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長度是什麼?為什麼它是空間的最小單位,而不可再分?

2020-12-11 百家號

普朗克是舊量子論的創始人,1900年,他為了解釋黑體輻射的問題,提出了能量量子化概念。第一次用量子的概念驅散了物理學的一朵烏雲。

隨後,許多物理單位以他的名字命名。比如普朗克長度,普朗克時間。

人們聽到這些物理術語也深感困惑,按照樸素的思想觀,任何物體都可以無限細分,沒有最小的長度,只有更短的長度。

而普朗克長度規定了物質的最小尺度,如果再小就毫無意義了。

普朗克

今天這篇文章將逐步深入,徹底讓你明白普朗克長度的本質

大家先試想一下,我們是如何認識自然的,如何思考世界的?或許你此時在想著應該吃什麼飯,怎麼賺錢。但是飯菜,金錢這些東西無非就是物質,你能感受到這些物體的存在以及它們的性質,要得益於五大感官。如果沒有眼,鼻,耳,膚,舌等感官,那麼你的大腦就沒有外來信息的攝入,於是意識就是一片空白,也就無法認識世界。

我們人類一開始靠五大感官直接認識世界,而感官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我們看不到銀河系外,也看不見細胞以下的世界。但我們可以借用望遠鏡,顯微鏡等儀器彌補感官的短板。

人腦對外在事物的認識就是處理感官攝入的信息。人對外在事物的認識必然需要提取一些基本量,比如你看見運動員跑到很快,某人臉比較大或者體格很胖,或者是感嘆某個國家經歷了戰火等等。其對所有事物的認知都包含時間,空間,質量這三個基本要素。

而時間並不可無限細分,普朗克時間就是時間的最小單位了。人們對時空裡發生的所有事物的認知,包括直觀的物體和抽象的思想,在宏觀上體現無法就是無數個普朗克時間和長度的疊加。科學家規定普朗克時間就是:光在真空中傳播一個普朗克長度所需的時間。所以搞清普朗克長度就自然明白了普朗克時間了。

空間的度量其實就是長度,空間的最小尺度就是普朗克長度。

人對事物的認識首先需要了解這個事物所在的空間,除去哲學層面,所有的事物都是物質的,即便是抽象的歷史,經濟學等思想都是物質的,因為它們研究的是人的社會學,沒有物質化的人,哪來抽象化的社會學?

而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現在知道物質構成的最小粒子是夸克,還有不可分的基本粒子。

理論上,人的意識能思考多深,就取決於認知到的物質多麼精細。好,我們現在借用了顯微鏡,了解了原子核內部的構成,人的意識也了解了更小的尺度世界。這一切都得益於測量,如果沒有儀器測量原子內部結構,我們就無從得知微觀世界的一切現象。

現在試問人類可以把微觀世界的尺度研究到多麼小的尺度上?

目前人類只能把物質尺度研究到1.616229×10^-35m,這並不是因為技術的限制,而是自然世界規律就是如此,那麼我可以說1.616229×10^-35m以下的尺度對於人類來說毫無意義。這就是普朗克長度。

普朗克長度究竟是如何測量的?我儘量通俗一點。

我們都知道,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說,微觀粒子既是波也是粒子。粒子就是波態和粒子態的疊加狀態。

如果這個粒子的波長很短,那麼頻率就大,於是這麼粒子就更顯得像個粒子,而不是波。如果這個粒子的波長較長,頻率就低,於是顯得更像個波,而不是粒子。

這種思想我以前多次介紹過,可以通俗的把波粒二象性想像成機械波,如果粒子波粒二象性的波長短,那麼波的波峰距離就短,相鄰的波就好像挨在一起,於是形成波包,這個波包就像個粒子。波長較長的話,波包就沒有了,導致粒子整體就像個波。

這就是波粒二象性,微觀粒子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波長較長會導致粒子整體更偏向地呈現出波動性,反之則更偏向粒子性。

所有微觀粒子都是波粒二象性的,什麼電子,光子,中子,夸克等等全都是。而正是這些物質組成了宏觀宇宙。我們要認識微觀粒子就需要測量它們的位置。

我們怎麼測粒子位置呢?

科學家只能用微觀粒子測量微觀粒子。一般情況下,用於測量的微觀粒子是電子。

微觀粒子不像宏觀物體有稜有角的,測量起來問題不斷。

如果我現在要測量x粒子的位置Δx,但由於這個粒子還有波動性,其位置並不固定,我們就只能測量它的位置的一個範圍段。

科學家發射電子去測量x粒子的位置。為了不讓電子和x粒子劇烈地撞擊,科學家讓電子的波長比x粒子稍長一點,這樣就把x粒子「卡」在電子的波長中了,那麼我發射出的電子的波長是多少,那麼x粒子的位置範圍就是多少。

理論上,我們可以把x粒子的位置測量多麼精細呢?

事實上,越精細地測量,就要求我們把電子的波長縮的越短,這樣就相當把x粒子「卡」的更緊,測得的位置就更準確。但是電子的波長縮短會導致電子的頻率增加,頻率大的電子其能量就大,這就難以避免電子撞擊被測量的x粒子,導致其動量Δp不穩定了。

這就是不確定性原理。此原理告訴我們:粒子的動量和位置不可同時測得,位置測得越準,其動量越不準,反之亦然。於是位置Δx和動量Δp就有一個關係式:ΔxΔp≥/2。

有的人認為,只要我們放棄粒子的動量,就會把粒子的位置測得無限準,但事與願違。

想像一下,把粒子的位置測得越準,就需要波長越短的波,這就意味著用於測量的電子的能量越大。

考慮到質能方程E=mc(提醒,系統可能無法顯示光速的平方)。如果設被測量的x粒子的質量為m′,它所能釋放的所有能量就是m′c。如果x粒子被電子以與它所能釋放的所有能量m′c撞擊了,則就會導致x粒子吸收能量,生成另一個x粒子。那還測量毛線,最後都不知道到底測量的是誰!

在這個層面上,測量就毫無意義了,所以這也是人類認識微觀粒子位置的底線了。

電子波長為多少才會導致被測量粒子恰好能生成同樣的粒子呢?

由不確定性原理ΔxΔp≥/2,於是Δp≥/2Δx。

微觀粒子的動量Δp=mv必須考慮相對論效應,因為微觀粒子的運動速度一般都很快,其速度越快,質量就越大。

動量Δp=mv,式中質量m隨著速度v的增加而增加,根據狹義相對論的質速關係(專欄裡有推導過程,很簡單),m=m0v/(1-v/c)代入到不確定原理公式中。得出當動量Δp≯mc時,能量的不確定性才會大於m′c。

位置Δx≥/2Δp,Δp為mc,於是Δx≥/2mc, 那麼/2mc就是粒子位置的空間範圍。這時候我用大於x粒子位置範圍一倍的電子波長測量它,則電子的波長就是h/mc。這就是康普頓波長,是人類測量粒子位置的極限波長。這個波長的大小取決於粒子的質量,因h/mc中的h是普朗克常數,c是光速,也是常數,只有質量m是變量。

這就是普朗克質量,它是一個史瓦西半徑2Gm/c等同於康普頓波長h/mc的黑洞所帶有的質量。也就是說,一個粒子理論上可以被壓縮到的最小狀態,最後就成了黑洞,測量它就不能獲得意義。

那麼這個黑洞的半徑就是普朗克長度。史瓦西半徑和康普頓波長結合就是普朗克長度(G/c)。式中是約化普朗克常數,G為重力常數,c為光速。它們都是常數,於是就可以計算出普朗克長度≈1.616229×10^-35m

我們對微觀世界的測量受限於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導致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就有一個極限尺度。在極限尺度以下,人類沒有任何手段可以探測到,人類的感官對世界的認識只能停留於極限尺度以上。其實在極限尺度以下,物質的時空變化對人類來說並沒有意義。這種極限長度就是普朗克長度。

相關焦點

  • 探索組成萬事萬物最小的長度單位,小於那個單位物理定律將土崩瓦解!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現代物理學家普朗克給出了答案,這就是普朗克長度,普朗克長度是通過與黑洞有關的理論計算出來的。簡單來說,普朗克長度是有意義的最小可測長度,大約等於1.6乘以10的-35次方米,一個質子直徑的10的-22次方,理論上,任何比普朗克長度小的尺度下,我們對時間,空間的傳統理解都不崩瓦解,說白了就是沒有了任何意義。移除
  • 根據普朗克長度,周長能無限分割嗎?
    二,關於第二個問題和數學上的一些特徵因為圓周率是通過不斷割圓的周長來取得精確值的,但普朗克長度是最小的長度,不能再對它進行分割,那割圓術把圓周長如割到小於普朗克長度時是否也不能再割?德國科學家普朗克,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普朗克長度是在量子力學中認為的物理現實中最小長度單位,其大小為1.616229(38)x10^-35米,量子力學認為任何小於普朗克長度的距離都是沒有意義的
  • 圓周率如果算盡,是否意味著最小的單位被計算出來了?
    因為圓周率已經得到嚴密的數學推理,它是無限不循環的無理數。其實無理數永遠都是數學邏輯上的形式。比如一個尺子的長度是多少?你永遠可以精細化計算。但是這種精細化計算在物理學有個底線,那就是普朗克長度。在普朗克長度之下,尺度就失去意義了。但是這種意義只是對於人類來說。由於測量尺度不斷精細,勢必要深入到粒子層面上。而測量粒子的長度又受到不確定性原理的影響。因為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測量位置越準確要求使用的波長就越短。
  • 普朗克常數與一系列普朗克常量分別是什麼?它們支配著這個世界!
    普朗克常數是一個物理常數,用h表示,被用來描述量子的大小,是量子力學領域最重要的常數,其大小為6.62607015×10^(-34) J·s。人類七大基本單位之一的「千克」就是基於普朗克常數,利用質能公式轉換而制定的。除了這個普朗克常數外,還有一系列的普朗克常量,如普朗克溫度,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
  • 普朗克質量的物理意義:物質最小質量的極限能小到什麼程度
    就以普朗克常數h來說,與引力常數、光速之間,可以得出普朗克質量、普朗克長度、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是三維空間的真空最小單位,普朗克常數h的物理意義可以看作是一個量子作用單元,體現在力的作用時就是引力與斥力現象,而載體就是普朗克質量,當物體的存在狀態具有某種勢能時就表現為引力現象,當物體的存在狀態具有某種動能時就表現為斥力現象。
  • 淺談普朗克長度
    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柏林的物理學會上發表了題為《論正常光譜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論》的論文,這一天普遍地被認為是量子物理誕生的日子。一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對於那個年代的量子物理大師們的「奇思妙想」仍充滿著無限敬佩,對於他們留下的各種難以理解的概念、假設仍想一探究竟。什麼是疊加態;為何會」測不準「;為何尺寸再小,也小不過普朗克長度?
  • 普朗克溫度是什麼?在它面前太陽如同一滴水,瞬間被融化
    筆者-小文人類對於溫度最直觀的感受莫過於冷和熱了,而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什麼物體都是具有一定的溫度的,但令人感到好奇的是,人們只聽說過「絕對零度」,那麼為什麼溫度不存在上限卻有著下限呢?其實,所謂的溫度指的是物體內部的粒子運動所產生的動能,但一個物體中的粒子動能越小,這個物體的溫度就越低,反之,其溫度就越高。絕對零度的溫度是零下273.15度,其熱力學溫標寫成K,但一個物體的粒子動能再低也不可能做到完全靜止,因此,絕對零度就相當於粒子運動的下限。
  • 普朗克長度:多維捲縮空間的弦論如何在自然中找到現象對應
    文/樸道玄燈什麼是科學?目前認為可觀測最極微細空間尺度普朗克長度在10^(-35)米量級,這是目前理論計算的人類可觀測微觀量子世界的最微小尺度極限。這條緣起法則是多維捲縮空間的弦論在自然中找到現象對應的關鍵。要完成的任務,一是統一四大基本力;二是運用弦的振動頻率和方式,建立利於人類生存、社會發展的文明。一維弦建立在普朗克長度量級,與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還有差距。
  • 一秒鐘包含1000萬億飛秒,然而相對於普朗克時間,飛秒又極為漫長
    在我們的生活中,一般認為秒就是最小的時間單位了,我們在一呼一吸之間所用的時間通常都有好幾秒。將一秒鐘的時間拆分到1000萬億份,這個時間可是相當的短了,然而飛秒卻還遠遠不是最小的時間單位,在量子力學的範疇中飛秒這個時間單位是相當巨大的,因為量子學中的基本時間單位是普朗克時間,這個時間單位到底有多小?下面我們來講一講。
  • 追龜問題的量子解釋:普朗克長度解決一切類似的悖論
    其中追龜問題是一個明顯違背常識而又看似毫無破綻的悖論,那麼為什麼古希臘神話中的神會跑不過一隻普通的烏龜呢?追龜問題,又叫阿基裡斯悖論。題幹是如果讓烏龜在阿基裡斯前面1000米處開始,和阿基裡斯賽跑,阿基裡斯是神話中跑的非常快的神,此時我們假設阿基裡斯的速度是烏龜的10倍。
  • 宇宙中最小的可能距離是多少?空間本身是否連續?
    空間和時間是離散的還是連續的,是否存在最小的長度尺度,這些問題仍然沒有答案。然而,我們知道,在小於普朗克距離尺度下,我們根本無法準確預測任何東西。想像一下,量子物理學的一個經典問題:盒子裡的粒子。想像任何你喜歡的粒子,想像它被限制在一個特定的小空間裡。現在,在這個躲貓貓的量子遊戲中,我們要問一個你能想到的最直接的問題:「這個粒子在哪裡?」
  • ​現代科學十大未解之謎 TOP10:存在「最小粒子」嗎?
    公元前四世紀的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也認為,物質是連續的,人們可以將它無限地分割下去,我們永遠也得不到一個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顆粒」。但很早就有人懷疑「物質可以無限分割」的觀念,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相信最小顆粒是存在的,他把這種粒子叫做「原子」。
  • 普朗克常數是什麼?為什麼宇宙要依賴它?
    普朗克常數幾乎是所有學過物理的人所知道的,可以說是常識。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於1900年計算得出該常數,這使得他獲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獎。這一常數改變了遊戲規則,其通過描述物質的最細微部分如何在稱為量子的離散束中釋放能量,從而將「量子」本質上置於量子力學中。
  • 光如何在三維空間傳播,光速為什麼是一個常數固定值
    能量:捲縮的第四維空間卡魯扎證明了光、電磁波是在捲縮的第四維空間波動,即能量是第四維空間,質量是在三維空間,即引力是在三維空間波動。真空零點能:無物質時空間保持基本態當三維空間無物質時,空間的真空還具有零點能,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這種無物質的空間真空狀態即是捲縮的第四維空間,那麼光如何在空間傳播呢?
  • 【科普向】什麼是普朗克常數?
    由普朗克公式擬合出的普朗克常數h,與後來人們測定的數值,只相差了1%![2] 人類就這樣窺見了量子世界的大門。         那麼,如何解釋這個普朗克公式呢?經過仔細的思索,普朗克得出了如下結論:        電磁波在發射和接收時,只能以一個最小單元的整數倍進行,這個能量的最小單元被稱為能量子:
  • 量子力學的核心,普朗克常數
    這個悖論有一些問題,其中之一是它認為空間是無限可分的。事實並非如此,當你與烏龜之間的距離小到不可思議時,你的位置會呈現量子不確定性,當足夠接近是,這種量子模糊效應意味著無法斷言你的位置到底是在烏龜身前還是身後。這種效應,本質就是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描述了物體位置能被定義的最小尺度。
  • 世界不是連續的: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概念,動搖了經典力學的根基
    但普朗克卻不能解釋這個通過數學方法得出的公式到底代表著什麼?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概念對於這樣一個完美的公式,普朗克卻不能給出一個理論解釋,這是十分荒誕的,普朗克發現:只有假設能量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是連續不斷的,不存在無限小的單位,而是必須被分成一段、一段的,能量傳播必須有一個最小單位,這個完美的公式及黑洞輻射的問題只有使用這種假設才能被解釋的通
  • 小超學習---生活中的單位之長度
    >(吐露是大連話,就是大概過了一邊)知識也叫生活經驗,就像珠子,多了,就串起來了除了閏年有一點難之外,其他都能理解至於比秒還小的單位,涉及到10的幾十次方的,聽聽就行昨天小超的數學卷子被老師當成範例發到班級群裡一年級的100分,水分佔了50在班級裡背了三十六計,被同學瘋狂鼓掌
  • 如果普朗克常數可以變化,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細思極恐!
    普朗克常數是通過「黑體輻射」實驗發現的。它意味著任何能量的吸收與釋放都具有一個最小值,小於這個數值的能量不存在,這也意味著我們的世界是不連續的,而連續的世界反而是一種假象。再小會怎麼樣?這是一個物理學暫時無法回答的問題,但如果說存在另一個世界,它的普朗克常量比我們這個世界還小,或者更大的話,這個問題就十分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