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聯虜平寇」再到「先西後東」,弘光政權為何始終不反擊清朝?

2020-12-12 南書房
歡迎觀看

故事背景:

公元1644(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五,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軍直抵居庸關下,奉命駐守於居庸關的前密雲總兵唐通不戰而降。

次日,李自成如入無人之境一般地將起義軍隊伍開進昌平。

十七日,大順軍順利抵達京師城下。

得知闖王已兵臨城下的消息後,大明朝廷立即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據史料《二素紀事》記載:當時的崇禎皇帝「仰天長號,繞殿環走,拊胸頓足,嘆息通宵,大呼內外諸臣誤我,誤我!倉皇召對,人人戰慄無策,噤不發聲。」然而,與之相反的是,京城裡的百姓聽聞到闖王將至的消息後卻都沉浸在一片語笑喧闐之中。似乎為了迎合這一期盼已久的場面,還有些孩子們在唱著這麼一段童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

參考圖1

對於當時京城內的情況,正如史料記載:

晉民倡亂者皆傳賊不殺不淫,所過不徵稅,於是引領西望。——戴廷栻《半可集》卷1京師百姓者「幸災樂禍,俱言李公子至,貧人給銀五兩,往往如望歲焉」——劉尚友:《定思小紀》

十八日夜間,一聲炮響轟開了外城城門。此刻,深知逃跑無望的崇禎皇帝絕望地將目光投向了煤山上的那顆歪脖子樹……

大明帝國,滅亡了。

崇禎皇帝、李自成畫像

編者導讀:

崇禎皇帝的撒手人寰,標誌著明朝這一運轉了兩百七十六年的大帝國終於走向了終結。然而,從歷史發展的總進程中也不難發現,作為推翻明王朝的「大順政權」事實上最終並沒有成功坐穩江山,吳三桂的一番「衝冠一怒為紅顏」之舉徹底將李自成等「大順政權」領導人的美夢投擲於深淵之下。

與此相反,得益於吳三桂的此番「壯舉」,以多爾袞為首的清廷勢力能夠藉此契機不費吹灰之力地進入山海關內,從而循序漸進地實現入主中原的「宏圖大業」。除此之外,大順軍在「山海關戰役」中的慘敗,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即是「大順政權」走向衰敗的一個縮影,同時這場大戰的爆發也在「大順政權」與清朝勢力之間拉開了一場關於中原地區統治權的爭奪戰。而另一方面,作為大明帝國的延續,「南明政權」在此期間應運而生。

參考圖2

作為「南明政權」的第一屆小朝廷,「弘光政權」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清廷進入山海關之後的命運,與此同時,「弘光政權」能否擔當得起恢復大明的重任成為了擺在朱由崧等「弘光政權」統治階層面前的一道首要難題。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自始至終,「弘光政權」其實並沒有將清廷勢力作為首要敵人,反而一直將精力放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身上,甚至還以「北聯虜、西滅闖,則恢復之勢成」為基本國策。

同年七月,弘光朝廷派出使者前往北京欲與清廷商討「聯虜平寇」的大計,不料,遭遇清廷一頓羞辱之後,多爾袞僅放出了這麼一句話:「無多言,我國不日發兵下江南」。不日,清廷對大順軍發起進攻,在此期間,弘光朝廷仍執拗於「先西(大順政權)後(清朝勢力)」的戰略,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翌年,清廷在摧毀「大順政權」之後立即調轉馬頭,集中兵力對付「弘光政權」,最終在位僅不到一年的弘光帝朱由崧被清軍處死,至此,「弘光政權」覆滅。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弘光政權」其實並沒有將清廷勢力視為首要敵人,反而對於正在走向衰敗的大順軍總是「耿耿於懷」。舉個例子,在多爾袞揮軍南下摧毀「大順政權」的期間,弘光朝廷自始至終沒有趁機派出一兵一卒去對清朝發起反擊,而是坐以待斃。在當時的形勢之下,儘管不能保證能夠重擊清軍,但這也不失為「弘光政權」挽救自身的唯一機會,令人遺憾的是,弘光統治階層沒有人能夠抓住這一契機,最終順利地迎來了「弘光政權」的覆滅。時過境遷,我們再來思考這一問題:究竟什麼原因造成「弘光政權」坐以待斃的呢?關於這一點,接下來筆者在該篇文章當中就來與讀者朋友們做一番深入的探討。

1644年4月形勢

本文的研究內容:

一個諾大的朝廷,真的就腐朽到沒有一個人能夠看清楚問題的本質(清廷才是首要敵人)嗎?其實不然!

南下之意,非虜不即來,疑有闖在也。——《經國宏略》卷一

以上所述,出自於弘光朝廷當中以史可法為代表的部分正直官僚之口,其想要表達的大致意思也就是說不能因為清軍戰勝了大順軍而盲目慶幸,相較於南明而言,清朝比李自成的大順軍更加危險,除此之外,弘光吏部侍郎黃道周等人在清軍即將揮軍南下之際也曾提出過相似的提議。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提議始終沒有被弘光統治階層所接受。既然有人看清了問題的本質,那麼弘光統治階層為何沒人願意採納呢?

對於熟悉明清史的讀者應該都清楚,當時的「弘光政權」其實是處於以阮大鋮和馬士英為首的閹黨餘黨手中,一些曾屬於東林系統的人基本都被阮大鋮等人以種種手段給排擠出局,而這些人無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著想,哪裡還會顧及到弘光朝廷的生死存亡。

阮大鋮、馬士英畫像

除此之外,「弘光政權」其實是與清廷屬於同一階級的,相反,與農民起義軍之間則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關係。眾所周知,農民起義軍的最終目的是想要徹底推翻南明的統治,從而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政權,然而,南明則恰恰與之相反,其目的便是想要維護自己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而在這一過程中,清廷的部分立場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與南明重合的。說白了,大順軍動的是統治階級的「奶酪」,而這塊「奶酪」對於弘光朝廷而言,就算最終落到同屬於統治階級的清廷手中,也不願意看到被李自成搶去,這也就是為何弘光統治者會提出與清廷聯合共殲大順軍的建議了。

史可法畫像

另一方面,在當時的大環境之下,「弘光政權」內部事實上也不允許產生諸如所謂的「先東後西」戰略,其真正原因便是當時的南明事實上已經與大明王朝沒有了任何瓜葛,之所以能夠能夠誕生南明,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於南方宦紳們之間的利益驅使。舉個例子,弘光朝廷建立之初,當時賣國求榮的吳三桂卻搖身一變成為了其內部的榜樣,正如當時的弘光將領劉澤清曾致予吳三桂的書信:

當長安(即弘光都城南京)未聞此音之先,澤清曾有成議,約結清王入駐內地,共圖滅闖。今親翁此舉,正與初議暗合也。

也就是說,當時的劉澤清也有援引清兵入關共滅闖軍的意思,而吳三桂只是間接地替他了卻了一樁大事,此舉吳三桂可謂是大功一件!也恰恰是在這種形勢之下,導致了吳三桂成為了弘光內部的楷模,故而清兵入關對於他們而言也就成為了「正義之舉」,因此,滅闖也就成為了「弘光政權」的頭等大事。

參考圖3

結語:

令人可笑的是,在清軍傾巢出動圍剿大順軍的三個月期間(順治元年十一月起),「弘光政權」一朝上下在抗清和防清方面竟毫無作為,一方面,既不助清軍一臂之力,完成其「聯虜平寇」的戰略初衷;另一方面,又不去趁著清軍出動之際向京師發起奇襲,他們所做的僅僅是站在一旁笑看「大順政權」一步步被摧毀,殊不知自己的下場已經是下一個「大順政權」!

感謝觀看

參考文獻:

戴廷栻《半可集》卷1

劉尚友:《定思小紀》

《經國宏略》卷一

金宇平:《清廷與南明弘光政權關係研究》

李小林:《評析南明弘光政權的「聯清滅順」方針》

《明末農民起義史料》:鄭天挺 孫鉞等(中華書局出版)

相關焦點

  • 大順政權在政治策略和軍事籌劃方面的失敗註定其失敗
    李自成進京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大順政權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首先,在南方的明朝官僚們建立了弘光政權,擁有黃得功、劉澤清、高傑、劉良佐江北四鎮,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吳三桂率領關寧精銳盤踞於山海關,而關外的清朝經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兩代經營,統一了東北地區和漠南蒙古,是一個想取明朝而代之的強大政權。
  • 由「聯清滅順」到「撫賊北拒」,究竟是誰激發了南明的抗清決心?
    一路則由豫王多鐸率軍直搗江南,欲求徹底粉碎以福王朱由崧為首的「弘光政權」。弘光政權向隆武政權的過渡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屬於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然而相較於弘光政權,隆武政權在對待清廷勢力態度的轉變上卻存在著相當強的主觀因素,那麼,導致這一主觀因素發生轉變的根本原因究竟是為何呢?關於這一話題,接下來筆者在該篇文章當中就來同讀者朋友們做一番詳細的探究。
  • 明末為何沒有出現大清、大順和南明三足鼎立的局面?
    本文由【曉曉愛爬山】獨家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本人允許,禁止抄襲轉發,侵權必究。本文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明末為何沒有出現大清、大順和南明三足鼎立的局面?大清在入關後,全國的形勢也可謂是錯綜複雜。雖然清軍已經入駐北京城,但也只是佔領了極少一部分中原地區。即使李自成敗退北京,但西邊仍然還是大順政權的統治區域。另外,在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也是佔據了江南大部等富饒之地。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三者是有著相差無幾的地盤與實力的。
  • 【民族史論】從東胡到鮮卑檀石槐政權
    可見,鮮卑族的歷史與東胡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係。而東胡與匈奴族又大體處在同一時期,因其活動在匈奴族的東面而被視之為東部的「胡」。經研究可知,匈奴族最晚在頭曼單于時就創立了匈奴政權。那麼,當時東胡是否也已經有了政權呢?以往的研究普遍認為,東胡建立的是「部落聯盟」。然而,如果對史料進行深入的分析,這一定位還存在許多值得商榷的疑點。解決這些疑點,對於認識鮮卑族政權的淵源也不無關係。
  • 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不是外來政權,它和李自成的大順本質是一樣的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大一統的九個封建王朝裡面,由少數民族作為統治階級的只有蒙元和滿清兩個王朝,蒙元是由蒙古族統治的,滿清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滿族統治的,但事實上卻是滿蒙聯治的。
  • 明清交替之時,大清大順和南朝實力相當,為何沒有出現三足鼎立
    再加上軍事是犯了一些錯誤,使得清軍得以幾乎無阻的進入山海關,還損失了自己在北方的大部分兵力。大清因此進入中原,而李自成只能帶著他的軍隊向西後退,回到西安,那個他最開始稱帝的地方。李自成希望在哪裡蓄養兵力,已達到重回北京的目的。其實,大清當時雖然已經入駐在北京了,但是實際上能夠掌握的地區還是比較有限的,大概只有現在的京津翼一帶。
  • 天可汗李世民:渭水之恥到平滅東突厥,不修長城的大唐終成大帝國
    03.反擊東突厥會大雪,深數尺,雜畜多死,連年饑饉,民皆凍餒。頡利用度不給,重斂諸部,由是內外離怨,諸部多叛,兵浸弱。於是,公元629年8月,代州都督張公瑾上書李世民,認為反擊東突厥的時機已經成熟。定襄被夜襲戰、白道遭遇戰,再加上康蘇密投降,於是頡利可汗徹底嚇破了膽,直接率數萬部眾向西邊的鐵山(今陰山北)逃竄。逃到陰山後,頡利可汗立即施展打得過就搶劫、打不過就稱臣的一貫伎倆,派出使者執失思力出使長安,向李世民謝罪,「請舉國內附,身自入朝」。
  • 清朝可以入關奪取天下真的是撿漏嗎?
    清朝在入關之前,就曾多次繞道入關,甚至直逼北京城下,諸如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但並沒有拿下北京,進而逐鹿中原。再對比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隊,只是進軍北京一次,便是一路是勢如破竹,基本上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大多是望風而降,甚至到了北京城下,京城三大營都是直接降之。
  • 主動伐清的南明隆武帝:執政不昏庸,勤政愛民,為何卻狼狽敗亡?
    弘光皇帝在清軍打到南京城下時望風而逃,最後在蕪湖被俘,潞王監國是直接投降清軍,魯王監國和永曆皇帝都是被動抗清,在他們這兩個政權裡面,極力主張伐清收復失地的全是臣子,比如張煌言、李定國等,兩位得過且過的皇族最後也是一個避居海上,一個被叛臣殺害。
  • 此人在清朝立國中與努爾哈赤皇太極齊名,死後卻只封兩月皇帝
    「清成宗」這個封號是在多爾袞去世後順治帝給他追封的。不過這個名號只存在兩個月,兩個月後,順治帝就把「清成宗」這個封號給多爾袞奪了,並且對他毀墓掘屍。直到一百多年後,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才為他平反,並為他重修陵墓。不過也沒有再恢復他「清成宗」的封號,只恢復他「睿親王」的封號。
  • 錢謙益為何反清也洗刷不了自己的罪名?「水太涼」打斷了明朝文脈
    弘光元年(1645)五月十五日,清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到南明弘光政權京城——南京城下,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久爵、保國公朱國弼等人代表明朝勳貴武官,大學士王鐸、大學士蔡奕琛、禮部尚書錢謙益為代表的明朝文官,決定開城門,跪迎多鐸率領的清軍,準備獻城投降清軍。
  • 沒太子的東晉南宋只有一個政權,有太子的南明為何有多個政權
    宋朝皇族南下以後,也因為只有趙構一個政權,因此南宋也堅持了下來,延續了一個半世紀。如果南明也只有一個政權,複製東晉和南宋的奇蹟,未必不可能。15歲在古代其實算一個成年人的,由他來建立南明,統一抗清,是正合適的。可是,為什麼最終不是這樣一種局面,而造成了南明出現多個互相牴牾的政權的情況呢?直接的原因,是李自成政權敗退北京的時候,太子朱慈烺下落不明。李自成進京以後,對太子朱慈烺還是比較好的,沒有為難他,而且還封朱慈烺為「宋王」。
  • 為什麼說清朝奠定中國的版圖?看清朝如何打下1316萬平方公裡江山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中國古代疆域最大的王朝。從皇太極建立開始,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共五代皇帝,東到朝鮮,西到巴爾喀什湖、北到外興安嶺,南到南海,為中國打下了1300萬平方公裡的江山。環視整個亞歐大陸,俄羅斯興起於北方,英國和法國殖民於印度、西班牙、荷蘭爭奪於東南亞,中國的國際環境可謂危咦。當時明朝僅擁有不到400萬平方公裡的漢地,風雨飄搖。
  • 為何從康熙到乾隆,清朝和它打了上百年
    十七世紀初,準噶爾部迅速擴張,宣戰其他三個部落,把他們趕到了伏爾加河地區,在經過數年的東徵西討後,終於在 1678年統一漠西蒙古,建立準噶爾汗國。鼎盛時期的準噶爾汗國,國土面積達到400多萬平方公裡,草場肥沃,牛羊如雲,戰馬成群,人口眾多。
  • 氣候暖化:源平爭戰中壓垮平家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十世紀後氣候暖化對東國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可見一斑,這也為日後源賴朝自東國起兵創造了條件。平治之亂後,源賴朝被流放到東日本的伊豆國。十餘年間,賴朝表面上虔心於青燈古佛,暗中則結交當地的豪族,迎娶北條氏的女兒政子,目光緊盯著京都的一舉一動。氣候變遷與源平爭戰 安元三年(1177),看似堅若磐石的平家政權出現了破綻。
  • 為何準噶爾部敢和清朝叫板?明軍曾惜敗,清朝實為自保!
    前言此前康熙皇帝平叛準噶爾叛亂的這一段歷史,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從諸多電視劇中也能看出這場戰爭的慘重,為了評判準格爾部的叛亂,康熙御駕親徵親自指揮戰鬥,如果當時康熙不在戰場上,可能以清朝的國力還真不一定能戰勝準格爾。
  • 雖然晚清頻遭詬病,可960萬的領土面積,還真離不開清朝的努力
    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開始,再算下來接任的順治和康雍乾三人,中國的疆域範圍從北到外興安嶺,南到南海,西到巴爾喀什湖,冬至朝鮮,總面積達到了1300萬之多。清軍入關後,福王朱由菘攜諸臣退居南京,建立南明政權。但是南明的存在對清軍的繼續擴張幾乎沒有什麼抵抗能力,除了是軍隊戰鬥力和八旗軍完全不在一個層次,另外就是南明政權內部腐朽不堪,權臣之間你爭我奪,暗中通敵。
  • 最後的漢人封建政權,1662-1683年的明鄭政權是什麼樣?
    從此開始一直到1683年歸降清朝,臺灣經歷了21年的明鄭時期。明鄭,這是中國第一次在臺灣本島正式建立政權,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封建政權,而在這21年,臺灣島發生了什麼呢?所以明鄭始終認為自己是明朝的一個藩地,但卻找不到效忠對象——永曆皇帝早就死了。也就是說,這是個沒有名義元首的政權。  當時大部分歐洲國家並不太清楚明鄭和清朝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習慣將臺灣看作一個單獨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