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後時光,她不想死在女兒家:在人生末路,如何有尊嚴的老去

2021-01-10 養老新視角

如果你知道生命的最後期限,你會做什麼?

有一部紀錄片就記錄了一群身患不治之症,正面臨死亡的人。

一位父親因腫瘤壓迫神經癱瘓在床,最大願望是再站起來走走和看著女兒成家立業,但非常遺憾。在生命的最後兩天,他經常陷入昏迷,卻強撐著身體要立遺囑,把平時辛苦攢的錢都留給了女兒。在用顫抖的手籤下自己的名字後,帶著遺憾沉沉的睡去了。

一位身患乳腺癌晚期的老人,在僅剩的一個月生命裡,她說自己最大的心願,就是「不想死在女兒家裡」。

一位老人生病後,做夢都想回去的故鄉,但她的身體再也無法支撐她回去了。只能拜託兒子,去家鄉拍回一些照片,圓了她的思鄉之情。

在彌留之際,他們都會被送到一個叫「關懷室」的房間。這裡刷著淺粉色的牆漆,燈光是溫和的暖黃色,沒有呼吸機,沒有任何搶救設備,唯一陪伴他們的,就是醫生、護士與親人。

一位被診斷為胃癌的爺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病情,心理上早已做好坦然赴死的準備,

甚至連後事都和處理問題,都已經交代地清清楚楚。他明確表示,在自己最後的階段,

不要進行任何積極搶救和治療,因為他不想沒有質量地活著。

02

人應該怎樣離開這個世界?

優生是一個人的權利,優死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問題。

有尊嚴的來,就應該有尊嚴的走。

「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臨終關懷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而在我國,『臨終關懷』服務尚處在起步的探索階段。比起起步晚,『臨終關懷』面臨的最大挑戰還是社會偏見問題。生寄死歸,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享受當下每一天的生活,也可以直面自己人生最後的旅程。

人生最無奈的事是既不能選擇生,也不能選擇死。善終既是生命的最高追求,也是生命的基本權利。尊重生命,就是要尊重患者對生命的自主權利。2016年臺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並將於2019年正式實施。這部法律強調尊重病人的醫療自主,保障病人的善終權益,確保病人有知情、選擇或拒絕醫療的權利。根據規定,病人可以預立醫療決定,選擇接受或拒絕醫療;醫生履行告知義務的對象是患者本人,醫生必須以適當方式將病情告知病人;醫生執行患者善終指示,可以免除法律責任。這部法律為「尊嚴死」提供了有力保障,維護了每個人本該擁有的「善終權」。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如果說生命是一條航船,每個人都是這條航船的掌舵者。讓生命完美地謝幕,不應成為一種奢望。

03

死亡教育,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課。

中國人,真的太缺乏「死亡教育」了。

從經濟學人發布的《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報告裡,我們可以看出:英國位居全球第一,中國大陸排名第71。

重病患者的最後生活質量有多差,可想而知。

死亡也許只是一個短暫的瞬間,但與疾病共存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尊重患者的生命自主權,並不是鼓勵放棄治療,而是要讓臨終者體面而有尊嚴地離開人世。遺憾的是,全國開展舒緩治療的醫療機構極少,很多晚期癌症病人無處可去,疼痛難忍,有的甚至絕望自殺。目前,大多數醫院更傾向於選擇有治療價值的患者,對於沒有治癒希望的患者往往予以拒絕,這使得不少臨終者得不到醫療機構的專業照護,身心煎熬,抱憾而終。

所以,正確看待死亡、尊重死亡,是我們最應該學的「告別教育」。而對死亡最大的尊重,就是體面,就像我們出生一樣。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精彩的評論,我會置頂鼓勵,讓更多人看見你精彩評論!關注作者,轉發點評點讚收藏有價值的資訊!!!

相關焦點

  • 《最好的告別》:當老人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是不是應該放棄治療
    在《奇遇人生》中有一期,毛不易去探訪老人院,一個老人講述了自己的凋零感。她說女兒把自己安置在這裡之後,大概兩三天來探望一次,她就可以安心地和同事吃飯,出國遊玩,追求自己的人生。而她只能和這裡其他的老人一樣,逐漸凋零。這是衰老的另一個殘酷真相,老人的精神需求是被忽略的,子女所謂的孝道經常簡化成生活上的照顧。
  • 瓊瑤式「尊嚴死」離現實還有多遠
    新聞背景:79歲的知名作家瓊瑤,3月12日發表了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信,透露她近來看到一篇名為《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的文章,有感而發想到身後事,認為萬一到了該離開之際,希望不會因為後輩的不舍,而讓自己的軀殼被勉強留住而受折磨,也藉此叮嚀兒子兒媳別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
  • 給媽媽當媽媽,在她生命最後12年
    ——————————我的外婆和陸曉婭的母親有很多相似之處,晚年罹患認知症(註:國際上逐漸用「認知症」「認知障礙症」指代認知和記憶退化方面的疾病),生命的最後時光在養老院度過,於2019年歲末去世,在去世前幾年,就已經認不出她曾經最疼愛的「外孫囡」,整個人似乎退化到了嬰兒階段。這也許會成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家庭狀況。
  • 《不可饒恕》:末路悲歌,時代的最後一抹餘暉
    屬於薩姆·佩金帕和喬治·羅伊·希爾的輝煌的1969年之後,時隔二十年,西部片最後迴光返照的時刻才終於來臨。《與狼共舞》上映後三年,屬於老牛仔真正的告別時刻便遽然降臨了。從那以後,西部片裡的個人英雄主義徹底死去,這個世界上再也不會有加裡·庫珀、艾倫·拉德和約翰·韋恩了。
  • 紅二代力推尊嚴死:怕領導讓不惜一切代價搶救
    「對於那些根本無法得到充分生命支持系統的人,以及無法得到醫療救助的人來說,談論這個問題(坦然面對死亡)是非常可笑和冒犯人的。」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很能理解,她在推動「尊嚴死」時也被質疑過不顧中國實際。但另一方面,這恰是「中國國情」。
  • 「媽媽,我不想老人死」——和孩子討論死亡、生命和愛
    最近妞妞持續有一兩周為「老人會死」感到擔憂,哭了好幾次。今天早上醒來,不知道想起來什麼,默默地哭,問她怎麼了,她說:我不想你們死。大多數晚上都是我陪她入睡,睡前我們會聊聊天。有一天她突然說:媽媽,我不想老人死。
  • 紅二代力推尊嚴死:就怕領導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搶救
    「對於那些根本無法得到充分生命支持系統的人,以及無法得到醫療救助的人來說,談論這個問題(坦然面對死亡)是非常可笑和冒犯人的。」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很能理解,她在推動「尊嚴死」時也被質疑過不顧中國實際。但另一方面,這恰是「中國國情」。
  • 被插尿管、被迫床上小便後,我想:如何在最後時刻,活得有尊嚴
    這也促使我思考,如果最後時刻來臨時,我希望可以怎麼做或者被如何對待。如果大家能從下面的文字中,看到我想表達的積極的一面,並願意去思考的話,我想,我這篇文章就是有價值的。對大多數人來說,「死」是個讓人感到壓抑、不安的字眼,死亡是敏感、忌諱的話題。提到生死感覺是談論哲學問題,但這是擺在我們面前非常現實的問題。
  • 周國平:我如何面對不想長大的女兒
    媽媽說會的,可是我知道,啾啾的擔憂是有道理的。每當我迷醉於她的可愛模樣的時候,我也總是聽見我的心在為眼前的這個模樣必將被時光帶走而嘆息。日子一天天過,孩子似乎無甚變化,有一天驀然回首,童稚的情景已經永成過去。辦公室裡,媽媽在埋頭工作,啾啾在另一張桌子前畫畫。因為保姆休假,媽媽帶著她來上班了。她很乖,不去打擾媽媽。在畫畫時,她不時地抬頭看一眼媽媽。
  • 「尊嚴死」的瓊瑤式傳播(觀滄海)
    這瓊瑤「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很長,中心思想十分明確:在我能做主時讓我做主,萬一我不能做主時,照我的叮囑去做!最後的「急救措施」……全部不要!幫助我沒有痛苦地死去,比千方百計讓我痛苦地活著,意義重大!   這封直面死亡的信一出,立即有人聯想瓊瑤阿姨的健康狀況。
  • 選擇安樂死的她,看哭了無數日本人……
    「既然不能選擇如何出生,那至少,想要決定自己如何去死。」當病魔與疼痛襲來,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失去生而為人的尊嚴,只能靠機器和別人的照顧才可以活下去時——你,會不會想到安樂死?2018年起,NHK跟拍了一位選擇安樂死的日本女性,記錄下她安樂死的抉擇和遠赴瑞士接受死亡的全過程。
  • 一種被你忽視的對待生命的態度
    在由生到死的短暫人生旅途中,旅程才是最快樂的事物,而不是目的地。所以,你創造了最大的價值,了卻生死,向死而生,看破紅塵。在你走向終點的時候,有尊嚴的走完自己的人生路。「尊嚴死」,顧名思義,就是讓你有尊嚴的結束自己的生命。我知道:真正讓周圍親友們,都能接受尊嚴死的觀念,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所以,我寫這篇文章,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人,了解「生前預囑」和「尊嚴死」的概念和含義。
  • 女兒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這可怎麼辦?
    她的女兒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她不能理解,母女產生了矛盾,陷入冷戰……1我和丈夫自由戀愛後,有了可愛的女兒。我女兒從小是懂事的一個孩子,學習上不用我們操心,記得女兒10歲時,我當時忙著做生意回家晚了,她父親因為加班也回家晚了,但當我先回到家時,女兒已經把飯菜都做好了。
  • 倉鼠之死和5歲女兒的生命觀 【如何正確幫助孩子面對寵物死亡】
    甄小美目不轉睛地看著珠珠,忽然跟我說:「媽咪,我聽到珠珠叫了,她的聲音很小,她說;『HELP(救命)』!媽咪,我不想珠珠死!」甄小美哭著說。我也流下眼淚,緊緊摟著甄小美:「我也不想她死。我也很難過。」我們倆摟在一起,我深吸一口氣:「我們為珠珠祈禱吧。你來帶領祈禱詞。」我們家沒有宗教,但有信仰,常常祈禱。可是,當我們睜開眼睛,看到珠珠最後蹬了一下腿,張著嘴,停止了呼吸。
  • 家有女兒,這幾件事父母越早告訴孩子越好,關乎女兒一生幸福
    其實不是的,家有女兒,父母一定要告訴女兒,她可以不用「太懂事」,遇到不想做的事情就勇敢拒絕。沒必要為了討好別人就委屈自己。告訴女兒,她是女孩子,可照樣是父母的手中寶,一點也不比那些男孩子差。有些時候,女孩子撒嬌任性一些也都是可以的,完全沒必要因為自己是女孩就自輕自賤。相反,勇敢表達自己,勇敢說不,活出自我才更加有意義。
  • 感謝你,生命中最後的朋友
    16日,記者探訪了哈爾濱市道裏區撫順社區醫療服務中心,該服務中心的安寧病房已經有10年了,已經有992名患者在這裡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這裡的醫護人員,給予這些患者生命最後的溫暖,讓他們在最後的時光裡得到安寧與慰藉,最終得以微笑。 患者家屬感念最後一段路有你們真好 「老爸這最後一段,能有你們真好啊!」小周對正在給父親換藥的護士長管玉芝說。
  • 51歲老太被安樂死,全家看她喝下老鼠藥!安樂死合法真的好嗎?
    隨著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提高到77歲(2019年數據),身邊越來越多人老去,我們忌諱談「死」的觀念似乎正在改變。死亡,成為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無論是患者自己,還是身邊的親人。 談論「生老病死」,總有件事是無法繞開的,那便是「患者能否決定自己的去留」。
  • 我親愛的朋友們:人生就是這麼多狗血又妙不可言!
    片子是由一群年過半百的爺爺奶奶們演繹,劇中每一個人都很有特點,很有代表性,每一個人都是一條新的人生軌跡。這是一部描述老年生活,直面人生晚景,討論衰老、死亡、如何告別、如何謝幕的電視劇。但是它不矯揉,不溢美,也不晦澀。
  • 深度好文,尊嚴是一個人支撐信仰與生命的骨架
    兩年後,傑克遜把自己的女兒瑪格珍妮許配給了他,傑克遜兒說:「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1嚴!」果然不出所料,二十多年後,那個年輕人有了一筆讓整個美羨慕的財富。這個年輕人就是赫赫有名的美國石油大王哈默。窮之時的哈默仍然有自尊、自立的精神,從而贏得了別人的尊數,也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到底什麼是尊嚴?辭典上的解釋是尊貴莊嚴,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
  • "尊嚴死"把死亡的權利還給本人 專家:推行時機未成熟
    她是一家國企的職工,她說,之所以接受「生前預囑」的形式,源於父親十年植物人的生活經歷對她的觸動。「日後一旦我病重,失去救治意義的時候,我會放棄技術支持,選擇有尊嚴地平靜地自然離去。」劉靜平靜地說。  「生前預囑」,出自一個名叫「選擇與尊嚴」的公益網站(www.xzyzy.com),它是我國首個倡導「尊嚴死」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