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晚報
-檢查發現孩子胃中有成團的頭髮。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匡惟通訊員石青青)小學生童童(化名)近日因腹痛難忍入院,醫生在其胃腸中竟發現了重約一斤的頭髮。原來童童有吃頭髮的行為。經過5個多小時的手術,頭髮被盡數取出。目前童童的各項指標已經逐漸好轉,近期即可出院。
醫生提醒,童童吃頭髮的行為醫學上叫作「異食癖」,與孩子的成長環境有關,家長應與孩子多多交流,如果發現孩子有不對勁的地方,應及時對孩子進行心理幹預和疏導,為孩子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
【病發】
男孩晚上肚子痛就醫做胃鏡發現成團的頭髮
上周,10歲的童童突然肚子痛起來,過了一會有所好轉,但當天晚上肚子痛再度發作,父母便將童童送入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就診,CT檢查後確診為急性胰腺炎。
小兒外科副主任醫師盧明珠說,急性胰腺炎在兒童中的發病率為萬分之一,較為少見,而膽結石、暴飲暴食是引發急性胰腺炎的高危因素,但這些在孩子身上並不成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急性胰腺炎?病得有些蹊蹺,醫生開始尋找疾病根源。CT圖像顯示,孩子胃內容物較多,不知是否與此有關係?於是請消化內科醫生前來會診。
「胃鏡剛一伸進去就看到成團的頭髮。」消化內科範燕雲博士告訴記者,一開始想利用胃鏡將頭髮取出,但由於賁門(食管和胃的交界)過小,頭髮過多且成團,通過胃鏡取出的不到十分之一,再加上頭髮已經延續到十二指腸下段,是胃鏡到不了的地方,因此只能更換另一種方法進行治療。
經過家長的同意,醫生「內外夾擊」,先通過手術將孩子的胃腸取出,又在胃、腸處各開了一個口,胃鏡輔助將頭髮往兩個切口方向拉,再從切口處將頭髮取出來。盧明珠告訴記者,整個手術花費了5個多小時,取出的頭髮大約有一斤重。
【病因】
有長期吃頭髮的習慣心理因素是致病的主因
醫生向家長了解後才知道,童童在3歲時便被發現有吃頭髮的行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便很少再見到。
範燕雲解釋,頭髮不能被胃腸道消化,如果平常只是誤食了一兩根頭髮,很快便能排洩出體外。童童長期有吃頭髮的習慣,才會導致胃腸中幾乎「裝滿」了頭髮。如果此次未能將頭髮處理乾淨,急性胰腺炎還會在孩子身上反覆發作,而且隨著胃腸道的蠕動,還可能導致腸梗阻。
盧明珠說,這樣的行為醫學上叫作「異食癖」,發病率並不高,其中頭髮、紙張、土、菸灰等都是較為常見的「異食」,心理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與孩子多多交流,如果發現孩子有不對勁的地方,應及時對孩子進行心理幹預和疏導。
【關於「異食癖」】
與成長環境息息相關有些行為會延續到成年
廈門市仙嶽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病區主任吳為閣說,門診中前來諮詢的多數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前年他曾接診過一名幼兒園中班的男孩,男孩愛吃頭髮,無論家長怎麼責罵都無濟於事。在門診時,他發現男孩性格較為孤僻,表達能力一般。在問話過程中,男孩一直躲在家長身後,唯唯諾諾,極少回答,多數情況下都是家長代為回答。在與家長的溝通中,他發現男孩的父母家庭關係緊張,對孩子關注度不足,很可能是導致「異食癖」的重要原因。
吳為閣說,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會通過嘴唇感受世界,表現為將各種物體放入嘴中。但發育到一定階段,尤其是學齡後,此習慣如果仍然存在,便成為「異食癖」。而多數「異食癖」與孩子成長環境有關,可能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關注較少,引起孩子心理失衡。孩子為了尋找滿足感,從而出現了這樣的怪癖。
有些行為甚至在成人中也能見到,與抽菸、不停走動等行為類似,多見於焦慮之時。「這些下意識動作是焦慮引起的,有助於釋放壓力。這些行為多數是從小延續到成年的,與成長經歷息息相關,在成長的各個階段都能發現端倪。」吳為閣說。
可採取脫敏治療方式改掉孩子的不良行為
針對這樣的孩子,心理醫生會採取脫敏治療方式,制定不同等級的行為要求,逐步降低孩子對這些異物的喜好程度,改掉孩子不良行為。如果發現孩子焦慮、情緒緊張,要結合繪畫、沙盤等投射性的遊戲,減少孩子內心的焦慮反應。另外,還需要關注孩子的飲食問題,均衡營養,必要時會同營養科查找原因。「缺少鐵、鋅等微量元素,或是體內缺少相關的消化酶,也可能引起異食癖。」吳為閣說。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的完善,更多的孩子會改變錯誤的食用習慣。」吳為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