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關彗星的 「相見與懷念」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那些有關彗星的 「相見與懷念」

1997年加州莫諾胡上空的海爾-波普彗星

  文·本報記者 王婷婷

  今年年底,當人們望向夜空時,或許都希望能夠一睹嫦娥三號的曼妙身姿,但將在今年12月出現的另一個罕見天象同樣不容錯過——一顆彗星,正以每秒26公裡的速度向太陽接近,多艘太空飛船已經開始進行調整,以做好準備對這顆被稱為艾森(ISON)的彗星開展觀測。

  是亮度超過滿月還是暗淡如點點繁星,是衝入太陽灰飛煙滅還是「劫後餘生」安全離開,隨著艾森彗星的不斷接近,圍繞著這顆彗星的層層迷霧將逐漸撥開。

  是明是暗

  最初的預測:亮度達滿月的15倍

  艾森彗星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其中的ISON是「國際科學光學網絡」的英文縮寫,正是這一觀測網絡在2012年9月份最先發現了這顆彗星的蹤跡,發現者是兩位俄羅斯天文學家。紫金山天文臺王思潮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當艾森彗星最初進入人們視線時,科學家們預測它將成為「世紀彗星」,即百年來最大的彗星,從而給予了極大關注。

  這顆彗星在過近日點前兩年,即在木星軌道之外時,亮度就已經達到20等左右,說明這是一個相當少見的「大傢伙」。國際小行星中心的自動化程序給出的估計認為這顆彗星在過近日點前後可達-14等左右(月亮的亮度為-12.7),比20世紀以來觀測到的最亮彗星——1965年的池谷-關彗星還要明亮。觀星者們急切盼望著這顆曾經被認為亮度有望達到滿月15倍,擁有巨大彗尾的超級彗星出現在夜空裡,甚至在白天也應該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事與願違:或許僅僅「肉眼可見」

  正常情況下,隨著彗星不斷接近太陽,在光熱作用下彗星內部的冰凍物質會逐漸融化揮發,形成一個壯觀的彗頭和彗尾結構。但自從今年1月中旬以來,艾森彗星的亮度並未出現上升,科學家推測,這有可能是因為這顆彗星彗核外層冰物質已經接近耗盡。另外也有理論認為這顆彗星彗核的外部被一層矽質塵埃層包裹,這層矽質塵埃層阻礙了彗星彗核外層冰物質的氣化,從而阻止彗星繼續變亮。

  王思潮研究員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分析說,彗星的組成成分比較複雜,包括水冰、乾冰、塵埃等,可以將它比喻成一個「髒的冰山」,一般情況下,在它的運行過程中,會不斷氣化噴發,隨著彗星接近太陽,太陽的輻射會增強,彗星彗核亮度冰物質氣化噴發會增強,彗星也就隨之變亮。

  王思潮認為,艾森彗星進入觀測範圍後,它的亮度存在四種可能,一是相當亮,像最初預期的那樣成為「世紀大彗星」,但目前看來這種可能性比較小;也可能這顆彗星比較明亮,達到是肉眼清晰可見程度;而可能性比較大的情況是,當艾森彗星出現在人們視野時,達到三四等亮度,也就是肉眼可見;最不理想的情況就是在夜空中肉眼難見,需要使用望遠鏡觀測。

  何去何從

  衝向太陽會否劫數難逃

  結合已有的觀測數據,天文學家們已經可以追蹤到這顆彗星的運行軌跡並向後反推,並在2011年12月份拍攝的巡天圖像中找到了它的身影。根據這些數據,天文學家們計算得到其軌道參數:這顆彗星沿一個近似拋物線軌道運行,並且幾乎沿著這一軌道徑直衝向太陽。科學家計算,今年11月28日左右,這顆彗星將抵達距離太陽表面不足120萬公裡的位置上。

  當彗星抵達近日點,彗星遭遇太陽的高溫,由於結構比較松垮,其地表的巖石和塵埃將會熔化蒸發,這樣的嚴酷考驗也將讓科學家們得以評估彗星體的「牢固」程度。有天文學家認為,衝向太陽的艾森彗星劫數難逃。但如果在這顆彗星經過近日點的過程中發生碎裂,研究者將有機會獲得高質量的彗星新鮮物質的光譜,從而研究其物質組成情況。

  雖然以前也有彗星「撞入」太陽的事例,但王思潮認為,艾森彗星撞入太陽從而灰飛煙滅的可能性不大。他指出,根據艾森彗星的運行軌道,在近日點,它將會十分貼近太陽,並在這一過程中受到太陽起潮力的影響,可能損失一部分質量,但其飛離太陽時,應該還是可能觀測到的。

  再次經過或帶來流星雨

  天文學家預測,在2014年1月地球再次經過艾森軌道時,太陽風吹來的彗星碎片,可能會造成流星雨或夜光雲。

  有報導稱,這顆彗星的軌道還表明其來自奧爾特雲區域。天文學家認為奧爾特雲是50億年前形成太陽及其行星的星雲之殘餘物質,並包圍著太陽系。這是一個巨大彗星「倉庫」,估計其中的彗星超過1千億顆,距離太陽約一光年。

  觀測建議

  望遠鏡倍數並非越高越好

  隨著艾森彗星與地球的距離越來越近,普通觀測者也將迎來絕佳的觀測機會。當2013年11月至12月份,艾森彗星運行至太陽方向時,地球北半球能夠看到這顆彗星。王思潮指出,根據天文學家們對彗星軌道的計算,屆時將給出更加精確的觀測時機,並且紫金山天文臺科普部等天文科普機構也將組織相應的觀測活動。

  王思潮提醒普通觀測者,和觀測流星雨等其他天象活動一樣,如果想看到這顆彗星,要選擇開闊能見度較好的地帶,避開城市高層建築及燈光汙染,如果使用望遠鏡觀測,並非倍數越高越好,因為彗星呈雲霧狀,如果放大倍數過高,反而看不清楚。

  彗星連線

  哈雷彗星:春秋時期已有文字記載

  哈雷彗星是每76.1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因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首先測定其軌道數據並成功預言回歸時間而得名。哈雷彗星的軌道周期為76—79年,下次過近日點為2061年7月28日。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時,人類第一次用太空船詳細觀察彗星,得到了第一手的彗核結構與彗發和彗尾形成機制的資料。

  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周期彗星,也是人一生中唯一可能以裸眼看見兩次的彗星。其它能以裸眼看見的彗星可能會更壯觀和更美麗,但那些都是數千年才會出現一次的彗星。

  中國人對哈雷彗星的記載,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時代。更為確切的記錄是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春秋左傳·魯文公十四年》)這是世界第一次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

  從公元前240年(戰國秦始皇七年)起,哈雷彗星每次回歸,中國均有記錄。其中最詳細的記錄,是公元前12年(漢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於東井,踐五諸侯,出何戍北率行軒轅、太微,後日六度有餘,晨出東方。十三日,夕見西方,犯次妃,長秋,鬥,填,蜂炎冉貫紫宮中。大火當後,達天河,除於妃後之域。南逝度犯大角、攝提。至天市而按節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後西去;五十六日與蒼龍俱伏。」這次記錄對哈雷彗星的運行路線、出沒時間乃至視速度,描繪得栩栩如生。

  海爾-波普彗星:「千年等一回」的壯麗

  海爾-博普彗星是一顆長周期彗星,它於1995年由美國兩位業餘天文學家共同發現的,1997年4月1日過近日點。

  1995年7月23日,美國的艾倫·海爾和湯瑪斯·博普分別獨立發現該彗星,它是眾多由業餘天文學家發現的彗星當中,距離太陽最遠的(於木星軌道外被發現)。與哈雷彗星比較,若把兩顆彗星放在同一軌道上,海爾-博普彗星的亮度會超過前者千倍。

  通常彗星在木星軌道外會比較不顯眼,但海爾-博普彗星則例外,該彗星過近日點時光度為-1.4等,縱使在城市中亦能以肉眼看見,是自1975年最亮的彗星,因此它成為了近二十年來最壯觀的彗星之一。根據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影像,海爾-博普彗星彗核的直徑估計約40公裡,屬於大型彗星。

  直至2006年1月仍有日本天文愛好者在澳大利亞拍攝到該彗星的身影;經初步計算,海爾-博普彗星於二千多年後會回歸。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中英文情感短句子文案】失去的懷念,懷念的想相見!
    8、我們都是一群多麼可憐的人,喜歡的人無法得到,獲得的不珍惜,在一塊的懷疑,失去的懷念,懷念的想相見,相見的恨晚,終其一生,都滿是遺憾。
  • 俗話說「相見不如不見,不見不如懷念」,寓意深刻,不容忽視!
    這就有了俗語「相見不如不見,不見不如懷念」,此話寓意深刻,不容忽視!相見不如懷念誠然,曾經愛過,且深愛過,但又各自成家的兩個人,不管當時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說一點兒都不會再想念,是只能是一句空話,假話,因為人是感情動物嘛,既然深愛過,就會有著刻骨銘心的回憶在,但是,要說還會想再見面,那就不好說了
  • ISON彗星會成為「世紀大彗星」嗎?
    2000年的C/1999 S4林尼爾彗星和2011年的C/2010 X1葉列寧彗星就是最近的兩個例子。好幾個月前,就有科學家推測ISON彗星可能會瓦解,不過這些推測至今都還未能如願。然而,ISON彗星在未來的半個月內自行瓦解的可能性,比以往都要高得多。
  • 申彗星第2輯《The Beginning New Days》
    >  申彗星第2輯《The Beginning New Days》   發行日:2007-08-08  The Beginning,,New Days,申彗星的又一個全新的起點。  比起前一張唱片,這次的《The Beginning, New Days》更加注重大眾化和新風格的嘗試,從中可以發現申彗星對自己更進一步的風格定位。一向擅長演唱情歌的他,這次也毫不意外地以情歌為主。主打歌《第一個人》的主題是懷念逝去的初戀,對已經離去的戀人抒發內心的感謝和祝福。
  • 懷念從前,懷念那些無憂無慮的日子
    懷念從前,懷念那些無憂無慮的日子。
  • 8月下旬,摩羯座幸有優質桃花緣,拋卻執念,相見不如懷念
    戀愛中的你可能需要再次面對過往的問題,要去正視不再逃避,且極有可能和家長的反對有關,而這些矛盾點也終於讓你對關係有了更加清醒和冷靜的認識,也可能會因此導致分離;也有些情侶可能會面臨異地的考驗。
  • 夜空中「最亮的」彗星中文名定為「新智彗星」
    「新智彗星」是天文衛星廣域紅外巡天探測器在執行近地天體寬視場紅外巡天任務期間發現的,它在整個7月都肉眼可見,隨後將迅速消隱。上一次北半球人類肉眼可見的亮彗星是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C/1995 O1),在南半球是2011年的洛夫喬伊彗星(C/2011 W3)。
  • 細說彗星的命名規則的結構,了解彗星這種迷人的天體
    彗星這種迷人又有點詭異的東西,為什麼質量如此之小的它們卻又如此重要呢?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彗星。首先我們來講一講彗星的命名規則,小行星的發現者擁有命名權,而彗星的命名規則更直接,發現則的名字直接被用到了彗星身上,除了哈雷彗星和恩克彗星。一開始是約定俗成的,後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就有了明確的命名規則,以最早堵路發展著名字命名,最多可以由三個人姓氏來命名,以受到報告的先後順序。
  • 彗星是「生命使者」?科學家在彗星上,找到生命所需的所有元素!
    神秘的彗星為何說彗星神秘呢?主要的原因是,一直到今天為止,科學家們都沒有搞清楚太陽系內彗星的起源,也不知道彗星究竟來自哪裡。什麼是彗星?彗星就是一團「髒雪球」,它的主要組成物質,是由水、氨、甲烷等凍結的冰塊,同時還有很多固體塵埃粒子。
  • 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彗星軌道的長軸,確定太陽系的邊界呢?
    長周期彗星軌道能計算出來嗎?如果能計算,是不是可以通過彗星的軌道的長軸,確定太陽系的邊界呢?這個遠一點的距離,但是也很有意思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最遙遠的那個周期彗星,如果查了一下資料,可能是1910年1月份的一顆彗星,我們都知道1910年是哈雷彗星回歸的那一年,但是這顆彗星,他當時是在一月份回歸,有點蓋過哈雷彗星,因為這顆彗星有一個別名叫做白玉大彗星,大彗星就是白天了,白天的大彗星
  • 史詩般的奇遇: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的8大發現
    9月30日,首個進入彗星軌道的探測器羅塞塔號傳奇謝幕。從發射至今的12年間,它創造了許多第一次,也為人類揭開彗星、地球和宇宙的奧秘提供了許多寶貴的信息。那麼,宇宙深處的它,究竟創造了那些激動人心的成就呢?
  • 罕見彗星划過北半球,亮度超過哈雷彗星
    這顆彗星是2020年3月發現的,編號為C/2020F3(Comet Neowise),全國科技名詞委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把這顆彗星中文名確定為「新智彗星」。7月中下旬的傍晚可以看到它的靚影。一開始這枚彗星亮度較低,並未引起重視,但到了6月,隨著彗星逐漸接近太陽,其視星等進入裸眼可見範圍,其亮度飆升,引起了大家注意。
  • 彗星聞起來怎麼樣:臭雞蛋外加苦杏仁
    隨著對空間探索的不斷深入,人們已經不在滿足於看到圖像了,還想知道比如一顆彗星聞起來怎麼樣。從歐空局的羅塞塔探測器靠近67P彗星時起,探測器上的兩臺質譜儀就已經開始嗅探這顆彗星的氣味了。這顆彗星的氣味應該說是「豐富而濃鬱」。
  • 夜空中「最亮的」彗星中文名定為「新智彗星」—新聞—科學網
    「新智彗星」是天文衛星廣域紅外巡天探測器在執行近地天體寬視場紅外巡天任務期間發現的,它在整個7月都肉眼可見,隨後將迅速消隱。上一次北半球人類肉眼可見的亮彗星是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C/1995 O1),在南半球是2011年的洛夫喬伊彗星(C/2011 W3)。
  • 彗星的來源之地是不是在奧爾特雲附近?
    它可能是一顆彗星!圖解:太空船拜訪103P/哈德利彗星的彗核和它造成的噴流。彗核的長度大約是2公裡,最窄的地點寬僅約400米。彗星是來自我們太陽系的邊緣或是來自星際的混合著巖石和冰塊的大塊頭。事實上,許多科學家們認為這是太陽系誕生時的殘留物。
  • 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小天體蘊藏的大奧秘
    我們太陽系最小的天體——小行星,彗星和流星——蘊藏著大驚喜。小行星,彗星以及一些從它們發出的彗星是我們的太陽系在46億年前形成的遺留產物。當行星和衛星在數千萬年間經歷了變化,但許多這些「小個子」的冰、巖石和金屬並沒有。它們很像記錄著行星演化的化石記錄。目前有 791,384顆已知小行星和3,559顆已知彗星。
  • 「知道SET」哈雷與哈雷彗星
    本集主題:哈雷與哈雷彗星歷史上,人們總是把彗星的出現視作某種徵兆,甚至有些人認為,說不定彗星就是當耶穌在馬廄裡降生時照亮了早晨的「伯利恆之星」。而哈雷彗星可以說是當今彗 星界的「網紅」,我國早就對其有所記載,據朱文鑫在《天文考古錄》一書中考證: 自秦始皇七年 (公元前240年) 至清宣統二年 (1910年)共有29次記錄,並符合計算結果。其實,早在《春秋》中就有相關的記錄: 「魯文公十有四年(公元前613年), 秋七月, 有星孛入於北鬥。而我們的故事就是圍繞著這顆彗星展開的。
  • 地球上生命的基本元素是來自彗星嗎?
    彗星提供了地球生命必不可少的元素嗎?天文學家們眾說風雲,各持己見。無論如何,至少可能有一顆彗星能提供一項關鍵證據:67P / 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Churyumov-Gerasimenko)。一項使用來自歐空局羅塞塔號任務的數據進行的新研究表明,彗星含有對生命至關重要的磷。
  • 電影裡的科學知識之《彗星來的那一夜》——另一隻薛丁格的貓?
    最近看了不少不少科幻的電影,發現其中有些電影十分不錯,且蘊含著不少科學知識,今天我們先來講一講個人認為十分經典的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這部電影涉及到一個目前來說十分前沿的科學知識點——多世界理論。
  • 彗星C/2013 A1撞擊火星的概率降低到1/120000
    根據最新觀測數據計算出來的軌道參數表明,彗星C2013 A1與火星撞擊的概率大大降低。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近地天體辦公室」表示,科學家通過對彗星C/2013 A1的進一步觀測,進一步修正了這顆彗星的軌道,並發現這顆彗星與火星撞擊的概率降低到1/120000。而在去年12月份,當科學家剛發現這顆彗星時,他們認為其存在與火星撞擊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