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愛的需求是貪婪的,所以每個人都會覺得缺愛。所以,單憑這兩個字,就能夠讓很多人認為,這是寫給自己的書。
但實際上,這本書告訴我們,現代人的「缺愛」其實是存在感的缺失,它指出我們沒有安全感、極度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認同的原因,並且聲稱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定義存在的意義和自我價值,找到自己的閃光點,驕傲自信地活下去。
如果真能實現,那可能就解決了人類存在的終極命題。但顯然,這個命題不是這麼就可以解決的。或許,只是讓我們如何不去想那些終極的問題。
但這本書最大的意義,我認為在於它告訴我們——存在是一個建構過程,一個永遠持續的建構。也就是說,我們在意的,我們認為有意義的,都是我們的建構,或者通俗點說 ,是我們認為的。
這的確給我們打開了一個思路,當我們在某個領域裡,存在感並不強,或者找不到自己的價值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重新建構另外一個支撐我們存在感的邏輯就可以了。而不是非要去在原有的建構裡——勉為其難。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你的善良,要給對人」「……這幾年,《你的善良》系列的書很多。聽起來,看書的人都有多得用不完的善良。所以,需要有人寫書,告訴大家關於善良的使用說明。
這本帶有「你的善良」的書,內容其實並不是跟風的書。但起了這個名字之後,總有點雞湯的感覺,調性立刻掉了下來。當然,出版方可能是出於銷量的考慮——至於能否帶動是另外一回事。
這其實是一本有點專業的書,一點都不雞湯。這本書宣傳帶有著「武志紅主導策劃」的標籤,懂點心理學的人就應該知道,內容肯定是精神分析流派的。
沒錯,而且是關於精神分析的一個底層詞彙:攻擊性。
人生而有攻擊性。只是,人類的文明要求我們,不要太直接的釋放攻擊性,要文明,要優雅,要高級。所以,大家的攻擊方式幾乎分出了三六九等。比如,拳擊,散打,這就是進化道路上沒走太遠的攻擊性。其他體育競賽也很直接。棋類、遊戲競賽就象徵化了;到了學習和事業上,奮勇爭先就看起來高級了。當然,最高級的,大概就是老子的「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了吧,把攻擊性幾乎是消滅了。
但我們普通人,攻擊性是很難消化掉的,總要以某些形式體現,方向也有不同。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處理好,處理不好的,就會傷害別人,或者傷害自己。這本書講的就是這些事情。
如果真能讀懂這本書,或許,「老好人們」就會變得「自私」了。那些肆意指責、侮辱別人的人,也會有所收斂——前提是讀得懂。
《你的善良,也許只是軟弱》
作者:黃玉玲
出版社:文化發展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蔡康永在圖書界和他在綜藝節目中的人設並不太一致。在書店裡,他總是被包裝成人際關係的高手,他的書要麼是「說話之道」,要麼是「情商」,如果不太熟悉的人,還以為他真是個社交高手。這本書的包裝也不例外,出版方的宣傳噱頭是:繼《蔡康永的情商課》&《蔡康永的說話之道》1、2熱銷六百萬冊後,蔡康永再次奉上「人際關係之道」!
蔡康永是憑藉自己細膩的內心,溫暖的文筆,向大家娓娓道來他對關係的認識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對於這個社會的適應好過我們多數人。相反,可能他在面對這個世界時,感受到的痛苦多於我們,因為他細膩,他敏感——這本身就是一種適應不良。
相對而言,這本書比蔡康永之前的書更深刻些。書中的觀點越來越偏心理學,也因此讓有些讀者說,「書裡的價值觀有些叛逆」。其實這些叛逆,才是新書的價值。如果僅僅是講些父慈子孝,對朋友要講義氣如何如何,那就不是蔡康永細膩的內心的真實想法了。他對於人際關係的理解,顯然接近殘酷的真實內核,包括對於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
這兩年,流行「原生家庭的傷害」,很多父母都成了有罪之人。這種思潮在蔡康永的新書中也有體現。雖然流行,但還不至於太過,畢竟,還是有更多人非常單純地,用錯誤的方式被愛和愛被人。這種揭示還是需要的。這些東西,不是來自於心理學的書籍,而是來自於蔡康永的人生,並且是我們多數人的人生都有過的體驗。
《因為這是你的人生》
作者:蔡康永 著,
博集天卷 出品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