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想歪了。牛鞭效應,英文是bullwhip effect,whip是鞭子,不是那個大補的。
牛鞭效應又被稱為弗雷斯特效應(Forrester Effect),是傑·弗雷斯特(Jay Forrester)發現而得名,又叫需求放大效應。現在史丹福大學任教的李效良(Haul Lee)教授是研究牛鞭效應的佼佼者,為應對牛鞭效應奠定了理論基礎。李效良教授對於物流、供應鏈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有著卓越的貢獻(京東神秘的Y事業部就請了他作指導)。
牛鞭效應的意思是:供應鏈有很多節點,每個節點的企業主要根據相鄰的下級企業的需求信息進行生產或供應,經常產生供大於求的現象,逐級沿著供應鏈向源頭方向,其放大的現象會逐漸增大。就像甩出去的趕牛鞭子,如下圖:
在我國的農產品供應鏈中,牛鞭效應在農產品供應鏈領域一直存在,危害巨大。我國農產品的主要供應鏈條是這樣的:
農戶(生產方 )→農產品經紀人( 農村供銷合作社) → 一級批發商(批發市場)→ 二級批發商(批發市場)→ 農貿市場或超市(零售商)→消費者
這樣的鏈條裡,有兩個顯著的牛鞭效應:
一是從消費者到農戶,需求信息從消費者傳入上遊採購商時會被逐級放大,讓種植戶接受虛假信息,容易造成供大於求的局面,最後出現各級銷售積壓損耗,農戶農產品積壓,甚至爛到地裡的蔬菜賣不出去。
二是價格的雙重牛鞭效應。供應鏈各個節點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益,都會會壓低上遊價格,抬高下遊價格。最後出現的結果是:種植戶的採購價格非常低,農戶的利潤極低甚至賠本,下遊的零售商的售賣價格居高不下,老百姓買菜的成本很高。
牛鞭效應在農產品領域,比其他行業爆發更頻繁。
為什麼呢?和工業品相比,農產品有幾大劣勢:一是生產期長但保質期短,二是價格沒有標準,三是數位化程度低。
我們先說生產期和保質期。舉幾個例子,蘋果的生長周期六個月,大豆五個月,快的品類生長周期也在兩個月。農產品這麼長的生長周期,再加上農產品受各種自然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較大,市場信息很容易被扭曲。再加上大多數農產品保鮮時間短,產品價格隨著新鮮度變化較大,物流和存儲的成本也高。流通環節只要有一個地方出了問題,牛鞭效應馬上出現,價格和積壓都會很快爆出。假設蔬菜和塑料製品那樣容易存儲,甚至沒有保質期,那麼供應和價格會長期趨於穩定。
再說價格標準。工業品的價格浮動變化不大,有規律可循。比如口罩,只有爆出疫情這樣大的社會事件,需求量突變,生產和流通中才會出現短期的牛鞭效應。農產品不同,雖然國家宏觀在調控,但是能夠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因素較多,價格比較難以制定標準。
最後再說說數位化,標準工業品從出廠到銷售,多年來都一直在數位化上,有了一定的基礎。通過出廠的統一條碼,生產標準,再到各個環節的進銷存軟體,已經形成了數位化的良好基礎。從以往的流通數據,可以反向指導各級銷售的銷售和存貨。農產品則不同,我國的農產品數位化進程緩慢,一直沒有很好得到解決。
牛鞭效應在農產品領域,相關的影響更大。
每天得吃農產品領域,風險最大的是供應鏈兩端。中間的環節,不管爆發什麼樣的效應,他們都會有相關的政策來抵抗。兩端則不同,一邊是農戶,在供應鏈條節點上有天然劣勢, 在利益的博弈中根本無力抗衡。當中間商訂單突然取消,或者逼迫降價,農民根本沒有談判的籌碼,不管賠錢賺錢,總比爛到地裡好,最終選擇妥協。目前我國農民多為分散經營,不成規模也不能左右供應,一旦爆發嚴重的牛鞭效應,農民第一個受到傷害。另一邊是農產品消費者,不管價格多高,總得吃飯,所以必須被動接受價格的提高。這兩邊的受眾人數巨大,事關國計民生和穩定,所以牛鞭效應一直是國家頭疼的問題。
如何應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牛鞭效應?
國家一邊在補貼農民,一邊在補貼菜價。補貼的作用當然比較明顯,但是畢竟治標不治本,補貼只是減輕牛鞭效應的後果,並不是扼殺。
供應鏈條的優化,是一個漫長的道路。
當然,優化供應鏈條,減少環節,是減少牛鞭效應的最有效方法。可是這是理論上的,比較難以實際操作。我曾經和一位商務局的領導探討過方案,在河北某市,政府出臺了政策,拿出錢,直接從合作社拉到社區店,也就是說直接從地頭到餐桌,去掉所有中間環節,最終草草收場,試驗失敗。為什麼呢?「看上去很美」的方案,理論上無懈可擊,到底什麼出了問題?
答案很簡單。批發市場在農產品供應鏈上承載了太多的功能,不能理解為僅僅是「中間環節」。他是倉儲中心、分揀配送中心,分級定價,當然同時也是中間環節。我們來舉例。
產地產品首先運輸,進入某一級批發市場,很短的時間,轉移到二三級批發市場、零售市場、超市、社區店、餐飲等等,1車菜,假設10噸,分到20種不同渠道,每個渠道平均拉走500kg,假如1個人每天能消耗2公斤蔬菜,這一車菜需要5000人才能消耗完。這五千人分布在一個地區的不同地方,從20個渠道來購買,非常分散。如果省去中間環節,直接採取社區店這一種形式,要取代原來的供應鏈條,最大的錯誤在於,消費者要養成只在社區店購買的習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另外,砍掉批發市場這個「中間環節」,從產地直接配送到社區甚至是送上門,在保鮮期內,解決幾百個單品從源頭配送到客戶,一樣要建立另一種「中間環節」。
實際上,批發市場不僅沒有垮掉,反而越做越大,越做越多。或許,未來會是完全另外一種模式,但目前仍是無法撼動。
不撼動批發市場,數位化是減少牛鞭效應的一個方向。
既然批發市場目前無法取代,我們就先做優化。我們想像一下,如果,在每個市場,都把交易信息數據收集起來,再進行區域匯總,全貿易鏈條裡的數據都收集起來,首先我們對市場的需求可以進行完整分析,需求不再是一個信息,而是一個分析結果。進而指導各個環節的存儲就會變得合理,牛鞭效應的振幅會減弱。全國的供求信息在平臺上進行匯總,就能實際解決一部分滯銷產(非質量問題,而多是供需不對等造成的),比給予補貼要更好。另外,網際網路平臺+物流模式,架起信息橋梁,不僅降低「牛鞭效應」,而且最大程度上保證貨源和品質,同時,完善的售後評價體系。比如拓米做的惠得多數字農貿服務平臺,其中的B2B商城,先搭起中間環節的橋梁,減少每一環節的牛鞭效應,是一個非常務實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