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下午4點05分周五,興義至寧波的飛機降落在寧波櫟社國際機場,12位以鎮海中學黨員教師為主組成的暑期貴州支教團結束為期一周的支教活動,從貴州回到寧波。
此次前往貴州支教的12位教師,最貴重的行李是教學用具,鼓鼓的行囊中,教學用品佔了相當一部分。「這次支教各學科的教學主要側重於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據我了解很多貴州的孩子們沒有字典,而查字典本身就是英語學科很重要的一個學習習慣。」為此,支教團領隊、黨員陳軍特意為貴州學子每班帶去了一本公用字典《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並提前分析、研判學情,制定出適合貴州學子的教學方案和設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這短短一周,能做的應該是方法的引領,學法的指導,要讓這些孩子知道怎麼學習。」陳軍說。臨別前,安龍一中語文老師黃朝立為鎮中支教團隊創作了一副紀念畫作,並寫下「杏壇有佳友,山海共長青」的詩句。
在12人支教團隊中,周思臾和幹寧寧是一對年輕夫婦。
去年國慶節期間,周思臾也曾到普安東城區實驗學校進行支教。「我能夠感受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面貌非常好,他們也特別開心我們能夠過去送教,那種熟悉的感覺又回來了。」 周思臾說。
受到丈夫的影響,周思臾的妻子幹寧寧也加入了支教隊伍。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在鎮海實驗班的黑板上,有一幅「山海情重」的畫作。「聽說這副畫作是普安的學生們在我們過去的前一天,花了一個晚上完成的。山代表著貴州的同學們,海代表著鎮海來的老師們。」幹寧寧滿是感動地說。
支教期間,鎮海中學的支教老師們為貴州的學生們帶去了一周的課程和學習方法指導,同時與當地相關學科教師開展教育教研交流活動,探討學校語、數、外學科建設問題,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
自2000年起,鎮海中學就與貴州普安一中建立了對口幫扶關係。近年來,鎮海中學堅持在新疆庫車、貴州普安、麗水青田、龍遊等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扶貧工作。
據了解,儘管貴州支教已走過了20個年頭,但每個支教團隊行前依然精心準備,校長書記專門召開支教老師會議,細數貴州支教目的、意義和要求,叮嚀支教老師的日常生活,並特別感謝老師們放棄假期而志願加入支教團隊。記者 王偉 通訊員 林曉豔 曾昊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