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段子:別炒股,風險太大了,還是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乾,做稀了是豆腐腦,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沒了是豆漿,放臭了是臭豆腐!穩賺不虧呀!其實,段子的最後,還應該加上一句:做好了,就做炸豆腐丸子。這樣調侃,似乎做豆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在博羅橫河鎮花園村,我看到做豆腐師傅的日常,並不象網上調侃的這麼輕鬆。
橫河鎮花園村位於羅浮山下腹地,有「羅浮山後花園」的美譽,這裡山清水秀,空氣清新,讓人留連忘返。做豆腐的小徐師傅是土生土長的花園村人,也是一個高大帥氣八零後。小徐師傅夫妻二人,每天早上十點就要開始泡黃豆,下午六點開始磨黃豆、煮豆漿、做豆腐,忙完這些差不多晚上十一點。稍作休息,第二天凌晨兩點又開始炸豆腐丸子,早上六點還沒天亮就到橫河鎮市場上售賣,一年365天,風雨無阻。
小徐師傅的豆腐作坊是小本經營,一天只做50斤黃豆。每天下午六點開始打豆漿,打好的豆漿倒入大鍋煮開,爐膛裡的柴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時間剛好40分鐘。煮沸後的豆漿盛至大桶內過濾,濾去豆渣,嚴格根據比例放入鹽水(又叫滷水)。待豆漿稍涼,再裝入大約60CM*60CM大小的格版內,加壓濾去水份成塊,大約需要20鍾。做好的豆腐再用專用小刀切成484塊2.5CM*2.5CM大小均勻的小塊,剩下的邊角料不要。開炸前把小豆腐塊掰開抖散,方便下鍋。凌晨兩點,小徐師傅準時開鍋,油溫150℃左右,炸15分鐘,一鍋大概炸7斤左右的豆腐。白白嫩嫩的小豆腐塊倒入油鍋內,在高溫的烹飪下,慢慢變成金黃色,在小徐師傅的勺子不停翻動下,豆腐塊在油鍋中仰泳、自由式、碟泳、蛙泳不停切換,熱鬧極了。炸好的豆腐丸子金黃飽滿,蓬鬆柔軟。從每一顆黃豆精挑細選,細洗精磨,到每一個工序都嚴格把控,用料、時間、工具,都是小徐師傅多年經驗的沉澱和積累。以前用來壓豆腐的是一塊5、6斤重的石頭,每次來回的搬動石頭,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和體力消耗,而且重量很難把控。小徐師傅非常聰明,買來兩個氣泵,自已製作了一套加壓器,重力可以自己把控。小作坊很簡陋,就是自家樓下搭個棚子,裡面建了個土灶煮豆漿,一個炸爐,一張桌子擺放豆腐,大大小小的桶放在水龍頭旁邊,夏天酷熱,冬天嚴寒。
我好奇的問小徐師傅:「大年初一應該休息一天了吧?」
小徐師傅笑了笑說:「大年初一更忙,因為春節炸豆腐的需求量更大,家家戶戶都喜歡吃這道菜!」
惠州東江民間菜式裡釀菜是常見菜,釀豆腐、釀苦瓜、釀茄子、釀春(雞蛋)、釀青椒、釀豆角等等。釀豆腐丸的方法跟釀豆腐差不多,把豬上肉或五花肉、馬膠鹹魚或糜香鹹魚、陳皮、蔥、香菇等材料剁成肉泥,再配油鹽、醬油、胡椒、雞蛋等調料拌勻。在豆腐丸子開個小口,把肉餡滿滿的釀至丸子裡,圓滾滾、胖乎乎,十分討喜。豆腐丸也可以配點蘿蔔絲一起煮,煮好加點胡椒粉、蔥花,非常鮮甜可口。金黃,是食物散發誘人的色彩,也是幾千年來人們十分認可的吉祥色,代表著豐收、財富和喜慶。中國人喜歡講究意頭,尤其是春節這麼傳統的民俗節日裡,金燦燦的釀豆腐丸子擺上餐桌,象一個個金元寶,非常有寓意。炸豆腐丸子,惠州話又叫油豆腐或豆腐丸。廣東話幾種方言中「丸」和「圓」同音,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也求來年全家生活油油潤潤,富富足足。
這麼好吃而且寓意這麼美好的一道美食,其實市場賣得並不貴,因為豆腐丸很蓬鬆柔軟,一斤大約70個左右,可以裝滿一袋。小徐師傅夫妻二人每天起早貪黑,全年無休,也只是賺點小錢養家餬口而已。那調侃的段子,都是拿來逗大家樂的,不然,誰來試試看!
文: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