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於宏觀調控,也由於車市增長速度略有放緩,同時廠家又企望今年能有新的突破,生產數量超過銷售增長,庫存開始增加,因此汽車經銷商面臨空前的壓力。據相關媒體報導,只在6月28日、29日、30日3天,廠家批發增量達到驚人的 152619輛,接近6月銷售總量的1/3。
庫存量本身尚不是最大的問題,關鍵的問題是有的經銷商反映的:「廠家不提供擔保,沒有免息貸款可享受,也沒有其他金融政策,資金周轉全靠自己,車賣不動,成本收不回,銀行信貸緊縮,資金鍊岌岌可危。」
汽車生產希望以均衡的方式進行,儘量少一些波動,更不要大起大落。生產受到外部幹擾較少,但是汽車銷售主要受外部因素影響,呈現較強的季節性波動和非季節性波動,所以需要一定的庫存來緩衝。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需要對銷售量進行儘量準確的預測,但是預測中往往會受到牛鞭效應的影響。
按營銷學的解釋,牛鞭效應是供應鏈上的一種需求變異放大現象,在信息不能共享的情況下,信息流從最終客戶端向原始供應商端傳遞時,信息出現扭曲並逐級放大,導致越來越大的波動。這種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圖形顯示上很像一根甩起的趕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牛鞭效應。最下遊的客戶端相當於鞭子的根部,而最上遊的供應商端相當於鞭子的梢部,在根部的一端只要有一個輕微的抖動,傳遞到末梢端就會出現很大的波動。
在商業經營中,零售商為了能夠應付客戶需求的波動變化,特別是不願意出現脫銷,往往把歷史和現實銷售情況加以參照,然後在預測訂貨量上再加一定的餘裕,而批發商也會出於同樣的考慮,進行加量訂貨。或者廠家直接對上百經銷商,每個經銷商都抱有同樣的考慮,也會出現牛鞭效應。這樣,雖然客戶需求波動不大,但層層加量訂貨就將實際需求逐級放大了。
分銷商面對價格波動、促銷與打折活動、供不應求、通貨膨脹、自然災害等情況,都會採取加大庫存量的做法,使訂貨量遠遠大於實際的需求量。當市場上某些產品的需求增大時,分銷商會感覺這些商品將出現短缺情況,於是加大訂貨量,而一旦需求降溫,就會形成積壓。
目前,許多汽車生產企業往往採取提成鼓勵辦法,也就是銷售量越大,經銷商得到的實惠就越多,這樣即使廠家不下「指令性計劃」,商家也要儘量往高處走,無形中加大了自己的風險。有的廠家雖然採取按季度訂貨的辦法,但是三四個月的提前量,天有不測風雲,期間各種情況都會發生。
這個問題的解決實際上沒有簡單而有效的辦法,特別是在中國,許多市場信息缺乏供給或不準確、不及時,造成預測時判斷失誤。汽車廠家都聲稱學習了精益生產方式,但是生產可以精益,市場卻很難精益,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如何準確判斷市場。
現在看,光有一般性的市場預測遠遠不夠,關鍵是經銷商手上應該掌握一批准客戶作為預測的「底氣」,這是營銷的真功夫。其次是盡最大可能實現全供應鏈的「信息共享」,比如說廠家知道了經銷商的真實銷售數量,就可能判斷出訂貨量中的水分,最好除了年度和季度調整之外,增加月度、周的調整,或者盡最大可能減小訂貨批次,縮短交貨時間。另外,廠家和商家在市場預測中,除了預測市場需求變化,還要預測競爭對手的可能動作;除了預測產銷數量,還要關注庫存數量、資金佔用等情況。
(責任編輯: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