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讓孩子幹家務賺零花錢,請趕快停止這樣做(說說「錢」這個事兒)

2021-02-23 親子牛

財富觀是人生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對待金錢,往往是一個人如何對待人生的外顯表現。現在人們提倡要對孩子從小進行理財教育,我覺得最重要的理財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用1元錢賺到10元錢,而是讓他們知道,錢的本質是什麼,錢在生活中的地位應該是什麼,我們對錢應該持有什麼態度。

一定要給孩子零花錢

我女兒圓圓像很多孩子一樣,從小也表現出對錢的喜好,尤其3歲左右,對錢的興趣最濃,佔有欲表露得毫不遮掩。

有一次,我假期帶她回我母親家,給了母親一些錢,圓圓看到了,阻攔著不讓給,我沒理她,讓母親把錢收起來。過了兩天,我帶圓圓去一個小店買醬油、醋等幾樣東西,花了一張100元面值的錢,店家找我一張50元大鈔和一些零錢。當我把零錢往零錢包裡放時,圓圓指著那好多張零錢對我說:「媽媽,這些給姥姥吧。」然後又指著那張50元說:「這張不要給姥姥。」我既吃驚又好笑,這麼點兒的孩子,居然知道這一張比那幾張錢更值錢,真是天賦啊!

她非常愛吃糖,有一天她姥姥逗她說:「這麼愛吃糖,長大找個賣糖的人結婚吧,天天能吃到糖。」圓圓想想說:「不,我要找個賣錢的人結婚。」全家人被她的話驚到,笑嘆這小小的人兒對錢還真有感覺。

愛錢是人的天性,所以我絕不做反天性的事,我要滿足她的天性。

從圓圓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我每月給她固定的零花錢,3元到5元,圓圓管這筆定時發放的錢叫「工資」。我給圓圓的這個數額現在看有些低,不過依當時的消費水平,對一個小學生來說還是合適的,因為她的零花錢僅限於買校門口小攤上那些「沒用」的東西,如小貼畫、小卡片等。數額及開銷內容是我們和孩子共同制定的,雙方都很樂於接受。圓圓很在乎這筆收入,每個月都能清楚地記得哪天該「發工資」了,到時就會提醒我們。

這個零花錢我完全允許她自己支配,很少過問。只提了一條要求:不許買垃圾食品。

圓圓偶爾想買什麼東西,存的工資又不夠,我就讓她從下個月的工資中提前預支;如果她實在超支得比較多,我會額外給一些,額外部分戲稱為「發獎金」。總之,在花錢方面,我首先表現出對孩子的信任和寬容,從不斤斤計較。她買了什麼、沒花完的錢是否攢起來,我不過問。

我不要求圓圓一定把錢花得正確,她有時會買回很差勁的小玩意兒或被小販騙了,我也不批評,一笑了之,最多把我的相關購物經驗給她講一講。我相信她這次買了不該買的東西,發現錢白花了,下次才能學會如何選擇。經歷過決策失誤,才能在以後的決策中變得精明。

圓圓上初中時,工資大約漲到10元錢,隨著年齡增長,她越來越不在意這點錢了,開始經常忘記討要薪水,只是在需要錢的時候,才發現這個月工資還沒發。我不記得這個工資遊戲是到什麼時間結束的,似乎上高中後再沒發過。當然,圓圓並不會因為沒有工資而變得手頭拮据。雖然當時我們經濟條件很普通,但只要她提出需要買什麼,我們會儘量滿足她的需求,很少拒絕。極偶然的情況下,如果什麼東西有些貴,或特別不應該買,我們也會說出來,孩子一般也能理解。

我當時這樣做,並不是非常明確地要對她進行所謂的「理財教育」,應該說只是出於母愛和天性。圓圓一般不會提出超過我們消費能力的要求,這一方面因為家庭財務對孩子從來都是公開的,而且父母已為她做出了榜樣,所以圓圓自然知道哪些東西在可以消費的範圍,哪些不在。另一方面,一直以來,父母在花錢上從不對她苛刻,她從來不需要動用任何心計和父母較勁,心態反而極為單純,沒學會貪婪和算計。

什麼是正確的金錢觀

有些家長為了防止孩子養成亂花錢的毛病,從不給孩子零花錢。他們會說,孩子需要什麼,跟家長說就行了,需要買的,自然會給他錢,不需要就不給——這樣的做法,目標雖好,結果卻可能讓家長失望。因為這種控制本身已表達了不信任,且已剝奪了孩子消費方面的自由選擇,且表現得很苛刻,所以對孩子金錢觀的養成並無好處。童年時在金錢方面嚴重匱乏的人,反而容易成為成年後在金錢方面斤斤計較的人,過分吝嗇或過分貪婪,缺少平常心。

還有一些家長是不直接給孩子零花錢,擔心孩子養成不勞而獲的心理,通過讓孩子幹家務來賺取零花錢。這一點是近些年從西方國家學來的,並且很流行,這種做法我也不贊成。原因是「家」是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場所,它不是市場,不是單位,不是圈子,「感情」是家人的凝結劑和潤滑劑,是家庭生活中的必需品和奢侈品。如果孩子做點家務就付錢,可能隱藏著這樣一些問題。

一是把親情關係降低到商業關係,把親人間的互助處理成利益交換。這和我們的傳統文化格格不入,且會削弱兒女和父母的感情。中國人一直講究孝敬父母,追求家庭氣氛的溫暖。而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為什麼被人稱作老年人的地獄,許多老人有兒有女,卻在孤寂中死去,我認為這和他們早早把市場法則引入家庭生活有關,文化總是有它的因果關係的。

二是容易培養唯利是圖的心理。我的一個親戚,他曾一度對孩子實行以勞計酬的政策,規定洗一次碗多少錢,擦一次地多少錢,洗一次衣服多少錢。到最後他發現,孩子幹什麼都要問有沒有錢,哪怕是很簡單地扔一次垃圾,也要問這個給多少錢。孩子按勞取酬的習慣確實培養出來了,但唯利是圖的心理也開始露出苗頭。

三是會導致兒童對勞動產生負面認識。兒童本身是喜歡勞動的,如果因為孩子幹了一點活,就要付他報酬,這其實暗示了勞動是件苦差事;而且,孩子的天性願意討家長的喜歡,如果他的勞動給父母帶來了快樂,孩子內心是比得到錢還快樂的,這種快樂,更會刺激他對勞動的熱愛。而付錢既消解勞動的價值和快樂,也消解他為父母做事的興趣。

事實上,並不是西方人都贊成孩子幹家務付報酬的行為,美國名師雷夫老師認為:「小孩子做家務事就給零用錢固然很好,畢竟我們的資本主義就是這麼運作的——用工作賺取報酬——但用禮物或金錢換取孩子良好行為的做法就很危險了。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行為得宜是應該的,不需給予獎賞。

我認為,孩子身上一切應該培養的好品格都不可以用錢去購買,凡能用錢買到的,都不叫教育,都是暫時的成果,無法內化為孩子自己的品格和習慣。

比如有的家長用錢來刺激孩子的學習,孩子考好了就用錢獎勵,或是規定考到多少分給多少錢。這些做法從短時期來看可能有效,從長遠的培養目標來看,則只能造成消解。曾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一位母親為促使其上小學的孩子好好學習,按成績劃定了獎金標準,考得越高獎得越多,所以孩子寫了篇文章《搞好學習是我的生財之道》。我很擔心,假如這一做法一直持續下去,恐怕孩子的學習動力會越來越弱,生財之道也越走越窄了,而且整個的價值觀也會遭到扭曲。

家長如果認為花錢可以買到孩子的勞動好品格、學習好習慣,事實上你最直接的訴求就是:錢是萬能的。那麼孩子就會接受這個觀念,他以後就可能花錢買友誼,花錢買事業,花錢買愛情……如果在孩子的成長中,他的一切事務都和金錢方面的獎懲掛鈎,那麼他在未來很可能會把一切關係都處理成金錢關係

可以鼓勵孩子適當賺錢

避免培養兒童過分看重錢的意識,並不影響孩子將來賺錢意識的形成。猶如不去訓練孩子和異性交往,並不影響他長大懂得愛情一樣。但如果在生活中有合適的機會,讓孩子體驗賺錢的樂趣,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比如,偶爾孩子想買一件家長原本不打算給他買的東西,這種額外消費,只要家庭經濟條件允許,不妨鼓勵孩子自己賺錢來買。

圓圓上小學時,有一次我和她逛街,在一個禮品店裡看到一個特別漂亮的洋娃娃,她非常喜歡。但那個娃娃太貴了,一百多元,大約要花去我當時月薪的十分之一。儘管我當時收入還算不錯,但這個娃娃還是超出了我們的消費預期。所以我們猶豫了一會兒,考慮家中的各種娃娃已經不少,就把娃娃放回去了。臨出門時,店家說因為太貴,進貨時只進了一個,不買就沒有了。我能看出圓圓在那一瞬間的沮喪,很心疼她。

回到家後,我跟圓圓商量,她可以通過自己賺錢來買那個娃娃,幫父母洗碗,洗一次賺2元錢,只要賺夠50元就行,其餘的由媽媽分擔。圓圓很願意接受這個條件,她以前沒洗過碗,這正好是個學習做家務的機會。

一個小學生洗25次碗,這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先給圓圓示範,接下來又經常鼓勵她,當然,她哪天不想洗,也不勉強。圓圓用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終於賺夠了50元。在這個過程中,她一直擔心那個娃娃被別人買走,我告訴她不會的,讓她放心。其實,這也是我的擔心,一個洋娃娃,這時對於孩子來說,已不僅僅是個玩具,而是一項近期事業,我不能讓孩子失望。

所以我在和圓圓達好洗碗協議後,很快找個時間,不辭辛苦地專門花半天時間,乘公交車去買回了那個娃娃,悄悄放起來。到圓圓第25次把碗洗好後,我立即拿出了那個娃娃,圓圓非常意外,高興極了。

雖然當時圓圓體會的只是得到洋娃娃的愉快,但我相信,通過這件事,有些東西已開始進入她的感覺了,那就是,有付出就有收穫,堅持就是勝利。

像我這樣偶爾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從父母這裡簡單學習一下賺錢,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但如果孩子到外面賺了別人的錢,有的家長就會非常不安。有位父親講了他9歲的兒子仔仔這樣一件事。

仔仔學校組織同學們遠足,兩位女生走得很累,想找人替她們背書包,就問仔仔願不願意替她們背,兩個書包共付他5元錢。仔仔想賺這個錢,但覺得5元錢太少,討價還價,要每個5元錢,商量後成交,仔仔就接過兩個書包,一共背三個書包走了約4公裡,賺到10元錢。晚上回家後,仔仔興衝衝地對爸爸說:「我今天掙錢了!」這位父親為此有些不安,覺得孩子不應該賺同學的錢,但又不知如何跟孩子講。

遇到這類事情,家長一定要把事情放到具體的情境中去考慮,不要簡單地判定好或不好。就這件事來說,我認為沒什麼不好。書包是女同學主動要求他幫忙背的,孩子通過正常談判,做了一樁公平交易,每個人有付出有得到,各得其樂。這是孩子們間的一樁正常交易,是他們社會化進程中一次小小的嘗試。其性質,和我們自己沒時間或不願意收拾屋子,請個小時工來做家務是一樣的。

假如這件事的細節有所變動,是小男孩主動要求給女孩背書包,並提出收費要求,或是女孩要求男孩子幫忙而並沒有說要付錢,男孩卻提出收費,有錢才幫忙,這是不對的,家長應教導孩子學會關愛同學,告訴孩子要以助人為樂,不要以賺錢為樂。當然,如果孩子自願幫助同學,不要錢,那是值得讚賞的,家長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教育就在細節中,家長面對孩子時,思維不要粗糙,要細膩,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不委屈孩子,又要讓孩子學會面對一件事時如何思考和判斷。

培養一個友愛而不唯利是圖的孩子,這是一種完整的人格教育,主要教材是家長。如果家長知道哪些錢該賺,哪些錢不該賺,且樂於助人、不見錢眼開,孩子也不會成為那樣的人。傑出的商業頭腦和良好的品行並不衝突,窮困潦倒者並不見得高尚。讓孩子學會光明正大地賺錢,健康得體地花錢,就是好的。家長的價值觀,會以一種具有感染力的氣息彌散出來,充滿你和孩子的世界,慢慢對孩子形成深刻的影響。

孩子亂花錢怎麼辦

不過,有的孩子表現得似乎確實有問題。從我收到的郵件來看,家長們最頭痛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孩子亂花錢,見什麼買什麼;二是偷偷從家裡拿錢。

亂花錢這個問題,首先請家長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時太愛花錢,給孩子做了壞榜樣?另外,是不是總是被孩子的情緒綁架,本來不該買的東西,孩子一哭鬧,沒辦法,就給買了?如果家長的言和行是混亂的,孩子的思維就會亂套。

我的觀點是,首先要評價一下自己的消費態度,給孩子做出好榜樣。另外,平時能滿足孩子的儘量滿足,不能滿足的說明情況,如果孩子不聽,耍賴,家長也切不可通過先講道理後打罵來阻止,或一邊生氣一邊掏錢。遇到孩子亂買東西的情況,可以參考一下我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寫到的圓圓小時候我對付她亂買東西的辦法,一兩次就可以治癒。這個方法的成敗要點有兩個:第一,家長要有始終如一的消費觀,孩子內心才能不混亂;第二,不被孩子的糾纏弄得發脾氣,始終態度平和,一發脾氣,方法就失效了。

如果孩子年齡已比較大,上中學或大學了,經常提出和父母收入不匹配的消費要求,並且不依不饒,這種情況應該有較深的根源。「亂花錢」只是表象,深層原因是孩子內心空虛且不自信,以及對父母的不體諒。這種心理問題的來源,和父母一直以來對孩子的嚴厲管制或不尊重、關愛不足有關。

自卑感需要消弭,物質的堆積能帶來心理暫時的滿足,但它持續的時間很短,一旦意識到自己身上不再有別人豔羨的資本時,就會去尋找新的吸引點,於是再去花錢。缺乏父母關愛或尊重的孩子,也不會把體諒送給父母。

所以我們會看到,有錢人的孩子會亂花錢,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甚至較差的孩子也有這種情況,原因是他們的心理基礎是一樣的。這種情況,要解決的不是如何監督孩子花錢,而是如何讓孩子內心自信,感覺有愛。這已是另一個話題,在其他篇章談及。

至於有些孩子偷錢的事,這原本不是個大事,但一定要處理得當,否則會演變為一個道德問題或心理問題。

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有過偷偷拿家長錢的經歷,這和他偷偷多吃一塊糖或打碎一個東西而不告訴家長一樣,是一種偶然的現象,是幼稚年齡階段的正常現象。如果家長給孩子的教育是正常的,孩子的心理髮育是正常的,即使這些「壞行為」沒有被家長發現,也會自愈。

當然,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偷偷拿錢,不要假裝不知道,除了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這件事,在錢的使用上和孩子達成共識,還要反思自己哪裡做錯了,進行積極的修訂。

有些家長在金錢上對孩子管得非常嚴,從不給孩子零花錢,他們會對孩子說:「你想買什麼跟我說,只要合理,我都給錢。」這個規定看起來碗大湯寬沒問題,事實上,很多情況下「合理」或「不合理」,是家長來判斷的,它根本不是孩子的想法;而且孩子有時會有些屬於自己的小秘密,不想跟你說,比如某個同學,尤其是異性同學過生日,孩子想送一個小禮物,如果他手裡有一些零花錢,就不會為難。

對孩子控制太嚴,顯而易見的潛臺詞是不信任孩子。信任不會讓孩子變壞,相反,家長看管得越緊,孩子越容易找機會偷錢。如果你的孩子之所以沒偷錢,僅僅是因為你把錢看管得緊,不讓他有機會拿到,你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至少失敗了一半。孩子如果能在自主消費上和父母取得共識,他就不需要偷偷摸摸,沒有一個孩子天性喜歡幹偷偷摸摸的事。

細節也很重要,可體現信任或不信任。在給孩子錢時,最好放心地讓孩子自己到抽屜或父母的錢包裡取出需要的錢數,不要檢查,也不要用狐疑的眼光打量孩子是否偷偷多拿了錢。信任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教育。誠實是本性,說謊是技巧,如果依本性能解決問題,他是不需要再動用技巧去解決的。

另外,家庭收入要對孩子透明。並非一定得讓孩子知道存摺上的具體數額,而是要坦然讓孩子知道家中的財務狀況。至於具體數額讓孩子知曉到什麼程度,這取決於家長自己。注意要提醒孩子,家庭財產數額是隱私,不可以講給外人。孩子往往樂於和父母共同知道一樁自家的「秘密」,這樣他有主人公感覺,覺得被尊重。

無論如何,切不可用謊言來欺騙孩子。我認識一位家長,她丈夫月薪1萬元,但她為了防止上中學的孩子亂花錢,就對孩子說爸爸每月只賺3000元。本來房貸都還完了,卻對孩子說還有20萬元的房貸。這樣的謊話說得再天衣無縫,孩子也能慢慢察覺出來。所以當她向我傾訴,說她的孩子說謊、偷父母的錢出去亂花,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

一個人之所以會「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多半是因為偶爾的過失被錯誤處理,一直有負面能量不斷輸送給他。比如,有的家長平時對孩子監督得很嚴,控制得很緊,一發現孩子偷錢,立即定性為「偷」,鄙視孩子,把孩子暴打一頓,警告,並開始像監督小偷一樣監督孩子,一旦發現又有偷錢行為,不但暴打,而且去學校告訴老師,讓老師做工作,或是嚇唬孩子,要把他交到警察那裡……這樣折騰下來,孩子離小偷的身份就越來越近了。沒有人天生是墮落的,只有環境一直在營造一個小偷,一個人才能最終成為小偷

對人性的不信任,可能是家長自我心理的一種投射,反映的是家長自身的問題。所以需要家長多反思自己。真正的教育準備是完善自己,在財富教育方面也一樣,不但要求家長有好的教育理念,還需要有好的財富觀。

拜金和吝嗇都是畸形的金錢觀

媒體上看到千萬富豪搞大型徵婚活動,有5萬女子應徵。想像那場面也許熱鬧,但徵婚者和應徵者的財富高度及精神高度都已經大約標出來了。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品位,什麼是自尊。這些值得每個人想一下,也值得家長和孩子探討。

嚴重的拜金是一種不幸,一個人的內心給了金錢太多的位置,就沒有容納幸福和高貴的餘地了。拜金可能讓一個人擁有更多的錢,但不會讓他幸福感更多,也不會讓他走得更遠。

事實上沒有一位家長會故意教自己的孩子拜金,但在具體的教育中,卻並非人人都有這樣的警惕。

我聽到一位有錢的家長這樣教訓他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能跟你比嗎?他們有錢出國旅遊,有錢買這麼多書嗎?你爸你媽有能力讓你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你卻不珍惜!」他表面上在教育孩子,語氣中卻充滿了對財富的崇拜和沾沾自喜。這樣的思想工作,不可能讓孩子學會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只能讓孩子學會用錢去擺平一切。

許多教育上的失誤,常常來源於家長的無心之過。拜金教育並非全發生在「富家長」身上,也同樣會發生在「窮家長」身上。在後一種家長身上,最容易發生的情況,就是過分強調節儉。

浪費從古至今都不是個好習慣,任何時候都應該教育孩子懂得節儉。但凡事過猶不及,家長如果用節儉消解一切開銷的價值和意義,無意中也是把錢奉為聖物,這也會導致孩子形成另一種拜金心理——吝嗇鬼心理。

有一位媽媽,出生在農村,從小知道生活的艱辛,自己平時很節儉,從不買華而不實的東西。她有一個9歲的兒子,在媽媽過生日這天,孩子想到媽媽從來沒有收到過別人送的花,想給媽媽一個驚喜,就花幾元自己的零花錢,給媽媽買了三朵康乃馨。

當孩子把花送到媽媽面前時,沒想到媽媽的第一反應不是高興。她對孩子說:你給媽媽買禮物我很高興,可是我們以前說過的,你花錢需要提前跟爸爸媽媽說,而今天你卻沒有告訴我們。再說,媽媽覺得買花不太實惠,它很快就會枯萎,你要是送些其他的給我,我也一樣會喜歡的。

孩子一下子哭了,他說:「媽媽,我是想給你一個驚喜,所以不能提前跟你商量。雖然花會枯萎,可是心裡會記下這個快樂的。」這位家長事後感到很不安,她隱約覺得自己做得不對,不該有那樣一種反應。但她還是擔心如果自己縱容孩子買這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孩子會不會慢慢學會亂花錢,以後是不是會形成一種攀比心理?

我的答案是:不會的,只要家長不亂花錢,沒有攀比心,孩子就不會形成這樣的心理。這一點前面已有論述,此處不再贅言。我更想對這位家長說的是,這世上有比錢更值錢的東西。孩子說得多好,「雖然花會枯萎,可是心裡會記下這個快樂的」。一味地節儉,培養一個毫無情趣的守財奴,這是你希望的結果嗎?

獲得經濟上的安全感後,貧窮與富有就是一種心態了。那些因貪汙送命的官員、搶劫者、炒股跳樓的等,所有栽倒在金錢上的人,骨子裡都是極端的拜金者,所以在金錢面前特別容易糊塗,不知錢是什麼,可以用來幹什麼。他們把錢當成終極目的,錢也就終結了他們。這些悲劇,和他們從小受到的有關財富的教育一定是有關係的。

家長想要給孩子灌輸正確的財富觀,就要先整理好自己的財富邏輯。從古到今,愛情和金錢是最令人糾結的兩樣東西,是天使也是魔鬼,是至愛也是最恨。所以圍繞這兩件事產生了許多邏輯困境。

比如有的人在外面聊天時大罵有錢人,回家進門第一件事,是給案上供奉的財神燒一炷香,求神仙讓自己發財。

有一次我在商場一個賣運動鞋的地方坐下來歇腳,遇到一位媽媽和孩子也來這裡買鞋。孩子大約十三四歲,他看好一雙名牌運動鞋,很想買的樣子。媽媽口氣有些不悅地問孩子:「這麼貴,你想買嗎?」肯定是媽媽的口氣把孩子嚇住了,孩子猶疑一下,說太貴了,不買了,把鞋放回去。媽媽立即表現出滿意的神情,對孩子說:「你知道貴,我就給你買!」

我還知道有位媽媽,她經常帶孩子去買東西,孩子想要什麼,媽媽一般都會同意。只是,有時孩子想學媽媽的樣子,親自拿錢去結帳,這個事媽媽卻絕不同意,不讓孩子的手碰到錢。她解釋說這是要防止小孩子學會花錢,擔心他以後養成愛錢、愛花錢的習慣。

類似種種,都是人們在潛意識中既過分高估錢的地位和影響,又視其為卑劣之物。矛盾心理產生矛盾言行,孩子的意識就被搞亂了。如果家長自己在錢的問題上想明白了,言行自然就會到位,也自然會給孩子以良好的影響。

寫這篇文章時,恰巧在網上看到幾句話,感覺說得很有意思,「口袋沒錢,心裡沒錢,輕鬆一輩子;口袋有錢,心裡有錢,勞累一輩子;口袋沒錢,心裡有錢,痛苦一輩子;口袋有錢,心裡沒錢,快樂一輩子。」

看來,錢這個事,實在是個小事,又實在是個大事。

最後,有一種特別的情況提醒家長注意。如果你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平時在花錢方面很正常,某個階段突然不停地找各種理由向家長要錢,甚至偷錢,而他的錢花到哪裡又十分可疑,這種情況,很可能是他結交了壞朋友或遭到勒索。這種情況在那些性格懦弱的孩子身上更容易發生。家長要細心觀察,不要簡單粗暴地處理問題,以免孩子遇到困難不敢跟父母說,獨自承受痛苦。

相關焦點

  • 做家務成小學生賺零花錢的主要渠道
    在勞動方式上,63%的同學選擇做家務,32%的同學選擇幫大人跑腿兒。另有8%的同學表示,自己是通過交易方式即變賣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來獲得零花錢。  小葉是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學6年級學生,從3年級開始,她每個星期從父母手中領5元零花錢。有一次快到月底的時候,小葉看中了一款新玩具,可是零花錢已經花光,於是回家後跟媽媽要錢,沒想到媽媽一下子拒絕了。
  • 讓孩子通過做家務來賺零花錢,你贊成嗎?
    有個朋友說,她家的鄰居媽媽給小孩定了規矩,做各項家務明碼標價,讓孩子通過這個賺零花錢,說要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朋友問我這個辦法怎麼樣,贊成不贊成這樣做。首先我要說明一下,我不喜歡讓孩子做事情,輕易與錢掛鈎,不管讓孩子做什麼,首先想到拿錢來鼓勵或者說誘惑。
  • 孩子幹家務賺「零花錢」真的好嗎?「陪伴式」財商培養才是首選
    再後來,安琪媽媽想要讓孩子做家務,孩子撇撇嘴,說正在看電視呢,今天不用賺零花錢,不去!其實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很多家長通過讓孩子做家務來給他們一定的零花錢,從小培養孩子用勞動賺取報酬的心理,避免他們不勞而獲,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財商」。這樣的做法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引進的,近幾年在中國很流行。
  • 孩子做家務獎勵零花錢,有償家務,到底可不可取?
    現在的家長面對孩子要零花錢時總是很苦惱,不給孩子零花錢擔心孩子和其他人比較會自卑,甚至做出不好的事情,要是給孩子零花錢又擔心孩子從小太注重金錢易被物質迷失。因此有些家長便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讓孩子通過做家務賺取零花錢。
  • 孩子做家務賺取零花錢,真的好嗎?
    這個家是爸爸媽媽的嗎?你不不住嗎?吃飯的碗你不用嗎?地不是你弄髒的嗎?都有你的影子,那不是你該做的嗎?既然是你該做的,那為什麼要給你錢呢?這些家務媽媽整天都在做,誰給媽媽錢呢?」小小秋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幫我幹家務了,零花錢也領了兩年了,但我從來沒有讓她用做家務來賺錢。
  • 孩子偷了錢怎麼教育?別怪他,到這個年齡段,你就該給他零花錢了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報導,一個留守小男孩被綁在樹上被鄰居使勁鞭打,據說這個孩子偷了錢,那個小視頻裡孩子被打得連連慘叫,當時網友留言分為兩派,一派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偷錢就得被狠狠教育;另一派說:欺負爸媽不在家的留守兒童,太可惡了。那麼,當發現孩子出現偷錢行為時,該如何處理呢?
  • 還在讓孩子做家務換取零花錢?千萬不要再這麼做了
    家庭財政平臺DoughMain.com曾針對美國家庭進行了一項「關於家務活和零花錢」的調查,其中89%的家庭都表示會給孩子分配家務。其中21%的家庭表示分配家務給零花錢,另有26%的父母表示會為孩子做家務提供非金錢的獎勵,比如額外的看電視或玩電腦時間,還有33%的家庭表示分配家務不給獎勵。
  • 小學生為賺錢與父母籤合同做家務 兩年賺三千
    這個寒假,周珩定下了「搶錢」計劃:他打算把家裡的家務活全包下來,挑戰一個月400元的高收入,讓自己帳上收入儘快突破3000元。  為何要賺這麼多錢?周珩也說不明白,他只是覺得賺錢是件很快樂的事,很「過癮」,而且一個小學生能賺到3000元錢的零花錢,他認為自己「無疑是了不起的」。
  • 該不該付錢讓孩子做家務?80%的家長都做錯了
    我們都知道孩子做家務好處多多,我們也知道從小培養孩子財商的重要性,那我們可不可以用金錢激勵孩子做家務,讓孩子既有動力做家務,又能儲蓄一部分「獎金」自由支配呢?多數家長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根據美國會計師協會2012年的調查,89%的家長會把零用錢和家務綁起來。普信集團同年也做了調查,發現86%的家長會付錢讓孩子做家務。
  • 做家務就給零花錢?不對,反轉過來,懶孩子也能成「勞模」
    雖然家長的初衷是鍛鍊孩子做家務,改變懶惰的習慣,但持續進行下去就會發現,更多的孩子會把這當成一種賺錢的手段,只要平時的零花錢不夠花,就通過做家務來換取金錢,甚至有時候態度敷衍、偷工減料,家長礙於已經許下了承諾,無法拒絕給孩子錢。
  • 零花錢裡的財商課
    零花錢是孩子童年中的一塊寶藏,無論哪個年代的人,小時候擁有零花錢都是一件特別神氣又幸福的事兒。有句老話叫「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大多數父母都會定期給孩子零花錢,也有一些家長會引導孩子幹家務活賺零花錢。 零花錢雖然不多,但卻可以作為財商教育的很不錯的工具,讓孩子學習如何消費、儲蓄,這個參與體驗的過程是在其他地方學不到的,父母通過給孩子零花錢,開啟財商教育第一步。
  • 關於孩子成長的「煩惱」:家務活與零花錢,家長應如何對待?
    先來說說孩子做家務活,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常常不忍心、也不放心讓他們做家務 孩子通過做家務活不僅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還可以鍛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律、負責人的優良品格。通過在家裡幫忙,孩子不但能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還會發展社會興趣和增強自信心。 家長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提高孩子做家務活的積極性,比如做一個家務活列表,通過輪盤、抽籤、扔飛鏢等遊戲,讓孩子選出他要做的具體內容。
  • 為什麼一定要給孩子零花錢?
    對錢的喜愛,可不是只有大孩子或者成年人才有的,在幼兒階段,很多孩子已經會表現出對錢的興趣和佔有欲。那麼各位親愛的家長朋友,你們有給孩子零花錢嗎?記得每次我開口問爸媽要零花錢時,媽媽總是教育我:「家裡有吃的有喝的,你要零花錢幹什麼!你還小不會買回來的都是沒用的東西!你不需要花錢!大人賺錢不容易,你要會省錢!」
  • 培養孩子財商,從給零花錢開始,用好3個罐子讓孩子學會「管錢」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寶媽小李曾經來信說,她最近開始給孩子零花錢了,但是為了鼓勵孩子好好學校,提示孩子主動去幫忙做家務,她就採用多勞多得的方式給孩子零花錢,比如考試進步五個名次就20塊錢,幫媽媽洗個碗就有5塊錢,收拾自己房間就有10塊錢……在回老家的時候
  • 你給寶寶零花錢了嗎?寶寶會使用零花錢錢嗎?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近兩年因為理財火熱,財商這個詞也跟著火了。一提到金錢,人們都很敏感,千百年來金錢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可撼動,甚至有「鳥為食死,人為財亡」的俗語。這麼重要的事情,學校沒有專門的課程讓孩子學習,所以這個艱巨的任務就交給家長們了。
  • 霍啟剛讓兒女洗車賺零花:用家務跟孩子談錢,到底對不對?
    我可以用做家務來換取零用錢嗎?對於孩子這樣問你時,請認真回答,因為你對金錢的答案會影響孩子一生。霍啟剛發文說:現在隨便掃一掃就可以買東西,習慣了電子交易的孩子,真的懂得每一塊錢的意義嗎?所以用給他洗車的方式,讓孩子們換取零食和零花錢。如此良苦用心引來無數網友點讚的同時,霍啟剛也很疑慮:用做家務的方式來給孩子錢,到底對不對?
  • 孩子想通過做家務來賺取零花錢,應該怎麼制定規則更合理?
    1.做了家務就給零花錢,不利於孩子建立基本的責任感。這相當於認同孩子和別的家庭成員不同,做家務有特權,給錢才做。2.不要糾結於家務和零花錢之間的規則,孩子的目標就是零花錢,所以制訂一套合理的零花錢方案才是關鍵。3.日常家務不適合給孩子報酬,但日常家務外的、超乎平常的事情,可以視情況給孩子報酬。
  • 孩子做家務,父母是否需要給錢?
    這個話題的閱讀量有163萬,參與討論的人有2851個。由此可見很多父母都非常在意這個話題。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培養孩子金錢意識的重要性,開始注重孩子的財商教育。那麼財商教育要從給錢做家務開始嗎? 微博上的觀點大致分為三類,支持,中立,反對三種態度。
  • 關於給孩子零花錢,父母應該知道的事
    一、關於給錢做家務今天一早就聽到鄰居在罵孩子,走過去一問,才知道,原來鄰居張姐的孩子樂樂嫌幹家務活的錢少,乾脆不幹活了。張姐說:讓孩子去樓下丟個垃圾給10塊錢還嫌少?真是氣死人了,我小時候幹那麼多農活都沒問家裡要過一分零花錢。
  • 要不要給孩子零花錢?這樣做教會孩子理財。
    她的錢主要來自春節期間的壓歲錢、父母定期給的零花錢以及她做好事或考高分獲得的獎勵。剛開始,可可對錢沒什麼概念,看見喜歡的東西就要買,手頭有錢就一定要花掉。後來媽媽經常帶她購物,教她貨比三家,教她有節制、有計劃地買東西,告訴她對花了多少錢、還剩多少錢,一定要心中有數,記不住的話就寫在本子上,過段時間再總結一下,看看錢都花在哪兒了。可可慢慢覺察到,合理花錢的確比亂花錢好,因為這樣既省了錢,又能買到想要的東西。於是,她也開始自覺地記帳和算帳。到底該不該給孩子零花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