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鼠之死和5歲女兒的生命觀 【如何正確幫助孩子面對寵物死亡】

2021-03-01 太太學堂

Q:怎樣才能每天收到這種好文章呢??

A:點擊上方藍字「太太學堂」關注即可!

如今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堂堂也已經預定了一隻可愛的大白貓,8月就可以正式成為家庭一份子啦!

飼養寵物不僅讓孩子有玩伴,還培養了孩子的愛心,增強他們的責任感.並且經由寵物,整個家庭人員的情緒也會得到改善,父母與孩子之間也增加了交流機會,孩子的內心想法父母也會更加了解,親子關係得以加強與維護。

好處的確很多,可是如果寵物不幸死亡,面對孩子的傷心不安,家長們又應該如何處理呢?先隨堂堂看一篇老文章,再看如何支招化解。

作者|甄小美的媽媽 新浪博客


眼睜睜看著珠珠死了

昨天回到家,我進廚房,看到珠珠側臥在籠子裡,以為她又在睡覺。我晃了晃籠子,沒想到珠珠沒有像往常那樣一下跳起來。珠珠沒有動,我心裡一驚,又晃了一下,珠珠還是不動!「天哪!珠珠出事兒了!」我忍不住叫出來。

甄小美在自己房間沒聽見,我走到門口,蹲下來:「小美,我有件事跟你說,不是好事。」甄小美有點緊張地看著我:「怎麼了?」我回答:「珠珠,好像死了。」 甄小美立刻衝到廚房,我跟著她。珠珠還是側臥在籠子裡,一動不動。甄小美把鼻子貼在籠子上看,叫到:「媽咪,她沒死!她還在呼吸!她還在動!」我仔細一看,果然,珠珠還有輕微的呼吸,四隻小爪子不時抽動一下。

我用紙巾包著珠珠,輕輕把她拿出來。迅速把籠子清理乾淨,墊了很多紙巾,又把珠珠放回去。她還是只有一絲絲呼吸。小小的黑黑的眼睛,異常得凸鼓出來,看上去有點可怕。

接下來做什麼,我也不知道。我和甄小美看著籠子裡奄奄一息的小倉鼠,很無助、很難過。甄小美目不轉睛地看著珠珠,忽然跟我說:「媽咪,我聽到珠珠叫了,她的聲音很小,她說;『HELP(救命)』!媽咪,我不想珠珠死!」甄小美哭著說。我也流下眼淚,緊緊摟著甄小美:「我也不想她死。我也很難過。」

我們倆摟在一起,我深吸一口氣:「我們為珠珠祈禱吧。你來帶領祈禱詞。」我們家沒有宗教,但有信仰,常常祈禱。

可是,當我們睜開眼睛,看到珠珠最後蹬了一下腿,張著嘴,停止了呼吸。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她死了。甄小美淚流不止:「媽咪,珠珠死了。我們的祈禱沒有到上帝那兒。我們沒能幫助她。」


寵物之死的歷史

這不是我家第一次死寵物。

甄小美2歲多時,有位媽媽把她家的小白兔送給甄小美。幾天後,大概是小白兔吃光了用來磨牙的木棍,把自己撐死了。那是甄小美第一次面對死亡。

爸爸和我給甄小美看死掉的小兔子,告訴她兔子死了,可能是因為吃了木棍。爸爸告訴她:「死了,就是不會再活過來,不會再有生命。所有的動物,都會死亡。有時候是太老了,有時候是因為病了,有時候是因為意外,這次是意外。這讓我們都很難過、很傷心。」 —— 我始終慶幸,我們沒有逃避這個話題,我們和孩子一起,平靜地面對死亡。

然後我們帶著甄小美,把小兔子埋在小區外面的一棵樹下。爸爸挖坑,我牽著甄小美的手,把小兔子倒在坑裡。然後我們一起為小兔子祈禱。我帶領祈禱詞:「親愛的小兔子,你死了,我們很難過。請你寧靜地長眠吧。我們會永遠記得你。」

爸爸又告訴甄小美:「把小兔子埋在泥土裡,埋在樹下,對這裡的自然環境,對這棵樹,都很好,小兔子的屍體能夠變成營養。小兔子從大自然裡來,現在又回到大自然裡。」

甄小美2歲多,整個過程很平靜。

再後來,家裡還死過烏龜和金魚。我們沒有逃避,沒有遮掩,沒有隱瞞,也從未說過「不過是一條魚,有什麼好傷心的!」。我們和甄小美一起面對,一起難過、一起傷心。

這些寵物,甄小美到現在都還記得。

「媽咪,我不要你去世!」

剛過了5歲時,甄小美開始好奇「人類的死亡」。有一次甄小美問我:「媽咪,和兔子、烏龜、金魚一樣,你也會死,對嗎?」

「對,如果沒有意外,等我很老的時候,我會死。」

「你和爸爸先死,還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先死?」

「應該是他們在我們前面死。如果你願意的話,你也可以說『去世』,這是一個比『死』更柔和的詞。」

「哦,去世.」甄小美思考了好一會兒,顯得越來越傷心,然後哭起來,大喊:「媽咪,我不要你去世!」

我摟住她:「我非常明白。因為你愛媽媽,希望永遠和媽媽在一起。」甄小美在我懷裡,邊哭邊點頭。我親她:「我也非常非常愛你。沒有人希望自己愛的人死。就像我也很不想看到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去世一樣。我也會覺得十分傷心,會覺得心碎。要是所有人都永遠不死,該多好!」

「真的嗎?」甄小美的哭泣減弱了,抬起頭。顯然又開始思考。很快她說:「但是,所有動物,包括人類,都會死。有一天,我也會死。」

「是啊。那時候,你的孩子、孫子,也會非常非常難過。」

「我的孩子?我的孫子?我會很老很老嗎?」甄小美已經不哭了。

「可能吧。你覺得,媽媽什麼時候有可能死呢?」

「很老很老的時候.」甄小美又開始思考:「那就是,很多很多個...很多很多個...月,以後!」那時候,甄小美對「月」很有概念。

「而且還是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年,以後。一年有12個月,等媽媽死的時候,可能是好幾百個月呢。那時候,你已經長成大人了,有了自己的孩子,甚至自己的孫子。那時候,你就不會覺得死亡這麼不能接受了。那時候,你對死亡的想法,會不一樣的。」聽到這個話,甄小美全身都放鬆了。

過了幾天,甄小美忽然跟我說:「媽咪,等你死了,我要切開你的身體,把你的心拿出來。」我悄悄吸了口冷氣,但沒有爆發,而是發自內心地好奇:「為什麼?」

「我想看看裡面的上帝。」 ——我們常常說:「上帝住在每個人的心裡」。甄小美的這個決定,原來基於這麼美好的想法!

接著她又說:「我知道你會變成一具骷髏,我還要把你的骷髏拿回家,放在我的床邊。」

我仍舊發自內心地好奇:「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樣我還是可以天天見到你。」

感動的淚水湧出我的眼眶,我緊緊摟住她,親吻她。

每當這樣的時刻,我都深深感激小美爸爸從甄小美很小,就把對死亡的平靜,把「信仰」,以身作則地呈現在孩子的生活裡,不但讓孩子受益,也讓我學到很多。也很深深感激,在甄小美對「人類死亡」好奇時,我已經學了「正面管教」,明白了「認可孩子的負面情緒」,明白了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她、接納她,明白了如何引導她。



和珠珠道別

每次家裡寵物去世,我們都用儘量貼近自然的方式處理。死掉的金魚從馬桶衝走,死掉的烏龜埋在草叢裡。現在珠珠死了,我問甄小美:「我們下樓,把珠珠埋在樓下花園裡,好不好?」

甄小美想了想:「我們把她埋在陽臺的花盆裡吧。」 當然沒問題!我很想記錄下這個過程,問她能不能拍照,她說可以。

我給了甄小美一把勺子,她滿臉難過但態度平靜地,在一個大花盆裡挖了一個小深坑。我把珠珠的屍體放進去,我們倆閉上眼睛,和珠珠道別。甄小美說:「珠珠,你死了。我非常非常傷心,我很愛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我真的不想你死掉。所有的動物都會死,也許你太老了,也許你生病了.我和你在一起的時光非常快樂,你給了我很多快樂,謝謝你!」 我說:「珠珠,謝謝你來到我們家,謝謝你給我們一段快樂的時光。希望你平靜長眠。」

甄小美用勺子把泥土蓋在珠珠身上,我從另一個花盆裡移了一棵小植物,甄小美幫忙種在珠珠的屍體上。全部接受後,甄小美輕輕說:「Byebye Juju,I will see you in my heart(再見珠珠,我會在心裡跟你再見)。」

甄小美的生命觀

晚飯時,我問了5歲半的甄小美一個很大的問題:「你對死亡怎麼看?」

「死亡讓人傷心,讓人生氣,讓人難過。有時候,還讓我覺得很無助,比如剛才,我覺得我幫不了珠珠,我沒有辦法。死亡會讓我有很多很多不好的情緒。」甄小美說。

「你認不認識哪個人,從來沒有壞情緒?」這個問題,我也常常在課堂上問我的學員家長。

甄小美只想了一下:「沒有,連上帝也有壞情緒。我覺得他現在也因為珠珠死了而在傷心呢!」

「那壞情緒會不會永遠不離開我們?我們自己死之前,可以做什麼呢?」我又問了兩個大問題。

「我們可以努力讓自己的生活開心,而且有壞情緒也沒關係,他們會離開。但是死掉的人和動物會留在我們的心裡。」

那一刻,我覺得我在和一個智者談心。

吃完晚飯,甄小美拿出自己的「家務工資」小錢包,數了數她的存款,13元。她說:「媽咪,我再存2塊錢,就可以買一個新的倉鼠了。」


正確幫孩子面對寵物死亡

善意的謊言?

年輕父母面對此問題,往往希望保護孩子遠離疼痛、悲傷和恐懼,不忍心讓孩子的生命中出現灰色地帶,而採取善意欺騙的辦法,「小動物去找它的媽媽了」或是「它睡著了」。但是,孩子大多覺察能力很強,很快就會意識到大人在騙他,而變得更加焦慮不安。

讓孩子直面「分離」

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不能以欺騙的方式作為緩兵之計,而是要告訴他真實的事態——死亡。並且最好把孩子摟在懷裡或握住手,認真地告訴他。在敘述時,家長要自然地表現出悲傷,讓孩子感覺到面對寵物的死亡心情不好,這是人之常情。

舉行一個告別儀式

家長可以帶孩子親手埋葬動物的屍體,並舉行一個小小的告別儀式。去自家小區的花園裡,或者和孩子一起挑選合適的地方。讓孩子體會「分離」的感覺,為長大後更順利地離開家人,做一次小小的「演習」。

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

寵物的死亡意味著孩子失去了一個玩伴,難免情緒低落。作為家長,應當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幫助孩子走出情緒的低潮。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家長可以帶孩子進行體育運動或者戶外活動,讓孩子不再低迷,擁有一個好情緒。去遊泳、露營等,讓他暫時忘記這件傷心的事。或者在合適的時候,給孩子一個新寵物,並提前告訴孩子這個決定,向他解釋說明。

推薦兒童讀物

隨著成長,孩子們不得不面臨各種「死亡」的實例,如寵物死亡、親人過世、喪葬出殯、祭祀悼念及新聞中各種有關死亡的場景。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竟毫無準備,所以,是時候讓孩子了解生命的由來與歸屬了。下列繪本將有助於你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死亡。

這是一個溫暖的故事:有個患癌症的小姐姐,因為常常吃藥、打針,頭髮都掉光了,所以戴著一頂帽子。有一天,當風把帽子吹走的時候,一個叫小丁子的小男孩兒騎著腳踏車來到了她的身邊。他為她追回了帽子,他給她帶來了友情。他們一塊兒做遊戲、說故事。有一天,小姐姐帶來一個「開心鎖」,他們把鎖掛在樹上,約定在小姐姐生日那天一起許願,並且打開鎖。可是,小姐姐住院去了,沒有如約回來跟小丁子一起過生日。但是,小丁子還是用手指頭做了一個心意「蛋糕」,為她許了一個願……

故事以小魯的同學為第一人稱,敘述徐徐拉開帷幕。小女孩和小魯是住在同一條街上的鄰居,他們總是形影不離。但小魯的心臟病日益嚴重,最終故去,把悲傷留給了小女孩和其他同學,於是,大家試圖一起找到一種可以紀念小魯的方式,來抹平內心的創傷。


爸爸的圍巾是一條暖暖的綠色的圍巾。媽媽說這圍巾很適合我。於是,我戴上了爸爸的綠圍巾。後來,圍巾找不到了,原來爸爸的綠圍巾會魔法,變成了春天的綠樹綠草。我看著滿眼的春天綠色不再哭了。所以,爸爸,你不要再擔心,就在天上看著我和媽媽吧。


本書的作者以沒有成見的新奇眼光,觀看一般人不以為意的角落,創造出新奇好聽的故事,觸發讀者心中對美與善的渴求和感動。書中角色的造型、表情、姿態與場景的布置、氛圍,使故事更逼真動人。如蘇菲年幼時在畫面上翻轉變換出多種蜘蛛網圖案,活潑可愛……蘇菲年老時拄著拐杖在窗邊仰望星空,衰老蒼涼。


關鍵詞快速回復

背景:背景

教育忍讓 |大數據 |哈佛 |智商 |中美 |零分

活動大師同繪 |講座 |課程 |瑜伽 |健身 |團購

穿衣圍巾 |羽絨 |羊毛大衣 |色彩

美食燉菜 |對稱早餐 |天賦

手工舊物改造 |聖誕樹 |漢堡 |拓印

孩子們玩耍有伴,太太們社交有圈。

感謝關注「太太學堂」(微信ID:taitaixuetang)。

相關焦點

  •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別讓孩子的死亡問題,難住了你
    爸爸覺得小女兒才9歲,是不是能夠接受這個消息?所以想暫時欺騙孩子。但是我認為,如果欺騙孩子,過幾天孩子去看望奶奶,奶奶卻不在了,這對她來說一定是非常憤怒的事情。其實近觀身邊的家長們,面對這樣的情況,大都在採取隔離死亡的方式教育孩子。所以死亡教育,不僅是孩子需要面對的,更是家長需要面對的。
  • 劉真去世讓人惋惜,如何對4歲女兒進行「死亡教育」也很關鍵
    死亡總是突如其來,令人猝不及防……也許我們成人對死亡並不陌生,卻容易對它諱莫如深。而面對這個情況, 怎樣給孩子描述「死亡」這件事,做好「死亡教育」這堂課,不是讓孩子認識死亡,還是讓孩子懂得珍惜和感恩生命,消除孩子的恐懼變得很重要。讓孩子明白死亡是什麼?
  • 給孩子的一份「死亡教育書單」:建立正確的「生死觀」
    回顧:深讀 | 七月十五中元節,該給孩子講鬼故事了(從「塔中少女」講起)當然,可以講給孩子的故事太多了,鬼故事完全是可講可不講的,但「鬼」連帶出的「死亡」的故事卻是必講的。家長通過親子閱讀讓孩子建立正確的生死觀,這份收穫將對孩子一生有益。不懼死,尊重生,正確面對生命在自然中的更迭和循環。
  • 如何與孩子談死亡?
    此時的孩子已經可以認識到死亡是意見普遍存在的事情,人人都有一死,包括自己、父母、親朋好友、寵物等。可見,孩子對於死亡的理解會隨著年齡增長不斷成熟。他們在小學以前就基本理解了死亡這件事。03 如何正確與孩子談死亡? 那麼,父母到底要如何正確的與孩子談論死亡,開展死亡教育呢?
  • 生命教育: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課
    之前分析原因,我曾經就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進行了一些討論分享,但今天,我更想說的是生命教育。同時,新型冠狀肺炎席捲全球,這場百年不遇的災難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死亡每天都是如此近距離地在我們身邊發生著。如何給孩子解釋死亡,正確認識生命,是擺在很多父母面前的一道教育題。在我們中國,很多父母都避諱和孩子談論有關死亡的話題。
  • 「媽媽,我不想老人死」——和孩子討論死亡、生命和愛
    孩子們能夠理解到死亡的意義的年齡會有比較大差異,和他們的認知能力發展和經歷都有關係。不過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理解到一些死亡的概念。比如對於4歲左右的孩子,他們對死亡的理解可以是很直接的,當你死了,你的身體就不能動了。「我們都會死」,這對小小孩來說是更難於接受的(對於36歲的人來說也是😂)。
  • 《我想要個寵物嘛》:教孩子敬畏生命,是比學習更重要的事
    當然只有玩具和寵物了。不過,玩具再逼真,還是比不過有生命的寵物,所以孩子會喜歡小貓小狗、小倉鼠、小兔子。因為在它們面前,孩子就變成了全能的巨人,甚至可以主宰它們的生命。無數事實證明:擁有敬畏心的孩子比較容易遵守規則,理性正直;而缺少生命敬畏心的孩子則容易衝動,做事情隨心所欲,肆無忌憚,甚至喪失底線,做出可怕的事情。馬東曾在《奇葩說》中說過:「如何面對生死這件事,是我們漢文化缺失的一課。
  •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疫情來臨,怎樣跟孩子談論生命和死亡?
    來勢洶洶的疫情奪走了一些人的生命,孩子在聽到這樣的新聞後,可能會對死亡產生好奇和恐懼,不少孩子也會問出這類令人棘手的問題:媽媽,人為什麼會死?媽媽,我會死嗎?身處疫情中,面對孩子提到生命和死亡問題的時候,家長該如何正確應對和回答呢?怎麼說才不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 疫情期間,如何幫助孩子面對親人過世?
    ❏ 對3至5歲的幼兒來說,他們理解的「死亡」就像「睡覺」一樣。他們認為死去的人就是躺下睡著了,但死者還會醒過來,就像玩打仗遊戲裡的角色,一會兒被打「死」,一會兒又「活」過來。❏ 5至9歲的小學生,已經對死亡有了基本的認識,他們明白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結束。他們會詢問有關死亡的問題,比如「人為什麼會死,死後去了哪裡?」面對親人的過世,他們會感到難過、恐懼和不安。
  • 倉鼠能為孩子做好寵物嗎?
    倉鼠有時被稱為「起始寵物」,暗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不如貓狗和其他動物那麼重要。事實上,當我最初寫這篇文章之前是十分厭惡倉鼠的,因為他們在我童時記憶裡他們就是被各種貶義詞充斥著,當有一天TA養了5隻可愛的倉鼠,我對倉鼠的認識發生的巨大的改變,所有寵物都需要護理,很重要。
  • 呼和浩特:倉鼠寄養寵物醫院死亡 消費者獲賠
    「因為要回老家過年,春節前我把心愛的小倉鼠寄養在了一家寵物醫院,誰料倉鼠卻意外死了。事後,我和店老闆多次協商賠償問題,卻一直沒有達成一致。」昨日上午,呼和浩特消費者王慧女士撥打熱線求助。王女士說,春節前,她把飼養多年的倉鼠送到了離家不遠的寵物醫院寄養,雙方約定寄養15天,王女士支付給寵物醫院老闆100元寄養費。
  • 正確和孩子談論「死亡」,坦然的回答是孩子最需要的答案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人固有一死,對於成年人來說比較好理解,但是對於孩子就沒那麼好理解。人會不會死?人為什麼會死?人死了之後會怎樣?等等許多的為什麼。每個孩子成長中,或許都會碰到一連串有關死亡的疑惑。而與此相對應的是,父母該如何回答,說還是不說?
  • 死亡教育缺失 應告訴孩子如何正確理解死亡
    不妨給自己和孩子補上  死亡教育這一課  幾乎沒有人在一生中能永遠躲開死亡對心靈的衝擊。一個人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這些都需要我們去學習。現在孩子們接受的教育五花八門,從課堂內延伸到藝術、科技、體育……但對於死亡的教育幾乎為零。
  • 和3歲的女兒聊「死亡」,我花了1年的時間
    女兒3歲地一天,我在客廳看書,忽然聽到臥室撕心裂肺地聲音。緊接著女兒從臥室跑出來,撲到了我得懷裡。我很奇怪,趕緊問怎麼回事。查了資料發現,原來5歲以下的孩子是無法認同死亡的概念中不要嫌麻煩,也不要害怕孩子是不是有問題。因為對於孩子來說,「死亡」只是一個令人困擾的難題,和不會穿衣服、不會輪滑是一個性質。都需要不斷地練習和體會。
  • 父母忽視生命教育,哥哥帶妹妹跳樓……清明節該和孩子談談「死亡...
    播播老師一位朋友的女兒5歲了,最近因為新冠病毒疫情,看到新聞上每天播報死亡人數,很好奇,問她「死亡是什麼,死了之後會怎麼樣?會像動畫片裡面一樣變成天使上天堂嗎?」我朋友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好,只含糊地說,你長大就知道了。其實,「死亡」是我們無法迴避的話題。近期的新冠狀疫情,讓全球的公民更加重視「死亡」的話題。
  • 解析《小小的願望》:面對"死亡教育",我們都欠孩子這門必修課
    白巖松說:&34;馬東在《奇葩說》總結說:如何面對生死這件事,是我們漢文化缺失的一課。因為自身對死亡的忌憚和對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擔憂,很多家長都選擇迴避和孩子談論死亡,這也就導致孩子沒能接受到死亡教育這門必修課。
  • 3歲女兒問:媽媽,我死了怎麼辦?幼兒生死觀教育,其實無需焦慮
    那麼,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生死觀呢?比如家裡寵物死了,可以解釋下死了就是沒了,再也不能回來了,不能陪你一起玩了。還可以結合死亡的原因進一步解釋,如果是照顧不周,可以跟孩子說下回再買寵物回來一定要好好照顧它,陪伴它,讓孩子懂得呵護生命,珍惜生命。再比如看電視的時候,讀繪本的時候,如果遇到這樣的情節,也可以適當跟孩子解釋。
  • 5歲女童公交上「把玩」倉鼠,好心乘客勸告反被媽媽懟:要你管?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在七歲之前養成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深遠。而女兒非常活潑好動,看起來也就5歲左右,但是小女孩接下來的行為讓人熱議不斷。小女孩找好一個座位之後,便從一個手提的小籠子裡,用手抓出一隻倉鼠來,旁邊一位天生害怕小動物的女乘客不由自主地後退了一下。
  • 關於「死亡」的話題,是孩子一生的必修課,父母要教給孩子
    《壽命圖鑑》一書中說:「在孩子問的所有問題中有兩個最難回答:一個是性,一個是死亡和生命教育。」三種方法,跟孩子聊死亡其實在3歲前,孩子是沒有生命和死亡的概念的,一般也不會主動問起, 家長不必刻意強調 。
  • 2歲女孩「死亡玩具」曝光後,我想給所有父母提個醒
    網友們對於這樣的育兒方式實在接受無能:「天哪,我想她女兒長大之後對動物也不會有什麼愛憐之心吧!」「太噁心了,她應該做的是教她的孩子愛和尊重動物,動物的生命與人類一樣。當一樁樁悲劇發生時,作為父母是否應該反思: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哲學家薩爾瓦特說:「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教育孩子敬畏生命,請先學會告訴孩子生命的真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