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鴻:漳州老行當——竹器店裡話滄桑

2020-12-22 海峽記憶

弟弟烤竹板,哥哥把竹板彎成挑架,這是需要兩人配合的工作。

竹子具有柔韌、耐磨、導熱快等特性,且易於加工,做成的器物深受人們的喜愛。竹床、竹蓆、竹椅、竹桌、鬥笠、竹刷、竹簾、竹玩具,孩童專用的椅轎、搖籃,等等……在人們的生活中,竹製品幾乎隨處可見。竹床具有較好的導熱性,是夏天最好的床鋪,以前竹床在漳州幾乎家家都有。但隨著空調的出現,竹床被冷落一旁,少有人問津。竹桌竹椅也因不適應現代人的觀念,而且壞了沒人維修,買的人少。竹玩具在現代電子聲控玩具面前,根本引不起孩子的興趣。雖然竹製品有許多其它原料做成的器物所沒有的優點,但因為大多竹製品款式呆板、笨重,被其它物品所替代,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哥哥方寶國正在劈竹刷

方寶國正在製作量酒筒

漳州地處九龍江下遊,上遊的南靖、華安山區盛產竹子,品種繁多。早期的竹子,紮成竹排,順西溪與北溪流放到漳州,在竹排澳停靠起岸,然後走向四方。近水樓臺先得月。江邊的竹排沃、竹巷下、草寮街、草寮尾的居民,得益於做竹器的材料近在咫尺,形成了漳州最大的竹器製造業基地,竹巷下、竹排沃由此得名。

弟弟方國華把削好的扁擔烤火後彎出扁擔鉤

1953年,全市(現薌城區)有竹器業167戶,從業人員813人。同年建立漳州竹業一社。到1956年合作化高潮,又分別建立竹業二社、竹業三社、竹業四社、竹業五社、竹業六社、僑眷竹業社、竹筷社、竹篷社、西橋竹椅社、竹笠社、谷笪社和放排小組。1958年「大躍進」時,將漳州竹器行業的13個單位合併,成立地方國營漳州竹器廠。

原在草寮街112號做竹器

早期劈一把竹刷工錢半分,做一支扁擔工錢1分9釐,做一隻竹椅1角6分。這在今天看起來,根本無法想像,但在當時,卻是一筆令人羨慕的收入。一個熟練工人,一個月收入上百元,是當時當個局長工資的二倍。為了避免出現賺得太多而被上級降低工資定額,就在工資表上打主意,將一個人的工資做成二個人,這樣看上去一個人月工資也就是五六十元。做竹器收入高,而且做竹器所剩的下腳料,是煮飯做菜的好燃料。在當時,有一句老話,竹刀拿得起,不怕無柴與無米。

原博愛西道30號的竹器店

漳州市薌城區博愛西道30號,是一家很不起眼的小竹器店。小店的主人是兩兄弟,哥哥方寶國(1955 —),弟弟方國華(1957—)。店裡賣的都是兄弟倆做的竹器,竹梯、竹椅、竹籤、竹刷、竹扁擔、竹挑架,品種很多。

弟弟方國華正為竹籤刮光

方家兄弟的祖父方麗川,解放前在竹排沃大榕樹下開了間「川興竹器店」,1955年加入竹器三社,後併入竹業二廠。三個兒子與三個媳婦都入社,但方麗川年齡較大,沒有加入,自己另找地方,開了三年的竹器店。

方國華演示早期的橫拉工具鑽孔

方國華演示早期的豎車工具鑽孔

哥哥方寶國1975年高中畢業後,上山下鄉到天寶公社珠裡大隊當知青。1979年回城,到漳州市第二竹器廠。1985年第二竹器廠倒閉,與鋼管家具廠並。1994年,鋼管家具廠也倒閉了。弟弟方國華高中畢業後,1977年到新橋修竹竹器廠,99年廠倒閉。因工廠都倒閉,兄弟倆自謀生路,先後在竹排沃、竹巷下、草寮街開竹器店,自做自賣。

扁擔與挑架

椅子與兒童用的站轎

出生在竹器世家的兩兄弟,從小就與竹子打交道。小時候放學回家,都要幫家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削竹筷,劈竹篾,做竹椅,樣樣都學,也因此做得一手好竹器。如果顧客想做些特別的,也可以定做。

饅頭夾與量酒筒

竹飯盒

竹肉串籤

醫用棉籤。現在改用塑料,已不做了。

2012年時,做竹器的收入較低,一般一人一天收入也就五六十元。200支紡紗用的竹籤,成本要幾十元,兩兄弟要做兩天,只賣250元。椅子雖然可以多賺點,但買的人實在少,一個月也沒賣出多少。現在漳州附近做竹扁擔、竹挑架的就此一家,但竹扁擔、竹挑架價低利潤也低,銷路有限。

竹梯與涼衣杆

方寶國說,現在市區只剩幾人仍做竹器。為什麼其它人做竹器不能堅持,是因為他們品種少,頭尾剩下的都當柴火燒,浪費了。而一斤溼竹子就要七八角錢。因為他們做的品種多,才能堅持。一根竹子在手裡,從頭到尾都充分利用。大有大的用,長的做竹梯,粗的做扁擔,細的做椅子;小有小的用,饅頭夾子、筆筒、量酒用的筒,都是小件,甚至最後幾寸長的竹子,也可削成烤肉串的竹籤。

竹耙與扁擔

經常有人問,做竹器不能賺大錢,而且又髒又累,甚至不比當個保安好,為何要堅持做。方寶國說,一是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如果不做,以後就沒有人會做,而有些人仍需要用這老傳統竹器。二是現在兄弟倆都五六十歲了,改做其它行業難入門,倒不如做自己熟悉的。三是如果另找工作,總要被人管,而自己做,無拘無束,想做就做,要停就停。

用竹子做成的垃圾箱,像極了古早的挑著賣東西的貨郎架,古色古香且環保。

雖然現在提倡綠色環保,竹製品就有發展的可能;一此現代裝修也有使用竹子的,顯得古色古香,但畢竟量少,目前還形不成氣候,所以,這門手藝遲早會消失,讓兄弟倆感到不舍也無奈。子女都不願學,別人也看不起這行業。趁著現在還能做,再做一段時間,哪一天做不了了,就關門。只是,眼看著這一老行當即將失傳,後繼無人,這成為他們心裡的隱痛。

鐵錘柄

2015年,因城市改造,兄弟倆的竹器店被拆除。方寶國正好退休,也就在家照看孫子,告別了竹器業。方國華與一賣日用土產品的人合作,在薌城區博愛西道上江名都B幢1-29號號重新開店。

鄭德鴻

首次採寫於2012年3月

原創:鄭德鴻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美麗漳州」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鄭德鴻:漳州老行當——漂泊江湖的爆米花
    最後的爆米花鄭德鴻 拍攝大米花與玉米花爆米花在漳州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做爆米花的基本上以安徽籍農民為主。張秀宣(1967—)與弟弟張秀委(1978—),是漳州最後的街頭爆米花人。張秀宣兄弟出身在安徽省利辛縣新張集鄉郭圩村,該村是歷史上出名的貧困村。在老漳州人的心目中,安徽是貧窮的代名詞,「把你賣給安徽仔」,是當時嚇唬孩子的一句口頭禪。為了生活,郭圩村裡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或做點小生意,爆米花是該村傳統的小生意,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各地。
  • 鄭德鴻:漳州老行當——傳統小吃雲片糕
    蘭志強在用力揉雲片糕的芝麻餡料雲片糕,也叫「豐片」,有芝麻餡與花生餡二種,是漳州的一道傳統小吃,入口爽滑,味道香美,甜而不膩,是休閒品茶時的好茶點。把炒熟的糯米粉倒進糖漿裡根據糯米麵團的溼度加入適當的開水攪拌揉麵團把白芝麻與黑芝麻加入麵團裡,揉成餡。
  • 鄭德鴻:漳州老行當——讓黑白照片披上絢麗的色彩
    從水彩顏料薄取色在調色盤裡將顏料稀釋,調到需要的顏色。她的兒子前幾年自己另找地方開了家影像製作店,她也在店裡幫著攪點生意。由於兒子不在店,她一個人管不過來,原在樓上的攝影室只好停下,改在店面內掛了塊紅布當背景,只能拍攝證件用的照片。
  • 漳州老行當——傳統小吃麵煎粿、面發粿
    《老鄭看漳州》由鄭德鴻原創,授權「漳州頭條」發表,每周一刊出,點擊文章標題下藍色字關注「漳州頭條」,你才能準時接收到老鄭的漳州歷史文化作品!鹹的皮加入蝦皮,餡裡加春筍、韭菜、蛋絲、蝦仁、瘦肉絲,也是吃後難忘。
  • 【老鄭看漳州】漳州老行當——搖曳中的葦芯蠟燭
    ,傳遞漳州生活文化信息,是您了解漳州的窗口。《老鄭看漳州》由鄭德鴻原創,授權「漳州頭條」發表,每周一刊出,點擊文章標題下藍色字關注「漳州頭條」,你才能準時接收到老鄭的漳州歷史文化作品! 把葦芯浸在蠟液裡,提起後就沾上一層蠟。
  • 日漸消失的老行當|理髮十元,芒市這家老式理髮店即將關門成為回憶
    日漸消失的老行當|理髮十元,芒市這家老式理髮店即將關門成為回憶 2021-01-07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漳州「牙醫世家」歷百年:三代人中出了7名牙醫
    原標題:漳州「牙醫世家」歷百年:三代人中出了7名牙醫   原標題:漳州有個牙醫世家一家三代7名牙醫牙醫世家第三代劉偉吉,在衛生服務中心當牙醫至今30多年。  早報訊 (記者蘇凱芳 通訊員鄭德鴻 文/圖)去年本報曾報導漳州有個家族出了23名眼科醫生,無獨有偶,在漳州還有另一個類似的醫生世家,出的都是牙科大夫。這就是有著近百年牙醫歷史的洪氏家族,一家三代出了7名牙醫。
  • 漳州82歲老翻譯家:將《我心永恆》譯成閩南語
    但誰知道,漳州有位82歲高齡的修鎖匠,將這首經典情歌,譯成閩南語並試著翻唱出來。這位老人叫林蔡冰。在大多數人眼中,林蔡冰是漳州街邊默默無聞的一名修鎖匠,很普通。臉上有些滄桑,背部微微佝僂,身材枯瘦。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瘦小老頭在20世紀70年代,是我國第一代知名歌曲翻譯家。
  • 您好,漳州110!您好,芝山三O!
    您好!幾乎每一個「漳州110」老隊員都出過林一的警。作為下崗離異中年男子,林一獨自撫養讀書的女兒,苦悶之餘終日借酒消愁,逐漸發展到酗酒,不時鬧點小動靜,諸如「在三輪車上不下來、坐計程車不給錢」等等,日復一日享受與110的親密接觸。那幾年幾乎每天都有林一警情,有時甚至一天7次。
  • 圖說行當365——擦鞋
    西藏/拉薩一把看不出年紀的椅子,一個磨損得滿臉滄桑的板凳,一個裝著刷子鞋油和擦布的木盒子。這就是擦鞋人的全部家當。但對有些專業的擦鞋師來說,也能從他所幹的這項活計中的領悟到複雜、微妙之處——這是一個富有技巧性、藝術性的行當,從客戶服務的立場,需要具有銷售能力,交際能力,幽默感和一點表演技巧也有很大幫助。
  • 國慶漳州周邊旅遊景點推薦 漳州什麼地方好玩
    國慶漳州周邊旅遊景點推薦 漳州什麼地方好玩  村遊讓時間慢行,村居讓心靈皈依。不少美麗的鄉村依託自身豐富的旅遊資源,經過升級改造,慢慢地以鄉村旅遊勝地的姿態走進人們的視野。  我市曾評選過「漳州十佳最美古村落」,也曾重磅打造「金牌旅遊村」,更有不少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等各類權威榜單。
  • 從量體裁衣到量體改衣 老行當的「裁縫」們迎來新市場
    ……日前,朋友圈關于越城區府橫街改衣一條街要整改的消息,引起一大批網購達人對裁縫這個行當的關注。曾經風靡一時的職業,一度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為什麼又備受關注?電商催熱老行當 改衣業由冷轉熱家住越城區銀都花園的徐琪是一位網購達人,不僅自己的衣服從網上買,兩個孩子的衣服也基本是網購。
  • 漳州從前的繁榮,要從這些老商號作坊說起!你聽過幾個?
    今天 就讓我們走進這些漳州的老字號、老商鋪 看一看、聽一聽,那些落在夢裡的一簾故事 在「從前慢」的年代裡,一紙家書可抵萬金。
  • 龍海啟動石碼老城改造 將再現老鎮歷史文化風貌
    本報漳州訊(文/特派記者 黃樹金 通訊員 龍聞 圖/張奇輝)昨日,記者現場採訪了解到,龍海啟動石碼老城改造,首期投資達1.26億元,將修繕改造有傳奇色彩的老建築,再現老鎮歷史文化風貌,建成集觀光、文化、商務、休閒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區。
  • 畫中的這25種老行當,補碗補水缸刨土菸絲釘秤,有多少你見識過?
    「陳洪標寫字說畫」給你更精彩這是畫家王永潮筆下的25種老行當,他把每種老行當的特徵,都畫在了每個人的臉上。看一眼每張臉,你就能知道他是幹什麼行當的。現在,這25種老行當,有的已成記憶,有的行將消失。也有一些老行當,80後90後00後見都沒見過。
  • 漳州南靖:金山中心幼兒園開展「感恩重陽、老幼同樂」系列活動
    漳州新聞網訊(溫欣 吳國富)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幼兒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金山中心幼兒園一直高度重視幼兒品德和禮儀教育的培養。10月22日,金山中心幼兒園組織開展了以「感恩重陽,老幼同樂」為主題的重陽節系列活動。
  • 走進福建,漳州的老傳統特色美食
    漳州歷來就有不少小吃與名餚,如豆乾麵粉、面煎果、漳州滷麵、石碼蠔仔煎、炒茶粉、炒茶醬、滷豬頭肉、滷雞、滷鴨等,這些美食不僅味美,而且極具地方特色。因此,漳州享有「遊在蘇杭二州.吃在泉漳二州」的說法.名副其實。
  • 廈深鐵路開通促沿線方言交流 漳州青年學講粵語
    大家都知道,廈深鐵路這條大通道北連長三角、南接珠三角,也知道這條大通道串聯了廈門、汕頭、深圳三大特區,但很少人注意到,這條鐵路也穿越了幾種重要的方言區,包括閩南語區、客家話區、潮汕話區以及廣州話區等。廈深鐵路通車後漳州至深圳只要3小時。  隨著這條大通道上面的動車動起來,方言也跟著動車上的人流動了起來。
  • 日本昭和年間那些消失的行當(連載1)
    編者按:《消失的行當》描繪了一百一十五種如今已消失,或瀕臨消失的老行當,如鐵匠、桶匠、豆腐匠、燒炭人、雜耍藝人、澡堂搓背人……在那個沒有選擇的時代,工作就是為了吃飯。人們常常說「可惜」,東西壞了就修修再用,絕不簡簡單單換一個。這種樸實的生活中傳遞出濃濃的人情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