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公元1644(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五,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軍直抵居庸關下,奉命駐守於居庸關的前密雲總兵唐通不戰而降。
次日,李自成如入無人之境一般地將起義軍隊伍開進昌平。
十七日,大順軍順利抵達京師城下。
得知闖王已兵臨城下的消息後,大明朝廷立即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據史料《二素紀事》記載:當時的崇禎皇帝「仰天長號,繞殿環走,拊胸頓足,嘆息通宵,大呼內外諸臣誤我,誤我!倉皇召對,人人戰慄無策,噤不發聲。」然而,與之相反的是,京城裡的百姓聽聞到闖王將至的消息後卻都沉浸在一片語笑喧闐之中。似乎為了迎合這一期盼已久的場面,還有些孩子們在唱著這麼一段童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
對於當時京城內的情況,正如史料記載:
晉民倡亂者皆傳賊不殺不淫,所過不徵稅,於是引領西望。——戴廷栻《半可集》卷1京師百姓者「幸災樂禍,俱言李公子至,貧人給銀五兩,往往如望歲焉」——劉尚友:《定思小紀》
十八日夜間,一聲炮響轟開了外城城門。此刻,深知逃跑無望的崇禎皇帝絕望地將目光投向了煤山上的那顆歪脖子樹……
大明帝國,滅亡了。
編者導讀:
崇禎皇帝的撒手人寰,標誌著明朝這一運轉了兩百七十六年的大帝國終於走向了終結。然而,從歷史發展的總進程中也不難發現,作為推翻明王朝的「大順政權」事實上最終並沒有成功坐穩江山,吳三桂的一番「衝冠一怒為紅顏」之舉徹底將李自成等「大順政權」領導人的美夢投擲於深淵之下。
與此相反,得益於吳三桂的此番「壯舉」,以多爾袞為首的清廷勢力能夠藉此契機不費吹灰之力地進入山海關內,從而循序漸進地實現入主中原的「宏圖大業」。除此之外,大順軍在「山海關戰役」中的慘敗,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即是「大順政權」走向衰敗的一個縮影,同時這場大戰的爆發也在「大順政權」與清朝勢力之間拉開了一場關於中原地區統治權的爭奪戰。而另一方面,作為大明帝國的延續,「南明政權」在此期間應運而生。
作為「南明政權」的第一屆小朝廷,「弘光政權」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清廷進入山海關之後的命運,與此同時,「弘光政權」能否擔當得起恢復大明的重任成為了擺在朱由崧等「弘光政權」統治階層面前的一道首要難題。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自始至終,「弘光政權」其實並沒有將清廷勢力作為首要敵人,反而一直將精力放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身上,甚至還以「北聯虜、西滅闖,則恢復之勢成」為基本國策。
同年七月,弘光朝廷派出使者前往北京欲與清廷商討「聯虜平寇」的大計,不料,遭遇清廷一頓羞辱之後,多爾袞僅放出了這麼一句話:「無多言,我國不日發兵下江南」。不日,清廷對大順軍發起進攻,在此期間,弘光朝廷仍執拗於「先西(大順政權)後(清朝勢力)」的戰略,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翌年,清廷在摧毀「大順政權」之後立即調轉馬頭,集中兵力對付「弘光政權」,最終在位僅不到一年的弘光帝朱由崧被清軍處死,至此,「弘光政權」覆滅。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弘光政權」其實並沒有將清廷勢力視為首要敵人,反而對於正在走向衰敗的大順軍總是「耿耿於懷」。舉個例子,在多爾袞揮軍南下摧毀「大順政權」的期間,弘光朝廷自始至終沒有趁機派出一兵一卒去對清朝發起反擊,而是坐以待斃。在當時的形勢之下,儘管不能保證能夠重擊清軍,但這也不失為「弘光政權」挽救自身的唯一機會,令人遺憾的是,弘光統治階層沒有人能夠抓住這一契機,最終順利地迎來了「弘光政權」的覆滅。時過境遷,我們再來思考這一問題:究竟什麼原因造成「弘光政權」坐以待斃的呢?關於這一點,接下來筆者在該篇文章當中就來與讀者朋友們做一番深入的探討。
本文的研究內容:
一個諾大的朝廷,真的就腐朽到沒有一個人能夠看清楚問題的本質(清廷才是首要敵人)嗎?其實不然!
南下之意,非虜不即來,疑有闖在也。——《經國宏略》卷一
以上所述,出自於弘光朝廷當中以史可法為代表的部分正直官僚之口,其想要表達的大致意思也就是說不能因為清軍戰勝了大順軍而盲目慶幸,相較於南明而言,清朝比李自成的大順軍更加危險,除此之外,弘光吏部侍郎黃道周等人在清軍即將揮軍南下之際也曾提出過相似的提議。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提議始終沒有被弘光統治階層所接受。既然有人看清了問題的本質,那麼弘光統治階層為何沒人願意採納呢?
對於熟悉明清史的讀者應該都清楚,當時的「弘光政權」其實是處於以阮大鋮和馬士英為首的閹黨餘黨手中,一些曾屬於東林系統的人基本都被阮大鋮等人以種種手段給排擠出局,而這些人無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著想,哪裡還會顧及到弘光朝廷的生死存亡。
除此之外,「弘光政權」其實是與清廷屬於同一階級的,相反,與農民起義軍之間則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關係。眾所周知,農民起義軍的最終目的是想要徹底推翻南明的統治,從而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政權,然而,南明則恰恰與之相反,其目的便是想要維護自己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而在這一過程中,清廷的部分立場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與南明重合的。說白了,大順軍動的是統治階級的「奶酪」,而這塊「奶酪」對於弘光朝廷而言,就算最終落到同屬於統治階級的清廷手中,也不願意看到被李自成搶去,這也就是為何弘光統治者會提出與清廷聯合共殲大順軍的建議了。
另一方面,在當時的大環境之下,「弘光政權」內部事實上也不允許產生諸如所謂的「先東後西」戰略,其真正原因便是當時的南明事實上已經與大明王朝沒有了任何瓜葛,之所以能夠能夠誕生南明,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於南方宦紳們之間的利益驅使。舉個例子,弘光朝廷建立之初,當時賣國求榮的吳三桂卻搖身一變成為了其內部的榜樣,正如當時的弘光將領劉澤清曾致予吳三桂的書信:
當長安(即弘光都城南京)未聞此音之先,澤清曾有成議,約結清王入駐內地,共圖滅闖。今親翁此舉,正與初議暗合也。
也就是說,當時的劉澤清也有援引清兵入關共滅闖軍的意思,而吳三桂只是間接地替他了卻了一樁大事,此舉吳三桂可謂是大功一件!也恰恰是在這種形勢之下,導致了吳三桂成為了弘光內部的楷模,故而清兵入關對於他們而言也就成為了「正義之舉」,因此,滅闖也就成為了「弘光政權」的頭等大事。
結語:
令人可笑的是,在清軍傾巢出動圍剿大順軍的三個月期間(順治元年十一月起),「弘光政權」一朝上下在抗清和防清方面竟毫無作為,一方面,既不助清軍一臂之力,完成其「聯虜平寇」的戰略初衷;另一方面,又不去趁著清軍出動之際向京師發起奇襲,他們所做的僅僅是站在一旁笑看「大順政權」一步步被摧毀,殊不知自己的下場已經是下一個「大順政權」!
參考文獻:
戴廷栻《半可集》卷1
劉尚友:《定思小紀》
《經國宏略》卷一
金宇平:《清廷與南明弘光政權關係研究》
李小林:《評析南明弘光政權的「聯清滅順」方針》
《明末農民起義史料》:鄭天挺 孫鉞等(中華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