這個社會就會毀滅在那些不聰明的人手中。他非常自負地相信,現代人類基因正在嚴重退化。必須有人站出來,做一點正義的事情。可他只是隱約有一些想法,並不知道該怎麼做。
  • 饒毅教授、方舟子、諾獎得主和上海交大……
    今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著名生物學家饒毅教授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撰文指出:以蒙塔尼耶是諾獎得主的身份,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新冠病毒不含愛滋病毒的序列,已經有很多科學家公開說明了。
  • 諾獎得主不懂英語的一記響亮耳光
    (中國網10月8日)諾獎仍然與中國人無緣,這倒不令國人十分懊惱和氣憤,然而令人十分不解和詫異的是,身為諾獎得主的日本人益川敏英竟然能夠不懂英語,甚至還到了一竅不通的地步。這在國人看來是多麼地不可思議呀。和益川敏英一樣對英語一竅不通的諾獎得主或許並不多見,然而管中可以窺豹,當不懂英語的人獲得諾獎成為現實的時候,我們理應從中發掘出一些東西並加以反思。
  • 諾獎得主約翰·納什車禍遇難 以研究博弈論聞名
    諾獎得主約翰·納什車禍遇難 以研究博弈論聞名 2015-05-25 07:48: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吳倩
  • 這次,輪到日本諾獎得主說病毒是人造的?
    他是繼川端康成獲得諾比爾文學獎之後,第二位著和服出席的人。在京都大學首頁上,有關於教授的詳細介紹。他不僅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也是一位有親和力的老師。京都大學在介紹他時寫道:「Tasuku Honjo教授是一個安靜的人。
  • 「天使」還是「魔鬼」——弗裡茨·哈伯是誰?
    弗裡茨·哈伯的功過無疑是使人爭論最為激烈的科學家。傑出的貢獻1898年,年僅30歲的哈伯被提升為了副教授,同年,他的第一部著作《工業電化學的理論基礎》問世,外界公認哈伯已經建立了一個電化學學派。4年後,哈伯被德國本生學會作為代表派去參加美國電化學會年會,並在會上作了長篇報告。
  • 黃有光:從降低企業用能成本說到一位諾獎得主的錯誤
    在此文的第4頁,張教授敘述了一個在1960年春天,包括好幾位後來的諾獎得主與其他非常有名的經濟學家的『經濟學歷史上最有名的辯論聚會』:「科斯問:『假若一家工廠,因生產而汙染了鄰居,政府應不應該對工廠加以約束,以抽稅或其他辦法使工廠減少汙染呢?』所有在座的人都同意政府要幹預 ― 正如今天香港的環保言論一樣。但科斯說:『錯了!』跟著來的爭論長達三個小時,結果是科斯屹立不倒。」
  • 自然博物館複製「侏羅紀」、諾獎得主庫切自傳體小說問世
    信報記者張越/攝  諾獎得主庫切自傳體小說問世  信報訊(記者趙明宇)繼《青春》、《等待野蠻人》等5部作品後,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庫切的最新作品《慢人》和自傳體小說《男孩》又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引進中國。  自傳體小說《男孩》創作於1997年,主要描寫了主人公十歲至十三歲時在南非的童年生活。《男孩》主要圍繞著父親的人格屈辱以及由此引起的兒子的心理分裂而展開。
  • 這個問題甚至難倒了諾獎得主
    奧曼在世界頂尖科學家經濟與金融論壇上分享了自己與孫女的故事,場下響起一陣陣笑語,也一下子拉近了這位頂尖諾獎得主與聽眾的距離。坐鎮該論壇的除了奧曼,還有另外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以及一位沃爾夫農業獎得主。
  • 最新諾獎得主,原來是復旦大學這個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
    CFIC導讀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與上海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與上醫的同行和學生進行交流。諾獎得主賴斯是怎樣的人?
  • 2020年諾獎得主 學 歷 大 比 拼!
    文章字數:2663閱讀時間:5  min■ Summary 2020年的諾貝爾獎終於揭曉完畢在人們的印象中,這一盛典都是頂級學者們的「神仙打架」然而今年的諾獎得主中,>卻有一位連大學學位都沒有拿到,甚至一生充滿坎坷和悲劇,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她是如何逆襲神壇之路的!
  • 南京高中學霸自學大學化學 與諾獎得主英語對話
    劉天嘯對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莫爾納爾教授 今年3月30日,南京一中迎來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莫爾納爾教授,學校的幾位化學學霸獲得與諾獎得主對話的機會,高二(2)班的劉天嘯就是其中一位英語也是他的強項,獲得2016年全國中學英語能力競賽全國一等獎,所以,他與諾獎得主可以輕鬆用英語對話。 「自然生長」出來的小學霸 劉天嘯的成長經歷,處處體現著「自然」二字。奶奶是中學語文老師,小天嘯最早是受到了奶奶的啟蒙,還未正式上學就能跟著奶奶讀出並記下家周圍的公交線路。
  • 諾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發表主題演講
    諾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發表主題演講
  • 諾獎得主受聘為我省一高校榮譽教授
    本報訊 (記者卞曄)9月5日,「海智惠贛鄱——諾獎大師江西行」活動在東華理工大學舉行,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根岸英一教授受聘為該校榮譽教授,這是東華理工大學首次授聘諾貝爾獎得主為榮譽教授。授聘儀式結束後,根岸英一為該校數百名師生作學術報告。根岸英一於1935年出生於中國長春,在日本長大,於1958年獲得東京大學學士學位。
  • 馬雲對話5位諾獎得主:我是數字經濟堅定的樂觀主義者
    馬雲對話5位諾獎得主:我是數字經濟堅定的樂觀主義者 澎湃新聞 2019-06-24 21:09 來源:澎湃新聞
  • 對話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揭露者:造假導致的不信任對誠實的中國...
    2020 年度諾獎盛宴剛過,就有諾獎得主陷入爭議。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截止 10 月 16 日有 32 篇論文被指存在問題。在這些論文中,塞門扎都是通訊作者,因此對論文負有最終責任。巧合的是,北京時間 10 月 18 日,塞門扎正在參加中國的一場科學家峰會。
  • 臺灣人為啥酷愛存錢?諾獎得主都想不透
    臺灣人酷愛存錢?類似報導近年時常可見。據「中央銀行」統計,臺灣人總存款金額,連續8個月突破40兆元(新臺幣,下同),至今年1月底更達40兆7238億元。存款月月創新高,銀行「爛頭寸」(即未運用消化的閒置資金)越來越多。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他直接指責,以蒙塔尼諾獎得主的身份,不僅是病毒學專家而且是病毒學頂尖學者,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對於蒙塔尼的研究工作,饒毅在文中言辭激烈,「他沒有坦白他已經被法國和世界科學界所嚴厲批評,他已經喪失基本標準,從事偽科學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