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為何要重農抑商?難道不知道工商業的重要性嗎?

2020-12-11 小虎有話說

古代之所以餓死那麼多人,其實很大原因就是統治者打壓工商業,讓農耕的效率遍地,讓老百姓養活自己的路子變少。理由也找的好,說什麼如果經商能賺錢,誰還去種地。但是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十個人最多只有一個人會去經商,是個經商的只會有一兩個能夠掙到錢,最後還是要去種地,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人去經商從而影響農業生產。相反工作崗位也會增加,老百姓如果碰到旱災啥的,也能找個餬口的差事,而且也能用餘糧挨過災期。

就是因為工商不發達,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餓死啊,那麼多人去種地,結果呢?一個人可以種幾畝地,家裡還可以有點餘糧。人一多,一個人就只能種一畝地,其他的經濟行業也發展不起來,一旦遇見個旱災啥的,又沒有其他工作可以養活自己,國家財力也不夠,就只有餓死人了。

就像現在的農村,很多地區一個人只能分到一畝地,有的地方一個人一畝都沒有,但是一個人明明可以種三四畝,卻把土地分給三四家人,如果把另外三四個人的地給了這一個農民,農業生產不會耽擱,更多的人可以通過工商業生活,國家也可以通過工商收更多的稅。

我們從商鞅說起:據說他傳下一本歷代專供統治者的不傳之秘籍——《商君書》,其中馭民五術:弱民、貧民、辱民、勞民、愚民(我可能會記錯)。弱民對統治者有何好處,是不言而喻的(這一點也可以用來理解為什么正當防衛的認定極為嚴苛)。我們來考慮一下:商業的發展對這五術有何影響?商業發達,意味著社會的橫向聯繫加強,就不怎麼好愚弄了;「賤人」都變千萬富翁了,還能弱嗎?貧嗎?辱嗎?勞嗎(最後這個可以商榷)?

我們說一說管仲,管仲在我國歷史上做的最大壞事就是設計「利出一孔」的制度。天下之利皆歸王者。這樣一來,老百姓想要活下去,自然地仰其鼻息。想想你沒有存款,別的工作也難找,老闆叫你加班你敢拒絕嗎?

我列舉一下秦暉《田園詩與狂想曲》的主要觀點:1、中國傳統社會(秦-清)是典型的宗法共同體,其最主要特徵是:由宗法制維護的特權等級對全社會進行超經濟榨取。我國傳統社會之所以為封建社會,並不是因為有租佃制,而是因為有自然經濟、宗法共同體與人的依附關係。(秦《田》P171)「在中國的宗法共同體中存在著強烈的父權(包括其放大的形式——宗主權、皇權等)與所有權、對人權與對物權,人身關係與所有制(無論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關係之間的對立。」中國社會中的權貴與農民的區別不是階級分化,而是等級分化,因為其來自於傳統的人身依附關係和權力的不平等。

而階級是根據財產關係,主要是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劃分的。從等級到階級的過程,也就是封建社會為近代社會所取代的過程。從中可以看出:由商業利益而產生的貧富分化,進而形成的階級分化,會產生一個脫離傳統人身依附關係的自由的私有者!這是對宗法特權等級的一種挑戰,具有革命性。(當然古代統治者不會了解這麼多理論,但他能本能感覺到威脅啊。)封建社會的局限性在於權利結構對私有制的抑制使得社會無法進步。由封建社會向近現代社會轉換的關鍵即在於用完整的私有財產結構代替權利結構。這一過程可以通過封建主不願承受保護人民的負擔而強行轉換實現,或是富有的農民階級不堪忍受領主的負擔而強行轉換實現(事實上,西歐中世紀的商人漸漸形成市民階級,最後成功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如英國光榮革命)。自然地,這是宗法社會的代表(皇權)所不能允許的。2、中國古代也有商業發達的時期,(如漢、唐的長安都設有「市」,如宋《清明上河圖》,如明清徽商、晉商。)但是,真正的大生意都是集中在權貴手中的。所以,抑商抑的是「民商」,不是「官商」。他是統治者鎮壓民間力量的手段,用了個光明的藉口:重農。3、商業對農業有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期望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夫、釀酒師或是麵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特別關注」(亞當·斯密《國富論》)。批判商人唯利是圖,都是紅眼病,或者別有用心。如果不是為了商業利益,丁磊養那麼多豬幹嘛?自己吃嗎?4、不否認有奸商,甚至古代無奸不商。但是,商人行賄權貴圖利,本身就是傳統社會體制的問題(人身依附、予取予求),不是商人的問題。

知道的太多確實對大多數人沒好處。因為大多數人的人性就是,知己錯而不悔改,知彼錯而不敢為,得小利而棄大義,得大義卻忘蒼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卻也只能心中橫生百怨,嘴裡處處迎合。真的,如果不是那種百年一遇能逆天改命的人,還真不如糊塗一世來的輕鬆。統治者的出發點和資本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

即使是現在,因為人工越來越貴,機器人代替了農民工,也導致了就業率下降。但經濟發達地區可以不管,可是內陸勞動力輸出大省就慘了。就是因為商業的存在,老百姓和國家能夠得到極多的好處,普通老百姓有了一個可以養家餬口的差事,而且給普通老百姓打通了一條除了做官之外的上升之路,而且這條路比做官的路要寬廣幾十倍幾百倍,十萬人中能做官能有多少個,但是十萬人中能夠通過商業致富的有多少個,而且商業會增加就業崗位。國家也能夠通過商業增加稅收。

中國古代史是一個以東方大海,西方高原,北方苦寒之地,南方熱帶叢林為地理邊界,以黃淮海平原為主體島嶼的東亞封閉地理空間裡面的人類活動記錄本。任何人在這個封閉地理空間裡面只要佔領了黃淮海大平原,就可以在生產資料可耕種土地和生產力水平上吊打一切其他國家。在這樣的物質條件情況下,自認為是天朝上國實行朝貢體系是很自然的選擇。在這樣物質條件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實際上進行交易通商做生意的需求是很少很少的,商人事實上沒有什麼太大作用。

在古代社會,農業是決定性部門。確切的說,在農業時代,農業是決定性部門。在工業時代,工業是決定性部門。現在是資訊時代,信息產業是決定性部門。這就是為什麼計算機行業這麼紅火的原因,而且持續了這麼長時間。戰國時期打仗很頻繁,徵軍糧更頻繁,農民是剩不下多少的,商人依舊存在,但他們是依附於貴族階級的,特殊時期還能買官晉升為士,或者本身就是貴族階級的一部分,階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農是作為耕,戰的基礎,平時耕種,戰時抽丁打仗,秦國更是每年都有徭役,他們的晉升途徑就是戰場軍功,而商人是需要擺脫這些的,這樣會危害國家的根本,小商小販是普遍存在的,有專門的區域擺攤經營。

大貴族把持著經濟命脈,早就壟斷了,更不可能鼓勵全民創業了,況且人心浮動,一旦嘗到甜頭,由奢入儉難,現在打工者都不願回去種地,這還是機械化時代,更何況古代,古代商業與黑社會行為是分不開的,聚而為盜的可能很大,商品經濟一直在發展,只不過進展緩慢,只有生產力上去了商業才會發展,宋明清時期商業活動就跟頻繁了。家有十畝薄田,年產2000斤糧食,每人消耗400斤糧食。就是家無餘糧的狀態,二十畝田,剛夠交捐稅。古代陸路運輸效率低下,導致運糧損耗極大,河運、漕運才顯得極為重要。但漕運運輸過程中損耗、庫管中樞積壓保管不善,也造成大量浪費。造成的結果是,百姓極少有存糧,存糧依靠皇權通過稅收的方式,在各行政體系裡積壓,同時又以官員貪腐的方式進行商業積累。在各皇朝後期,因為土地兼併,商業流通的需求反而會更順暢。但是土地兼併的同時造成百姓無糧也無產必須依附於大地主,需求下降。所以以前中國歷史上的城市裡,大多是行政官員、武備力量,及大量的人身依附者。商人、小手工者、服務業、或者無業潑皮,人數及其有限。這也導致科技、文化發展跟不上海運效率更高,城市裡商人、小手工業者、服務業、無業人士更多的西方。

個人感覺其實那個年代的統治者始終都在致力於解決溫飽問題,因為稍有災情立刻就會出現饑民,所以才會全社會重農。抑制商業是用固化社會結構的方式來保證相對充足的農業生產力,並不是對於商業有什麼直接的貶義。而且那個年代物流不發達,如果沒有充足的生產力做保證,商業發達了也會加劇社會財富集中。所以統治者才會有這種態度。市場產生的前提是剩餘,有了剩餘之後大家才開始交換,商業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一點一點發展起來的。如果土地沒人耕種,那麼糧食生產就不足,糧價就會很高,倒騰點生意賺了錢發現跑這腿還不如種地實在,誰經商啊?中國古代經濟發達在江南,首先因為那裡是魚米之鄉,農業生產的富足託舉了商業的發展。

玉米是明末才傳入,而且在之後很長時間裡產量不如小麥,玉米畝產超過小麥得到民國以後,實際上民國時候還有很多地方玉米畝產只有幾十斤,另外古代小麥畝產兩百斤的極少,清朝時候北方旱田冬小麥也就一石左右,而且還得水澆地,沒有水澆的其實也就幾鬥,古代糧食全靠水稻扛,只有水稻是真正高產的,不過其實也就畝產也就兩三百斤,哪怕江南的水田區畝產超過四石的也得屬於上上田。

相關焦點

  • 他們為何得以留名?重農抑商好處在哪
    重農抑商   重農抑商思想萌發於春秋,成熟於戰國,延及以後歷代,是貫穿我國整個封建專制時代的重要思想政策,它是中央專制集權政治的配套措施
  • 廣西教師資格筆試:運用比較法把握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的異同
    重農抑商政策最初萌芽於戰國時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實踐。從商鞅變法規定的獎勵耕戰、禁止棄農經商,到漢武帝的重農政策,直到清初恢復經濟的調整,都是這種政策的體現。重農抑商、以農立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治國主張。重農抑商政策的實質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
  • 名師精講|韓建斌:高考歷史高頻考點及解題指導——中國古代工商業【視頻+文字】
    4 命題角度:集中考查中國古代工商業發展狀況及其影響。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梳理中國古代工商業的必備知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小區的門衛大爺提出了觸及每個人靈魂的三個問題:你是誰?你從哪來?你要去哪裡?實際上,在距離高考不足百天的時間裡,每一位高三同學也同樣會面臨觸及靈魂的三個問題,我把它稱為「終極三問」。那就是,對於所複習的每一個知識點,你是否真正明白它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
  • 「封建社會」這個概念,為什麼中國與西方完全不同?
    這樣一來,中國的奴隸社會成為了西方的封建社會,換言之,西方的封建社會在中國只是奴隸社會而己。西方封建社會採邑制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怎樣與之融合?其實不需要解決,也不可能融合。因為各個地方的歷史本身是不一樣的,其地理環境,經濟模式,思想文化,民族形成,宗教問題,太多太多複雜難調的東西,你很難弄出一個統一的標淮。再說,西方有西方的標準,東方有東方的標準,這難道不行嗎?當然行。所以,不要糾結中國的封建社會與西方的封建社會為什麼不同,知道它不同就行了。
  • 本末之爭與重本抑末
    大概到了西漢年間,「本」和「末」有了新含義,分別指農業和工商業。《史記》中寫道,「為本末者毋以異」,說的就是如果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和從事工商業的人在待遇上沒有區別,那麼就要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封建社會的財政收入以農業經濟為主,按照士農工商的等級劃分,農民的地位僅次於士大夫階層。古人認為,為了維護封建政權的穩定,應該保護農民的利益。
  • 「封建社會」為什麼叫封建社會?
    照著中國歷史,中國最開始是原始社會,然後到了奴隸社會,接著進入封建社會,又從封建社會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後就是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半殖民地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些詞都好理解,顧名思義,也能看出個一二來,獨獨這封建社會,讓人摸不著頭腦,為什麼叫「封建」呢?
  • 桑弘羊其人其道:國富民貧的重商主義
    他在大眾中間的名氣雖不如衛青、霍去病這類同時代的名將,但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則要遠遠超過後者。從某種程度上說,桑弘羊奠定了中國專制王朝時代的財政政策基礎,後人多數不過是在他的方向上繼續走下去而已。有些人評價桑弘羊「與傳統的重農抑商主張相反」,「大力主張發展工商業」,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經濟學家」。 真相果然如此嗎?
  • 在中國十幾億的人口!90%的都是農民,但你知道農民的起源嗎?
    我們大中國乃是泱泱大國,有著豐富物產,同業我國也是農業大國,大部分國民都是農民,可你們知道農民最先是怎麼來的嗎?下面是小編從各地搜集資料得出結果:農民,指務農的人,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靠從事農業勞動為生的人。是在原始社會瓦解的基礎上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而出現的。
  • 林志穎媽要求媳婦做飯,對兒子卻是另一種要求,還是封建社會?
    看過《婆婆和媽媽》這檔節目的朋友都知道,林志穎媽媽是個思想非常傳統的人,她不允許媳婦太短的褲子,見長輩一定要穿得很正式,包括平時用餐都要講究禮儀。當然更重要的是,媳婦必須要會做飯做菜,所以婆婆在節目中多次囑咐陳若儀,多學幾個菜,可想而知婆婆傳統思想觀念之重。
  • 秦始皇后封建社會就已經結束,為何之後的帝制時代仍稱封建社會?
    分封制雖然以天子為天下共主,要求諸侯必須服從天子,不僅要按時朝覲還要繳納貢賦,必要時還得隨軍出戰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的統一王朝秦朝。秦朝的建立,標誌著分封制的結束,也標誌著狹義封建社會的結束。
  • 高中歷史古代中國經濟基本結構和特點總結
    (3)從生產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為單位、將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4)從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為主導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重要特點。  3.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多重影響  (1)對城市交通貿易的影響。
  • 香水對中國女人的重要性!
    香水起源於歐洲18世紀,至於香水為何在歐洲如此風靡,實際上是人類生理上的差異決定的。大家都知道,歐洲人一般比我們亞洲人高大,而且他們的體毛也比較旺盛,加上以前的歐洲,就跟同時期的草原民族一樣,很少洗澡。
  • 保定社會|彩禮本就是封建社會的糟粕,為何今日愈演愈烈
    有的男人則顯得很理智了,反正彩禮這麼貴,就不如不著急結婚,好好選 個好的重金迎娶。難怪有一批人只戀愛不結婚。為此有人又喊出一句這樣的話「所有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在這樣的婚俗面前,不知道誰是受害者了。其實早在1934年中央蘇區頒行的《婚姻法》中,已有了廢除聘金、聘禮及嫁妝的相關規定。
  • 古代封建社會從何時開始?史學家各種觀點缺乏一種令人折服的氣質
    學習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社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很好理解,但封建社會卻讓很多人迷惑,「封建」一詞是何意?劃分封建社會的理論依據是什麼?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從何時開始?「封建」一詞為何由「本地貨」變成了「舶來品」?
  • 同樣是封建社會,為何中國王朝合久必分,而歐洲王朝變更不頻繁?
    縱觀歷史的長河,中國古代的王朝總是改頭換面,從堯舜禹的奴隸制,到秦始皇開始的封建王朝,再到封建制度晚年的明清兩大王朝,在歷史的歲月中能留下痕跡的,卻寥寥無幾,很少有朝代能存活幾百年之久。但是縱觀歐洲的歷史,卻不難看出,歐洲的朝代變更卻顯得不那麼頻繁,甚至一個王朝能持續千年之久。
  • 為什麼中國要捨棄繁體字?它難道不比簡體字來的好看嗎?
    關於使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總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很多人都覺得繁體字才是精華,不僅形象,也更為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承。那麼為什麼當初中國要捨棄繁體字?它難道不比簡體字來的好看嗎?其實這主要是和當初的國家大環境有關係。一、文盲率高晚清民國時期的百姓,基本都是大字不識的,簡單來說,就是文盲很多。
  • 你們為何逼孩子那樣努力?難道要他們成為讀書的奴隸?
    現在的孩子太苦太累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家長難道不想想,我們為何要這樣逼孩子努力去讀書?難道我們不變通一下讀書學習的方式嗎?我從來不否認讀書需要刻苦努力,也知道要花許多時間去努力學習才能考上重點大學,但我們忘記了中學生讀書的目的。孩子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家長認真思考這個問題。那麼到底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是考上重點大學,或者獲得一個好的職業,或者能夠光宗耀祖,或者成為比別人優秀的人?也許這都不是讀書的目的。中國的教育到了全民焦慮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