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之所以餓死那麼多人,其實很大原因就是統治者打壓工商業,讓農耕的效率遍地,讓老百姓養活自己的路子變少。理由也找的好,說什麼如果經商能賺錢,誰還去種地。但是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十個人最多只有一個人會去經商,是個經商的只會有一兩個能夠掙到錢,最後還是要去種地,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人去經商從而影響農業生產。相反工作崗位也會增加,老百姓如果碰到旱災啥的,也能找個餬口的差事,而且也能用餘糧挨過災期。
就是因為工商不發達,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餓死啊,那麼多人去種地,結果呢?一個人可以種幾畝地,家裡還可以有點餘糧。人一多,一個人就只能種一畝地,其他的經濟行業也發展不起來,一旦遇見個旱災啥的,又沒有其他工作可以養活自己,國家財力也不夠,就只有餓死人了。
就像現在的農村,很多地區一個人只能分到一畝地,有的地方一個人一畝都沒有,但是一個人明明可以種三四畝,卻把土地分給三四家人,如果把另外三四個人的地給了這一個農民,農業生產不會耽擱,更多的人可以通過工商業生活,國家也可以通過工商收更多的稅。
我們從商鞅說起:據說他傳下一本歷代專供統治者的不傳之秘籍——《商君書》,其中馭民五術:弱民、貧民、辱民、勞民、愚民(我可能會記錯)。弱民對統治者有何好處,是不言而喻的(這一點也可以用來理解為什么正當防衛的認定極為嚴苛)。我們來考慮一下:商業的發展對這五術有何影響?商業發達,意味著社會的橫向聯繫加強,就不怎麼好愚弄了;「賤人」都變千萬富翁了,還能弱嗎?貧嗎?辱嗎?勞嗎(最後這個可以商榷)?
我們說一說管仲,管仲在我國歷史上做的最大壞事就是設計「利出一孔」的制度。天下之利皆歸王者。這樣一來,老百姓想要活下去,自然地仰其鼻息。想想你沒有存款,別的工作也難找,老闆叫你加班你敢拒絕嗎?
我列舉一下秦暉《田園詩與狂想曲》的主要觀點:1、中國傳統社會(秦-清)是典型的宗法共同體,其最主要特徵是:由宗法制維護的特權等級對全社會進行超經濟榨取。我國傳統社會之所以為封建社會,並不是因為有租佃制,而是因為有自然經濟、宗法共同體與人的依附關係。(秦《田》P171)「在中國的宗法共同體中存在著強烈的父權(包括其放大的形式——宗主權、皇權等)與所有權、對人權與對物權,人身關係與所有制(無論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關係之間的對立。」中國社會中的權貴與農民的區別不是階級分化,而是等級分化,因為其來自於傳統的人身依附關係和權力的不平等。
而階級是根據財產關係,主要是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劃分的。從等級到階級的過程,也就是封建社會為近代社會所取代的過程。從中可以看出:由商業利益而產生的貧富分化,進而形成的階級分化,會產生一個脫離傳統人身依附關係的自由的私有者!這是對宗法特權等級的一種挑戰,具有革命性。(當然古代統治者不會了解這麼多理論,但他能本能感覺到威脅啊。)封建社會的局限性在於權利結構對私有制的抑制使得社會無法進步。由封建社會向近現代社會轉換的關鍵即在於用完整的私有財產結構代替權利結構。這一過程可以通過封建主不願承受保護人民的負擔而強行轉換實現,或是富有的農民階級不堪忍受領主的負擔而強行轉換實現(事實上,西歐中世紀的商人漸漸形成市民階級,最後成功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如英國光榮革命)。自然地,這是宗法社會的代表(皇權)所不能允許的。2、中國古代也有商業發達的時期,(如漢、唐的長安都設有「市」,如宋《清明上河圖》,如明清徽商、晉商。)但是,真正的大生意都是集中在權貴手中的。所以,抑商抑的是「民商」,不是「官商」。他是統治者鎮壓民間力量的手段,用了個光明的藉口:重農。3、商業對農業有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期望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夫、釀酒師或是麵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特別關注」(亞當·斯密《國富論》)。批判商人唯利是圖,都是紅眼病,或者別有用心。如果不是為了商業利益,丁磊養那麼多豬幹嘛?自己吃嗎?4、不否認有奸商,甚至古代無奸不商。但是,商人行賄權貴圖利,本身就是傳統社會體制的問題(人身依附、予取予求),不是商人的問題。
知道的太多確實對大多數人沒好處。因為大多數人的人性就是,知己錯而不悔改,知彼錯而不敢為,得小利而棄大義,得大義卻忘蒼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卻也只能心中橫生百怨,嘴裡處處迎合。真的,如果不是那種百年一遇能逆天改命的人,還真不如糊塗一世來的輕鬆。統治者的出發點和資本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
即使是現在,因為人工越來越貴,機器人代替了農民工,也導致了就業率下降。但經濟發達地區可以不管,可是內陸勞動力輸出大省就慘了。就是因為商業的存在,老百姓和國家能夠得到極多的好處,普通老百姓有了一個可以養家餬口的差事,而且給普通老百姓打通了一條除了做官之外的上升之路,而且這條路比做官的路要寬廣幾十倍幾百倍,十萬人中能做官能有多少個,但是十萬人中能夠通過商業致富的有多少個,而且商業會增加就業崗位。國家也能夠通過商業增加稅收。
中國古代史是一個以東方大海,西方高原,北方苦寒之地,南方熱帶叢林為地理邊界,以黃淮海平原為主體島嶼的東亞封閉地理空間裡面的人類活動記錄本。任何人在這個封閉地理空間裡面只要佔領了黃淮海大平原,就可以在生產資料可耕種土地和生產力水平上吊打一切其他國家。在這樣的物質條件情況下,自認為是天朝上國實行朝貢體系是很自然的選擇。在這樣物質條件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實際上進行交易通商做生意的需求是很少很少的,商人事實上沒有什麼太大作用。
在古代社會,農業是決定性部門。確切的說,在農業時代,農業是決定性部門。在工業時代,工業是決定性部門。現在是資訊時代,信息產業是決定性部門。這就是為什麼計算機行業這麼紅火的原因,而且持續了這麼長時間。戰國時期打仗很頻繁,徵軍糧更頻繁,農民是剩不下多少的,商人依舊存在,但他們是依附於貴族階級的,特殊時期還能買官晉升為士,或者本身就是貴族階級的一部分,階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農是作為耕,戰的基礎,平時耕種,戰時抽丁打仗,秦國更是每年都有徭役,他們的晉升途徑就是戰場軍功,而商人是需要擺脫這些的,這樣會危害國家的根本,小商小販是普遍存在的,有專門的區域擺攤經營。
大貴族把持著經濟命脈,早就壟斷了,更不可能鼓勵全民創業了,況且人心浮動,一旦嘗到甜頭,由奢入儉難,現在打工者都不願回去種地,這還是機械化時代,更何況古代,古代商業與黑社會行為是分不開的,聚而為盜的可能很大,商品經濟一直在發展,只不過進展緩慢,只有生產力上去了商業才會發展,宋明清時期商業活動就跟頻繁了。家有十畝薄田,年產2000斤糧食,每人消耗400斤糧食。就是家無餘糧的狀態,二十畝田,剛夠交捐稅。古代陸路運輸效率低下,導致運糧損耗極大,河運、漕運才顯得極為重要。但漕運運輸過程中損耗、庫管中樞積壓保管不善,也造成大量浪費。造成的結果是,百姓極少有存糧,存糧依靠皇權通過稅收的方式,在各行政體系裡積壓,同時又以官員貪腐的方式進行商業積累。在各皇朝後期,因為土地兼併,商業流通的需求反而會更順暢。但是土地兼併的同時造成百姓無糧也無產必須依附於大地主,需求下降。所以以前中國歷史上的城市裡,大多是行政官員、武備力量,及大量的人身依附者。商人、小手工者、服務業、或者無業潑皮,人數及其有限。這也導致科技、文化發展跟不上海運效率更高,城市裡商人、小手工業者、服務業、無業人士更多的西方。
個人感覺其實那個年代的統治者始終都在致力於解決溫飽問題,因為稍有災情立刻就會出現饑民,所以才會全社會重農。抑制商業是用固化社會結構的方式來保證相對充足的農業生產力,並不是對於商業有什麼直接的貶義。而且那個年代物流不發達,如果沒有充足的生產力做保證,商業發達了也會加劇社會財富集中。所以統治者才會有這種態度。市場產生的前提是剩餘,有了剩餘之後大家才開始交換,商業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一點一點發展起來的。如果土地沒人耕種,那麼糧食生產就不足,糧價就會很高,倒騰點生意賺了錢發現跑這腿還不如種地實在,誰經商啊?中國古代經濟發達在江南,首先因為那裡是魚米之鄉,農業生產的富足託舉了商業的發展。
玉米是明末才傳入,而且在之後很長時間裡產量不如小麥,玉米畝產超過小麥得到民國以後,實際上民國時候還有很多地方玉米畝產只有幾十斤,另外古代小麥畝產兩百斤的極少,清朝時候北方旱田冬小麥也就一石左右,而且還得水澆地,沒有水澆的其實也就幾鬥,古代糧食全靠水稻扛,只有水稻是真正高產的,不過其實也就畝產也就兩三百斤,哪怕江南的水田區畝產超過四石的也得屬於上上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