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燕玲正為黑白照片上水彩
彩色照片對今天的人們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事。赤橙黃綠青藍紫,大自然絢麗的色彩在相機快門一按的瞬間,被永遠地定格。然而,在彩色照片未普及前,要想讓黑白照片也展示美麗的一面,只能以手工方式,用水粉、油彩顏料加以著色,儘量地還原自然色彩。薌城區延安南路79號「鳳凰相館」,店主薛燕玲(1955—)仍然以手工方式為黑白照片上彩,獨自守著這漳州照相業最後的手工藝。
未上彩的黑白照片
上水彩後有著夢幻般的效果
薛燕玲的父親薛永啟(1928—2014)1950年在海澄縣(現為龍海市)政府當記者,掌握了照片的拍攝與衝印技術。由於過度勞累患上胃病,1960年回到漳州,在延安南路79號自家店面開起了「鳳凰照相館」。
毛主席遺像
薛燕玲自幼就跟著父母學照相及為照片上彩。由於喜歡繪畫,又跟鏡藝廠師傅學畫玻璃鏡畫。「文革」時「破四舊」,古裝畫像被當成「封資修」而銷毀,難得一見,才十幾歲的她卻畫起古裝畫送給別人,得到的人都視為寶貝。1975年,大學畢業的薛燕玲到漳州市果品公司工作。1980年代初,因果品公司不景氣,員工只能自謀生路,薛燕玲便回到家裡,接手父親的「鳳凰照相館」。
僅存三本水彩顏料薄,殘缺並已用了一部分。
早期拍攝的照片都是黑白的,為了使照片更美,就需要加以上彩。但隨著彩色照相技術的發展,拍攝黑白照片的人越來越少,前來給黑白照片上彩的人更少。而且,由於給黑白照片上彩的水彩顏料薄停止生產,無法買到,以前留下的水彩顏料薄幾乎用完,又沒有替代品可用,薛燕玲不得不停止了黑白照片水彩的業務,僅保留油彩業務。黑白照片的衝印需要的相紙,在數碼照相技術的衝擊下,也退出市場,致使薛燕玲現在無法衝印硬膠片拍攝的照片。雖然現在薛燕玲仍接受軟膠片的衝印業務,但因量太少,而衝印一次要配的藥水卻一樣不能少,用不完只能倒掉,所以,一般要湊到一定的數量後才能衝印,否則得不償失。
從水彩顏料薄取色
在調色盤裡將顏料稀釋,調到需要的顏色。
為臉部上色
現在使用數碼衝印設備衝印的照片保存時間短,一段時間後就會褪色模糊,而傳統工藝衝印上彩的照片可以保存上百年。但由於數位相機的普及,手機拍攝功能不斷提高,造成使用膠捲的照相機退出歷史舞臺。而且數碼照片衝印快捷,價錢便宜,除非是珍貴的老照片底片,才會找上門來衝印。加上門面太小,只有約2米寬,讓人看不上眼,這也成了薛燕玲生意一落再落的原因。也由於生意差,前幾年加上修路,薛燕玲把「鳳凰照相館」關門。後來重新開業,卻不曾想這「鳳凰」竟然被別人註冊了,只好改為「淦禧」,但門口的招牌仍然是用的老店招牌「鳳凰」。
牆上掛著一塊紅布,就是拍攝證件照片的背景。
牆上掛著售賣的相框
目前,薛燕玲的小店除了膠片衝印、黑白照片上彩,主要經營數碼照片的衝印、複印及兼賣點相框。她的兒子前幾年自己另找地方開了家影像製作店,她也在店裡幫著攪點生意。由於兒子不在店,她一個人管不過來,原在樓上的攝影室只好停下,改在店面內掛了塊紅布當背景,只能拍攝證件用的照片。
延安南路79號的「鳳凰相館」
薛燕玲電話:0596-2021385(手機同號綁定)
以前薛燕玲也曾請過一個幫工,但生意太差,養不了兩個人,只好自己做。現在生意依然冷淡,一個月也賺不了幾個錢,但她仍守著這小店。畢竟,自己的店不用付租金,而且做了這麼久了,這照片也印在了心裡,真要捨棄,於心不忍。哪一天她不再做了,這漳州最後的黑白照片上色,也將永遠地退出歷史舞臺,成為老漳州人的記憶。
鄭德鴻
首次採寫於2012年8月
漳州電視臺
為黑白照片塗上絢麗色彩
漳州電視臺(二套)《閩南茶館》欄目
2015年12月15日播出
原創:鄭德鴻
本文來源:「美麗漳州」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