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顯示,燒烤已經成為僅次於火鍋的中式餐飲第二大品類,撐起了高達2000多億的市場規模。
燒烤似乎擁有著無比神奇的力量,即使是備受人生難題困擾的人,也能在街頭巷尾吵鬧喧騰的燒烤攤中,將無處發洩的憂鬱和愁悶在一口酒一口肉裡慢慢撫平,獲得片刻的寧靜。
於是很多人把「沒有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口頭禪。就像紀錄片《人生一串》中說的那樣,「當扯下最後的頑筋,唆掉手指上的油腥,你啃光了生活的壓力,獲得的是一整夜的痛快」。
其實,燒烤由來已久 ,可能從人類開始懂得用火的時候就已經誕生了。但是,一直以來它大多徘徊於市井街頭的流動小攤中,登不得「大雅之堂」。直到前些年,燒烤才得以「登堂入室」,並迅速崛起。
據美團點評發布的《2018年中式燒烤市場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以烤串、烤翅、烤肉等燒烤菜品為主要經營業務的中式燒烤,在全國有29萬家門店,是僅次於火鍋的第二大品類。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餐飲行業零售消費總額已達4.67萬億元,而2019年中式燒烤市場規模約為2200億元,為火鍋市場規模的40%。
燒烤市場盤子大,發展前景廣闊,但是面臨的問題也不少。
未來燒烤行業必將出現白熱化的競爭狀態,沒有特色、調性不突出、核心競爭力弱的燒烤品牌將會被洗牌。從社交屬性切入,可能是未來燒烤品類發展的重點。此外,模式的創新、供應鏈體系的打造、產品的記憶力挖掘,會成為燒烤品牌搶佔市場的重要砝碼。
燒烤是一個急需改造、升級的品類,這對於很多品牌來說都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黑蟻資本管理合伙人張沛元在一次媒體採訪中透露,餐飲產業鏈各環節逐漸形成了社會化眾包體系,「規模負效應」被打破,為連鎖品牌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他認為燒烤因為具備 「親密社交」屬性,有更大概率誕生 「流量目的地」級別的餐飲連鎖品牌。
所以,在未來的趨勢上,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城市面容的升級,街邊攤必然會越來越難以生存;另一方面,燒烤企業連鎖化、品牌化是趨勢。
近年來,諸如木屋燒烤、很久以前、管氏翅吧等一些品牌連鎖燒烤店迅速崛起。
多維度創新才是王道
燒烤的簡單易操作的特性決定了它的低門檻,若是想要從一眾燒烤品牌中殺出重圍,單純維度的創新已經很難取勝,必須要多維度著手。
在場景功能上,可以嘗試去滿足消費者差異化的需求。
譬如為重視社交屬性的年輕人,打造一個以燒烤為主的社交、娛樂平臺,日本的居酒屋就是一個範例,而對偏好私密屬性的食客,可提供相對獨立、不受幹擾的一人食套餐。
在場景環境上,改變燒烤傳統印象中露天、吵鬧、髒亂差的環境,用設計簡約的網紅式裝修,打造場景和品牌IP。
此外,食材供應鏈也是可探索的方向 。
隨著食材供應鏈的優化、成熟,食材區域壁壘打破、走向融合,也有一些品牌靠著掌握相對稀缺食材供應鏈,從原產地把控優質食材供應,打造以食材品質為特色的明星菜品,迅速在區域市場形成競爭力。
延伸場景為大趨勢
燒烤店發展壯大的一大阻礙為消費場景的限制。那麼,如果反過來看的話,這是否也是一個改變的方向呢。可以在場景上做延伸。
若是想打破燒烤店白天營業時長過短的問題 ,或許可以嘗試將其他菜系的特色菜品納入經營範圍,由單一的燒烤類菜品消費,轉向以燒烤類菜品為主的綜合性消費。
若是想在業態上做延伸 ,則可以考慮燒烤+酒吧、燒烤+居酒屋、燒烤+KTV,這些業態和燒烤擁有相似的消費場景,能夠互補,共同擴寬燒烤賽道,將場景無限延伸。
尤其是燒烤+酒吧的模式,或許在重點可以參考的方向之一。
最近一兩年,酒吧業態被各行各業所看好,星巴克、喜茶、奈雪都有涉足,還有很多餐企從中淘金。這種模式又輕又小,並不難複製。但對空間、對體驗要求特別高,要想做好也並不容易。
若是想在銷售場景上延伸 ,則可以考慮往零售化做嘗試。
譬如,豐茂烤串就已經開始入局「家庭燒烤」。推外賣烤串半成品,新鮮食材現穿現送,還研發了一款多功能家庭無煙電烤爐,買生串送無煙電烤爐。豐茂烤串看上的就是顧客養成的「在家吃飯」的習慣,搶佔家庭聚餐市場。
燒烤這一古老的品類從最初級的小攤發展到如今的連鎖化門店,歷經了一段比較長時間的蛻變。相比火鍋江湖的霸主雲集,燒烤賽道稍顯冷清。這也意味著還有大把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