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基層醫界
作者: 初心
近日,一條關於涼山自治州解聘3000餘名鄉村醫生的消息轟動了基層衛生界。
據涼山自治州政府網站報導
《全面規範基層醫療機構及村醫隊伍建設》,清理工作中,核清無醫學背景鄉村醫生2323人、無證鄉村醫生921人。
將原有鄉村醫生整體解聘,以具備醫學背景(具有中等或高等學校醫學專業學歷)為前提,動員持有《鄉村醫生執業證書》《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證》或《執業醫師資格證》人員參與社會統一招考,妥善安置處理原有鄉村醫生,對暫無人應聘的村衛生室採取鄉鎮衛生院派駐等方式解決。並且,提高鄉村醫生待遇,確保鄉村醫生平均收入在2000~3000/月,並且由鄉鎮衛生院與其籤訂聘用協議。
涼山州此舉確實對規範和提升鄉村醫生隊伍整體素質起到積極的作用。也給全國各地鄉村醫生醫生隊伍建設樹立了一個風向標,這預示著規範鄉村醫生隊伍勢在必行,無醫學經歷無資格的人將遭到清退。
涼山州相當於一個地級市,一次清理出3000餘名不合格村醫,幾乎每個村衛生室一個,這種現象可能比較罕見,也說明了該地區提升農村地區醫療衛生條件的決心。
事實上,除了涼山州,很多地方的鄉村醫生隊伍建設也不樂觀,可能存在更多其他的情形。
一些地方可能村醫平均數達到了標準,但是卻存在繁華鄉鎮或者城區鄉村醫生數量超標,偏遠地區村醫數量偏少甚至出現空白村衛生室的現象。
這樣一來,村醫人數多的地方僧多粥少,互相牴觸,工作幹不好,矛盾重重。而在偏遠地區,人口分散,可能一個村醫在崗,公衛忙不完,基本醫療也不能滿足農村居民需求。
不少地方一統計村醫人數,幾乎一個村都達到了兩三名村醫,但是真正做事的可能就一個人。更有甚至一個村衛生室有七八名村醫,但是一大半都只是掛個名字而已。
有的在從事其他工作,有的出門打工。在真正需要村醫上前的時候不見蹤影,比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緊急關頭,真正在崗的村醫都冒著風險走上了防控一線,而這些掛名村醫卻可以躲在家裡清閒。但是一旦有關於鄉村醫生的政策,比如退出補助或者購買養老保險的時候,他們紛紛都找關係證明自己是在崗職工。而地方衛生健康管理部門也監管不力,或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這些掛名假村醫照樣享受待遇。這是對在崗村醫的不公,也嚴重影響了在崗村醫的積極性。
清除「假村醫」除了要像涼山州這樣對這種無醫學背景和無證的人徹底清除,以對人民群眾的健康負責,也應該對那些掛名村醫進行整頓,把那些掛著名不做事,但是卻能享受待遇的「假村醫」清除隊伍。
對於具有醫師資格,符合條件的可以允許他們開辦個體村衛生室或者個體診所,不必要強行捆綁,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多年的事實已經證明,一開始強行合併的路是行不通的,導致的結果是村醫之間矛盾大,「三個和尚沒水吃」,服務質量嚴重下降。
總之,總的原則就是需要讓想做事,有資格、有能力做事的人具有積極性,才會真正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老百姓才會真受益。
免責聲明:轉載本文系出於傳遞信息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已在顯著位置註明來源和作者,如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請與小編聯繫進行處理。我們對所轉載文中的觀點保持中立,不對文章觀點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