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空間站看地球:中國遼寧黃海沿岸,大規模水產養殖太空可見

2020-12-15 中國氣象愛好者

從太空中往地球上看能夠發現什麼景觀?在近些年,隨著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們手中的相機發回一張張照片,我們得以從太空視角觀察地球上的種種景觀,包括人為製造的奇景。比如下面這張由國際空間站太空人拍下的照片就展示了我國東北海岸線上一系列特別的景象——一排排的矩形整齊的排列在海岸線上,將沿岸的淺海區域分割成無數個大小不一的區域。

這張照片是由國際空間站上的一名太空人於2015年9月6日拍攝的,對準的地區是我國東北的遼寧,在遼寧省的沿海區域太空人記錄下了這些奇妙的網格圖案,這些奇妙的網格圖案其實是遼寧沿海「水上農場」——水產養殖場。

在我國東部沿海,水產養殖是十分重要且普遍的,在上個世紀,對於野生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一度導致部分海域魚類數量迅速下降,人工養殖成為替代捕撈野生資源的重要手段。遼寧沿岸的這些水產養殖廠沿著海岸建成,最遠的區域距離海岸大約有6公裡,在東三省中,僅有遼寧擁有足夠長的海岸線,也成為東北主要的海產輸出區。除了太空人們能在太空中拍到,在衛星地圖中也可以清晰的找到這些「水上農場」

太空人觀察到的這一水產養殖場面向的是黃海海域,在太空人拍攝的這張照片中,這些密密麻麻的水產養殖場建在淺海床、泥灘和海灣上。而島嶼通常有助於錨定養殖場的建設,外部護欄保護養殖場不受冬季風暴的影響,而一條河流也從這片水產養殖場附近入海,在河口附近則可以看到水流線和船隻航行留下的尾跡。

這一地區大多數水產養殖產品在國內銷售,其中不到5%被本地消化或出口到海外市場。而在這一地區,貝類是重要的養殖產品,佔據了該地區海洋物種生產的主導地位。對於我國來說,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極為龐大的食品市場,使得水產養殖成為了不少人重要的經濟手段,有成百萬上千萬的人正在參與著淡水水產和海水水產的生產。

無獨有偶,除了遼寧是重要的水產生產基地,在我國東南沿海的福建,水產養殖的規模也一度讓科學家們吃驚——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的衛星圖片顯示,位於福建寧德沿海的三沙灣沿岸,衛星監測到當地海域中有著大片深黑色的條紋,十分奇特,這些奇特的條紋其實就是三沙灣大範圍的水產養殖產生的結果。

從城市的邊緣俯瞰大海,你會看到一個充滿魚籠和網的奇妙海景——一排排的網箱組成「海上農田」,木質走道連接著無數船,以及連接著漂浮在水面上的房屋和村莊。無論是太空人看到的奇景還是NASA衛星監測到的異狀,都是我國的居民們正在通過辛勤勞動「餵飽」更多人的證明。

相關焦點

  • 太空邊緣有紅色物體在上升?國際空間站照片顯示,已超出地球大氣
    趣味探索訊 以外太空視角來俯視地球,這可能是很多人的夢想,不過除了太空人,一般人只怕很難做到,不過在美國沒有錢擺不平的事情,最近美國對「太空旅遊」發表了最新報價5000萬美元,約等於3.4億人民幣。儘管貴得離譜,但外太空果然不一般,國際空間站捕捉到地球邊緣有「紅色彈簧」在上升。
  • 大連普蘭店市黃海沿岸兩萬多畝海參安全越冬
    大連普蘭店市黃海沿岸兩萬多畝海參安全越冬2013-01-14 08:5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大連日報近日,記者冒著嚴寒,來到普蘭店市城子坦、皮口、楊樹房、大劉家四個鎮的海參養殖區,就海參安全越冬管理進行了採訪。&nbsp&nbsp&nbsp&nbsp在碧流河入海口處的城子坦鎮海參養殖基地,記者看到,整個養殖區覆蓋著厚厚的冰,不少海參圈冰面上,三三兩兩的看圈人,揮鎬舞釺,破冰打洞。
  • 國際空間站故障頻發,4年後面臨退役,中國天宮空間站冉冉升起
    天空是蔚藍色,宇宙是黑暗的,是閃亮的,是無限的,是畏懼的,同時也是充滿希望的另一個空間,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在太陽系中存活了將近50億年,和宇宙相比,地球微不足道,過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更好地在太空中工作,建立了國際空間站,如今故障頻發,4年後面臨退役,中國天宮空間站冉冉升起,成為最後唯一的希望
  • 中國水產養殖成功故事走向世界 將推動國際合作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當天在武漢共同舉辦「新時代漁業發展趨勢研討會暨《中國水產養殖:成功故事與發展趨勢》出版發布會」。新書《中國水產養殖:成功故事與發展趨勢》為英文版,旨在通過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推動水產養殖領域開展國際合作。
  • 天翼雲VR全球首發VR紀錄片《太空探索家:國際空間站體驗》中文字幕版
    《太空探索家:國際空間站體驗》(SPACE EXPLORERS:THE ISS EXPERIENCE)中文字幕版已於2021年1月1 日在中國電信天翼雲VR全球首發!  本片是中國電信作為「全球XR內容電信聯盟」的始創成員,通過聯盟引入的首個項目,也是中國電信首次與聯盟內國際頂級內容製作室展開深度合作,影片曾獲2019年盧米埃爾技術獎等國際大獎,為觀眾帶去史詩般震撼的視覺效果。
  • 國際空間站冷凍老鼠精子產出小鼠:太空繁育或成真
    從2013年8月到2014年5月,這些老鼠精子樣本保存於國際空間站冷庫中零下95攝氏度的環境中。  此次實驗所用的老鼠精子曾經在國際空間站冷凍保存長達9個月。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人類想在空間站或其它行星上長期生活,就有必要存儲精子和卵子用於繁育後代。研究人員還發現,精子長期暴露出太陽輻射中所受的傷害,大都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自我修復。「未來,人類將有可能在更大規模的空間站或其它太空宜居區內生存許多年,甚至許多代。
  • 從太空看地球,中國亮了
    《太空看地球》Earth From SpaceBBC有特別的拍照技巧。攝影機將分別從地面、空中到太空,層層抽離,藉助20顆不同衛星拍攝的300多張照片。以全新的角度講述地球生命的故事。看季節變幻,看城市發展,看滄海桑田。這會是你從未見識過的地球家園。從太空看地球,景色令人驚嘆。我們能看到水如何定義景觀。看到風如何雕刻地球表面。
  • 水產養殖+生物安保!「一帶一路」國家321位學員線上學習海水養殖技術
    本次培訓由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和亞太水產養殖中心網(NACA)主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農業農村部「一帶一路」海水養殖技術培訓基地和亞太水產養殖中心網秘書處承辦,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漁業科學與食物產出過程功能實驗室、中國水產學會海水養殖分會、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海水養殖專業委員會、農業農村部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學科群、黃海水產研究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
  • 俄羅斯明年將派女演員前往國際空間站 拍攝首部太空片
    來源:海外網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海外網11月17日電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月16日報導,俄羅斯航天集團制定了一份2021年國際空間站飛行計劃(草案),計劃顯示,俄羅斯女演員將與一名太空遊客一同前往國際空間站
  • 國際空間站太空人首次試吃太空種植蔬菜:味道爽口
    央廣網北京8月1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科技的發展讓國際空間站距離我們不再遙遠,蒼穹之上,太空人的生活起居,一舉一動也能夠隨時傳回地球,讓航天迷們一飽眼福。  8號,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熱愛攝影的斯科特·凱利就在太空中拍了一張颱風「蘇迪羅」的照片,並發到了網上,讓我們從太空視角看到了「蘇迪羅」的全貌,巨大的颱風眼清晰可見。
  • 國際空間站最後一個太空實驗艙將搭乘日本飛船升空
    原標題:國際空間站最後一個太空實驗艙將搭乘日本飛船升空[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 記者 樊俊卿]5月25日,外媒「Engadget」發布消息稱,國際空間站最後一個科學實驗艙將在2020年秋季搭乘日本HTV貨運飛船升空。
  • 外太空國際空間站外殼,檢測到微生物,地球生命起源是否要改寫?
    國際空間站隨著人類科學探索的腳步加快,人類開始在太空領域研究這些微生物,按照一般人的思維,在外太空環境中,如果沒有防護,那裡絕對是生命的禁區。但是從實驗結果來看,人類還是低估了微生物的頑強生命力。2010年到2016年,總共6年時間,俄羅斯太空人冒著生命危險,多次從國際空間站中外出,進行太空行走中,其目的就是從國際空間站的外殼提取樣本,以檢驗在400多公裡的軌道上,有沒有微生物的存在,在6年的時間裡,太空人們一共提取了19份樣本,並將其密封隔離帶回地球研究,結果在這些樣品中發現6種微生物,1種真菌,還有一種可以在太空環境下生存的細菌!
  • 中國空間站2020有望獨守太空 規模小花錢少(圖)
    國際空間站將在2020年退役,中國未來空間站卻計劃於2020年左右建成,這一時間上的巧合為中國空間科學發展帶來了契機。  「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為空間站先遣兵  9月29日晚上發射的「天宮一號」是為建立空間站而準備的一個空間實驗室,設計壽命為兩年。它採用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重8.6噸,可用於航天員駐留期間的在軌工作和生活。
  • 國際空間站裡的氧氣是從何而來的,太空漂浮十幾年,為什麼耗不盡!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國都在向太空發射衛星,為了研究空間站也是不可少的,國際空間站從對接之初到如今建成了有近10年的時間了,許許多多的研究人員,科學家都在空間站裡生活過工作過,空間站內的資源消耗也是非常快的,人類生活離不開的氧氣在空間站裡應該也是珍貴的資源。
  • 空間站為什麼飄在太空而不直接建在月球上?
    中國天宮空間站這個名字,相信不是每個人都覺得陌生,因為這是我國自主建設的第一個空間站系統,也是全人類構建的第三個大型空間站,預計將會在2022年左右完成基本建設開始初步運營。
  • 國際空間站種出了安全可食用的蔬菜,為遠距離太空旅行鋪平了道路
    他憑藉著頑強的意志和畢生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在火星上種植土豆來充飢,維持生命,最終等來了救援,成功返回地球。然而有人可能會問,火星的磁場非常弱,幾乎可以忽略,無法阻擋宇宙射線,輻射非常強,在那裡種植出來的土豆能吃嗎?最近,來自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用行動告訴你,在太空這種低重力,強輻射的條件下種植出來的蔬菜,安全可食用。因此,《火星救援》中的土豆同樣也是可以吃的。
  • 太空服智能皮膚紡織樣品將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彈性測試
    太空服智能皮膚紡織樣品將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彈性測試織物樣品將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彈性測試;可能的應用包括宇宙塵埃探測器或太空服智能皮膚。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人員團隊已將一組被動式智能織物樣品發送到國際空間站,為期一年,以幫助確定這些織物在低地球軌道上的生存狀況。本月初,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向國際空間站發送了各種高科技面料的樣品,其中一些帶有嵌入式傳感器或電子產品。
  • 新知問答|中國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有什麼區別?
    人類目前共有四代空間站,中國要建設的是一個相當於第三代空間站水平的天宮空間站,預計在2022年完成,壽命十年,亦可通過維護延期。相較而言,它比起目前420噸級的第四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的確要小一圈,但天宮空間站對於我國而言已經是最佳方案。先說一下前三代空間站的歷史和特點。
  • 32個國家和地區線上聚焦水產養殖生物安保—新聞—科學網
    本次培訓由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和亞太水產養殖中心網(NACA)主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農業農村部「一帶一路」海水養殖技術培訓基地和亞太水產養殖中心網秘書處承辦,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漁業科學與食物產出過程功能實驗室、中國水產學會海水養殖分會、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海水養殖專業委員會、農業農村部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學科群、黃海水產研究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
  • 太空農場不是夢!國際空間站上種出蘿蔔,失重狀態下蔬菜怎麼長?
    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地,但無土栽培技術其實早就出現了,只要能滿足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陽光、溫度、氣壓等條件,就是在太空中,植物也能生長。這不,據美媒報導,國際空間站上已經收穫了人類在太空中種植的第一批蘿蔔,共有20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