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之爭與重本抑末

2020-12-22 薩培喇談藝錄

在古代哲學中有兩個概念「本」和「末」。本,是指宇宙本源;末,是指天地萬物。本和末的概念之爭是魏晉文人很喜歡的談論話題。相關的探討爭論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老子在《道德經》中反覆探討的「道」就是「本」的意思。末就是「道」衍生出來的萬事萬物。

古人的哲學邏輯理解起來有點困難,本末之間的關係可以理解為母子關係。天地萬物都是由本源衍生出來的。也有人認為,本末之間的關係是主次關係。這個說法也很好理解,有個成語叫「捨本逐末」,比如拋棄、忘記主要矛盾,而斤斤計較於細枝末節。

大概到了西漢年間,「本」和「末」有了新含義,分別指農業和工商業。《史記》中寫道,「為本末者毋以異」,說的就是如果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和從事工商業的人在待遇上沒有區別,那麼就要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封建社會的財政收入以農業經濟為主,按照士農工商的等級劃分,農民的地位僅次於士大夫階層。古人認為,為了維護封建政權的穩定,應該保護農民的利益。

由此出現了古代經濟發展的核心思想「重本抑末」。從字面上理解,要重視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的待遇。對工商業及其從業者採取限制發展的制度。可以說,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的時候,都會強調重本抑末。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農業生產和商業行為哪個重要,要辯證分析。封建社會提出的重本抑末思想,之所以能夠延續上千年,這要從當時的社會形態講起。春秋早期的施政理念是農業和工商業並重,沒有主次之分。到了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形成學術理念上的爭鳴。在百家學派中,有很多學術流派都強調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恰逢戰國時期諸侯混戰,急需糧食補給。各方諸侯都十分強調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重本抑末的觀點逐漸在人們心中紮下了根。

劉邦建立西漢之處,據說找不到顏色相同的馬匹給他拉車。可見連年的戰爭對整個社會生產的破壞,西漢的歷代皇帝都在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劉邦登基之初昭告天下,商人不能乘坐馬車,也不能穿絲織品的衣服。從社會地位上壓制商人,就是為了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西漢的之後的歷朝歷代,多有「新政」出現。總結這些新政就會發現,往往包含三方面的內容。整頓吏治、解決財政問題,探討農民與土地的關係。

重本抑末也不是牢不可催的,在明朝末年和清朝末年這一經濟制度就受到了衝擊。明末資本主義萌芽,不過很快被清軍入主中原而扼殺。清末時期,外國列強輪番入侵,讓人們開始反思重本抑末這一經濟制度,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拓展閱讀

古人的學習啟蒙讀物,《三字經》

抒懷遣興,詠節日的古詩詞

宋代的文字獄——烏臺詩案

腐儒還是諍臣,明代文人方孝孺

相關焦點

  • 本與末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人最難就是秉持誠,絲毫無改。劉師看完採訪,遂發此文。這兩個本雖然有通常的意思,但也有更靠根子上的說法。德這個本,可以說是更根本層面的本錢、更根本層面的本事,不僅僅是做生意需要這個本,一切的事想要做好來,都離不開這個本。
  • 讀《左傳紀事本末》
    這紀事本末我是陸續在看的,近讀的是清代高士奇的《左傳紀事本末》。
  • 秦暉 中國經濟史上的怪圈:「抑兼併」與「不抑兼併」
    當代一些學者把它們看作是經濟思想領域中國家統制派與自由放任派之爭,並賦予其新的意義,於是這種鬥爭似乎延續到了現代:改革前,尤其是在那「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月裡,「抑兼併」的「法家政策」曾博得一片叫好;改革後的經商潮中,「不抑兼併」又受到不少讚揚。直到最近這類筆墨官司還時有所見,[1]這實在是值得研究的。
  • 莊子的養性之道:追求名利,顛倒本末;恬靜淡然,自適快意
    正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有了伏羲氏、黃帝、唐堯、虞舜的一代又一代統治,才讓德行逐漸衰退,「文飾浮華毀壞了質樸之風,廣博的俗學掩沒了純真的心靈,然後人民才開始迷惑和紛亂」,以致於不能返歸本真,道也無法在人世間振興。其實,對於莊子認為世人的失「德」是由於社會的發展造成的這種觀點,我個人是不認同的。
  • 徐泓:《明史紀事本末》的史源、作者及其編纂水平
    新點校本的點校工作,是由河北師範學院歷史系擔任的,對於點校的過程,他們在《出版說明》中作了清楚的說明:這次點校,《明史紀事本末》以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年)築益堂本為底本,……谷書八十卷,曾與《四庫全書》文津閣本、江西書局本、廣雅書局本、崇德堂本、思賢書局本互校,擇善而從。
  • 「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愨」告訴你什麼才是國之根本
    「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愨」這句話出自《鹽鐵論》,意思是:國家帶頭搞商業,百姓就會人人趨利,就會造成奢侈的社會風氣,反之,以農業為本,百姓才能保持淳樸,社會才不會出現背義重利的不良風氣。背景漢昭帝始元六年,也就是公元前81年,國家搞了場大型辯論賽,探討的是民間疾苦的問題。由民間推薦出來的賢良文學代表幾十人進京與國家代表桑弘羊等辯論。
  • 但得本,何愁末——家庭教育的「務本之道」 寧波圖書館「知行學堂...
    寧波市「甬派教育管理名家」培養對象、廣濟中心小學校長黃鐵成與二十多個家庭共同分享《但得本,何愁末——家庭教育的務本之道》,現場互動頻頻、氣氛熱烈。「不少家長給孩子報了很多培訓班,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什麼才是家庭教育的務本之道?」分享伊始,黃老師結合當下的家庭教育現象引出了一個思考。
  • 本末造句和解釋_本末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具說本末。] 主次,先後。 [郭沫若《滿江紅》:「八字方針聯本末,三大革命增憑障。」] 指農業和工商業。 5、但是世界銀行似乎將事情本末倒置了。 6、如此對於財政的聚焦使事情本末倒置。 7、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並不讓人意外。 8、處理事情如果本末倒置,必然越弄越糟。 9、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為兩段事。
  • 元雜劇大多是一本四折,《西廂記》卻為何開了二十折的先例?
    元雜劇的通例是一本四折演一個完整的故事,也有的一本五折(如紀君樣《趙氏孤兒大報仇》等)、六折(如張時起《賽花月秋幹記),已供,曹様亭本《錄鬼簿)注云:「六折「),而王實甫的《西廂記》卻洋洋細細寫了五本二十折(有的版本把第二本的楔子也作為一折,則全刷為二十一折)。王國維說:「若《西廂記》之二十折,則自五劇構成,合之為一,分之則仍為五。此在元劇中,亦非僅見之作。
  • 由計重單位產生的「圓兩之爭」
    中國機制銀幣的計重單位問題,在其開鑄之前便爭論不休。在廣東省成功開制銀圓之後,就有人主張中國龍銀應該沿襲傳統用銀習慣「兩」,但也有部分人主張仿國外「圓」作為計重單位,由此,到底是以「兩」還是以「圓」作為計重單位的「圓兩之爭」論戰正式端上了舞臺。
  • 【陶朱漫話】本末順置 四民有業
    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而這批人財富的參照物常常是「一都之君」乃至「王」。司馬遷說:「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臣萬者乃與王者同樂。」翻譯為白話就是:千金之家的富庶程度能夠比得上巡撫,萬金之家就足以像國王一樣享樂了。  而商業的空前繁榮導致了商人勢力的空前壯大,直至能夠與朝廷對抗,商人反對困商抑商的力量,也曾經使政府節節讓步。而趁著內憂外患發國難財的商人再度橫行,又逼迫政府不得不實行打擊大中商人的措施。
  • 這就是寧願選擇末流211,也不去「雙非重本」的原因
    末流211一般指駐地偏僻,實力較弱,政策照顧性的211高校。其學校排名能排到某些非985、非211的地方院校之後,如新疆大學、西藏大學、青海大學、石河子大學等。雙非重本一般指非985、非211建設高校,但駐地繁華,實力較強,具有一定的區域影響力,排名甚至超過了末流211,如上海科技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等。
  • 通鑑紀事本末(註譯本)全42卷 —— 治道盡在,鑑往知來
    以南宋史學家袁樞的歷史巨著《通鑑紀事本末》為藍本的大型古籍名著今注今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採用編年體,「或一事而隔越數卷,首尾難稽」,讀者閱之不易。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材料全部來自《資治通鑑》。他將《資治通鑑》中依時間而散在諸卷的事件經過加以整合,一事一題、首尾完整、簡明扼要,創立了一種新的史書體裁——紀事本末體,問世以來深得歷代學者推崇。
  • 《大學》中的智慧: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古代君王崇重儒學,其中的目的是什麼?尊君抑臣還是振興教育?
    儒家尊君抑臣的仁、禮、禮思想,正符合統治者治國平亂、鞏固統治地位的目的。在古代,封建王朝的君權和相權(宰相)之爭總是激烈的。「尊王抑臣」就是增加皇帝的權力,減少大臣的權力。仁與禮是教育大臣和百姓的強大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