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供應鏈的牛鞭效應,如何應對

2020-12-23 惠得多數字農貿

不要想歪了。牛鞭效應,英文是bullwhip effect,whip是鞭子,不是那個大補的。

牛鞭效應又被稱為弗雷斯特效應(Forrester Effect),是傑·弗雷斯特(Jay Forrester)發現而得名,又叫需求放大效應。現在史丹福大學任教的李效良(Haul Lee)教授是研究牛鞭效應的佼佼者,為應對牛鞭效應奠定了理論基礎。李效良教授對於物流、供應鏈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有著卓越的貢獻(京東神秘的Y事業部就請了他作指導)。

牛鞭效應的意思是:供應鏈有很多節點,每個節點的企業主要根據相鄰的下級企業的需求信息進行生產或供應,經常產生供大於求的現象,逐級沿著供應鏈向源頭方向,其放大的現象會逐漸增大。就像甩出去的趕牛鞭子,如下圖:

在我國的農產品供應鏈中,牛鞭效應在農產品供應鏈領域一直存在,危害巨大。我國農產品的主要供應鏈條是這樣的:

農戶(生產方 )→農產品經紀人( 農村供銷合作社) → 一級批發商(批發市場)→ 二級批發商(批發市場)→ 農貿市場或超市(零售商)→消費者

這樣的鏈條裡,有兩個顯著的牛鞭效應:

一是從消費者到農戶,需求信息從消費者傳入上遊採購商時會被逐級放大,讓種植戶接受虛假信息,容易造成供大於求的局面,最後出現各級銷售積壓損耗,農戶農產品積壓,甚至爛到地裡的蔬菜賣不出去。

二是價格的雙重牛鞭效應。供應鏈各個節點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益,都會會壓低上遊價格,抬高下遊價格。最後出現的結果是:種植戶的採購價格非常低,農戶的利潤極低甚至賠本,下遊的零售商的售賣價格居高不下,老百姓買菜的成本很高。

牛鞭效應在農產品領域,比其他行業爆發更頻繁。

為什麼呢?和工業品相比,農產品有幾大劣勢:一是生產期長但保質期短,二是價格沒有標準,三是數位化程度低。

我們先說生產期和保質期。舉幾個例子,蘋果的生長周期六個月,大豆五個月,快的品類生長周期也在兩個月。農產品這麼長的生長周期,再加上農產品受各種自然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較大,市場信息很容易被扭曲。再加上大多數農產品保鮮時間短,產品價格隨著新鮮度變化較大,物流和存儲的成本也高。流通環節只要有一個地方出了問題,牛鞭效應馬上出現,價格和積壓都會很快爆出。假設蔬菜和塑料製品那樣容易存儲,甚至沒有保質期,那麼供應和價格會長期趨於穩定。

再說價格標準。工業品的價格浮動變化不大,有規律可循。比如口罩,只有爆出疫情這樣大的社會事件,需求量突變,生產和流通中才會出現短期的牛鞭效應。農產品不同,雖然國家宏觀在調控,但是能夠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因素較多,價格比較難以制定標準。

最後再說說數位化,標準工業品從出廠到銷售,多年來都一直在數位化上,有了一定的基礎。通過出廠的統一條碼,生產標準,再到各個環節的進銷存軟體,已經形成了數位化的良好基礎。從以往的流通數據,可以反向指導各級銷售的銷售和存貨。農產品則不同,我國的農產品數位化進程緩慢,一直沒有很好得到解決。

牛鞭效應在農產品領域,相關的影響更大。

每天得吃農產品領域,風險最大的是供應鏈兩端。中間的環節,不管爆發什麼樣的效應,他們都會有相關的政策來抵抗。兩端則不同,一邊是農戶,在供應鏈條節點上有天然劣勢, 在利益的博弈中根本無力抗衡。當中間商訂單突然取消,或者逼迫降價,農民根本沒有談判的籌碼,不管賠錢賺錢,總比爛到地裡好,最終選擇妥協。目前我國農民多為分散經營,不成規模也不能左右供應,一旦爆發嚴重的牛鞭效應,農民第一個受到傷害。另一邊是農產品消費者,不管價格多高,總得吃飯,所以必須被動接受價格的提高。這兩邊的受眾人數巨大,事關國計民生和穩定,所以牛鞭效應一直是國家頭疼的問題。

如何應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牛鞭效應?

國家一邊在補貼農民,一邊在補貼菜價。補貼的作用當然比較明顯,但是畢竟治標不治本,補貼只是減輕牛鞭效應的後果,並不是扼殺。

供應鏈條的優化,是一個漫長的道路。

當然,優化供應鏈條,減少環節,是減少牛鞭效應的最有效方法。可是這是理論上的,比較難以實際操作。我曾經和一位商務局的領導探討過方案,在河北某市,政府出臺了政策,拿出錢,直接從合作社拉到社區店,也就是說直接從地頭到餐桌,去掉所有中間環節,最終草草收場,試驗失敗。為什麼呢?「看上去很美」的方案,理論上無懈可擊,到底什麼出了問題?

答案很簡單。批發市場在農產品供應鏈上承載了太多的功能,不能理解為僅僅是「中間環節」。他是倉儲中心、分揀配送中心,分級定價,當然同時也是中間環節。我們來舉例。

產地產品首先運輸,進入某一級批發市場,很短的時間,轉移到二三級批發市場、零售市場、超市、社區店、餐飲等等,1車菜,假設10噸,分到20種不同渠道,每個渠道平均拉走500kg,假如1個人每天能消耗2公斤蔬菜,這一車菜需要5000人才能消耗完。這五千人分布在一個地區的不同地方,從20個渠道來購買,非常分散。如果省去中間環節,直接採取社區店這一種形式,要取代原來的供應鏈條,最大的錯誤在於,消費者要養成只在社區店購買的習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另外,砍掉批發市場這個「中間環節」,從產地直接配送到社區甚至是送上門,在保鮮期內,解決幾百個單品從源頭配送到客戶,一樣要建立另一種「中間環節」。

實際上,批發市場不僅沒有垮掉,反而越做越大,越做越多。或許,未來會是完全另外一種模式,但目前仍是無法撼動。

不撼動批發市場,數位化是減少牛鞭效應的一個方向。

既然批發市場目前無法取代,我們就先做優化。我們想像一下,如果,在每個市場,都把交易信息數據收集起來,再進行區域匯總,全貿易鏈條裡的數據都收集起來,首先我們對市場的需求可以進行完整分析,需求不再是一個信息,而是一個分析結果。進而指導各個環節的存儲就會變得合理,牛鞭效應的振幅會減弱。全國的供求信息在平臺上進行匯總,就能實際解決一部分滯銷產(非質量問題,而多是供需不對等造成的),比給予補貼要更好。另外,網際網路平臺+物流模式,架起信息橋梁,不僅降低「牛鞭效應」,而且最大程度上保證貨源和品質,同時,完善的售後評價體系。比如拓米做的惠得多數字農貿服務平臺,其中的B2B商城,先搭起中間環節的橋梁,減少每一環節的牛鞭效應,是一個非常務實的解決方法。

相關焦點

  • 【觀察】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
    一、什麼是牛鞭效應? 牛鞭效應是指供應鏈上的信息流從最終客戶向原始供應商傳遞的時候,由於無法有效地實現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失真扭曲且逐漸放大,導致了需求信息出現越來越大的波動。這種波動在圖形上顯現時如同揮舞的牛鞭,因此被稱為「牛鞭效應」。
  • 供應鏈牛鞭效應的成因和解決方法
    來源:貿易金融很多因素,例如組織結構、信息渠道、地域分布、行業特徵等,都影響到供應鏈的有效運作。但是,最根深蒂固的影響因素當屬「牛鞭效應」。牛鞭效應是關於在一條供應鏈中,消費市場需求的微小變化如何被一級級放大到製造商、一級供應商、次級供應商等的現象。
  • 精益生產 14:關於牛鞭以及它的效應
    在上一篇的精益平準化生產中,引了牛鞭效應,有專家回復提示,然後自己在回顧,並仔細考慮,在類比上存有很大的偏差,因此特別在此篇中插入一篇說明文章,並以此感謝群裡的稱為:「ym」朋友,能及時給予反饋,以免誤導其它更多的人。什麼是「牛鞭效應」呢?
  • 經銷商 警惕汽車營銷中的「牛鞭效應」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需要對銷售量進行儘量準確的預測,但是預測中往往會受到牛鞭效應的影響。  按營銷學的解釋,牛鞭效應是供應鏈上的一種需求變異放大現象,在信息不能共享的情況下,信息流從最終客戶端向原始供應商端傳遞時,信息出現扭曲並逐級放大,導致越來越大的波動。這種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圖形顯示上很像一根甩起的趕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牛鞭效應。
  • 千奇百怪的效應——長鞭效應(牛鞭效應)
    長鞭效應的實質是需求信息在一級級的供應鏈傳遞中一步步放大導致需求扭曲失真。比如學校計劃在明天早上9點開一場知識分享大會,下發通知到學院。長鞭效應又稱作「需求變異加速放大原理」,在管理學上則俗稱為牛鞭效應,很像蝴蝶效應,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它是美國著名的供應鏈管理專家Hau L. Lee教授對在供應鏈中需求信息傳遞扭曲的一種形象化描述。
  • 應對供應鏈柔性喪失和長鞭效應的法寶
    業內對如何提升製造業整體競爭力的關注急速升溫,作為國內領先的網際網路商業信息服務提供商的易觀國際也將於今年5月24-25日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供應鏈管理發展高層論壇」上以「供應鏈管理提升製造業整體競爭力」為主題,為業內企業和組織提供一個深入交流與研討的平臺,與200位來自製造業、物流業、IT業的行業精英,共同探討中國製造業供應鏈管理的先進模式與發展方向,並分享易觀國際6年來對製造業深入研究的成果。
  • 牛鞭效應?背後的真實原因和解決方案其實是同一個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面臨著各種問題:01牛鞭效應如早些年寶潔公司在研究「尿不溼」的市場需求時發現,該產品的零售數量是相當穩定的,波動性並不大。但在考察分銷中心向她的訂貨情況時,吃驚地發現波動性明顯增大了。
  • 長鞭效應 加強供應鏈管理
    長鞭效應在管理學上俗稱「牛鞭效應」。又稱作「需求變異加速放大原理」,是美國著名的供應鏈管理專家HauL. Lee教授對需求信息扭曲在供應鏈中傳遞的一種形象描述。  其基本思想是:在供應鏈上的各節點,企業只根據來自其相鄰的下級企業的需求信息進行生產或者供應決策時,需求信息的不真實性會沿著供應鏈逆流而上,產生逐級放大的現象。
  • 為什麼口罩會出現「逆向牛鞭效應」?
    文|馮天俊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系教授、復旦大學商務分析與運營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要理解逆向牛鞭效應,我們先得知道什麼是牛鞭效應。如果你站在消費者這一端,手握一條牛鞭,甩動牛鞭時會發現離你的手越近的地方(即消費終端或零售端)波動越小,離手越遠的地方(即原材料供應商)波動就越大。這個現象在管理學中叫做「牛鞭效應」。為什麼疫情中產生的是「逆向牛鞭效應」?以口罩行業的供應鏈為例。口罩作為最終產品,其上遊直接的原材料是熔噴布。
  • [供應鏈·術語篇]供應鏈管理與SCOR模型
    製造企業除了繼續受傳統的」牛鞭效應」影響外,網際網路與電商浪潮帶給供應鏈上的需求波動也是巨大的。傳統的「牛鞭效應」「牛鞭效應」(Bullwhip Effect)也叫「需求放大效應」。這是由於信息流逆供應鏈而上(從顧客到供應商),逐級扭曲,導致需求信息的波動越來越大。」
  • 惠農網鄧武傑:做農產品區域品牌要同步規劃供應鏈支撐
    【億邦動力訊】在日前舉辦的第五屆中國智慧三農大會暨2020中國農產品電商品牌峰會上,惠農網聯合創始人、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特聘專家鄧武傑,發表了題為《協同供應鏈賦能農產品區域品牌高質量發展》的演講,他認為農產品區域品牌最大的痛點不是賣不出去,而是賣出去產不出來,產出來以後送不出去,送出去有投訴。
  • 新零售背景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以盒馬鮮生為例
    二 電商平臺的農產品供應鏈流通模式2.1社交電商原產地直銷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近年來,以拼多多為主要代表的社交電商逐漸興起。此類平臺圍繞農產品產區,直接深入到農業生產基地,收集多維度的產區信息。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收集供應鏈上下遊經營活動中的信息,包括與實際銷售、預測需求、客戶偏好、庫存、採購和交貨提前期等相關的數據,用算法解決大規模分布式補貨決策,根據智能補貨系統提供補貨係數,實現庫存的快速周轉,進而使得整個供應鏈的生鮮農產品損耗很低。
  • 科學運用從眾效應,賣爆農產品真不難!
    這就是從眾效應對我們選擇的影響。什麼是從眾效應呢?它指的是人會模仿或者跟隨其他人的行為。在生活中,從眾無處不在。知道了人們為什麼會從眾,此刻你最關心的是應該如何運用從眾效應賣爆你的農產品,對吧?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農產品營銷中怎麼運用從眾效應。你可以使用熱銷和客戶故事兩個技巧。
  • 新加坡政府將提高本地糧食產量 應對供應鏈壓力
    來源:央視原標題:新加坡政府將提高本地糧食產量 應對供應鏈壓力 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20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供應鏈及食品、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物資的生產造成巨大壓力,政府將加倍努力,協助企業增加本地食品產量
  • 【乾貨】23年行業實戰派,供應鏈管理獨家經驗分享(內含大量乾貨,收藏備用)
    各行業各平臺競合和進化,內外重壓之下,競爭激烈,供應鏈管理如何幫助企業提升生存競爭實力成為重要課題。*「牛鞭效應」示意圖Jeffrey老師在這裡提到了一個有趣且形象的概念——「牛鞭效應」,簡單理解就是在供應鏈這一鏈條上,消費群體需求信息在各級傳遞過程中被逐漸放大的現象,經過層層流程的衝刷,真正的用戶需求被扭曲
  • 企業管理十大常見效應
    牛鞭效應 (Bullwhip Effect)是指營銷過程中的需求變異放大現象。比如在供應鏈上,一種需求信息流從最終客戶端向原始供應商端傳遞時,無法有效地實現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級放大,導致了需求信息出現越來越大的波動。這種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圖形顯示上很像很一根甩起的趕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牛鞭效應。
  • 「農人專訪」農產品供應鏈和物流管理為經濟內循環創造更大空間
    主要從事村鎮服務業、城鎮與產業規劃、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商務部培訓中心「農產品物流」主講教師;曾主持省部級以上課題5項,參加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0多項,獲得發明專利1項。問題:鄉村振興從哪些方面推動經濟內循環發展?侯雲先:鄉村振興要從5個方面推動經濟內循環發展。
  • 牛鞭是什麼 這樣吃更好
    牛鞭大家都不陌生,有許多人都比較喜歡吃牛鞭這道菜。它是一種滋補品,廣受人們喜愛。然而,牛鞭並不是很常見的食材,仍然有許多朋友不知道牛鞭是什麼。接下來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牛鞭,了解它的功效和吃法。牛鞭是什麼牛鞭有叫做牛衝,它是雄牛的外生殖器。當中含有蛋白質、脂肪和雄激素,可以溫補腎陽,治療遺精、腰膝酸軟等症狀。
  • 供應鏈高手必須掌握的79個專業術語 | 益邦供應鏈
    13、bullwhip effect牛鞭效應。需求的波動逐漸被增大的一個代名詞。 14、capable to promise(CTP)可行的承諾。產品庫存狀況的一種,指當前沒有足夠現存的庫存,但可以在所要求的時間內生產出來並滿足需求的訂單執行能力。
  • 【浠世好文】細說「打牛鞭」
    潘鶴年在鄂東一帶,把從事耕牛交易的農民稱作「打牛鞭」。在三百六十行裡喊為「牛販子」,按現行經濟類別劃分叫做「耕牛經紀人」。這個古老的行當,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管制,嚴禁私自買賣耕牛,輕則作為「資本主義尾巴」遊鬥,重則視為「投機倒把」判刑;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放活,國家為「打牛鞭」正了名,他們紛紛從偷偷摸摸的後臺走向前臺,憑兩級組織證明可以到指定牛市進行交易;確立市場經濟制度後實行扶服,把「打牛鞭」逐步納入市場主體登記範圍,從「牛販子」到「交易員」再到個體戶,以法律形式確定「打牛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