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聲明:本文是小編原創文章,我們今天講述:清朝消亡之後,那些沒有人保護的滿族人都去哪了?
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辛亥革命是結束封建王朝的一個標誌性事件,至今才一百餘年歷史,好像近在眼前。特別是近年來各種古裝劇、穿越劇、宮廷劇等等影視劇都以清朝作為創作背景。甚至連前幾年很火的百家講壇都講了很多清朝的故事,還有把清皇陵都拿來說事。大家通過各種影視劇或者書籍都可以了解到,皇宮的哪些阿哥格格們過的奢靡生活,她們整天無所事事,就是想著怎麼玩、怎麼惡作劇,或者是兒女情長,如果都玩膩了就在一起勾心鬥角。
小編不是羨慕他們那樣的生活方式,而是心裡一直想不通,他們這群人從不參加生產勞動,也沒見過從事別的什麼工作,吃飯時候別人喂,穿衣時候別人給穿,連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沒有,在清朝滅亡之後,靠什麼來生存?不都得餓死?下面,就讓我們來探尋一下他們那些不為人知的生活軌跡。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上海的一份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內容就是講這班人的生活狀況,將他們大概分為四大類:一、貴族派,當時袁世凱搞了一個《優待條例》,對那些皇親國戚採取優厚政策,這些人依舊享受當初的福利待遇,簡單說,對皇帝本人及其近親屬,又沒有生活技能這類人群由國家財政撥付一定的報酬養起來,不能一股腦推向社會。二、大眾派,就是那些有一定社會技能,能自主從事經營活動即自立自強者,慢慢與其它民族同化,直至最後融入社會。三、勞動派,即以勞力勞動為主,如以拉人力車等為生計,雖然生活很艱苦但還能勉強生存,不至餓死。四、待死派,是指老弱病殘、失去生活能力的弱勢群體,他們生活更加困苦不堪,幾乎是坐以待斃。
哪些滿人貴族子弟原以為大清朝能千秋萬代,世世代代坐享榮華富貴,沒想到還有滅亡的一天,而且來的這樣突然,因此,從沒有危機感,整天遊手好閒、不學無術,沒有自食其力的謀生技能,不知道如何去勞動、如何去賺錢,再厚的家底也敵不過坐吃山空,漸漸的,日子就過得越來越艱難。少數有頭腦能吃苦的人學起了做生意,本錢多點的就開布店、雜貨店、旅館等等,本錢少的就賣水果、賣魚、擺地攤,沒有本錢的就到街頭說相聲賣藝、揀破爛,還有更多的人既沒有本錢,也沒什麼本領,還不願勞動吃苦,就只有流落街頭到處乞討度日,還有的靠掘祖墳維持生計,有的甚至餓死在街頭。
「世子王孫餓斃街頭,郡主貴婦墮入煙花院」之類的新聞時常出現在當時的民國小報上。比如,有一位乾隆皇帝的六世孫叫愛新覺羅·毓朗,在光緒年間襲貝勒爵位,之後還擔任過很多重要的官職,算是皇族中的上層,按理說這樣有身份的人家底一定很殷實,起碼能保證衣食無憂,但出乎大家想像,大清才滅亡不到十年,他就已經落到家徒四壁無以為繼的地步,看來這位貝勒爺也是一位清官,不然按這樣的身份地位稍微貪點也夠花一輩子了。
這些滿族人除了經濟上的不堪外,政治地位也是非常低下。有些人還得刻意隱瞞自己的身份,不但要名字姓名都換了,還要改穿漢服,就連原來他們自己的傳統習俗也要改變,讓別人看上去就是漢人。直到解放後,才有一部分滿族人把自己的民族改回去,但仍有大部分滿族人保持漢族的身份,儼然自己就是一個漢族人。
文/百家號是小編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