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數字
日前,南京的一份小型問卷調查顯示,每月擁有50~150元零花錢的小學生佔到了15%,99%的同學都有儲蓄意識和習慣,67%的同學零花錢來源於父母,25%的同學零花錢是通過參加勞動的方式賺取,76%的同學支持通過幫助長輩做事來獲得零花錢。
日前,南京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南京市青年商會聯合在該市兩所小學開展了「關於小學生零花錢和理財意識」的小型問卷調查。
調查顯示,84%的同學每月的零花錢都在50元以內,每月擁有50~150元零花錢的同學佔到了15%,67%的同學零花錢來源於父母。25%的同學零花錢是通過參加勞動的方式賺取,76%的同學支持通過幫助長輩做事來獲得零花錢。
在勞動方式上,63%的同學選擇做家務,32%的同學選擇幫大人跑腿兒。另有8%的同學表示,自己是通過交易方式即變賣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來獲得零花錢。
小葉是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學6年級學生,從3年級開始,她每個星期從父母手中領5元零花錢。有一次快到月底的時候,小葉看中了一款新玩具,可是零花錢已經花光,於是回家後跟媽媽要錢,沒想到媽媽一下子拒絕了。急切想買新玩具的小葉,突然想到班裡有些同學靠幫父母幹家務活賺零花錢的事,於是盤算後主動提出——「幫你們打工」。
媽媽也沒有反對。「那你現在幫爸爸把這雙襪子洗了,我就給你5角錢。」於是,只花了十多分鐘,小葉賺到了「第一桶金」——0.5元。後來,拿著幾次做家務賺來的錢,沒等到下個月,小葉就捧回了自己心儀的玩具。現在如果需要給自己添置一些大件的學習用品,小葉都會自己主動搶著幹家裡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而媽媽則會相應地給予一定的零花錢。
相關人士介紹,孩子通過做家務賺取零花錢的現象現在十分普遍,對此,各方人士提出了不同看法。
據團南京市委學少部專家介紹,調查中發現,現在家長一般都是每月按時給零用錢,有的則是隨花隨要,由於學生處在形成消費觀的不成熟階段,形成期的正確引導對將來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他認為,孩子應儘早進行「財商教育」,引導孩子學會如何使用零花錢、或者合理賺取,這些都是幫孩子學會如何預算、節約和自己做出消費的重要教育手段。
南京某小學大隊輔導員吳曉則認為,一般家長給孩子一些零花錢是為了孩子的不時之需,如放學晚時,肚子餓了買點零食充飢。但是,如果這麼早將孩子的勞動和零花錢掛上鉤,會在孩子潛意識裡留下「零花錢=家務活」的觀念。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也不贊成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他說,父母用這種方式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和價值觀念可以理解,但是孩子不是家庭的僱員,這樣做混淆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這樣的教育方式還可能會給孩子造成這樣的意識:將來不被付錢的勞動就不做。
培養孩子的途徑有很多。孫雲曉舉例說,有的父母讓孩子在假期中當一周的家,讓孩子掌握家庭的收入情況和消費能力,體驗怎麼當家;有的父母則帶著孩子參加到「貨比三家」的購物過程中,「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孫雲曉提醒,對孩子的教育要注重原則和導向,不能只講求表面效果。
本報南京6月1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