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常規體檢,若發現膽固醇指標升高,都會擔心是不是吃得太油膩了。大家普遍的觀點是,膽固醇是個「壞東西」,吃多了油膩食物就容易膽固醇升高,而膽固醇升高就會導致高脂血症,還會堵血管,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一、膽固醇的功能
那麼,膽固醇都是有害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現代醫學認為,膽固醇是類脂質,但卻不是脂肪。我們每個人的血液和組織細胞中都含有膽固醇, 膽固醇其實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參與人體的多項生理活動,在體內有許多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說,我們的健康離不開膽固醇,膽固醇參與著我們的生理過程,維持著我們的健康與生命。
從中醫來分析,只要是身體的組成成分,就一定是有益於健康的。這是「陰成形」所必然的。在「陽化氣」的基礎上,陰的成分發揮作用,生命活動才能繼續。當然,所有陰的成分要維持著基本的平衡,過少或過多都會影響健康。
之所以會出現陰的成分變多或變少,根本的原因在於「陽化氣」失去了平衡。陽氣健旺,氣化有力,則陰的成分能正常輸布,不會積滯為患。若陽氣不足,氣化功能下降,則陰的成分就會積滯,鬱則為患。
二、膽固醇的來源
那麼,膽固醇是怎麼來的呢?
現代研究已經明確地發現,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主要來自兩個途徑,即體內合成和食物中攝取。其中,體內合成的膽固醇在70%-80%,主要是自身肝臟合成。 血膽固醇中只有20%-30%左右是吃進去的。
事實上,對於大多數健康人來說,體內具有維持血中膽固醇穩定的機制,也就是如果從食物中攝入的膽固醇多了,自身合成膽固醇就會相應減少,從而控制總的膽固醇量不變。
從中醫來分析,膽固醇屬於飲食精微,其源於脾。
脾有兩個方面的功能。一是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陽健旺,則能氣化飲食,化為精微,進入血液;二是主散精,把血液中的飲食精微輸布於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
若脾陽不足,一則,氣化功能下降,導致飲食不能被氣化為精微,氣血化生不足;二則,導致脾不散精,氣化而進入血液中的飲食精微積滯在血管之內,不能輸布於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
若膽固醇積滯於血液之中,抽血檢查就會發現,膽固醇指標升高了。
有的人明明吃得很清淡,甚至吃素,為什麼膽固醇也會升高呢?其實,脾虛才是根本病因。飲食清淡固然有益於降低膽固醇,但若脾虛,即使清淡飲食也會導致血液中的膽固醇升高。
三、如何降低膽固醇?
對於膽固醇的化生來說,也存在著兩個問題,一則,脾陽化生出足旺的膽固醇,進入了血液;二則,膽固醇只堆積在血液中,而未能向外輸布。我們體檢抽血,發現血液中的膽固醇指標升高。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脾不能散精,膽固醇只是血液裡多,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反而不足;二是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中的膽固醇已經滿了,導致血液中的膽固醇無法再繼續向外輸布。
不管如何,對於膽固醇升高,都應該從脾論治。一則,溫運脾陽,加強脾的化生氣血功能;二則,運脾化溼,使溼濁不能積滯。在養脾運脾的基礎上,最好能清淡飲食,多素少肉,這樣就有益於保持膽固醇的平衡,人也就能更健康。
養脾運脾是調節膽固醇的關鍵。養脾,中醫有方法。請參考《養脾的方法》以及《再談養脾的方法》。
另外,在養脾運脾的基礎上,還要調整飲食結構,減少高膽固醇、高飽和脂肪酸和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建議忌煎炸、燒烤、油膩等食物。另外,建議適當運動,運動可宣暢陽氣,能促進脾陽氣化;超重或肥胖者建議要減輕體重;另外,戒菸、限酒、少鹽,這些都有助於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指標。(董洪濤)#膽固醇#
脾胃好,中氣更足,人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