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烤竹板,哥哥把竹板彎成挑架,這是需要兩人配合的工作。
竹子具有柔韌、耐磨、導熱快等特性,且易於加工,做成的器物深受人們的喜愛。竹床、竹蓆、竹椅、竹桌、鬥笠、竹刷、竹簾、竹玩具,孩童專用的椅轎、搖籃,等等……在人們的生活中,竹製品幾乎隨處可見。竹床具有較好的導熱性,是夏天最好的床鋪,以前竹床在漳州幾乎家家都有。但隨著空調的出現,竹床被冷落一旁,少有人問津。竹桌竹椅也因不適應現代人的觀念,而且壞了沒人維修,買的人少。竹玩具在現代電子聲控玩具面前,根本引不起孩子的興趣。雖然竹製品有許多其它原料做成的器物所沒有的優點,但因為大多竹製品款式呆板、笨重,被其它物品所替代,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哥哥方寶國正在劈竹刷
方寶國正在製作量酒筒
漳州地處九龍江下遊,上遊的南靖、華安山區盛產竹子,品種繁多。早期的竹子,紮成竹排,順西溪與北溪流放到漳州,在竹排澳停靠起岸,然後走向四方。近水樓臺先得月。江邊的竹排沃、竹巷下、草寮街、草寮尾的居民,得益於做竹器的材料近在咫尺,形成了漳州最大的竹器製造業基地,竹巷下、竹排沃由此得名。
弟弟方國華把削好的扁擔烤火後彎出扁擔鉤
1953年,全市(現薌城區)有竹器業167戶,從業人員813人。同年建立漳州竹業一社。到1956年合作化高潮,又分別建立竹業二社、竹業三社、竹業四社、竹業五社、竹業六社、僑眷竹業社、竹筷社、竹篷社、西橋竹椅社、竹笠社、谷笪社和放排小組。1958年「大躍進」時,將漳州竹器行業的13個單位合併,成立地方國營漳州竹器廠。
原在草寮街112號做竹器
早期劈一把竹刷工錢半分,做一支扁擔工錢1分9釐,做一隻竹椅1角6分。這在今天看起來,根本無法想像,但在當時,卻是一筆令人羨慕的收入。一個熟練工人,一個月收入上百元,是當時當個局長工資的二倍。為了避免出現賺得太多而被上級降低工資定額,就在工資表上打主意,將一個人的工資做成二個人,這樣看上去一個人月工資也就是五六十元。做竹器收入高,而且做竹器所剩的下腳料,是煮飯做菜的好燃料。在當時,有一句老話,竹刀拿得起,不怕無柴與無米。
原博愛西道30號的竹器店
漳州市薌城區博愛西道30號,是一家很不起眼的小竹器店。小店的主人是兩兄弟,哥哥方寶國(1955 —),弟弟方國華(1957—)。店裡賣的都是兄弟倆做的竹器,竹梯、竹椅、竹籤、竹刷、竹扁擔、竹挑架,品種很多。
弟弟方國華正為竹籤刮光
方家兄弟的祖父方麗川,解放前在竹排沃大榕樹下開了間「川興竹器店」,1955年加入竹器三社,後併入竹業二廠。三個兒子與三個媳婦都入社,但方麗川年齡較大,沒有加入,自己另找地方,開了三年的竹器店。
方國華演示早期的橫拉工具鑽孔
方國華演示早期的豎車工具鑽孔
哥哥方寶國1975年高中畢業後,上山下鄉到天寶公社珠裡大隊當知青。1979年回城,到漳州市第二竹器廠。1985年第二竹器廠倒閉,與鋼管家具廠並。1994年,鋼管家具廠也倒閉了。弟弟方國華高中畢業後,1977年到新橋修竹竹器廠,99年廠倒閉。因工廠都倒閉,兄弟倆自謀生路,先後在竹排沃、竹巷下、草寮街開竹器店,自做自賣。
扁擔與挑架
椅子與兒童用的站轎
出生在竹器世家的兩兄弟,從小就與竹子打交道。小時候放學回家,都要幫家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削竹筷,劈竹篾,做竹椅,樣樣都學,也因此做得一手好竹器。如果顧客想做些特別的,也可以定做。
饅頭夾與量酒筒
竹飯盒
竹肉串籤
醫用棉籤。現在改用塑料,已不做了。
2012年時,做竹器的收入較低,一般一人一天收入也就五六十元。200支紡紗用的竹籤,成本要幾十元,兩兄弟要做兩天,只賣250元。椅子雖然可以多賺點,但買的人實在少,一個月也沒賣出多少。現在漳州附近做竹扁擔、竹挑架的就此一家,但竹扁擔、竹挑架價低利潤也低,銷路有限。
竹梯與涼衣杆
方寶國說,現在市區只剩幾人仍做竹器。為什麼其它人做竹器不能堅持,是因為他們品種少,頭尾剩下的都當柴火燒,浪費了。而一斤溼竹子就要七八角錢。因為他們做的品種多,才能堅持。一根竹子在手裡,從頭到尾都充分利用。大有大的用,長的做竹梯,粗的做扁擔,細的做椅子;小有小的用,饅頭夾子、筆筒、量酒用的筒,都是小件,甚至最後幾寸長的竹子,也可削成烤肉串的竹籤。
竹耙與扁擔
經常有人問,做竹器不能賺大錢,而且又髒又累,甚至不比當個保安好,為何要堅持做。方寶國說,一是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如果不做,以後就沒有人會做,而有些人仍需要用這老傳統竹器。二是現在兄弟倆都五六十歲了,改做其它行業難入門,倒不如做自己熟悉的。三是如果另找工作,總要被人管,而自己做,無拘無束,想做就做,要停就停。
用竹子做成的垃圾箱,像極了古早的挑著賣東西的貨郎架,古色古香且環保。
雖然現在提倡綠色環保,竹製品就有發展的可能;一此現代裝修也有使用竹子的,顯得古色古香,但畢竟量少,目前還形不成氣候,所以,這門手藝遲早會消失,讓兄弟倆感到不舍也無奈。子女都不願學,別人也看不起這行業。趁著現在還能做,再做一段時間,哪一天做不了了,就關門。只是,眼看著這一老行當即將失傳,後繼無人,這成為他們心裡的隱痛。
鐵錘柄
2015年,因城市改造,兄弟倆的竹器店被拆除。方寶國正好退休,也就在家照看孫子,告別了竹器業。方國華與一賣日用土產品的人合作,在薌城區博愛西道上江名都B幢1-29號號重新開店。
鄭德鴻
首次採寫於2012年3月
原創:鄭德鴻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美麗漳州」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