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鴻:漳州老行當——漂泊江湖的爆米花

2020-12-20 海峽記憶

張秀宣正在爆米花 攝於2017年

爆米花是一種古已有之的膨化食品,所用的原料有大米、小米、小麥、玉米、花生及豆類等多種,一些澱粉做成的幹品也可以爆。早在宋朝時,古人就已將穀物放入鍋裡,通過的物理的高溫高壓作用原理來改變食物的狀態口感,甚至在新春來臨之際,用爆米花來卜知一年的吉兇,姑娘們則以此卜問自己的終身大事。後來發明了爆米花機,使做爆米花更為簡單,也就更迅速地傳播開來。膨化食品易於消化,口感好,不但成人愛吃,更受孩子們的歡迎。

最後的爆米花

鄭德鴻 拍攝

大米花與玉米花

爆米花在漳州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做爆米花的基本上以安徽籍農民為主。張秀宣(1967—)與弟弟張秀委(1978—),是漳州最後的街頭爆米花人。張秀宣兄弟出身在安徽省利辛縣新張集鄉郭圩村,該村是歷史上出名的貧困村。在老漳州人的心目中,安徽是貧窮的代名詞,「把你賣給安徽仔」,是當時嚇唬孩子的一句口頭禪。為了生活,郭圩村裡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或做點小生意,爆米花是該村傳統的小生意,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各地。

找個地方,張秀宣把電動車載著的爆米花工具、材料卸下來。攝於2017年

爆米花機。如今已成了收藏品。

張秀宣的父親張運山(1939—),已是高齡,但直到2013年還在漳州爆米花。張運山生有三男二女,三個兒子兩個女婿都曾跟著他走天涯,可謂爆米花世家。做爆米花是個全國到處跑的行業,最遠的到達新疆、黑龍江,而漳州是他最常駐的地方,已呆了半個多世紀,是漳州爆米花歷史的見證者。張秀宣12歲才進學校,但沒讀幾天就輟學,跟著父親來到漳州,也走遍了福建及多個省市。

燒的木頭都是撿來的,擺好攤位才用斧頭砍成小斷。攝於2017年

早期張運山父子挑著爆米花機、風箱及行李,四處漂泊風餐露宿,走一處做一處,晚上找個稍避風雨的地方,鋪蓋攤開地當床,可謂席捲天下。張秀宣說,做這行的其實與乞丐差不了多少,乞丐只要臉皮厚,不用幹活收入卻不少。而他們辛辛苦苦自食其力,沒賺幾個錢,還得看別人眼色,弄不好就被驅趕。

爐火燒起來了,一手搖鼓風機,一手轉爆米花機的轉把。攝於2017年

因一個地方做一段時間後,吃的人會逐漸減少,就得換個地方。由於居無定所,以前通訊落後,寫一封信是件費周折的事。好在有好心人願意代收信,才得以與家人聯繫。後來有了手機,也就方便了許多。現在有微信,聯繫更快捷。張秀委說,自從2016年10月來漳州,已經是四個多月還沒回過家,靠的就是微信,能與妻子兒女見面說話,心裡也就踏實多了。

爆米花做好了 攝於2017年

幾年前,兄弟倆買了舊自行車,把整個家當載著走,算是解放了肩膀。兩年前,痛下決心租了房子住,結束了睡馬路的日子,晚上也就不用擔心睡覺時東西被偷被搶,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有了個窩,就可添置點較值錢的東西了,2016年又買了電動車,更是上了一個新臺階,載物更省力更快捷。

張秀委正在爆米花。小桌上擺著剛爆的玉米花。 攝於2017年

因爆米花都是在馬路邊做,春天雨季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夏天吃的人少,所以春夏兩季就停做。而且張秀宣與兒子分有四畝地,加上租來的,共有十幾畝。每年秋季種完小麥後才能出門,一直到春節過後才回家收割小麥,剩下的時間就去當建築工,年復一年。而張秀委幾年前在南京買了房子,一家人搬到城市,回家後就收廢品,徹底脫離了土裡刨食的日子。對於將來的打算,處於社會底層的兄弟倆很是看得開,能做一天是一天。畢竟,爆米花還是有一定的市場需求,發不了大財卻也餓不了肚子,而且自由自在。張秀宣說,趁著年齡還不算大,可以再做上一段時間。雖然辛苦,但習慣了,只要天氣好,就有錢賺,總算能養家餬口。遇到下雨天,就能休息幾天。

來買爆米花的食客 攝於2017年

由於現在城市管理越來越嚴格,路邊不讓擺攤,2019年,張秀宣只好轉到郊區做,張秀委則回到南京家裡另找事做。郭圩村以前有十多人在全國各地爆米花,但如今只剩下張秀宣及在同安的另一老鄉,仍在堅守著這傳統的老行當。但過完2020年春節,張秀宣及在同安的老鄉也打算不再做了。到時,街頭爆米花這一行業,也就徹底終結。

趁著城市中拆遷路段沒完工,晚上擺上一陣子。 攝於2020年

張秀宣在郊區路邊擺攤 攝於2020年

食客來買爆米花 攝於2020年

小女孩迫不及待地吃起玉米花來

攝於2017年

剛爆的米花讓小男孩吃得津津有味

攝於2017年

爆米花是微不足道的行業,卻也是一座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漳州的一道風景。一些旅遊城市為了讓這些浪跡天涯的爆米花人留下來,特意為他們免費提供場所,讓遊客在遊覽中領略一種傳統的文化。畢竟,還在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已所剩無幾,許多城市已見不到街頭爆米花了,他們是最後一代街頭爆米花人。喜歡吃爆米花的人還很多,漳州正在進行古城改造,以期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旅遊城市。如果能在古城區裡合理地為爆米花留下一個空間,無疑會是一個新的亮點。

鄭德鴻

首次採寫於2017年2月

原創:鄭德鴻

本文來源:「美麗漳州」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鄭德鴻:漳州老行當——傳統小吃雲片糕
    蘭志強在用力揉雲片糕的芝麻餡料雲片糕,也叫「豐片」,有芝麻餡與花生餡二種,是漳州的一道傳統小吃,入口爽滑,味道香美,甜而不膩,是休閒品茶時的好茶點。大號雲片龜幾乎佔了一張床小號雲片龜雲片糕是漳州的傳統小吃,市區現還有幾家仍在做雲片糕,但主要是做寺廟舉行宗教儀式所需的壽龜、壽桃,做小包裝的雲片糕只有蘭志強一家,市場需求仍較旺。
  • 鄭德鴻:漳州老行當——竹器店裡話滄桑
    哥哥方寶國正在劈竹刷方寶國正在製作量酒筒漳州地處九龍江下遊,上遊的南靖、華安山區盛產竹子,品種繁多。早期的竹子,紮成竹排,順西溪與北溪流放到漳州,在竹排澳停靠起岸,然後走向四方。近水樓臺先得月。江邊的竹排沃、竹巷下、草寮街、草寮尾的居民,得益於做竹器的材料近在咫尺,形成了漳州最大的竹器製造業基地,竹巷下、竹排沃由此得名。弟弟方國華把削好的扁擔烤火後彎出扁擔鉤1953年,全市(現薌城區)有竹器業167戶,從業人員813人。同年建立漳州竹業一社。
  • 鄭德鴻:漳州老行當——讓黑白照片披上絢麗的色彩
    薌城區延安南路79號「鳳凰相館」,店主薛燕玲(1955—)仍然以手工方式為黑白照片上彩,獨自守著這漳州照相業最後的手工藝。由於過度勞累患上胃病,1960年回到漳州,在延安南路79號自家店面開起了「鳳凰照相館」。毛主席遺像薛燕玲自幼就跟著父母學照相及為照片上彩。由於喜歡繪畫,又跟鏡藝廠師傅學畫玻璃鏡畫。
  • 漳州老行當——傳統小吃麵煎粿、面發粿
    《老鄭看漳州》由鄭德鴻原創,授權「漳州頭條」發表,每周一刊出,點擊文章標題下藍色字關注「漳州頭條」,你才能準時接收到老鄭的漳州歷史文化作品! 面發粿、面發粿,漳州人很喜歡的傳統風味小吃。
  • 【老鄭看漳州】漳州老行當——搖曳中的葦芯蠟燭
    漳州頭條小編微信:zzmxzwx漳州頭條堅持宣傳社會正能量
  • 畫中的這25種老行當,補碗補水缸刨土菸絲釘秤,有多少你見識過?
    「陳洪標寫字說畫」給你更精彩這是畫家王永潮筆下的25種老行當,他把每種老行當的特徵,都畫在了每個人的臉上。看一眼每張臉,你就能知道他是幹什麼行當的。現在,這25種老行當,有的已成記憶,有的行將消失。也有一些老行當,80後90後00後見都沒見過。
  • 《一夢江湖》新行當」摸金校尉」爆料 體驗古墓之旅!
    《一夢江湖》新行當」摸金校尉」爆料 體驗古墓之旅! 來源:www.18183.com作者:阿魚覺得海星時間:2021-01-13 分享到: 《一夢江湖》三周年資料片即將上線,同時全新行當「摸金校尉」來襲。
  • 一夢江湖那些極具童年味道的玩具你見過幾個?玩家:爆米花絕了
    《一夢江湖》(原《楚留香》手遊)在玩家群體中一直有著和不錯的口碑,遊戲中很多高度自由的玩法也給玩家帶來了很多樂趣,其中一些獨具特色的沙雕玩具也備受玩家喜愛。今天小編就來聊聊《一夢江湖》中的那些極具童年味道的趣味玩具。
  • 漳州「牙醫世家」歷百年:三代人中出了7名牙醫
    原標題:漳州「牙醫世家」歷百年:三代人中出了7名牙醫   原標題:漳州有個牙醫世家一家三代7名牙醫牙醫世家第三代劉偉吉,在衛生服務中心當牙醫至今30多年。  早報訊 (記者蘇凱芳 通訊員鄭德鴻 文/圖)去年本報曾報導漳州有個家族出了23名眼科醫生,無獨有偶,在漳州還有另一個類似的醫生世家,出的都是牙科大夫。這就是有著近百年牙醫歷史的洪氏家族,一家三代出了7名牙醫。
  • 【食尚】漳州傳統風味小吃系列之滷麵!薌城這些傳統滷麵店你知道嗎?
    」,是漳州人一直引以為傲的口頭禪。這裡說的「漳州」,並不是指現在的地級市漳州,而是歷史上的「小市」漳州,即現在的薌城區。漳州(薌城區)位於九龍江下遊的漳州平原,西靠群山,東臨大海,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交通發達,人文薈萃。食不厭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漳州人可謂吃夠了山珍海味,也就變著花樣使吃的東西更合口味,造就了無數令人陶醉的小吃,讓人們在色香味中一飽口福,在咀嚼中暢享美食的樂趣。
  • 小時候的爆米花又回來了,「蹦」的一聲吸引了一群小學生爭相撿食
    還記得小時候蹦爆米花嗎?雖然每個人記憶中的爆米花大爺都不一樣,但是在每個人心中都對他印象很深刻。小編生於上世紀70年代,小時候生活條件艱苦,生活物資也相對貧乏,所以每種好吃的東西都會在腦海裡留下深刻的記憶;而現在的生活好了卻對什麼都有一種食之無味的感覺,每次去超市看到令郎滿目的零食卻也勾不起我們的食慾,也許已經過了一個愛吃零食的年紀,也或許是自己已經成了別人眼裡的大叔,已經「老了」。
  • 還記得童年的美食——爆米花嗎?
    傳統的爆米花,是大米「爆」出來的,爆米花機則是像黑葫蘆式的手搖機器,估計七零、八零後的都見過。小時候的零食品種不多,爆米花已算是孩子們心中的美食。那時打爆米花也不是經常有的,不定期的來,來了之後,打爆米花的師傅支上工具,扯著大嗓門往四周吼上幾嗓子。
  • 真正的詩人總有鄉愁,或漂泊在旅途,或漂泊在內心
    真正的詩人總有鄉愁,或漂泊在旅途,或漂泊在內心 2020-08-24 09: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走進福建,漳州的老傳統特色美食
    漳州歷來就有不少小吃與名餚,如豆乾麵粉、面煎果、漳州滷麵、石碼蠔仔煎、炒茶粉、炒茶醬、滷豬頭肉、滷雞、滷鴨等,這些美食不僅味美,而且極具地方特色。因此,漳州享有「遊在蘇杭二州.吃在泉漳二州」的說法.名副其實。
  • 面孔|墨鏡大爺和他的爆米花人生
    最近在抖音上,美女和爆米花大爺合拍的視頻很是火爆,很多人跟風去和爆米花合拍。在咱們益陽,有一位戴著墨鏡打爆米花的大爺,也因此走紅了。他的爆米花有三種,大米的、糯米的、玉米的,裡面除了一點糖精,其他什麼都沒放,吃的就是一個天然的味道。新出爐的爆米花熱騰騰、香噴噴,路過的男女老少都會忍不住誘惑買上一包。
  • 爆米花 - 爆米花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陳恩浩 上海老底子爆米花陳恩浩在我小時候,「爆米花」可算得上是一種時興的老少鹹宜的閒食。能吃上那白花花、香噴噴、甜津津的「爆米花」兒,就好像現在的孩子們品嘗麥當勞、必勝客、哈根達斯一樣,是一件令人格外高興的事。那時,走街串巷的爆米花機是一種轉爐式爆鍋。這個笨重的、黑乎乎的傢伙,具體是什麼年代,由誰發明的,至今我仍無從知曉。但那時感到它很親切,意味著人多、熱鬧,不光好玩,還好吃哩。
  • 老街會玩樂丨尋味·新年之爆米花,找回記憶裡的味道
    爆米花採用的不是多精貴的食材,米、玉米都是最常見的,製作的工具也是粗樸的手搖鐵質轉爐,黝黑簡陋,爆出來的爆米花,味道卻是甜而不膩,保留了食材純真的清香味。回溯爆米花的由來,時間可以追蹤到5000年前,古代印第安人便已經盛行吃爆玉米花了。而在中國爆米花則起源於宋朝,在南宋著名詩人範成大的《石湖集》中曾提到爆米花的風俗:「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婁,北人號糯米花。」
  • 大話江湖:民間法教與江湖術士的淵源
    江湖中有眾多的職業與行當,有較為合法的巾、皮、李、瓜,也有在刀尖上討生活,動輒以命相搏的高危行當,如鏢局護鏢、綠林豪強、刀客殺手以及秘密幫會等,更有小偷小摸、閒漢清客、賭徒老千、乞丐娼妓等以偏門而生的邊緣行業。
  • 漳州從前的繁榮,要從這些老商號作坊說起!你聽過幾個?
    今天 就讓我們走進這些漳州的老字號、老商鋪 看一看、聽一聽,那些落在夢裡的一簾故事 和其他的行當不同,生產瓷器的工坊和原材料所在地密不可分。且幸漳州境內有大河,可供瓷器成品運輸無虞。明代中期至清末民國初,這400多年的時間裡,漳州的制瓷產業十分繁盛。漳州產的青花瓷、青瓷、白瓷、米黃瓷等風行一時。據說當年窯山上曾有「千裡窯煙,百口窯爐」勝景。這在窯址荒蕪的當下,現代人難以想像當時產業的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