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宣正在爆米花 攝於2017年
爆米花是一種古已有之的膨化食品,所用的原料有大米、小米、小麥、玉米、花生及豆類等多種,一些澱粉做成的幹品也可以爆。早在宋朝時,古人就已將穀物放入鍋裡,通過的物理的高溫高壓作用原理來改變食物的狀態口感,甚至在新春來臨之際,用爆米花來卜知一年的吉兇,姑娘們則以此卜問自己的終身大事。後來發明了爆米花機,使做爆米花更為簡單,也就更迅速地傳播開來。膨化食品易於消化,口感好,不但成人愛吃,更受孩子們的歡迎。
最後的爆米花
鄭德鴻 拍攝
大米花與玉米花
爆米花在漳州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做爆米花的基本上以安徽籍農民為主。張秀宣(1967—)與弟弟張秀委(1978—),是漳州最後的街頭爆米花人。張秀宣兄弟出身在安徽省利辛縣新張集鄉郭圩村,該村是歷史上出名的貧困村。在老漳州人的心目中,安徽是貧窮的代名詞,「把你賣給安徽仔」,是當時嚇唬孩子的一句口頭禪。為了生活,郭圩村裡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或做點小生意,爆米花是該村傳統的小生意,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各地。
找個地方,張秀宣把電動車載著的爆米花工具、材料卸下來。攝於2017年
爆米花機。如今已成了收藏品。
張秀宣的父親張運山(1939—),已是高齡,但直到2013年還在漳州爆米花。張運山生有三男二女,三個兒子兩個女婿都曾跟著他走天涯,可謂爆米花世家。做爆米花是個全國到處跑的行業,最遠的到達新疆、黑龍江,而漳州是他最常駐的地方,已呆了半個多世紀,是漳州爆米花歷史的見證者。張秀宣12歲才進學校,但沒讀幾天就輟學,跟著父親來到漳州,也走遍了福建及多個省市。
燒的木頭都是撿來的,擺好攤位才用斧頭砍成小斷。攝於2017年
早期張運山父子挑著爆米花機、風箱及行李,四處漂泊風餐露宿,走一處做一處,晚上找個稍避風雨的地方,鋪蓋攤開地當床,可謂席捲天下。張秀宣說,做這行的其實與乞丐差不了多少,乞丐只要臉皮厚,不用幹活收入卻不少。而他們辛辛苦苦自食其力,沒賺幾個錢,還得看別人眼色,弄不好就被驅趕。
爐火燒起來了,一手搖鼓風機,一手轉爆米花機的轉把。攝於2017年
因一個地方做一段時間後,吃的人會逐漸減少,就得換個地方。由於居無定所,以前通訊落後,寫一封信是件費周折的事。好在有好心人願意代收信,才得以與家人聯繫。後來有了手機,也就方便了許多。現在有微信,聯繫更快捷。張秀委說,自從2016年10月來漳州,已經是四個多月還沒回過家,靠的就是微信,能與妻子兒女見面說話,心裡也就踏實多了。
爆米花做好了 攝於2017年
幾年前,兄弟倆買了舊自行車,把整個家當載著走,算是解放了肩膀。兩年前,痛下決心租了房子住,結束了睡馬路的日子,晚上也就不用擔心睡覺時東西被偷被搶,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有了個窩,就可添置點較值錢的東西了,2016年又買了電動車,更是上了一個新臺階,載物更省力更快捷。
張秀委正在爆米花。小桌上擺著剛爆的玉米花。 攝於2017年
因爆米花都是在馬路邊做,春天雨季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夏天吃的人少,所以春夏兩季就停做。而且張秀宣與兒子分有四畝地,加上租來的,共有十幾畝。每年秋季種完小麥後才能出門,一直到春節過後才回家收割小麥,剩下的時間就去當建築工,年復一年。而張秀委幾年前在南京買了房子,一家人搬到城市,回家後就收廢品,徹底脫離了土裡刨食的日子。對於將來的打算,處於社會底層的兄弟倆很是看得開,能做一天是一天。畢竟,爆米花還是有一定的市場需求,發不了大財卻也餓不了肚子,而且自由自在。張秀宣說,趁著年齡還不算大,可以再做上一段時間。雖然辛苦,但習慣了,只要天氣好,就有錢賺,總算能養家餬口。遇到下雨天,就能休息幾天。
來買爆米花的食客 攝於2017年
由於現在城市管理越來越嚴格,路邊不讓擺攤,2019年,張秀宣只好轉到郊區做,張秀委則回到南京家裡另找事做。郭圩村以前有十多人在全國各地爆米花,但如今只剩下張秀宣及在同安的另一老鄉,仍在堅守著這傳統的老行當。但過完2020年春節,張秀宣及在同安的老鄉也打算不再做了。到時,街頭爆米花這一行業,也就徹底終結。
趁著城市中拆遷路段沒完工,晚上擺上一陣子。 攝於2020年
張秀宣在郊區路邊擺攤 攝於2020年
食客來買爆米花 攝於2020年
小女孩迫不及待地吃起玉米花來
攝於2017年
剛爆的米花讓小男孩吃得津津有味
攝於2017年
爆米花是微不足道的行業,卻也是一座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漳州的一道風景。一些旅遊城市為了讓這些浪跡天涯的爆米花人留下來,特意為他們免費提供場所,讓遊客在遊覽中領略一種傳統的文化。畢竟,還在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已所剩無幾,許多城市已見不到街頭爆米花了,他們是最後一代街頭爆米花人。喜歡吃爆米花的人還很多,漳州正在進行古城改造,以期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旅遊城市。如果能在古城區裡合理地為爆米花留下一個空間,無疑會是一個新的亮點。
鄭德鴻
首次採寫於2017年2月
原創:鄭德鴻
本文來源:「美麗漳州」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